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中小学要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变
北京景山学校校长 贺鸿琛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从结构、学制、课程、教材到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跳出传统教育的框框。这种情况很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近几年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中、小学教育的冲击,又使这种不适应的矛盾更加尖锐。如何把传统教育转变为现代化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中心课题。
使教育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变传统教育为现代化教育,首先要使教育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从它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来看,它承担着两项基本任务:一是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提高我国工、农、商等各业劳动大军的文化素质。二是为高等教育输送有培养前途的专门人才。二者缺一不可。但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太少,脱离实际需要。这种教育,只能面向升学,这就势必加剧升学上的竞争局面,中、小学教育也就愈来愈被挤入一条窄胡同。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走上社会后,工厂、农村、商店都不太欢迎。这样的局面如不改变,中、小学教育势必会拖现代化建设的后腿。
为改变这种情况,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
“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景山学校在粉碎“四人帮”以来,一方面扭转了十年动乱中排斥文化课的错误作法,恢复“文化大革命”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改试验;另一方面,坚持在小学安排了劳动技术活动,初中开设了缝纫、电工、木工等劳动技术课,初中、高中在一定学年去工厂、农场劳动。现在,高中又准备安排现代化选修课。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不参加高考的学生,要掌握一、二门现代化水准较高的劳动技术;向高等学校输送的人才,要打好将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知识、智能基础。而且,要把这两项任务结合起来,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
变传统教育为现代化教育,还要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课程凝固,教材内容陈旧,教学设备落后,老师的知识结构绝大部分停留在五十、六十年代的水平上。升学考试指挥平常的教学,明知“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弊病很多,也很难改变。传统教育的这些不合理部分如不改革,要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承担现代化建设向它提出的艰巨任务,显然是不可能的。景山学校在这些方面也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学制上,变传统的“6·3·3”(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制为“5·4·3”制;有些课程,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实行灵活安排,集中教学;教材上有统编、编译、自编三种,力争吸收世界上最佳教材的优点、包括最新的文化科学知识;设备上,困难较大,已和科技大学挂钩,请他们给予帮助,并新建了包括十五台电子计算机的教学设备;为更新老师的知识结构,初、高中数理化教师已参加了用微型电子计算机教学的培训,现在小学教师也已开始培训,还要求尽量多的高中教师能阅读外文资料,进行本科的原文教学;学校现在已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实行“直升”;高中虽然是全市统考后择优招生,但入学后既不突出课程,也不突出辅导,摆脱了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教学安排,注重日常教学,做到随教随消化;教学上,实行鼓励学生主动进取的学分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力。我们的这些努力,只是教育现代化改革的起步,今后开拓前进的路程还很长。
吸收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研究成果,针对学生智力发育阶段、特点进行教学,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改革内容。中、小学教育中,超出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增加教课内容、课外辅导内容,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也是面向升学造成的。那些没有希望升学的学生,因负担太重没有学习兴趣。一心希望升学的学生,则拚命学习,玩的时间、发展课余爱好的时间都没有了,甚至连消化课程内容的时间也没有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据大学的普遍反映,这类学生考入大学后,不少人“高分低能”,影响大学教育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小学不进行升学考试的专门训练,而是用五年时间完成小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后,把初中改为四年制。国内外青少年心理、生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十四岁左右,是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关节点。学生大脑迅速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对自己是否具有某种特殊才能,跃跃欲试,是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到十五、十六岁,开始形成世界观,是立志成才的关键时刻。所以,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心理、生理、智力发育极为重要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把三年的课程拉成四年,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让他们有时间、有余力全面发展,在德、智、体三方面都打下一个扎扎实实的基础,会使他们受益一辈子。过去,我们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对的。但对学生怎样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却很少强调,实际上德育、体育或者被挤掉了,或者徒有虚名,这样的智力教育也很难上去,所谓德、智、体全面发展,也只是一句空话。
以现代的教育理论作指导
中、小学教育的现代化改革,必须要有现代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作指导。如果光有教改实践,而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仍然没有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教改实践也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有重大突破。解放以来,教育战线几乎一直在作教改试验,但至今基本上仍停留在传统教育阶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没有明确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作指导。去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我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习这个题词,看看当今世界新技术、新知识广泛传播、以电子信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兴起的现实,我们深深感到,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明确。这个指导思想,就是教育的“三个面向”,其实质,就是把传统教育改革为现代化的教育。我们结合景山学校实际,制定了“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的整体试验方案,开始了现代化教改的新阶段。我们觉得,在改革中,具体的环节、内容、方法,都是可以探讨、尝试、改进的,但“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实现现代化教育的战略目标不能动摇。这样,才能抓住教育的政治方向、根本任务和改革关键,才能坚定地站在教改前列,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为尽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努力。(附图片)
景山学校在小学设置电子计算机课,这是学生们在计算机上作图形选择。
穆德忠摄


第5版()
专栏:

中专校的“升格风”要制止
富 能
目前,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中专教育发展缓慢,一个原因是受盲目的“升格风”冲击。据初步统计,1978年以来,由中专校升格为大专院校的就达一百四十多所。而这些升格的中专校,大多数是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工科类中专校。近来,虽然教育和计划部门不同意一些中专校改办为大专,而主管业务部门还是擅自决定要升格改办。在这种
“升格风”的影响下,目前不少基础较好的中专学校都想改办大专。如果让它们升格成功,将会引起中专教育更大的波动,势必破坏正在恢复中的中专教育秩序。
盲目地把中专改为大专,造成中专招生数在高校招生数中的比例逐年下降。据了解,中专教育已连续五、六年未完成招生计划,全国共欠招十余万人,平均每年欠招约二万人。1979年高校与中专招生数的比例为1∶1.79;由于“升格风”的影响,1983年降为1∶1.22。特别严重的是,工科中专招生数比例几年来一直是倒挂的。1979年工科高校与工科中专招生比例是1∶0.91;1983年为1∶0.69。按照今年招生计划,中专招生数的增长速度,仍低于高校,特别是工科中专,倒挂现象还在继续。这种状况,不改变,势必加剧高等人才和中等人才比例严重失调的矛盾。这样下去,难免会有一部分大学生被当作中专生分配使用,造成很大浪费。
同时,中专改大专不能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十年动乱期间,中小学曾刮过“戴帽”、“升格”风,层层拔骨干,导致基础教育质量下降。对此人们还记忆犹新。现在搞中专升格,似乎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应当承认,在那些基础较好的老中专校中,确有一部分水平比较高的教师,有的是能够胜任大专教学工作的。但这也根本不能说明整个学校只要改换一个牌子,在一夜之间就能达到大专工作水平,胜任大专各项工作要求。现在高等学校正在改变“大学本科毕业教本科、专科毕业教专科”的状况。如果“升格风”不制止,这些在中专升格前选留的一大批中专毕业当教师的人员,将如何胜任升格后的教学要求呢?总不能再来一个“中专毕业教大专”吧!
当然,在我国目前既缺高级专业人才,更缺大量中等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下,怎样既加速发展高教事业,又能尽快改变中专教育发展缓慢的状况,实在是一个大课题,应该进一步探讨、研究。但我认为,发展高等教育的路子是宽的,如老校采取“母鸡下蛋”的办法去办新校等,就比较切实可行;而用削弱中专去发展大专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在中级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还未充实之前,申报和批准中专校改办大专的做法,必须坚决制止。


第5版()
专栏:学生的建议

打破“保险箱”实行“淘汰制”
南京航空学院学生 郭 扬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情况,这就是“进校困难,毕业容易”。为什么毕业容易呢?因为要从高校毕业,实际上只需两个条件:一是大错不犯;二是每次考试六十分以上。只要够上这两个条件,那怕思想品德欠佳,能力低下,仍可以毕业,捧到一只铁饭碗。因此有人把进大学称为“保险箱”。
“保险箱”并不都是优点。一批缺乏学习自觉性的“不好不坏过得去”的学生在这个“保险箱”里不思上进。他们贪图安逸、作风涣散,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平时抄作业,在考场上作弊,辜负了国家对他们的期望。但是,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对这批人却无能为力。这样,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就可以十分轻松地混到毕业。这就是目前这个“保险箱”的弊端所在。
要打破“保险箱”,就应当在高等院校、中专实行正常的淘汰制。没有淘汰就没有发展。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淘汰的过程。目前,在高等院校和中专学校里,没有正常的淘汰制,只有病退和处分形式的退学,后者只是那些严重违反校规的人和那些堕落成为刑事犯罪分子的人。在高等院校中,实行淘汰制,保持一定的留级率,虽然毕业人数将有所下降,但毕业生的质量必将大大提高。首先,淘汰了不求上进者,就会促进其他学生的勤奋学习;其次,一定的淘汰率在学生中可以产生一种压力,这个压力是一个还不成熟的青年学生成才的必不可少的外界因素,对于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工作作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行淘汰制,学校领导和大学教师对学生必须有严格的要求,应该把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与对教师的考核结合起来。
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否在全民族中形成人人勤奋工作,个个埋头苦干的良好风气。在考进大学后就去掉了学生身上的压力,而仅依赖他们不成熟的自觉性去刻苦学习,这不能不说是现行高教制度的一个很大的不足。我希望教育部门重视这一问题。


第5版()
专栏:家庭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这门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 唐其慈
我国有两亿以上的家庭,三亿以上的少年儿童,按照我国的习俗,子女在成家立业之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家里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支柱,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将成为父亲或母亲,从这一意义上说,人人都应成为家庭教育的教师。党的十二大以后,我国出现了发展和改革各级教育的喜人形势,家庭教育也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不久前,康克清同志提出,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还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家庭教育”这门科学。我认为,下面一些工作要提到当前的议事日程上来:
(一)将家庭教育学这一门科学列入教育科研的项目;
(二)各级师范院校增设家庭教育学课程,保证未来的教师成为提高家长家教水平的骨干。教师进修学院也要在这方面为在职教师和妇联干部进行补课;
(三)家庭教育也要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应当以德育为重点;
(四)发动社会力量,试办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辅导,总结经验;
(五)从我国国情出发,家庭教育学要大大超越学前教育的范畴,至少要将中等教育阶段包括在内;
(六)总结、推广家庭教育中优秀的典型,尤其是教育独生子女的成功经验。


