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美,在神州的每一寸土地上
——“我爱祖国山河美”游记征文活动散记
本报记者 解波
莽莽神州,每一寸土地都是可爱的。翻阅“我爱祖国山河美”游记征文,我同所有征文作者一样,禁不住情涌胸怀。你看,在他们的笔下,名震遐迩的名山大川固然壮美,那镶嵌在阿尔泰山巅的金玉矿洞,静卧在雪山深处的羊卓雍湖,铺展在北大荒上的莽莽草塘,不也同样风姿绰约吗?那海防战士用水仙装点起来的云雾岛,普查队员在红色摇篮井冈山发现的奇峰飞瀑,不也同样令人心驰神往吗?
这些赞颂祖国山河的游记,几乎都不是名家所作,而是出自山南海北、各行各业的作者之手。自从去年4月《旅行家》杂志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举办征文以来,短短半年时间,五千多件应征稿如片片雪花飞向北京。七十六岁的退休教师笔录了草原风情;九岁的小学生记述了姑苏秀色。武夷山下的伐木工人抒写了他的情思;龙门石窟旁的青年战士迸发出深情的礼赞。土家族兄弟游览祖先的老司城,抒后代豪情;天涯归客流连旖旎的海南岛,诉赤子之心;连北京一位双目失明的青年也用诗倾吐出爱恋大地母亲的深情。古往今来,常见文人墨客游山观景、吟诗作赋,何曾见过如此众多的人民群众用炽热的心,谱写对祖国壮丽山川的颂歌呢?政治清明,人心欢畅,描绘神州春色的游记自然就应运而生了。
主办单位对五千余件应征作品经过反复筛选,评定了一百九十八名个人和集体获奖者。其中以初出茅庐的青年业余作者居多。自称“新疆人”的马建勋,原是1973年西安市高中毕业生,插队来到伊犁地区。他爱上了新疆的一草一木,并且为新疆增添了一名四岁的小开发者。《阿尔泰山探宝》娓娓道出他向边陲山河寻美求知的经历和情愫,荣获了一等奖。自称“北大荒无名草”的刘国林,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乡村教师,从来不敢向中央报刊投稿,见到征文启事后,对故乡的挚爱促使他写了《草塘风情画》,勾勒了北大荒的粗犷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投寄,接到录用通知,依然信疑参半,更想象不到自己的作品会被评为一等奖。他决心努力把北大荒的风情奉献给更多的朋友。
应征作品的爱国激情也拨动了专家们的心弦。王蒙、冯牧、叶至善、刘白羽、江晓天、孟伟哉、姚雪垠、谢冰心、魏巍九位评委虽然很忙,但都义不容辞地担负了评稿工作。叶至善同志年过花甲,又手术初愈,顾不得休养,不但为《草塘风情画》写了读后感,还为河南新乡一位助理工程师的征文推敲文字,又工工整整地把文稿誊清。冰心老人体弱多病,也热诚地为评稿工作挥洒了心血。
爱国主义的红线连着所有人的心。征文活动得到二十七个单位的热情赞助。主办单位和赞助单位之间不是商品交易关系,而是同赞祖国、共爱中华的联合行动。赞助单位突击生产奖品,赶印奖状,在奖品上刻印征文的纪念字样,为的是让爱国主义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今年4月下旬,部分得奖作者相聚于北京,参加了隆重的发奖大会。征文活动虽然宣告结束,但是用游记散文的形式抒发爱国之情的热潮却方兴未艾。可以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中华儿女,用他们饱蘸深情的笔,尽情描绘祖国母亲的雄姿,描绘神州的每一寸土地上美的事物和美的心灵。


第8版()
专栏:

飞天  陈昆仑


第8版()
专栏:

“我弹得怎么样?”
韩世源
“我弹得怎么样?”这幅照片,是北京市少年儿童摄影爱好者韩君拍摄的。她是个十六岁的中学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业余学习摄影。
照片左边的小男孩,用两只支在钢琴上的小手托着腮,睁着一双明亮、纯真的眼睛望着你,期待着父母或亲友的评论:“我弹得怎么样?”在右边琴盖上映出孩子的倒影,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这张照片的背景和拍摄角度也处理得较好,避开了室内的摆设,使背景简洁。用像机上插的闪光灯拍摄,使孩子身后的影子尽量减少。借助墙壁和钢琴,以及孩子白上衣的反光,使孩子的眼神、脸颊及小手的质感柔和,层次丰富,影调明朗。


