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文章指出
西太平洋正成为美苏对抗的重要地区
本报讯 英国《每日电讯报》不久前刊登了一篇题为《巨人同巨人现在在哪里对峙》的文章说,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正在成为两个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冲突的重要地区。
最有可能发生冲突或危险的对抗的一个“咽喉地带”是新加坡西面的马六甲海峡。从波斯湾向日本运送原油的油轮从这里通过。如果没有这个能源来源,日本的工业就无法从事生产。另一个咽喉地带是从越南沿海到沙捞越之间的南中国海海域。
文章说,再往北,日本与苏联大陆之间以及日本与千岛群岛的国后岛之间都是咽喉地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苏联占领了国后岛,尽管这个岛屿位于日本的北海道岛以北仅仅几英里的地方。
但是,最危险的咽喉地带之一仍然是朝鲜北部与南部之间的非军事区。
文章说,苏联人为了保护他们在亚洲大陆的至关重要的利益,对越南加紧了控制,而越南军队则占领并控制了柬埔寨和老挝。
苏联在南方的主要空中和海上侦察基地是金兰湾,那里停泊着四十多艘苏联海军的舰只。通常人们可以看到其中二十到三十艘军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南端的海南岛以南的南中国海中巡逻。目前,苏联在中苏边界一带部署了五十二个师,去年秋季,他们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东北的锡霍特半岛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
文章说,日本人一直以日益加深的忧虑心情注视着苏联在国后岛大规模修建工事和加强陆军、海军和空军力量。国后岛与日本北岸咫尺相望,确实日本仍然坚持该岛的主权属于它。
苏联在伊尔库茨克以东部署了一些带有预先确定了目标的核弹头的机动的SS—20导弹中队,这也使日本感到担忧,因为这些导弹不但可以击中中国的目标,也可以击中日本的目标。
文章指出,为了影响或恐吓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苏联开始了“投送力量”的活动。这是本世纪初英国和法国政府在它们帝国的边远地区进行“炫耀武力”活动的一种更强硬的说法。
最近,“明斯克”号作为第二艘航空母舰被编入苏联太平洋舰队,明目张胆地企图“控制海洋”。这支舰队是由大约九十艘主力战舰和一百三十多艘潜艇、一百二十艘其他海军舰只和四百五十多架海军飞机组成的。苏联作给这个地区的国家看的其他姿态中包括调来一个可维修八千五百吨的船只的浮动修理船坞。但是,最令人担忧的恐怕是约二千名苏联军人在距中国边界约一百英里的海防附近的海滩登陆的举动。这次演习是美国人撤走后第一批外国军队踏上越南土地。
文章说,在菲律宾的苏比克湾有美国在远东的最大基地。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刚刚达成协议,要在1988年撤走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在(马来西亚)巴特沃斯的“幻影”战斗机中队,用“大黄蜂”式战斗机代替这些飞机,每年至少驻扎十六个星期。
文章说,泰国与西方保持着极为友好的关系。最近,苏联指挥下的现在正占领着柬埔寨的越南军队的活动又促进了这种关系的进一步加强。
文章说,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日本又怎样呢?当有人建议,应把日本变为“一个大航空母舰”,为亚洲提供一个对付苏联轰炸机的屏障时,这个主张不仅遭到左派,而且也遭到政府支持者的强烈抨击。同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正在趋向于对太平洋抱有大得多的兴趣(因而对欧洲的兴趣正在减少)。最近,澳大利亚国防部长戈登·斯科尔斯强调说,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与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英国联系在一起的五国防御安排将“继续保障地区性安全”。
文章最后指出,既然苏联已经占领并在政治上控制了阿富汗、蒙古、越南、老挝和柬埔寨,那么苏联下一步还会在东亚哪些地方进一步进行扩张,就难以想象了。毫无疑问,莫斯科确实在太平洋和对东亚构成了可怕的军事威胁。


