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流通体制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赵紫阳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流通体制的改革。
这五个方面是:
——有计划地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扩大自由购销的范围。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副产品,在保证完成国家收购计划的前提下,实行多渠道经营,允许长途贩运;一般农副产品的购销,随行就市,灵活经营。
——改革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最根本的是要变“官办”为“民办”,把供销社办成农民群众集体所有的合作商业。要恢复供销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放手吸收农民股金,取消对农民入股的限制,在经济上同农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改革商业批发和物资供应体制。要冲破一、二、三级批发的层次。所有批发企业都应办成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相互之间是平等的经济业务关系。所有城市以及农副产品集散地,都应当逐步建立各种类型的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除了某些重要生产资料和紧缺消费品仍由国家掌握并按计划供应外,计划外的和非计划的商品都可以在各种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自由购销。
——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多种商业经济成分。把国营商业中的小型企业,特别是其中以劳务为主的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和小的零售商业进一步放开,改由集体承包经营或租赁给经营者个人经营,开拓服务领域,方便人民生活。大中型商业企业内部也应结合本身的特点,有计划地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逐步改革外贸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和归口管理,克服政出多门的现象,同时又要适应新情况,进一步搞活,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对外商品贸易同引进技术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实行工贸结合、技贸结合的方针。


第2版()
专栏:赵紫阳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摘编

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
赵紫阳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合理使用各种人才。要大胆地、大量地选拔中青年科技人才到科技工作的重要岗位上来。
他指出,现在,一方面人才缺乏,一方面有些部门和单位又大量积压和严重浪费人才。也有一些人宁可守在大城市无所事事,却不顾国家和地方所给予的优惠条件,不愿到急需他们去工作的较艰苦的地方。他希望社会舆论能够配合政府做好工作,促进这两个问题的解决。
他提出,要改革科技人员和专业干部的管理体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做到人尽其才。还要进一步清除“左”的思想影响,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于排斥、压制、打击知识分子的事件必须认真对待,严肃处理;对于那些至今仍然对党和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思想上严重抵触,在行动上拒不执行的领导干部,必须坚决调离领导岗位。
他要求努力为知识分子的工作以及知识的扩展,尽可能创造必要的条件。评定技术、业务职称的工作,在经过整顿以后,要继续进行。要采取适当办法,根据一定的职务、职称,逐步增加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并且十分认真地关心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尽现有可能改善对他们的医疗条件和其他条件。对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要大力表彰、奖励,破格提拔、任用。
赵紫阳总理在强调更加重视知识分子的同时,还要求各地方、各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现有职工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技术业务水平,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


第2版()
专栏:

中国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斗争
赵紫阳总理在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强调中国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维护自己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斗争。他说,不管它们的斗争锋芒是指向哪一个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我们决不会因为考虑国家关系而对侵略和干涉行为姑息迁就。
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赞成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但这种解决必须是公平合理的,必须使被侵略和干涉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得到保证。
赵总理说,中国完全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主张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一根本目标和解决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紧迫问题正确地结合起来。他还说,对于同第三世界国家原有的合作项目,我们愿意向有关国家继续提供各种服务,和它们共同努力,充分发挥这些项目的经济效益。对中国已经承担建设的项目,我们将保质守约,认真建好。对第三世界中最困难的和特别需要帮助的国家,我们将继续给以力所能及的援助,主要是建设一些投资少、效益好、直接为当地人民服务的项目。
赵总理指出,第三世界国家在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这样的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他说,中国赞成第三世界国家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有的国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同这个或那个超级大国关系比较密切,接受这个或那个超级大国的援助,这并不影响我们同它们发展友好关系。
赵紫阳呼吁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他说,中国决不介入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纷争,也反对任何外来势力插手。当然,中国坚决反对那种恃势凌人的地区霸权主义行径。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1983年国民经济建设十项成就
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在向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关于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时,谈到了1983年国民经济建设的十项成就。
这十项成就是:
一、粮、棉生产获得特大丰收。1983年粮食比上年增长9.2%,总产量达到三亿八千七百二十八万吨。棉花增长28.9%,总产量达到四百六十三万七千吨。粮、棉增产幅度之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二、能源的增产节约大大超过计划,原材料的生产取得新的成绩。1983年原煤产量达到七亿一千五百万吨,比上年增长7.4%,是近几年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原油产量进一步回升,达到一亿零六百多万吨。全年发电量为三千五百一十四亿度,比上年增长7.2%。钢产量超过四千万吨,钢材产量超过三千万吨,水泥产量超过一亿吨。
三、轻纺工业持续增长。1983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5%,其中,重工业增长12.4%,轻工业增长8.7%。全国轻工、纺织两部门1983年试制成功的新品种有五千多种,新花色五万多种。
四、交通运输部门基本上保证了燃料、原材料等重要物资和旅客的运输。铁道、交通、民航和邮电部门完成和超额完成了1983年的计划。其中,铁路货运量比上年增长4.4%;交通部直属船舶货运量增长3.9%;邮电通信业务总量增长9.1%。
五、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取得成效,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有所加强。1983年基建投资原计划为五百零七亿元,调整计划为五百八十亿元。全年完成五百九十四亿元,比上年增加三十九亿元。扣除不列入计划考核的部分,实际完成数已控制在国家调整计划之内。
六、市场繁荣,各类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1983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0.9%。
七、对外贸易有新的进展。1983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八百六十亿多元,扣除价格和汇率变动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19.4%。
八、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983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一千二百一十一亿多元(不包括国外借款),比上年增加一百二十七亿元,增长11.7%。
九、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1983年共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五千四百项,其中经国家审定的发明创造二百一十四项。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人数都比上年增加。成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1983年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得三十九项世界冠军。
十、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改善。1983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比上年增加二百三十四万人。全年职工家庭按人口平均的生活费收入比上年增长6.4%,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7%。1983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上年底增加二百一十七亿元。全年建成职工住宅一亿一千五百多万平方米,农民新建住房约七亿平方米。


第2版()
专栏:宋平关于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摘编

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宋平在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坚持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特别是抓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进一步理顺经济关系,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地发展。
宋平根据上述任务,在报告中提出了1984年计划的总轮廓:
农业总产值增长4%。
工业总产值增长5%。
国民收入增长4.6%。
财政收入一千二百八十七亿五千万元(不包括国外借款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九百四十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六百五十亿元,更新改造投资二百九十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三千零六十亿元。
进出口总额八百一十六亿元。
高等学校招生四十四万八千人,这是建国以来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年。
宋平还在报告中讲了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任务和主要指标:
(一)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大力促进农村商品生产。
(二)努力增加煤炭、石油、电力的生产,争取整个工业生产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稳步增长。计划安排,原煤产量七亿一千万至七亿二千万吨;原油产量一亿零八百万吨;发电量三千六百亿度。轻重工业的重点都要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在这个前提下求得一个扎扎实实的增长速度。
(三)继续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严格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增加六十五亿元。主要加给能源、交通建设,适当增加原材料工业建设和智力开发的投资。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计划中作了适当照顾。
(四)安排好市场供应,保持物价基本稳定。要继续加强物价管理,把稳定大中城市、工矿区的大宗蔬菜以及定量供应的猪、牛、羊肉和蛋、海水鱼等副食品的销价,作为1984年稳定物价的重点。对集市贸易价格,要进行指导和管理。
(五)进一步对外开放,积极扩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六)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加快人才培养。
(七)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继续有所改善。1984年计划城镇劳动力就业五百四十万人。要积极发展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个体经营,以便使更多的人就业。1984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工资总额,计划安排八百二十七亿元,比上年增长8%。
宋平说,预计1984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同去年一样,许多指标将超过计划的要求。