第8版()
专栏:

雨丝集
秦力
获奖与实惠
上海《萌芽》月刊举办优秀作品评奖,编辑部给获奖作者的奖品不是人民币,而是给他们提供一次“深入生活”的经费和机会。有人说,这种奖励不如发人民币“实惠”。
这就要看如何去理解“实惠”了。有人以为只有拿到钱才算得到了实惠。其实不尽然。钱多少总是容易花掉的。有些作家、特别是业余作者,平时没有条件外出参观访问,编辑部利用这些奖酬,组织作家到工厂、农村走一走,看一看,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扩大生活积累,这是为作家的创作进行再投资,作家从中可以得到更大的实惠,名副其实的“实惠”。《萌芽》编辑部的做法是有远见卓识的。
一事见心灵
北影著名老演员赵子岳已经七十五岁高龄,又患有心脏病,去年夏天到酷热的湖北拍《生财有道》的外景戏时,组织上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决定请他的老伴陪他一起去。老伴辛辛苦苦地照顾他拍了三个月的戏,赵子岳坚持她的一切费用由自己负担,没有花公家一个钱。
这不禁令人想起文艺界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一旦被邀请做一些事情,便提出种种分外要求。有的硬要携带妻儿老小由公家出钱跟着旅游一番;有的老婆孩子根本不会演戏,也要他们挤上前台,充任一些角色,亮一亮相。
两相对照,心灵的“美”“丑”立见。


第8版()
专栏:

“五一”节的舞台和银幕
本报讯 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首都文艺舞台和银幕将出现一批新节目。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将演出阳翰笙同志四十年代创作的话剧《草莽英雄》,还将演出新作《街上流行的红裙子》。海政话剧团将演出话剧《天涯海角人》。河北省话剧院将来京公演表现军民共建文明村的话剧《八九燕来》。在京演出的外地文艺团体还有广州杂技团魔术团的“大型魔术”,大同市歌舞团的“青春音乐会”。中央芭蕾舞剧院将重新上演大型民族舞剧《鱼美人》。
中国电影公司将向全国发行一批新影片,它们是:八一厂的《道是无情胜有情》,龙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描写当代石油钻井工人如何正确对待事业和爱情的《爱,并不遥远》;西安厂的《六斤县长》;北影厂的农村题材片《出门挣钱的人》;长影厂的《风云初记》和《夜色多美好》;潇湘厂的《风吹唢呐声》;广西厂的《寸草心》;天山厂的反映兄弟民族伞兵锻炼成长的《伞花》;珠江厂的《秋天的印象》;南京电影制片厂的越剧片《莫愁女》;峨影厂的川剧片《四姑娘》。
还将上映三部外国故事片:英国的《失踪的女人》,意大利的《最后的情感》和美国的《维拉》。
“五四”青年节前后还将上映一部反映当代农村青年立志改革的长纪录片《田野的希望》。
中央电视台30日晚上播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联欢晚会。有刘秉义、胡晓平、谭元寿,以及工人歌手陈力等表演歌曲、京剧、武术、相声等节目。2日晚上播出反映待业青年生活的电视剧《金房子》。3日晚上播出纪念五四青年节音乐会。自6日晚上起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
(翁立 李凯)