第7版()
专栏:布鲁塞尔通讯

西欧对常规力量现代化的考虑
本报记者 姚立
在目前西欧进行的有关防务问题的讨论中,常规武器的发展及合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不仅反映了西欧国家加强自身防务的愿望,而且还将对北约未来的战略产生影响。
在美苏核竞赛时代,西欧对发展常规力量再次重视起来,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在欧洲开始部署美国中程核导弹以及苏联采取对应措施之后,西欧国家和人民对苏美核对峙加剧的局面深为不安,害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一些西欧人士对北约现行的战略日益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目前苏美核力量对比已不同于六十年代,“灵活反应”战略将防务建立在对来犯者进行核打击的基础上,是行不通的。
甚至连北约的一些领导人也承认,从政治上说,“灵活反应”战略在目前的西欧是不受欢迎的。因此,西欧希望能通过常规力量的现代化提高“核门坎”,向“在冲突初期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战略发展,逐步减少对美国核保护伞的依赖,从而减少在欧洲发生核冲突的可能性。
其次,长期以来,欧美的军工生产合作处于一种严重的不平衡状况。据统计,在北约部队使用的武器中,绝大部分来自美国,西欧国家制造的只占一小部分(比例大约为7∶1)。有人风趣地说,北约实际上成了美国推销武器的超级市场。西欧不少人士认为要“将西欧的军火工业从美国的挑战中拯救出来”,就必须推动西欧国家在武器制造和设计方面的协作。
目前,北约的西欧盟国加强了常规武器研制方面合作与磋商,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前不久举行的北约欧洲独立计划小组会议上,十三个成员国(美国、加拿大、冰岛除外)的国务秘书就此问题通过了一项决议,强调首先要在欧洲国家间加强合作,改变过去各搞各的做法。这是该小组自1976年成立以来首次作出的被认为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决议,表明西欧国家在武器制造合作问题上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外,法国和联邦德国去年也就共同制造一种新型反坦克直升飞机达成了协议。
当然,西欧国家在常规武器的现代化方面还有不少困难,其中主要的还是经济问题。由于经济衰退的影响,大多数国家财政拮据,难以实现1978年确定的军费每年实际增加3%的目标。
尽管如此,西欧国家在常规武器合作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说明,欧洲防务合作已从昔日的空谈开始转向行动。随着西欧常规力量的发展,北约的战略方针是否会发生变化,将会受到人们的注意。


第7版()
专栏:

北约国防部长春季会议闭幕
决定把新技术用于常规武器但未就军费开支达成协议
本报布鲁塞尔5月17日电 记者姚立报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防部长春季会议今天在这里结束。在为时两天的会议中,部长们一致同意在今后六年里增加军费开支,保证使用新技术来制造九十年代的常规武器,但未能就军事开支和分摊份额达成协议。
会后发表一项公报指出,苏联决定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捷克斯洛伐克部署新的导弹是利用西方的决定作为执行早已策划好的军备计划的借口。
会议对荷兰政府仍在谋求不部署或少部署四十八枚巡航导弹表示关注并提出批评,担心它将给北约的一致性带来严重后果。
在北约1985年至1900年的军费开支和各国分摊份额问题上,国防部长们争论激烈,未能达成协议,留待会后协商。
会议认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军费开支,发挥北约国家在技术上的优势来弥补常规力量的不足。部长们决定今后研究重点是用尖端技术发展生产九十年代的新武器,主要是电子通信、监视系统和激光制导的导弹。会议还强调北约欧洲各国同美国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第7版()
专栏:

美国阿拉斯加近海发现大油田
本报讯 据美国《休斯敦纪事报》报道,美国壳牌石油公司宣布,在阿拉斯加近海发现了一个可开采石油一亿多桶的大油田。
该油田位于波弗特海,距阿拉斯加北海岸约八公里,它与世界十大油田之一普拉德霍湾油田相距约二十公里。


第7版()
专栏:

西欧联合研制光学计算机
这种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几百倍
新华社伦敦5月18日电 据英国皇家学会宣布,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和法国正在联合研制世界上第一台光学计算机。科学家认为,光学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要比电子计算机快几百倍。
这台光学计算机将在英国爱丁堡的赫里奥特—瓦特大学里制造。它体积小,只用少量元件,而一台大型的电子计算机则需要数百万个元件。
制造光学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相位变换器,它的作用和晶体管相同。晶体管里利用小电流接通高电压或低电压,高电压相当于1,低电压相当于0。而相位变换器则利用激光进行这一工作。
科学家认为,相位变换器同晶体管相比,有许多优点。它的变换速度比晶体管快几百倍,变换速度是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最终决定因素。电子计算机的运算是在叫做逻辑门的元件的帮助下进行的,制造一个逻辑门要用几个晶体管,而用一个相位变换器就够了。具有两个逻辑门的单块光学芯片已在赫里奥特—瓦特大学制造出来。相位变换器可以用多光束同时进行不同的运算,而晶体管就不能,因为电讯号会互相干扰。
光学计算机的设计原理不同于电子计算机。在理论上,它可以同时进行多项运算而使运算速度快得多。由于相位变换器可在两个以上的稳定状态之间变换,不必局限于二进位制,所以可能会创造出新的运算逻辑。


