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在全国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万里
我们国家和亿万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便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就需要专家、学者从事生态经济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研究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使我国的经济在协调的基础上更稳定、更迅速地发展。
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事
总的来讲,我们国家对生态经济问题的认识是不够的。全国解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也有不少失误。失误之一,就是对生态平衡和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注意得很不够,缺乏相应的措施,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有些地方的生态条件不是好了,而是差了。
森林在农业生态大系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解放后我国的植树造林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森林资源的下降趋势。现在可以利用的森林,如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和西南地区的森林,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真正是解放后造林成林的还不多。至今森林资源年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滥砍乱伐现象时有发生。破坏森林必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工农业生产。从生态经济的角度来说,必须研究解决好森林的经营管理问题,做到既保证国计民生对木材的需要,又保证森林发挥多种生态效益,改变继续破坏森林的现象,使森林资源下降的趋势转变为上升的趋势。应当认识到,绿化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人类生存条件的问题。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本来就是人口多耕地少。由于种种原因,耕地被占用过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也有所下降。五十年代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50万平方公里,三十多年来虽已治理40万平方公里,但是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不仅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没有减轻,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也有所扩大。由于不合理的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原因,草原沙化、退化还在扩大,牧草生产力下降,质量降低,载畜能力减少。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很快,但是过去偏重增加捕捞工具,忽视渔业资源保护。目前捕捞能力已经超过近海水产资源的再生能力,可是还在增加鱼船,捕捞幼鱼,资源破坏仍在继续。要下决心采取措施,使近海水产资源得到恢复。怎样迅速地发展海水养殖业、淡水养殖业,应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生态经济论证,提出解决办法。
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各种有机物无机物之间,动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常常为了眼前经济利益伤害益禽益兽,破坏生态平衡,致使虫害增加,鼠害扩大,结果得不偿失。
我国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人均数量不多,分布也不均衡,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现在很多城市和农村水量少,水质差,大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了污染。今后北方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工业“三废”的污染也很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历年工业污染造成的农业事故赔偿损失就达一亿元。一方面工业赔款,另一方面耕地被污染,造成双重经济损失。
生态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有些疾病可称之为环境病。近几年酸雨也在我国发现,酸雨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都有严重危害。这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子孙后代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按照生态经济的规律来建设城市。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就考虑了北京的生态经济状况。现在各个城市都有这方面的问题,要因地制宜地把城市发展规划好,建设好。
上面列举的这些情况,说明解决好生态经济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事,说明我国生态经济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予以解决。一百年前,恩格斯就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讲了不少生态经济问题。他举了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阿尔卑斯山和古巴很多例子,说明人们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要加倍地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近几年,我们国家已经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在机构调整中成立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79年成立了中国生态学学会,现在又成立了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从行政机构和学术团体两个方面来加强领导。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开始觉醒的表现。我们的干部也要早觉醒一点。过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干部对这个问题认识迟了一步,往往既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又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办了一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又受到损失的蠢事。这种蠢事今后千万不要再干了。
用生态经济的观点指导经济建设
