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新风集

可贵的捐赠
我县政协常务委员汪石夫同志,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他的妻子陈淑兰是家庭妇女,人们都尊称她“汪师母”。
去年秋天,陈淑兰患化脓性胆囊炎,住进了医院。她自知病重难治,便对丈夫说:“我多年来积攒有一笔钱,是儿女们逢年过节给我的一些零用钱,加上十年内乱中,我被下放时在田边地角种瓜豆之类卖的钱,共有三百多元。现在这笔钱怎么处理好,你出个主意吧!”老汪深知妻子平时最喜欢的是孩子,就对她说:“你经常赞扬宋庆龄同志生前关心儿童的事,过去听说她曾创办了一个为儿童、少年谋福利的组织。如果你真的去世了,就把这笔钱捐赠给这个组织,作为你最后为我国儿童作的一点贡献。好吗?”妻子听了连连点头说“很好!很好!”
不久,陈淑兰的病恶化了。老汪只好同日夜守护在身边的儿女们商量后事。最初打算火化,把骨灰撒入锦江。后来老汪想到医学上很需要人体标本作医学实验和教学之用,于是,他决定把妻子的遗体捐赠给医院,儿女们都表示赞成。去年10月28日,陈淑兰不幸逝世后,当天下午老汪就将妻子的遗体捐赠给了四川医学院;后来,他又把妻子积攒的三百三十元零三分存款取出,捐赠给了中国儿童和少年基金会。
汪石夫夫妇的可贵精神,赢得了人们的赞颂。 四川简阳县政协
曾明经


第7版()
专栏:毖后录

这么多公家小车开到千山干什么?
今年5月1日、2日两天,有很多公家的小轿车、吉普车、面包车,开到了位于辽宁鞍山市六十里外的千山风景区。它们的牌号是:05—10393 05—10045 05—39017 35—1523105—10507 05—1130205—12277 35—1590405—10212 05—11031 05—12110 35—0670605—10036 05—11013 05—25206 35—1544305—10321 05—11498 05—25338 35—2003405—10012 05—11500 05—1822235—2012405—10009 05—11117 05—12120 35—1556305—1043805—11354 05—25155 35—2066605—10330 05—11078 05—25207 丁3—1301405—10321 05—11142 05—14604 丁3—1301505—10007 05—11354 07—03998 丁6—0640505—10045 05—11075 35—50487 丁8—0540105—10999 05—23082 35—12582 丁2—0301105—11315 05—23251 35—15431 丁3—1500305—1050705—17155 35—15184 午2—09212
众所周知,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是放假的日子,2日是补休(4月29日是星期日,多数单位照常上班),这些车子不可能都是因公到此。那么,他们跑到千山风景区来干什么呢?显然,是游山玩水!在整党工作正在进行的今天,有些人还依然如故、边整边犯,这能允许吗? 辽宁清原驻军 马卫东


第7版()
专栏:大家谈

平罗县纪委万万不要成为“老好人”
读4月19日你报第七版刊登的宁夏平罗县纪委就《“集体参观”花光事业费》一信所作的《答复》后,使人觉得很不是滋味。这个《答复》的意思可归纳为以下四层:集体参观是经过县委研究同意的,是“合法的”;林业局改变参观地点,县领导是知道并且“默许的”;全局出动,带家属去外地“取经”是“正常的”;他们没什么问题可查。
难道真的合法、正常,没什么可查的吗?人民日报“编后”所列举的三个问题,就击中了事情的要害,很值得平罗县纪委深思。
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职责是监督、检查各部门的违法乱纪行为,打击歪风邪气,端正党风。它应该是铁面无私的“包公”,而不应是不讲原则的“老好人”。设立纪律检查机构,是革命事业的需要,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因此,各级纪委应切实负起重任,决不要把纪委作为“摆设”。
江西上饶地区林业局
徐方园


第7版()
专栏:

他们的“勇气”用错了地方
平罗县林业局桑洪臣局长,为突击花光事业费,借参观之名,率八十多人,往返近三千公里,参观只两天半,在北京游逛了五六天,一口气花掉近八千元公款。对此“败家子”作风,“众声”一致谴责,投书党报予以揭露。但平罗县纪委,却显得那么温文尔雅,不动声色,抛出一个不象样的“答复”,以图息事宁人,这未免太令人失望了!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构的职能,就是要维护党纪,端正党风,扶正祛邪。时至今日,平罗县纪委竟在为不正之风打掩护,这真可称为“勇气”不小,遗憾的是用错了地方。
平罗县纪委作为党的纪检机构,在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党风面前如此是非不分,党风何以得正?在整党工作日趋深入的今天,难道就这样执行中央边整边改、未整先改的方针?
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政治部 王庆宏