第7版()
专栏:

硅谷一瞥
赵小岩 潘晓耕
二、“教父”
对于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兼理工学院院长弗·特曼教授对硅谷的贡献,无论是在硅谷的管理和科技人员圈里,还是在梦想踏入硅谷公司行列的青年学生中间,是有口皆碑的。
特曼的父亲曾是斯坦福大学颇有名的心理学教授。特曼自幼多病,却喜欢自己装配无线电发报机,他在斯坦福大学取得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后,就学于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电子工程专家凡纳瓦·布什名下。布什认为,一所好的大学不应是象牙之塔,而应该成为应用科技的研究试制中心。这在特曼的头脑中植下了工程学教授与尖端工业公司结合的思想萌芽。
获得博士学位的特曼回到故乡,出任斯坦福大学无线电工程学教授。五十年代初,他升任斯坦福大学副校长兼理工学院院长,就开始实施他心中的蓝图。在他看来,斯坦福大学如果想要与东海岸的名牌大学比比高低,就一定要建树“卓绝的尖顶”。如何建立这样的尖顶?特曼的策略是在狭窄的知识领域内,集中少而精的专家、教授,开展尖端科目的研究。特曼攻读过电子工程,他选的突破点自然就是电子工程。他利用加州温和宜人的气候和二次大战带来的西海岸工业的景气,从东部吸引来一批雄心勃勃的工程师和教授,把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推上了全美首屈一指的地位。
然而这仅仅是他走出的第一步。而要使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真正成为“学术尖顶”,他认为,必须把圣克拉拉建成全美尖端工业的基地,而电子工程系就是这个基地的科技领袖。为此,特曼提出了他的“技术专家社区”思想:“我们应成为先驱者,创立这一新型的技术专家社区。这种社区由使用高精尖技术的工业,和对周围工业的创新能力极端敏感而力量雄厚的大学组成。这是未来的趋势”。
特曼这一思想从他三十年代大力支持休—派公司的创建开始形成,到五十年代建立“斯坦福工业区”而渐趋完善。斯坦福夫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办这所大学时,划给大学的地盘大得惊人。他们的遗嘱还明确规定:校方不得转卖这块约三千六百公顷的校地。现在特曼把这块土地当作“秘密武器”,用它来容纳这个技术专家社区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从1951年开始,斯坦福大学划出闲置的大片土地以建立“斯坦福工业区”。校方把地产以租让的形式借给公司,公司有了地盘,学校得了租金,更妙的是尖端工业公司很自然地就和斯坦福大学连在一条线上了。第一个在“工业区”开张的是维利安电子公司,特曼本人就在其董事会任职。当休—派公司于1954年在这里打下地桩后,这里便成了硅谷扩展的辐射中心。特曼逢人便夸说与大学为邻对尖端工业公司收益无穷。只要有公司派代表来商谈租地事宜,他必定要建议他们与休立特或派克德先生面谈,由他们现身说法。1955年工业区内只有七家公司,1960年上升到三十二家,1970年七十家,如今约有九十家尖端工业公司在占地约二百六十五公顷的工业区内生意兴隆。
且不谈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在公司有兼职或自办公司之便,也不谈学生在公司有实习与就业之利,仅租金一项就给学校带来极大收益。有了这笔六百万美元的年收入,特曼如虎添翼,为斯坦福大学从东部吸引来更多高质量教学和科研人材,斯坦福大学因此很快便跻身于全美名牌大学的行列。
斯坦福的崛起与硅谷的兴盛不可分割,而特曼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1983年去世的弗·特曼教授被称为硅谷的“教父”。
(待续)(附图片)
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的一个两英里长的实验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