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在任弼时同志诞辰八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震
今年4月30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党的卓越领导人任弼时同志诞辰八十周年。任弼时同志1920年十六岁时参加革命,1950年四十六岁时逝世,整整三十年的战斗生涯,是与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辉煌的历史功绩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深深铭记在我们党和人民的心中。他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四年了。在我们党和国家奔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行程的时候,我们开这个纪念座谈会缅怀他、纪念他,表达我们的景仰之情,激励新老同志们更加奋发前进,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弼时同志在青年时代就怀抱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热切追求革命真理,积极投身革命。他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去苏俄学习,是十月革命后我国最早赴苏学习的先进青年中的一个。1922年1月,他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他任共青团中央书记,领导广大团员和青年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在1927年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大革命面临失败的严重关头,他对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成为当时党内坚持正确路线的代表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他为保存和恢复革命力量作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为开展土地革命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27年“八七”会议上,他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3月,他到江西革命根据地任苏区中央局委员和组织部部长。这一年,在瑞金召开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我是湘赣边区代表团的支部书记,初次见到弼时同志。他组织代表们学习政治理论,并亲自讲授党的建设课,使我们很受教益。1933年5月,他到湘赣边区任湘赣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有力地加强了湘赣边区党和红军的领导,使一批革命骨干得到保护,使湘赣边区的革命斗争得到发展。
在红军长征中,他率领的红六军团与贺龙同志率领的红三军(后为红二军团)会合,正确地执行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几个整师、整旅,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合后,他和朱德、贺龙、刘伯承等同志一道,为维护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终于推动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实现了三个方面军的胜利会师。这对于开创革命斗争的新局面,迎接全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新高潮的到来,起了重要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弼时同志在1937年先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同志一道,到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战争的领导工作。1938年初,他被派往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1940年3月回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43年3月,和毛泽东、刘少奇同志一起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弼时同志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同志一起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弼时同志,参与了党的许多重要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参加组织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促进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和弼时同志一起转战陕北。弼时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协助毛泽东同志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同时,他还协助毛泽东同志制定新中国成立前后党的许多重要政策。他在这个时期的著作,例如《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关于整党问题给晋绥分局的信》,对这些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弼时同志一直关怀和指导着我国的革命青年运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弼时同志受党中央委托,亲自指导筹建了现在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作了《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这对青年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弼时同志对祖国、对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奉献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许多异乎寻常的艰难困苦面前,他坚定不移的原则立场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表现得很突出。1928年和1929年,他曾两次被捕,惨遭敌人的酷刑拷打,但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气节。在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重大原则斗争中,他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维护党的统一和团结。他竭尽心力,奋不顾身,为党工作,积劳成疾,在长期身患重病的情况下,还带病坚持处理党和国家的繁重事务。
弼时同志具有高度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他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实际,善于正确解决复杂的、重大的问题。他对党的组织工作、军队政治工作、青年工作、土地改革工作和财政经济工作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象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起草的许多文件、电报、报告、文章,是留给我们的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弼时同志团结同志,关心同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遵守纪律,服从组织,尊重集体领导,富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他在生活上一贯艰苦朴素、克己奉公,善于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
弼时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个模范党员、杰出的领袖之一。他的革命功绩永远值得我们称颂。他的革命思想、革命品德和革命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今天纪念弼时同志,就是要发扬他崇高的革命精神,把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大大地推向前进。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在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蓬蓬勃勃地发展,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比我们原先设想的要好、要快。根据党的十二大提出的要求,我们总的目标是既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建设事业比过去的革命要远为复杂和艰巨。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思想和习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有许多地方不相适应。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解决,许多新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许多新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和积累。我们的干部、党员、群众都要有远大的历史眼光和严肃的历史责任感,看到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有更大的进步,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最大的努力。
现在,我们正在按照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的决定进行全面整党。这次整党除了要对极少数严重危害党的分子进行组织处理外,对大多数党员来说,是要解决增强党性的问题。弼时同志一贯重视党的建设,并且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他在延安整风前夕写的《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是深刻阐述毛泽东同志建党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党员党性锻炼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弼时同志自己就是一个具有很强党性的共产主义战士。我们的党员和党员干部,都要以弼时同志为榜样,在这次整党中使自己的党性修养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要以坚定不移的原则立场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去战胜前进途中的任何艰难险阻,去同任何损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用刻苦学习、辛勤工作、积极改革的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最活跃的生力军。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和各级领导骨干的后备队,这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干部队伍是很年轻的。弼时同志二十一岁时就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二十三岁时就被选为党的中央委员和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时势造英雄。革命战争时期那种紧张激烈的斗争环境,使许多青年参加革命后很快就在政治上、工作上走向成熟。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大批青年的成才提供充分的良好的条件。党中央已经把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我们大家都要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培养和提拔青年干部和青年专业人才。青年同志们也要抓紧大好时光,努力使自己迅速地成长进步。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作出优秀成绩的青年人才。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建设者,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前进。我们相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势将会造就成千上万大有作为的青年英雄。不远的将来,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景象就会出现。那将是对我国革命青年运动的最早领袖之一任弼时同志的最好纪念和告慰。
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第2版()
专栏:

聂荣臻同志致中宣部的信中宣部:
今年4月30日是我党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任弼时同志八十周年诞辰。我们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纪念我们的良师益友、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著名活动家和组织家弼时同志。纪念弼时同志主要是学习弼时同志的高尚德操。从共产党员应有的修养来说,我以为最值得学习的是弼时同志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坚强党性。弼时同志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甘当革命老黄牛;一生坚持原则,坚持严格纪律,敢于向任何错误倾向作斗争,从不考虑个人安危,为革命百折不挠,奋斗到底;一生乐观,胸怀大志,放眼世界,有着共产党人的革命气概。这些都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和锻炼的最本质的东西,对我们当前整党,对照检查克服各种党性不纯和不正之风,具有多么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弼时同志对我党的建设有着卓越的贡献,在纪念他的时候,这些印象便油然而生。我不能前来参加同志们的纪念座谈会,谨藉寸笺聊表我对弼时同志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顺致
敬 礼!
聂荣臻
4月25日


第2版()
专栏:

怀念弼时同志
张爱萍八十岁月风雷激,马列先行从未息。忆昔苏区肃反时,吾师明察张正义。整顿党风须重温,否定文革要彻底。祖国繁荣日日新,不忘秉公持真理。
1984年4月28日


第2版()
专栏:

让受益区和淹没区共同富裕
烟台市水库移民工作做得好
本报讯 山东省烟台市多年来坚持组织水库受益区人民支援库区建设,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商品经济,使水库淹没区人民生产蒸蒸日上,生活显著提高,现在已初步形成水库受益区和淹没区共同富裕的局面。
烟台市所属各县、市,有库区淹没移民问题的大中型水库三十九座,村庄或土地受到淹没的大队二百八十五个,十九万七千人。这些水库大都是“大跃进”年代上马的,在当时“左”的思想影响下,受淹人民的迁移安置工作没有做好,遗留问题很多,移民生产、生活困难很大。从七十年代起,当地政府开始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坚持组织受益区人民帮助库区人民搞农业基本建设,创造生产条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原烟台地委和行署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进一步发动库区人民广开门路,发展商品生产,加快了库区人民富裕的步伐。1983年库区粮食生产达到人均九百六十四斤,花生人均一百七十斤,人均收入四百四十九元。
在对待库区移民问题上,烟台市是从端正认识、统一思想入手的。过去普遍把移民看成包袱,工作被动,缺乏彻底解决问题的决心。1979年以来,多次专门研究,引导干部群众树立饮水思源的观念,把库区贫队的生产建设当作重点问题解决。
在帮助库区人民创造生产条件上,烟台市采取国家补助和受益区支援相结合的办法,近十年来,共修建扬水站三百五十座,小水库和塘坝三百二十二座,机井和大口井三百一十九眼,灌溉控制面积达到十四万亩,实现了人均半亩旱涝保收高产田。同时采取民办公助办法,修建环库公路六十多条,四百多公里,使商品流通有了基本条件。为有利于发展库区多种经营,政府在政策上给予照顾,如全部豁免粮油征购任务,水库免费或低费供水,优惠收购农副产品等等。
烟台市对移民经费注意集中使用,利用有限的经费切实解决移民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山东省政府每年拨给烟台移民补助费四十万元左右,他们在使用这项资金时,采取先易后难,逐县、逐队、逐户解决移民建房困难。全市十一个县市中已有七个县市较彻底地解决了住房问题。 李雨普


