1984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某”字里边有文章
老 烈
“某”字是个甚么意思?翻翻字典,解释有三;一曰“指人、地、事、物而不直言其名”;二曰“指已失传的人名或时、地”;三曰“自称”。后两种,人们都习惯,例如说“某时某地”,其实就是不知道何时何地,年代久远,失传了。说“某家”,就和自称“老夫”差不多。人人都懂,并无疑问。这第一种就不然,想一想,其中大有文章:为甚么对有的人、地、事物,明明知道,却不直言其名;而对另一人、地、事物,竟又毫不客气地直言不讳?
“由于某种原因……从某种程度看……有某种程度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领教多年,无非有“某种”难言之隐,或者施用“某种”战法,虚晃一枪,且战且走。这且不论。
当下报刊、材料上更为常见的是:一名“衙内”行凶作恶,其父“某”局长为之设计开脱;一只“偷油老鼠”事发被捕,其上级“某”经理也曾从中渔利;一个“三种人”继续盘踞要职,其领导“某”主任极力包庇掩护。“衙内”、“偷油老鼠”、“三种人”的大名赫然点出来;局长、经理、主任的尊姓悄然“某”了去。似乎依稀可见,隐约可闻,却又朦朦胧胧,不现真面。这是为甚么?假若这“设计开脱”、
“从中渔利”、“包庇掩护”,虽属事出有因,但却查无实据,那就连某局长、某经理、某主任都不须提到,也不应提到,谁违法乱纪谁负责,罪无株连,与他人何干!如果确属实情,赃证俱在,那就应该同样亮出他的真名实姓,是张三便是张三,是李四便是李四,还他一个本来面目。玩个“障眼法”,把他们“某”起来,是何用意?同案犯法,难道有的罪有应得,有的就情有可原;还是这也分级论等,按“职”标价,“小人物”直言其名,“大人物”,以“某”代之?而这“小人物”与“大人物”的界限又是那么不明确,往往在此一地区或下级单位属于应该“某”起来一类的“大人物”,到了彼一地区或上级单位就又变成可以直言其名的“小人物”了。这真是一笔难算的糊涂账。
究其实,这种“某”法,也属枉然,正所谓欲盖弥彰。不“某”还则罢了,越“某”人家越要弄个究竟。何况有的人早已名驰远近,“某”不“某”一样黑。“此地无银三百两”,到底开了谁的玩笑!
若说心慈手软,或者怕他丢丑、见不得人,或者考虑到他以后还要工作,那么试想:他干坏事的时候,可曾有过手软、可曾感到羞愧、可曾想到工作?
整风整党,执行法纪,是一项极端重要、十分严肃的工作。不留情面、无所畏惧,公开地揭露、批判、处理违法乱纪的人和事,更是党性、原则所系,容不得半点温情恕道。连姓名都不让群众见面,遮遮掩掩,严肃处理云云,那就“且待下回分解”了。如此“某”下去,置法纪于何地,又置群众于何地!
“某”字文章应该打住,还是开门见山的好。实事求是,便是坚持真理。自然,有些从大局出发,权衡轻重利害,宜于留有余地的“某”字,亦不可能全废。那是另一回事,这里不说了。


第8版()
专栏:

奉酬北京医院吴蔚然院长
叶圣陶
实至名归动市朝,群推手术蔚然高。
同沾德泽回春力,父子蒙君三奏刀。
此番促膝几多回,名理人生服上才。
剖胆如今还割胆,老年胆量有由来。
临床初夕惠来频,婉语无愁卧溺辛;
至竟宵深扶我起:温存果敢总由仁。
营养为先付嘱殷,餐多量少序无纷;
令开胃口贻佳酿:教我如何说感君。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日出院后作


第8版()
专栏:

简单的注
  叶至善
四月十七日,父亲在北京医院做手术,割除了已经发生变异的胆囊。经过情况良好,五月十日就出院了。手术是吴蔚然院长亲自做的。吴院长是著名的外科专家。
第一首末句,“父子蒙君三奏刀”——一九七八年七月,吴院长给我父亲取出了卡在胆道里的一块结石;今年三月,吴院长给我割除了胆囊。吴院长给我们父子俩共做了三次手术。
第二首开头,“此番促膝几多回”——父亲这一回进医院,经过检查发现胆囊又出了问题,吴院长就经常到病房跟我父亲聊天,从对于疾病和医疗的态度谈到有关认识论和世界观的问题。我父亲耳朵背,跟人谈话须挨得很近,“促膝”是习用的词儿,这里却真是实况。第三句的“剖胆”和“割胆”——指前后两次做手术。父亲前一次发病正在旅途中,回到北京病情已经恶化,身体衰弱,炎症严重,所以做手术只取出了结石,没有割除胆囊。没想到隔了六年,还是经吴院长的手,彻底消除了这个隐患。
第三首说手术初夕的情形,父亲对此极为感动。手术过后,麻醉剂的作用逐渐消失,病人苏醒过来,感到开刀处作痛,精神烦躁,要待病人有了小便,方能注射止痛剂和镇静剂,让他安睡休息。刚做过手术只能平躺在床上,这第一次小便试了许多回总是撒不出来。吴院长屡次到病房嘱我父亲不要着急。可是挨到深夜还是不见成功。吴院长就吩咐护士小心协助,他自己抱住父亲的腰,把我父亲扶下床来。小便居然立刻撒出来了,第二天躺着小便也顺当了。医院中有人说,除了吴院长没有别的人敢于这样做。
第四首说手术之后一切情况良好,吴院长就殷勤叮嘱我父亲说,今后首要的事是注意营养;劳逸自当结合,而老年人在恢复时期宜乎少劳多逸,写稿和接待来访都宜暂时控制,直到健康完全恢复为止。这些宝贵的好意没有写入诗中,所以我在这里补记。吴院长馈赠的酒是法兰西出产的“白兰地”,他说饮极少量可以开胃口,引起食欲。


第8版()
专栏:

春天的风
章永顺
绿 云
春风、春雨绽开着茸茸新绿……
丽日晴空,一团团、一片片绿色的云朵在小学校园上空游弋……
翠绿的草坪上,席地围坐的少年正在开着一个别开生面的中队会。一张张红扑扑的面庞神情专注、扑朔迷离。一边坐着班主任老师和一位陌生的伯伯。一位俊秀的小姑娘站起来,微翘的睫毛下,一双晶亮晶亮的眼睛闪着明朗的色彩。她叫刘瑜,是中队长,在班内象个大姐姐,讲话颇有些分量:“今天请市集邮协会刘伯伯来给我们上集邮一课。”刘伯伯和蔼可亲地说:“新中国建国三十五年来,现在已发行了四百六十余套,计二千余枚纪念邮票,这是一部日趋完美的百科全书,小小的艺术画廊,能使我们了解伟大祖国的历史,也能使我们展望世界……”。刘伯伯捧出一本精美的集邮簿,用小镊子夹着《黄帝陵》、《古钱币》、
《兵马俑》……一枚枚邮票,一幅幅历史的画面。哦,“古代科学家”、“古代文学家”笑声朗朗向大家走来,是他们创造着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当刘伯伯敞开着清代发行的“大龙票”,一双双聪慧的眼睛里在腾飞着龙。呵,那原始部落的图腾,龙的国家,龙的传人,龙的精神……
春风煦煦地吹,繁枝嫩蕊悄悄地开……
刘伯伯庄严而又亲切地讲着:“集邮能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但也有人不讲邮德,损人利己……”。一边坐着的李昆羞红着脸,他眼前跳跃着一幕情景:邮递员走进居民楼,将一封贴有纪念邮票的信放进一楼杨平同学家门口的邮袋里。李昆路过的一瞬发现正是自己所缺的一张“月季”邮票,他脑子里几经盘旋,终于嗫嗫嚅嚅把信取出,在角落里揭下这枚邮票。杨平的爸爸下班归来,在垃圾筒边意外地发现这封署有自己姓名而被揉搓着的信。他惊奇地打开看着:这是一封来自对越自卫反击前线的家信。在一次狙击战斗中,儿子杨辉负了重伤住进医院,两个月后才写来信告诉双亲……李昆脑海叠印着杨辉顽强战斗的身影,萦回着“伟大与卑微”的教育……他终于鼓足勇气站起来讲述着一张邮票的沦落而酿成的后果……透亮的心扉,博得了赞许的掌声。
呵,绿云切切,舒卷飘逸,壮美的绿色旋律在少年们心上流动……
展 翅
鹅黄色的柳条儿在快活地舞蹈,迷人的黄莺在小院鸟笼中凄婉地叫……
欣欣伫立笼前,望着全神贯注做木工活儿的爸爸嫣然地笑了。她天真地逗着笼中鸟:“黄莺,春天到了,你怎么把嘴噘得老高,是不是想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伙伴,一同去扑食害虫,一同去参加森林音乐会……”一旁的爸爸听着、思索着……欣欣紧逼不舍地等待爸爸回答。爸爸望着楚楚可爱的女儿,哑然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哦,爸爸眉梢飞动了,他终于托起鸟笼让欣欣去轻启笼门,送黄莺上路。玲珑的黄莺,频频点着头,潇洒地抖动着双翼,向飘动色彩的长空飞去
欣欣娇嗔地拉着爸爸的手,那转动的黑亮黑亮的眸子又给爸爸出着新的题目。她拍打着爸爸打制的电视机橱:“爸爸虽放走了黄莺,可让它上那儿去安身呢?”欣欣朝着眼前的橱子努努嘴,爸爸若有所悟:“可是没有木料啊”。欣欣立即跑去抱来一捆短木料。爸爸笑着说:“这是给你打小椅子的”。欣欣板着面孔:“我不要了!”说着就催促爸爸动手。爸爸摇着头:“别性急,可也得画个图设计设计呀!”一语未了,欣欣递来铅笔和白纸,爸爸发出无可奈何的笑声……
璀璨的晚霞里,欣欣迷恋地望着爸爸为鸟儿打制箱子,她要亲手去把鸟箱挂到树林里。呵,啁啁啾啾的鸟鸣声声里,欣欣也张开了双臂……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由鸭舌帽引起的
彭 涛
我的一位朋友,前些日子到商店给读中学的孩子买了顶鸭舌帽,谁知戴到学校以后,竟遭到老师的一顿批评,说这是二流子帽,不准戴。
这件事使我联想起前些日子北京晚报上的一篇报道:干部帽销量大减,而鸭舌帽销量上升,这说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需要在日渐变化,这变化难道不是好事?至于中学生在校究竟应该穿校服或者能否戴鸭舌帽,我不想谈论这个问题。但那位教师对鸭舌帽的批评所反映出的思想,却非个别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一些人,看到青年人爱美,讲究点衣着打扮,就指责为思想意识不健康,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等。其实,这种笼统的批评和衣帽取人的思想方法,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由此,我想起了穿西服下水救人的英雄。他的出现,反映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哺育起来的青年,既注重心灵美,也注意仪表美。