第8版()
专栏:剧评

春的活力
——浙江省婺剧小百花演出观后
王志忠
北京的初春,还有一丝凉意。来自东海之滨的浙江省婺剧小百花东阳县演出队,就象一朵秀美清丽的报春山花,格外引人注目。
这批平均年龄只有十八岁的小演员,学艺才四年多,但他们却以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首都观众的称道。人们也许不会相信,当四年前东阳婺剧小班成立时,这些来自山村农家的十三四岁的孩子们,既不会唱戏,也不会踢腿。当时,他们借农家楼屋作为练功和住宿的场地,窗子没有玻璃,用塑料袋挡风;没有刀枪把子,用削尖了的竹竿代替。他们在稻草堆上操小翻,在硬泥地上练筋斗。没有电灯,晚上就在月光下继续练。
如今,在党的关怀和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一朵朵带着泥土芳香的山花,终于迎风绽开了。今年才十七岁的武生王文俊,曾获得地区演员一等奖。他扮相英俊,功底扎实,在《铁灵关》一剧中,他扮演王庆,不仅气质不凡,而且武功超群。在《双受杖》一场戏中,他连用十几个“乌龙硬绞柱”的高难度动作。在《战铁灵》一场中,又手执双锤,接连翻了十个两圈三百六十度的“飞旋”,而且翻得既高且平又轻快。人们知道,翻飞旋本身还不太难,难的是连续翻,不到或超过三百六十度,立脚不稳,就会摔倒。为了拿下这十个三百六十度,在整整三个半月中,他每天锻炼一百五十到二百个三百六,不达到这个数字他决不吃饭。王庆台上的“十个”是他台下近两万个“飞旋”的结晶啊!
这里,还不能不说说另一位来自深山冷岙的山村姑娘齐灵姣。这位年仅十九岁的花旦,刚进小班时,虽有一副俊俏的扮相和甜润的嗓子,无奈接受能力差,一上台眼神就分散,在第一次汇报演出时就“砸了锅”。小齐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投入了刻苦训练,别人练一遍,她练两遍。为了练眼神,在老师的开导下,她远看山,近看水,用不同的眼神和表情,看身边不同的事物,随时随地的练,反复多遍的练。现在,她的眼睛不但有神,还能“说话”,真正成了传神的“窗口”了。在《铁灵关》一剧中,她扮演白英,不仅唱腔甜美,感情真挚,而且还表演了“金鸡独立朝天蹬”的高难度动作,在地区会演中获得演员一等奖。
当然,初绽的花蕾是十分稚嫩的,在他们的面前还有着一段漫长曲折的道路。但从这一朵朵小山花中,使我感受到一种春的活力!


第8版()
专栏:

我儿童画获香卡尔奖
一九八三年印度香卡尔国际儿童画竞赛最近揭晓。我国少年儿童有三十幅作品参加竞赛。四川王晓雨(八岁)的《小猫》和安徽徐爽(十六岁)的《我和奶奶收柿子》获得尼赫鲁金像奖。上海陈石韫(五岁)和四川任瑜航(六岁)等六名获银质奖,另有六幅作品获得纪念奖。
(郭文林)


第8版()
专栏:

莎翁悲剧在沪公演
本报讯 在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诞生四百二十周年之际,他的著名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已由上海青年话剧团在上海公演。这个戏是莎士比亚
“第二创作期”(悲剧作品时期)的佳作,写于一六○七年,在我国是首次公演。该剧由中年导演胡伟民执导。
(伊汝)


第8版()
专栏:山川风物

方岩居中 游遍浙东
陈从周
游罢浙江金华北山,双龙冰壶两洞中的水点浪花在我薄装上犹未全干,友人又邀我上永康去游方岩。
老实说,我去方岩是被郁达夫那几句话所吸引:“从前看中国画里的奇岩绝壁,皴法皱迭,苍劲雄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现在到了方岩,向各山略一举目,才知道南宗北派的画山点石,都还有未到之处。”经他这样轻轻一点,方岩的声价从那胡公庙的朝香,一变而为文人雅士向往的名山了。方岩都是或方或圆的绝壁,壁下的溪流与曲径,有宽有狭,最窄的名为“鼠径”,这些绝壁大都是一层一层的沙石,可望而不可登,石隙间古树盘曲,幽篁丛生,其旁细泉又湿染了部分山石,再加上日照与阴影,变化更多了,其沉郁浓丽处,青紫色泽,方圆笔意,便画也画不出。
因为岩层重叠,方岩北侧,遂成敞口洞府,五峰书院、学易斋等建筑即建于此。屋造在洞内,故皆无椽瓦,别开生面,其东南拔地耸起固厚、瀑布、桃花、复釜、鸡鸣等五奇峰,五峰书院之名似由此而得。宋代朱熹、吕东莱、陈龙川等学者皆在此讲过学。这里的境界实是深幽,唯闻飞瀑清声,唯见苍天一角,阶前瀑细如帘,薄雾润衣,眼前的山色、树态,渲染得如一幅未干的水彩画。
我曾经在方岩说过这样一句话:“方岩居中,游遍浙东。”旅游者如果以方岩为中心,可以西去金华北山,东上天台山,南下缙云仙都,远及雁荡,北到东阳诸暨,直达绍兴等地。方岩过去游客之多,在地理位置上可以说得天独厚吧!


第8版()
专栏:

婺剧《铁灵关》剧照 王景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