第2版()
专栏:

切实解决好水库移民问题
本报评论员
当前,大部分农民逐渐富裕起来,而在有些水库移民安置较差的地区,群众生活仍然贫困,生产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解决好他们的问题,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受益地区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国各地兴建的各类水库,现在已有八万六千多座,总库容四千一百亿立方米,在抗御水旱灾害、发展工农业生产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水库淹没区的移民问题,大多数陆续作了安置处理,但是有些安置工作没有做好,遗留下来不少问题。有的土地过少,质量又差,人们的劳动所得很少;有的住房简陋,长年失修;有的在水库蓄水后,交通阻塞,生产困难,长时期缺少生产门路,等等。这些问题如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使库区建设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水库好修,移民难办”。如何解决水库移民中各种遗留问题,是水利建设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烟台市提供的经验有力地说明,只要在认识上真正端正过来,认真做好工作,这个“老大难”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兴建水库是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水库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大的。对库区受淹人民的财产损失理应赔偿,对他们的生产、生活进行妥善安置,使库区的经济建设能够和受益区一样逐步发展,一样逐步富裕起来。没有这样的认识,移民工作是做不好的。有些地方修了水库,只利下游,不利上游。在水库建成后,往往强调为灌区服务,忽视为库区服务,对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缺乏切实措施。这种情况应尽快改变。
切实做好移民的安置工作,关键在于创造生产条件,广开生产门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要有扎实细致的工作,统一的规划,逐步进行建设。那种把移民赔偿费一发了事的做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兴修水利是一种公益事业,解决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困难不能完全依赖国家。把受益地区人民支援库区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一个好的办法。有的地方从水库的发电和其他收益中适当提成,作为移民费用,这一经验也值得重视。库区人民也要依靠集体和个人的力量,立足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改变困难局面。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开封何时解决乘车难?
未到开封,就听说开封乘车难,记者来到这里,的确尝到其苦。
我从火车站到市委采访,光等公共汽车足有四十分钟。有一次我送一位客人乘十一时十九分的火车,不到十点钟,就在午朝门前等一路公共汽车,足有一个钟头,仍不见车影。我心如火焚,幸亏临时拦了一位朋友的自行车,才把客人带到火车站,好险,离开车只有一分钟!在市委大楼谈起乘车难时,在座的同志都有同感。公用事业局机关的一位女同志,春节放假,买好了长途汽车票准备到农村老家去,等公共汽车花二三个钟头,结果没赶上车。
乘车难,挤上汽车也难受。人挤背扛且不说,服务质量太差劲。一些服务员态度生硬,动不动就和乘客吵架,个别还有动手动脚的。不少汽车破窗破凳,瓜子、果皮、纸屑抛撒一地。由于汽车少,乘车难,开封交通事故不断发生。
开封市是一个四五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又是六朝古都的文化名城,名胜颇多,国内外游客不断。而全市包括郊区在内,只有十几路公共汽车,这不仅和这样大的城市不相称,而且也同文化古都的名声不相称。希望有关部门关心群众生活,认真解决乘车难。  本报记者 翟启运


第2版()
专栏:

《市容环卫报》创刊
本报讯 经中宣部批准,《市容环卫报》创刊,从4月份起在全国公开发行。
《市容环卫报》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宣传国家关于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的方针和政策,报道这条战线的新成就、新经验,及时反映广大环卫园林工人的要求、意见和呼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