第2版()
专栏:宋平关于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摘编

要改革计划管理体制 把大的方面管好、小的方面放活
宋平在向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关于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时提出,要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把大的方面管住管好,把小的方面放开放活。
他指出,近几年来,国家对计划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总的说来,国家计划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计划体制必须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进一步加以改革。
他说,国家计划的任务是在做好全社会的预测和综合平衡的前提下,着重管好重点建设的骨干项目和重要产品的生产。他接着提出了改革计划管理体制的一些设想: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把小商品进一步放开,实行市场调节。凡是不属于指令性计划的产品,企业可以参照国家计划提出的方向,按照市场的实际需要和可能,自己确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原材料的采购。属于指令性计划的产品,除国家特殊规定不准自销者外,企业在完成国家规定的生产指标之后,超产部分可以全部自销。
他还提出,国家对各部门、各地方的生产建设任务,将逐步推行多种形式的包干办法。在保持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同时,国家将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引导各种经济活动沿着国家计划的方向前进。
当谈到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管理体制必须改革时,宋平说,今后中央主要负责安排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骨干项目的建设,其他项目逐步下放给地方安排。同时,放宽项目的审批权限,简化项目的审批程序,还要推行投资包干制和招标承包制。


第2版()
专栏:宋平关于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摘编

当前经济生活中四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向出席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们报告了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四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他说,这四个问题是:
第一,经济效益改善较慢,国家财政仍然困难。计划要求国营工业企业可比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百分之二,实际只降低百分之零点二。基本建设造价普遍升高,许多项目工期延长,不少项目建成投产后不能正常发挥生产能力。国家财政还没有摆脱困难局面。就全国来说,绝大多数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是稳定的。但是,由于不少地区的议价范围扩大,副食品的价格上涨较多,其中,鲜菜上升百分之十二点七,水产品上升百分之十三点四,鲜果上升百分之十四点七。
第二,能源和交通运输仍然十分紧张。钢材、水泥、木材等重要原材料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地区由于电力供应不足,不少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正常发挥。铁路一些重要区段的通过能力不足,沿海港口比较普遍存在着压船压货现象。
第三,工业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一些优质名牌、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供不应求;一些质次价高、货不对路的产品生产过多,滞销积压。一部分出口的轻纺、机电产品,由于质量差,缺乏竞争力。
第四,农村商品流通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农民出售农副产品难,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也难。(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王丙乾在报告中指出
1983年我国财政情况继续得到改善
解释了国家财政赤字扩大的原因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1983年国家财政情况继续得到改善,财政收入和支出都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长王丙乾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就此向代表们提出了报告。
他说,1983年国家财政总收入为一千二百四十八亿九千九百万元,其中,国内财政收入一千二百一十一亿一千六百万元,完成预算的102.8%,比上年收入增长11.7%;国外借款收入三十七亿八千三百万元,完成预算的70.1%,比上年借款数略有减少。
他说,1983年国家财政总支出为一千二百九十二亿四千五百万元,完成预算的102.4%,比上年支出增长12.1%。
在去年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王丙乾曾经谈到,1982年我国财政的情况,这一年我国扭转了连续三年收入下降的局面,财政收入开始回升,国家财政总收入为一千一百二十三亿九千七百万元,总支出为一千一百五十三亿三千一百万元。1983年与1982年相比可以看到,我国财政状况在继续好转。
对于1983年国家财政赤字扩大的原因,王丙乾解释说,1983年国家财政赤字为四十三亿四千六百万元,比预算增加了十三亿四千六百万元。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是:1983年农业获得大丰收,这一年国家多收购粮食四百四十五亿斤,多收购棉花二千二百零二万担,也相应地多支付超购加价款三十四亿七千万元。
他说,在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国家多收购一些农产品,这是一件好事。它既可以充实国家库存,又可以更好地保证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和改善市场供应。由于收购量增加,价格补贴也相应地增加,从而扩大了财政收支的差额。
王丙乾同时指出,对预算支出控制得不严,也是收支差额扩大的一个原因。


第2版()
专栏: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大会,人大代表在听取报告。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5月16日,彭真委员长同人大代表潘多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