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我国现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姜柳初
今日的深圳,正以鹏征八表的气概加速建设,到处是热气腾腾的建筑工地,日日夜夜,奋战不停。短短四年时间,这个昔日荒凉的边境小镇,变成了高楼林立、大道四通八达、工厂成片兴起的现代化新城。
深圳市的城市建设原来底子很薄,旧城区只有三平方公里,街道狭窄,全城只有一幢五层楼,看不到一盏霓虹灯。建筑技术力量只有6个技术员,施工队伍不足500人。
1980年5月,中央决定把深圳建成经济特区后,建设投资和施工面积逐年成倍增加。至1983年底,已完成建设投资20.3亿元,施工面积79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63万平方米。其中城市主干道51条,总长82公里,各小区道路总长80公里,立体交叉桥三座,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住宅中有近千幢六至八层的住宅楼,竣工面积已有21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从2.7平方米上升到7.5平方米;高层楼宇,18层以上已开工的有63幢,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已竣工27幢;新建工厂250多家,大部分已投产、开业;文化设施、供水供电、电讯、旅游等公共事业的施工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
深圳的城市建设为什么能以这样大的规模和这样快的速度发展呢?
搞好城市规划,严格按规划建设。深圳市委、市政府一开始就把城市规划作为重要的大事来抓,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修订城市建设规划,广泛发动群众讨论,同时广泛征询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制订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城市建设规划。规划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外贸、旅游、仓储、住宅、市政公共事业、环境保护等,都分别定出了方向、目标、实施步骤和措施,对人口规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也都作了合理的安排,规划一经确定,包括市长在内,任何人都无权变更,切实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
分片开发,集资统建。深圳特区的城市建设,根据带状形的地理特点,把34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分为东(沙头角以东地区)、西(南头、蛇口以西地区)、中(罗湖、上埗地区)三大片。又将其中可用于建筑的110多平方公里,组成18个功能区,分片开发,集资建设,建成一片,投产获益一片。建设资金集中起来,由市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一个“婆婆”当家,一个“婆婆”管到底。整个基础工程实行“七通一平”(即路通、自来水通、电灯通、电话通、邮通、排水通、煤气通和平整土地),地下各种管道设施和地面上的路灯等设施,都是一次施工完成,避免了浪费。
改革工程的组织管理,实行招标投标承包法。两幢20层、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国际商业大厦,开始曾用行政办法,安排一家建筑公司承建。这家建筑公司要求每平方米造价580元,工期两年。投资者无法接受,拖延了施工。后来实行公开招标,择优承包。结果,实力雄厚的第一冶金建筑公司以每平方米造价388元,工期一年半得标。从招标到破土动工,只经过一个多月,整个工期缩短了半年,工程造价降低940万元,工程质量优良。工程招标承包,一般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大包干,即包工程建筑和全部材料设备;二是部分包干,即包工程和部分材料;三是只包工程建筑,不包材料设备。深圳绝大多数招标工程,采取的是第一种形式。实行工程招标的好处:一是降低了工程造价。中小型工程一般降低8%左右,大型工程总造价可降低15%左右;二是工期缩短。一般缩短工期20%,有的可缩短一半时间。中建二局一公司中标承建22层的翠竹楼,采用滑模施工,创造了平均三天半一层楼的新纪录。招标工程一般是按天奖罚,提前一天,多的奖一万元,少的5,000元、3,000元不等,推迟一天同样地罚。结果,90%以上提前得奖;三是促进建筑企业内部的全面改革,从各方面保证工程高速优质。
工程招标是一种竞争,建筑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得提高竞争能力,这样,就实行层层包干的经济责任制,建设速度因之成倍提高,工人的收入也就成倍增长。
实行建筑产品商品化,资金“滚雪球”。深圳特区的建设资金有限,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建出更多工程,主要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通过土地开发,使土地商品化,尽快把开发资金收回来,再进行新的开发建设。罗湖小区投资6,000万元进行土地开发后,即向用地客户收回土地使用费2.25亿港元,又进行几个小区新的开发建设;二是建筑产品预售,收回资金,进行再投资。上埗工业区贷款1,800万元兴建14栋标准厂房,开始兴建时就预售,付款40%。厂房盖到三层时再付50%,交付使用时再付余下的10%。预售收回的第一批厂房的钱,马上又用于兴建第二批厂房,……用这种“滚雪球”的办法,1,800万元的贷款盖出了7,500 万元的厂房。
在飞速建设新城的实践中,深圳加强了领导施工的各级领导班子。培养出一支新的建筑技术人才和建筑工人队伍,使建筑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附图片)
图为正在施工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本报记者 徐建中摄


第2版()
专栏:

深圳的节奏
江东
从深圳归来,有些同志问有什么体会,我多次回答了一个“快”字。深圳人和外地去的人,都讲在深圳工作和生活是紧张的,各项建设速度是快的。我深受鼓舞,因此概括了个“深圳的节奏”。
深圳的节奏快,表现在许多方面,经济建设是快的,文化建设是快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是快的,人们生活的提高也是快的。不断传来的鞭炮声,或宣告新的大楼竣工,或庆祝新的工厂、商店、饭店开业。几次来深圳的人都说,每来一次都看到新的变化,惊叹这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前进步伐之快是想也不曾想到的。
深圳的节奏快,更表现在无论机关还是企业的人们严格遵守纪律,办事讲求效率,简直象在运动场上赛跑,争分夺秒,刻刻创新纪录。市委书记、市长的办公室里,深夜仍然亮着灯光;一些机关、企业的领导者跟着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复杂的问题一天就得到解决;年过花甲的总工程师登上几十层大楼检查工程,指导施工,施工队伍风雨无阻,一周甚至三天建成一层楼;有志有识的年轻经理,为扩大经营,提高效益,日夜忙碌;饮食、服务业不送走最后一个顾客不下班,有的是每天24小时服务;许多年轻人下了班又去学文化、学技术、学外语,几乎看不到有人闲逛闲聊,浪费时间。
有些同志在探索,为什么深圳能这样“快”?
人们深深感到中央开放政策的正确,中央给了特区一定权力,准许特事特办,才有了今日的深圳。同时,人们也深深感到,深圳人有一种时代感,一种加快四化建设的迫切感,一种为振兴中华而拚搏的责任感。正是这种精神状态,使他们能坚决贯彻中央的指示,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做各种改革的尝试,在干部管理体制上改革,在劳动制度、工资制度上改革,一切方面都要适应“快”的要求,因此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蛇口工业区的街上,曾见到醒目的大标语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有人说改为“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似乎更确切,有人说“金钱”改为“财富”似乎更好。不论怎么说,都认识了“时间”和“效率”至关重要。深圳的节奏,正是反映了寸阴不舍、讲求功效的精神,这正是我们在四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世界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国内一些地区,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还安于吃“大锅饭”的人,思想保守、不敢改革的人,更需要从深圳的节奏受到启发。在全国为四化而演奏的大乐队里,人们所用的乐器不同,但都应当象深圳那样,演出快的节奏,奏出最新最美的乐章。


第2版()
专栏:

旅游业迅速兴起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作魁
深圳的旅游业,是伴随着经济特区建设的发展而迅速兴起的。
四年多前,深圳出现了第一个旅游点——西沥水库度假村。开始只有9个固定工、15个临时工。当时只有国家投资的2万元人民币和港商贷款的20万元港币。他们在荒山野岭上搭了30个帐篷、两座铁皮房,建了两个球场,架了10多个烧烤炉,买了10部小艇、10支汽枪、10部单车,便开始试营业。后来又向国家贷款200万元,向港商贷款港币150万元,边建设,边经营,边扩大。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把度假村办成经济特区一个风景宜人、别具特色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批港澳同胞和内地游客。去年初春,廖承志副委员长到此地游览时,提议改名为西丽湖。游客中,有人赋诗赞道:“西丽湖边野草花,蓦然开放似朝霞。当年畜牧山坡地,今日豪华旅客家。”现在,特区还有香蜜湖、石岩湖、东湖、银湖、小梅沙海滨、明华轮“海上世界”等十多个旅游度假点。
深圳毗邻港澳,依山傍海,气候温和,山多湖多,风景秀丽。古遗址、城址、古建筑、革命旧址、纪念地和风景区、公园区,有数十处之多,特区一日千里的建设成就,交通、电讯、商业、饮食、服务业、旅店、宾馆的发展,享有盛誉的特产沙井蚝、基围虾、大鹏鲍鱼、龙岗鸡、南山桃、金龟桔、公明菜、南头荔枝、石岩沙梨、龙华方柿的丰收,使港澳“游深热”蔚然成风。香港是“弹丸之地”、“水泥森林”,人们渴望到深圳作短暂的理想旅游。
深圳旅游公司采取多种形式,把外国友人、香港同胞引进来,也组织深圳居民、农民到各旅游点去,还到外地去旅游。方式灵活,有家庭式、团体式,有自行车、体育、爬山、考古、专业考察,有夜游、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五日游、七日游,还有直升飞机深圳游。上海、广州等地也组织到深圳旅游专线,广州旅游公司还组织“港穗深圳会亲团”活动,促进港穗亲友在深圳会晤。
四年来,深圳旅游业在接待游客、营业收入、纯利润、创外汇方面,一年比一年好。去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多万人次。其中,市旅游总公司系统就接待了31万多人次,比前年增加38%;外国和港澳游客达14万多人次,比前年增加18%。接待内地旅游团体和人数,比前年有大幅度增加。由于该公司增加经营项目,增加花色品种,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使去年营业额达4,250多万元,纯利润457万元,创外汇1.2亿港元。
深圳旅游业的投资,主要是靠引进外资,也靠国家投资、贷款和自筹资金。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投资兴建旅游业的资金达人民币3,250万元,港币3.3亿元。今年,再投资人民币2,500万元,港币1.35亿元。香港华城有限公司董事长文伙泰决定投资把原宝安县旧城划出一块地方改造成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区域——华城,它将以商业为主,兼营旅游。他说:“全国各地的建筑风格、土特产品和地方风味,在这里都将能看到、买到、吃到,成为中国的一个缩影。”
到一九八五年,深圳特区全年将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第2版()
专栏:

精神文明的绿洲
沈萱初
深圳刚办经济特区的时候,有人曾经担心会象世界上某些国家和地区那样畸形地发展,成为“物质文明上的绿洲,精神文明上的沙漠”。几年后的今天,到深圳的参观者几乎都赞叹特区不但在经济建设上发展很快,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不是“沙漠”,而是正在创建的“绿洲”。
深圳市委对干部党员,尤其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要求很严,不准在特区做“特殊干部、特殊党员、特殊公民”。市委常抓住典型,对干部党员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敲警钟。1982年1月,颁布了《深圳市干部守则》。对极少数经不住糖衣炮弹攻击而腐化变质的人,市委都严肃地进行了处理。去年,全市共涌现出99个先进党支部和397名优秀共产党员,有一批优秀党员成为全国、全省的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
深圳特区的青年们渴求知识,热心学技术、学外语,蔚然成风。今年初,在爱华电子有限公司,不同岗位的78位男女青年开座谈会时,有人问他们看不看香港电视,他们都说很少看,一是对那些不是“拳头”就是“枕头”的东西不感兴趣;二是要参加业余学习。这个公司有个检件班,18个姑娘为了突破日检查万件的大关,苦练技术,达到了每人日检11,000件,超过了香港同行业的水平。
现在,青年职工虽然工资收入比较高,有条件讲究穿着,但是大多数人注意美观大方,而不追求奇异。这两三年,有三百多名过去外逃的青年又回深圳来。沙头角镇综合公司青年王俊生,在香港的亲属六次为他办理到港定居的手续,他都拒绝了。他勤恳工作,成绩优异,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这几年,青年学雷锋做好事,扶正祛邪,救死扶伤这类事,不胜枚举。深圳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逐步好转,青少年犯罪率明显地下降。
深圳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每年来洽谈业务、旅游观光或者通过这里进入我国内地的约1,000 多万人次。为使内外宾客踏入特区就有个良好印象,深圳经常开展文明礼貌、优质服务的教育。目前在许多宾馆、酒楼、餐厅,一踏进门都可听到“欢迎光临”,离开时又可听到“多谢关照”。服务员的言谈举止等都经过严格训练,很多人都能做到“百拿不厌,百问不烦”。
世界上有各色各样的“绿洲”,深圳特区要建设的,却是完全崭新的“绿洲”。在这块“绿洲”上,不但可以结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累累硕果,而且将盛开共产主义精神文明的朵朵鲜花。


第2版()
专栏:

文教科技事业有了大发展
马松林
兴办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市贯彻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在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事业。
从1979年到1983年底,地方财政用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事业的基建投资,累计达6,345万多元,占这几年地方财政拨款投资总额的33.17%。
短短四年时间,特区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高等院校从无到有,深圳大学于去年秋季招生,现设四个系,有210名学生;深圳教育学院、电视大学也相继诞生。中等专业学校从原来一所增至现在的四所,在校学生从原来的64人增至现在的637人;目前特区内有11所中学、182个教学班,学生9,397人(比办特区前增加了2.7倍),有58所小学、429个教学班、学生19,067人(比办特区前增加了2倍);有中、小学教师1,494人(比办特区前增加了1.3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到去年底实现了普及小学五年教育,提前两年完成了普及小学教育的任务。
为适应建设的发展,特区于1982年初成立了科技发展中心,每年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学习班。最近,又与香港基达华电脑公司等单位合作举办了三期微型电脑知识学习班,引进了有关微型电脑的各种资料,为在特区推广、应用微型电脑准备了条件。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1981年秋,《深圳特区报》试刊,次年5月正式出周报,1983年12月1日又改为日报。1984年春节又创办了《深圳青年报》。1981年10月建成电视转播台,1983年又用半年多时间把电视转播台建成深圳电视台,以10千瓦功率于今年元旦试播自制节目。目前,博物馆大楼、图书馆、剧院等,正在兴建。
随着特区建设的发展,深圳的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医院由1所增至11所,病床由162张增加到800张,医务人员、技术骨干分别增加了5倍和3.5倍,医疗设备也逐步向现代化设备发展。特区在广泛开展起群众性业余体育活动的同时,专业体育活动也有发展,先后成立了6个体协,建立了足球、篮球、武术三个专业运动队,运动员的水平正在迅速提高。


第2版()
专栏:

图为西丽湖度假村的环湖楼廊。
本报记者 徐建中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