第8版()
专栏:

“顺口玩人”
夏 平
《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祐二年(李唐亡国的前两年),记有几个书生因学舌而被杀的故事:“(朱)全忠尝与僚佐游客坐于大柳之下,全忠独言曰:‘此柳宜为车毂(车轮的中心部分)。’众莫应。有游客数人起应曰:‘宜为车毂。’全忠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指随声附和而有意亲近人),皆此类也!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顾左右曰:‘尚何待!’左右数十人,捽(拉着)言‘宜为车毂’者,悉(尽)扑杀之。”
历史上坚持做人原则的正派人物,也是比比皆是的。《三国志·袁涣传》说:刘备任豫州牧时,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复为吕布所拘留。吕布初与刘备和亲,后发生嫌隙。吕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刘备,袁涣不可。再三勉强他,仍是不答应。布大怒,以武器胁涣,说:“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将复书回骂你),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指从前)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离开这里),复骂将军,可乎?”当袁涣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仍不屈服于吕布的淫威。其实他和刘备的关系并不深,却不惜冒“不为则死”的危险,而坚持做人的原则。要是没有骨气的人,必定替吕布写一封血口喷人辱骂刘备的信,借此讨好。
没有骨气而“顺口玩人”的书生,为了巴结朱全忠,结果送掉了性命;袁涣坚持做人的原则,不受吕布的威胁,结果“不为则死”也变成了“不为亦生”。


第8版()
专栏:

搭配新招
易和元诗 江 帆画
某些报告会以“会后放映电影”招徕听众……有的报告会,乏味又乏味,套话加废话,叫人打瞌睡。听了头一回,心里就懊悔;又听第二回,连声叫受罪。再叫去参加,大家都推诿:“本该受教育,不去不太对,奈何工作忙,失此好机会。”难煞主持人,处境真狼狈,偌大一礼堂,听众没几位。经验要总结,岂能守陈规?忽然灵机动:何不搞搭配!会后演电影,包管对口味。此法果然灵,听众笑展眉。报告虽扫兴,也要来奉陪。喧宾而夺主,美乎哉不美?!(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