第5版()
专栏:教育文摘

武汉工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武汉工学院教务部门在制订八四级的教学计划时,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迎接新的技术革命”为指导思想,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扩大专业面,重视基础和能力的培养,增强适应性。具体做法是保主干课程,加强数理、技术和专业基础课,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增加自学时间和实践环节;专业向横向加宽,向相近专业靠拢。
二,课程设置体现汽车行业的特点,增开专业
(或选修)课——微型机应用。外语实行双轨制教学:聘请外籍语言教师为提高班讲课;选用外文版业务课教材的部分章节教学。外语水平测验(毕业考试)不及格者,不授予学士学位。
三,实行文理渗透。文科方面,开设中国语文、工程美学、音乐欣赏、逻辑学、劳动心理学、经济学、经济法、企业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理科和新学科方面,开设弹塑性力学、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优化设计、价值工程等。
四,改革各教学环节,加强习题课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五,思想品德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增开中国近代史,组织军事训练。
(摘自武汉工学院院刊)


第5版()
专栏:教育文摘

上海作出减轻小学生负担的规定
上海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几项规定》,要求全市小学教育工作者严格遵守。
规定指出,衡量一所小学办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规定的学区内适龄儿童是否都已入学,是否有流生,是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后实际质量如何。学校不应任意拔高教学要求,随意提高及格分数线,擅自增加语文、数学、外语的课时,随意砍掉、挤占或者提前结束某些课程和课外活动,去搞整班的或集中一段时间复习补课。布置作业要合理适量,低年级的作业一般应在课内完成,中、高年级的家庭作业量每天应控制在一小时内。严格控制考试次数。语文、数学、高年级外语每学期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考试。其他课程只进行平时考查,不再考试。未经市教育局批准,不得进行任何名目的统考统测。不得要求家长购买市统一规定的教学用书之外的任何版本的复习资料、习题集。
(摘自中国教育报)


第5版()
专栏:国外教育动态

苏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吴福生
苏联学者认为,培养专业面宽的新型专家,是苏联高等学校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专业面宽的专家,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具有基础理论知识,能在科学技术的广阔领域中有效地进行工作;(2)具有继续自学提高的能力,能在短期内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转换另外一种职业;(3)掌握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和技巧;(4)具有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正如苏联高教部长叶留金所说:“培养专业面宽的专家的任务,就是培养未来的专家,新型的专家的任务”。如何培养这种新型的专家呢?苏联学者认为:
首先,要调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
近三十年来,苏联高等学校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新专业不断增加,过窄的旧专业逐渐减少,专业面逐渐加宽,尤其是工科专业增加较多。但总的来说,正如美国评论家指出的,苏联在教育方面最严重的缺点仍然是专业面过于狭窄。因此,在专业设置问题上,如何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变化的要求,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前景的需要,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其次,加强高等学校的基础教育。
苏联学者认为,认真搞好基础科学方面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掌握专业课程,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及巩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他们还强调,目前急需加强人文科学中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各门课程,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中的人文科学课程。基础教育应当是广博的。要使学生深刻了解各门科学的基础理论。基于上述认识,1981年苏联修改了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增加了基础课的比重,加强了文理渗透。如工科的学生要学心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文科课程。
第三,注意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创造训练。
苏联学者认为,为了培养专业面宽的高水平的专家,必须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创造训练,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吸引他们参加各种科学研究工作,解决现实的科学技术任务和重要的理论课题。目前,苏联每年有二百万大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科研工作,高等学校为他们在学校期间受到科学创造的训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第四,把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放在第一位。
据统计,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1976年大学毕业生在校学到的知识,1980年就有50%过时,到1986年将完全陈旧。因此,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第一位,并注意培养学生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愿望;在浩如烟海的现代知识中,要把那些对培养专家最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十分重视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未来的专家在解决科学技术问题时,将会遇到更加复杂的情况,而这种能力必须在大学里得到培养。因此,培养专家时要考虑到未来专家同未来机器可能产生的相互关系。
第五,加强教学、科研、生产的相互联系。
苏联在预测高等教育今后二十年的发展趋势时,提出了一个理、工、农、医各类高等学校,同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远景模式,即高等学校同工业企业、科学文化机构、管理部门建立长期的直接的联系和多方面的合作,把教学、科研、生产联结成一个整体。据统计,现在苏联有三十二所部属高等学校和科学院系统签定了三百个左右的合作协定;有的高等学校还直接跟大型企业和科研部门签定培养专家的合同。根据合同,企业和科研部门可以得到符合他们所需要的专家,而学校则可以利用企业和科研部门的科学实验室进行培训工作。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高等学校和科学院系统合作的新的具有广阔前景的合作形式——高等学校和科学院联合建立科研、教学合作中心。目前苏联已经有三个这样的合作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