第7版()
专栏:来函照登

一点说明
看了你报3月15日第七版所载宋达生的《猪皮残脂充“食油”,违法害人无人究》的来信后,我们感到有必要作如下说明:我局所属制革厂,过去曾利用制革的生猪皮上的肥肉炼制食用化油,出售给饮食店和个人。今年元月,地方报纸发表来信,对此提出了批评。市府十分重视,曾派调查组进行了调查,指示今后不得将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削皮肉和化油作食品出售,并对有关厂处以五百四十元罚款。宋达生同志的来信在你报刊出后,我局又派人作了调查。经查实,自市府处理后,有关厂再没有发生把制革化油当“食油”出售的问题。
四川宜宾市
第二轻工业局


第7版()
专栏:批评以后

柳州市狠抓经营体制改革
促使蔬菜多产并源源上市
去年11月19日,本报第五版刊登黄旭炎的来信,对一年四季都可种植蔬菜的广西柳州市出现的蔬菜供应少、品种单调、价格高的问题,提出了严肃批评。柳州市的领导对这一问题态度如何?蔬菜供应的问题解决得如何?今年3月份,记者作了实地调查。
我们来到柳州市,正是蔬菜供应的淡季。我们先看了国营蔬菜商店,只见货架上和地下都堆满了新鲜蔬菜,有芥菜、芹菜、白萝卜、菜薹、上海青、青椒等,达十余种。有的三五分、五六分一斤,有的一角钱一斤,最贵的是青椒,一斤也只三角八分钱。据蔬菜公司的同志说,每天上市的蔬菜有二十多万斤。两个农贸市场的蔬菜也不少,有韭菜、芹菜、菜薹、莴笋、小葱、芋头等等,既新鲜又便宜。有的农民把莴笋削好皮再卖,也只六分一斤。槟榔芋头绝迹多年,现在也有了,一斤二角多钱。顾客不用排队,随时都可以买到青菜。据了解,今年第一季度,柳州市蔬菜月平均上市量近九百万斤。市消防大队的食堂采购员告诉记者说,自从市领导抓蔬菜以后,蔬菜生产的多了,品种也有增加,价格又便宜。
去年9月份,柳州市蔬菜供应开始紧张,10月份上市量最少,只有三百八十五万斤,比过去减少了四分之一。据有关同志分析,蔬菜品种、数量的减少,有气候的影响(去年两次大水),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经营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种菜的积极性。过去蔬菜由国营蔬菜公司统购包销,常常出现旺季菜多卖不出去,以致大批烂掉。商业部门进菜越多越赔钱,不愿意多收购,所以就出现了挑剔和压级压价的现象。因此,农民不愿意给国营商店送菜,有的甚至不愿意种菜。
报纸的批评,引起了柳州市领导的重视。他们专门指定梁裕宁副市长分管蔬菜生产。梁裕宁同志告诉记者:党报的批评,对我们的工作促进很大。市政府新领导班子开始工作的第一次会议,就研究蔬菜问题。大家认为,蔬菜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一定要抓紧抓好。在思想认识提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变过去那种吃“大锅饭”的“统购包销”的办法,实行“计划生产,合同收购,大管小活”的经营方针。所谓“大管小活”,是指70%的大路品种(二十七个)按合同卖给国家;30%的细菜如青椒、番茄、丝瓜等允许农民到农贸市场出售,但必须完成80%上交任务,才能供应全月口粮。蔬菜公司领导还确定重点抓春秋两个蔬菜淡季和节日市场的蔬菜供应。在淡季,为补充蔬菜供应的不足,他们安排人力生豆芽、制作豆制品,还从外地调菜供应市场。
在去年落实1984年蔬菜生产计划时,柳州市政府组织人到农村一户一户订合同,落实种植面积。市领导除了主持召开蔬菜生产调度会议,还亲自检查播种情况。由于领导重视,农商关系协调,从而调动了农民种菜售菜的积极性。今年春节那天,柳州下着毛毛细雨,沙塘公社的农民冒雨给蔬菜公司送了六万斤菜,这是过去没有的现象。水南大队第五生产队蔬菜专业户许瑞业,全家两个半劳动力,承包八亩菜地,去年生产蔬菜一万一千四百斤;今年第一季度虽是蔬菜生产淡季,就已生产蔬菜六千多斤,一斤不上农贸市场,全部卖给国营菜站。
本报记者
孙光 江秀


第7版()
专栏:耳闻目睹

何日这里变通途
这张照片,是四月十四日下午两点摄于郑(州)新(乡)路黄河南岸的。这时,此地的车辆已“积”了二百三十多辆。黄河北岸呢?想来也不会少。一直到下午六点十五分,这些车辆才得以通过黄河公路桥。人们在焦虑和哀叹声中,在这里熬过了四个多小时。据了解情况的同志介绍,同样的镜头此处天天有、月月有,最高峰时,车辆被阻二十四小时,车的数目高达四位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里的黄河公路桥是利用旧铁路桥改造的,车辆不能对开。南北来往的车辆,靠“挂号”领牌排队,管理人员疏罢这岸再疏那岸。时间上、经济上的损失帐,简直无法计算!
建议有关部门通盘考虑,尽早解决这里的交通堵塞问题。
河南孟县文化馆
鲤 泳(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