生态经济问题,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着我们建设的好坏和快慢。生态失调、环境破坏的情况久已存在,但生态经济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国际学术发展来说,还是比较晚的事情。在我们国家,近几年才提出来。因此,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认识不足,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深入地研究它,正确地认识它,并且作出正确的处理。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流传着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生态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会发生,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发生那样的问题。
这是对生态经济问题的片面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掠夺性的生产,必然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灾难。但是生态平衡的破坏,最终是违反自然规律的结果。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即使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当然,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能够把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国家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就提出保持生态平衡,并把它作为生产建设的前提条件。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响应党的号召,造林种草,控制水土流失和沙化的侵蚀,治理“三废”,防止污染。但是,生态破坏是长期造成的恶果,不是短期内所能改变的。那种认为我们国家生态环境不会被破坏,并且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的观点,应当改正。任何麻痹疏忽,都会对我们社会主义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面前,有人主张放弃工业发展,恢复大自然的原始状态。这种主张是不能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早已指明: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人们不能只是适应大自然,受制于大自然,而是要不断地认识它的发展规律,掌握它,改造它,使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人类的生产,从根本上说来,无非是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转换。这种转换并不必定带来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过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之所以发生并且日益严重,原因不在于进行了能量和物质的转换,而在于没有找到和运用既能使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方法,或者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还不可能找到和运用一整套这样的科学方法。现在人类社会和科学研究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不但提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也找到了一系列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生态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防治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要使能量和物质更合理地转换,使自然资源得到更好利用和永续利用。解决生态经济问题,运用生态经济的思想指导经济建设,不应成为经济建设工作的额外负担,而应成为科学地组织生产、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应当看到,当今世界正在发展的新的技术革命,已经在这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我国的经验也证明,运用生态经济的思想指导建设,组织建设,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获得良好的环境,可以保证人类更好地向前发展。
要把保持生态经济平衡作为一项重要原则,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工作。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中进行的,一切经济工作的成效,既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又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尊重生态经济平衡实际上是尊重客观规律的问题。过去我们对经济规律尊重不够,给工作带来了很大损失。近年来,我们重视了经济规律的作用,但是对自然规律的作用认识和运用得还不够。例如,建设一个工厂,把消除污染和处理“三废”的设施省掉,从表面看可以节省一笔投资,然而,把有毒物质扩散了出去,最初不为人所注意,以后问题严重了,返回来被迫再采取措施,不仅带来危害,而且要花更多的投资,用更复杂的措施才能补救。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又如,无计划地砍一片树,或者毁一片草、围一片湖,不合理地种植谷物,固然可以收到一些粮食,但却会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淤塞,农田瘠薄,损失是难以计算的。无论是毁树铲草,围湖造田,还是工业的“三废”污染,最初危害可能轻微,不为人所注意。但时间长了,危害积累起来就会成为难治之症。所以,当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不仅要周密地计算本单位的经济效益,也要周密地考虑其它建设和全局的经济效益;在进行某种建设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近期的收益,也要考虑今后如何避免灾害,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今后在计划工作中和在实施各种建设的工作中,都要认真地、慎重地考虑到尊重生态经济平衡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彻到各种经济工作中去。
应当肯定,过去我们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要进行经济综合平衡,兴建大的项目要搞经济和技术论证,这是完全必要的。缺陷是很少考虑,或者是根本没有考虑到保持生态平衡的问题。结果,有的大型工程,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投资建成了,可是它的作用却被某些生态平衡破坏的失误所抵消。不但应有的经济效益发挥不出来,反而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种经验教训是很多的。搞经济工作一定要有生态经济的头脑。今后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不但要进行综合经济平衡,也要进行生态经济的平衡。兴建大的项目,不但要搞经济和技术论证,还要搞生态经济论证。要从多方面开展生态经济的预测,把生态经济失误的损失防止在计划实施之前。对农业区划、工业布局、城市发展、重点建设等重大经济问题,也都要认真地进行生态经济论证和研究,使我们的各项经济建设都建立在符合生态经济平衡的更稳固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进行这些工作,要认真吸收科学家的意见。
加强领导,推动生态经济研究工作
生态经济问题是具有战略性的问题。这方面的工作搞得好坏,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生态经济学会首先一个任务,就是要把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建设,从生态经济角度认真总结,看看我们经济发展中有哪些缺点,有哪些失误,哪些本来可以办到的却没有办到。这些经验教训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有利于提高我们对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认识。搞好生态经济工作不只是科学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国家各部门、各地方的任务。只有全党全军全民共同行动起来,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当前首要的是各级领导要重视,要提高认识,落实措施。
第一,大力开展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力量还很薄弱,我们应该积极扶持,让它更快地发展起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大量的生态经济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群众中也有很多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丰富经验,需要广大的生态经济研究工作者帮助总结提高。我们提倡生态经济研究工作者到经济建设实践中去,多做一些生态经济问题的调查。有关部门要热情地向他们提供情况和资料。科研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应该结合起来,共同研究一些重大的生态经济问题,共同向国家提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建议,为国家制定政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现实问题研究与理论研究并不矛盾,研究现实问题要有生态经济理论指导,某些专门性的生态经济基本理论研究工作是必要的。我们对生态经济规律性的认识要逐步提高,在不断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无论是研究大量的现实生态经济问题,还是进行必要的基本理论研究,生态经济研究工作者都大有用武之地。中国生态经济学会要组织起全国这方面的力量,广泛参加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我们正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生态经济学会的专家、教授也要积极地参加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参加制定“八五”计划和今后的长远规划,在生态经济方面,在生态平衡方面提出建议,以便使计划制定得更科学。希望生态经济学会从生态经济方面研究考虑我们国家的建设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力。
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研究解决生态经济问题,必须使两个学科和两个方面的科学家结合起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中国生态经济学会要广泛联系广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促进大家密切合作,把今天的这个良好开端坚持下去,共同努力,多出成果。并且要积极与国际社会开展学术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的科学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开展生态经济研究工作,又要做到专业研究与群众性的研究相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经济专业研究力量太少,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建立和加强专业研究机构,配备研究人员,提出重点课题,扩大研究领域,促其更快地发展起来。同时,生态经济学会要充分发挥学术性群众团体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把科研、教育和实际部门中与生态经济有关的同志和热心于研究这门新学科的同志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多方面的学术活动,开展信息情报工作,创办刊物等,把群众性的生态经济研究工作搞好,为此,学会本身也要加强建设。
第二,要建立健全生态经济立法。
我国的新宪法已有保护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文。同时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等等专门法规。但是还不够完善,缺少的要逐步补充完善起来。现在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些单位和个人只顾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陡坡照样开垦,森林继续滥砍乱伐,母鱼幼鱼照样捕捞,“三废”超标准严重照样排放。这种状况必须坚决制止,不能听之任之。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责任来,政法部门对违法案件要认真严肃地处理,通过典型案例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对生态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保护好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培养生态经济人才,加强宣传教育。
过去我们没有注意培养生态经济方面的人才,近几年有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生态经济学课程,但是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设置。生态经济工作面广量大,需要大量人才,我国目前的教育工作状况显然不能满足需要。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有关的高等院校都要开设生态经济学课程,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要设置生态经济系或专业,积极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生态经济的教育要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小学中学的课本要增加普及生态经济知识的内容。各种业余学校和干部训练班也要讲生态经济知识。
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经济发展也关系到每一个人。因此,生态经济问题是个群众性的问题。要加强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大家都知道,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过去领导干部忽视这个问题,就是因为他们不大懂得这个事情,所以也要加强对干部的宣传教育。我们的报刊、科普读物、广播、电视、电影等也要经常宣传生态经济的知识、问题和好的典型经验。只有科学知识为千百万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的行动,我们的生态环境才可能有根本性的好转。


第5版()
专栏:

努力降低物资消耗
张久光
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利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活劳动、物化劳动),生产出最多的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能源和各种原材料的供应将日益紧张。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当前能源和交通的紧张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源紧张的局面一日不解决,就势必拖整个四化建设的后腿。而能源紧张问题的解决,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应以节约为主。
三十多年来,我国能源开发和节约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1983年我国工业的一次能源产量已达7亿多吨标准煤,与解放初期相比,产量增长了二十多倍。在资源节约方面,只原煤一项,1983年节约近2,000万吨(标准煤),等于增加两个年产1,000万吨的大煤矿,既节约了国家投资,又能当年获得效益。
当前,一方面能源和原材料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使用上极大的浪费。据统计,我国能源利用率城市平均约30%,农村只有10~15%,浪费很大。我国钢材年耗用量约为3,900万吨,平均利用率为60%左右。其中,机械行业(包括农机)平均利用率为65%左右。而一些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钢材利用率一般达到80%,这是一个不小的差距。如果我们能提高到它们的利用水平,就等于增加了几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不但减少采矿、选矿、运输、冶炼、轧制等一系列环节上的大量投资,同时还会节约大量资源和时间,这方面的效益是相当可观的。
再拿木材工业来说,我国木材资源本来就很贫乏,而木材利用率却很低,先进的省市也不过80%,木材伐区的剩余物利用率仅为6.3%,木材加工剩余物的利用率仅为10.9%(1982年)与瑞典45%、联邦德国60%、68%相比,差距更大。为了加速经济建设,我国在资源利用上需要有个大的改进和提高,不仅要努力赶上世界工业先进国家,而且在本国内也要赶上先进地区,缩短地区间的距离。
能源和原材料的节约,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工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新产品。就一个生产企业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据统计,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部分(能源和原材料等)一般要占80%左右。降低物资消耗,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节约资源还要强调生产质量优良适销对路的产品。单纯追求产值,盲目生产(包括盲目超产)不问销路,往往造成积压,实际是对资源的最大浪费。
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各行各业都要作出自己的努力。这里只着重讲一下物资部门在这方面应起到的积极作用。
物资部门是联系生产和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和纽带,除应作好国家物资管理和计划平衡之外,还应主动促进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消耗,真正作到管供、管用、管节约、管回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许多物资部门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节约煤炭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实行严格的消耗定额管理
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市、自治区实行了定额管理。江苏、上海每年检查修订一次生产消耗定额,不断提高定额管理水平。据16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定额落实到班(组)的企业约占70%。南京市年耗煤300吨以上的456个企业,实行严格定额管理后,定额平均下调幅度为6.1%。上海市每月核销定额的企业有1,145户,这些企业耗用燃料占全市总供应量的90%以上,绝大多数企业由过去的“用了算”改变为“算了用”。许多企业还按月、按季写出降低或超消耗的分析报告。目前,上海市和江苏等地对超耗(超过定额)单位,采取了加价收费的办法,这笔加价费用不准计入生产成本,只能从企业基金或利润留成中支付。
二、实行凭证定量供应办法
认真贯彻国务院批转的《燃料统一管理、凭证定量供应办法》,真正做到“要象管理口粮一样管理燃料”。到目前为止,全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在县以上48,000个企业中,90%以上实行了凭证定量供应办法。1983年1至9月份累积考核的2,172种工业产品中,单耗不超过或低于定额的有1,572种。上海市在以往4年中,全市工业产值由588.6亿元增长到678.1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5.2%,而万元产值耗煤却由2.03吨逐年降到1.67吨,下降17.7%。
三、开展节能服务工作
从1981年起,上海市燃料公司即出版《燃料经济信息》,为有关单位提供燃料经济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
几年来,许多省、市、自治区物资部门还组织技术服务队,直接到生产单位,为降低能耗当参谋、出点子。据不完全统计,帮助有关单位更新改造锅炉8,000多台,改造后的锅炉热效率由40%提高到65%左右,只此一项一年就节约煤炭140万吨。
在民用煤方面,各地推广普及蜂窝煤,比烧煤球或散煤可节约20~30%,去年全国蜂窝煤供应量已经达到1,300万吨。
四、贯彻执行节能法规
1982年,江苏省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节约能源的指示精神,结合本省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工矿企业燃料使用管理标准和奖惩办法》,它是我国省一级第一部有关能源的行政立法。其内容包括燃料使用管理标准、锅炉房管理标准、用汽管理标准、奖惩条例、加价收费的支付和使用范围等七个部分。《办法》公布后,由于贯彻得力,半年多的时间里,七个省辖市的80%企业都达到了规定的要求,七个地区的68个县有50%的工矿企业达到了规定标准。
正是由于在全国比较认真地开展了节约国家资源(特别是节约能源)的工作,所以在去年全国煤炭产量增长7.8%的情况下,保证了工业生产增长10.2%,同时还基本上保证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实践证明,在我国降低消耗、节约资源的潜力是巨大的。
和节约能源一样,其他主要原材料的节约工作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和经验。有些经验如节约代用、回收利用等,几乎在各个行业都可以参照运用。降低消耗、节约资源是我国当务之急,各行各业都应引起高度重视,从我做起,从本单位做起,一定要做出成效。向节约要资源,用节约出来的资源加速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应该成为全国各级干部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