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加快工程建设 尽快发挥效益
肖 桐
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一方面要靠现代化管理和先进技术办好现有的几十万个企业,另一方面要靠新建一大批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能否按照计划如期或提前完成,对于打好基础,实现“翻两番”,关系极大。同时,努力缩短住宅建设工期,对于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建设工期,取决于在国家计划的统一安排下,是否有周密的准备、严格的责任制、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五”时期搞的156项工程,建国十周年建成的首都十大工程,以及近年建成的一批工业和民用工程,其所以在速度和质量上有较高的水平,原因就在于此。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有不少项目的工期依然很长。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争取把我们有限的建设资金管理好、使用好,使之尽快地发挥效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积极做好前期工作,是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的前提。前期准备工作对建设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认真遵循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办事,扎扎实实地搞好可行性研究,做好厂址选择、勘察、设计、施工准备等各项前期工作,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否则,仓促上马,必然是停停打打,欲速则不达。在建设工期全过程中,某些环节预测不到,采取点特殊措施及合理交叉是必要的,但绝不能把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作为主导。这个历史经验,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工业建设项目,特别是重点建设项目,还要处理好前期工作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问题。在前期工作中,既要考虑建设项目本身建设期间的效益,也要考虑建设项目的全局和长远的综合效益,既要研究项目的总体设计,也要根据所在城市和地区的条件,统一规划相应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之协调发展。
必须严肃合同制度。承发包合同已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责任划得清清楚楚,这是确定甲乙方对工期承担什么责任的依据。我们应当提倡由承包单位包工期、包材料、包质量、包造价,一次包死。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对缩短工期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保证。
坚持实行综合开发,是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建设周期的有效办法。无论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都要按照城市规划要求,统一开发,统一建设,克服计划同规划脱节的现象,使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同步进行,做到规划一片,开发一片,受益一片。全国先进施工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建筑公司在支援唐山建设中,按居住小区把室内室外、地上地下、住宅工程、公用建筑和配套设施,实行总包施工,大大加快了建设进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常州市采取同样的综合开发办法,也收到显著成效。他们先用10个月时间建成11.67万平方米的“花园新村”,后又以一年时间建成了29.65万平方米的“清潭新村”。象这样10万平方米左右的住宅区,在沙市、郑州、苏州等市,也做到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交付使用。走这样一条路子,有利于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统一建设,对征地、拆迁、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统筹安排,避免多部门分散建设造成的各自为政、你挖我填的各种弊端;有利于合理使用土地,避免分点割据、多占地、占好地的现象;既可为成千上万的居民及早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又能统一解决环境、绿化、道路等问题,促进城市的美化。
在统一计划指导下,采取招标投标开展竞争的方式,也是加快工程建设,缩短工期的重要措施。近几年许多地区在建筑施工上,试行招标投标显示了强大的活力。广州市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实行投标的工程已有22项,合同工期普遍比现行工期定额缩短20%,工程造价比预算(底标)降低2.4%,中标造价就是包干造价,简化了预结算手续,减少了扯皮。深圳市建设的国际商业大厦,包括两栋20层的办公楼,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这是全市第一个招标投标的大型工程。开始作价每平方米580元,工期两年,经过竞标,第一冶金建设公司得中,工程造价每平方米398元,工期一年半,节约投资910万元,工期也缩短半年。现在,深圳市实行招标投标的工程,已占90%。实行这一办法后,工期一般缩短20%,工程造价降低8%,质量优良品率达到90%,劳动生产率比内地高出一倍以上。当然,目前实行招标投标还有不少问题,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解决。但有一条原则,就是不能采取消极的限制政策,不能保护落后。
为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必须十分注重改革。目前,计划、物资供应、价格等管理制度和办法,存在着许多同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急需改革。现在应着重做好三件事:一是材料供应体制的改革,切实改变“千家备料、一家施工”的状况;二是对工程质量实行社会监督,建立第三方认证制度,改变质量好坏由施工单位“自拉自唱”的局面;三是广泛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吸取集体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优点,改革国营建筑企业吃“大锅饭”的经营方式。并要抓紧制订和完善各类建筑安装工程的工期定额,切实做到按合理工期组织建设。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工期与质量的关系,真正做到工期短,质量好,投资省,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第5版()
专栏:

近几年北京新建的高层住宅楼群迭起,图为西便门居民区一角
童自仁 熊启瑞摄


第5版()
专栏:

建筑队伍要走联合道路
傅仁章
我国城乡建设部门下属两种所有制的三支建筑队伍,共1,000多万人。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每年完成房屋建筑面积,仅城镇部分就达1亿多平方米。
由于长时期以来“左”倾思想的影响,在建筑队伍组织体制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现在建筑队伍的状况是:国营建筑队伍管理力量强,技术水平高,资金雄厚,可是“大锅饭”、“铁饭碗”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包袱重、拖累大,想跑“腿短”;城乡集体建筑队伍,特别是农村建筑队,经营灵活,传统技艺工底好,但管理、技术和资金力量单薄,工程质量差,事故多,想飞“翼软”。就整个来说,建筑业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迫切需要把两种所有制的三支建筑队伍,有机地组织起来,走联合的道路。这就是要建立以国营建筑队伍为主导、城镇集体建筑队伍为辅助和农村建筑队为补充的城乡结合的建筑队伍体系。
现在建筑队伍的联合形式,主要的有:国营建筑队伍与集体建筑队伍联合,实行总分包责任制,分别交利交税;以县为单位,把城乡集体建筑队伍组织起来,成立联合建筑公司,统一经营,分别核算;农村建筑队与农村建筑队联合,对外统一承包任务,对内各计盈亏。目前采用前一种形式的较多,效果较好,“腿”由短变长,“翼”由软变硬,解决了“国营离开集体干不了,集体离开国营干不好”的问题。
建筑队伍走联合道路,不是把两种所有制三支建筑队伍过渡为单一所有制和合并为一支队伍,而是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进一步搞活建筑业。这是建筑业专业化协作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进步措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国营建筑队伍是建筑的骨干力量,是我们前进的基础。今后应当通过整顿和改革,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不再增加固定工人,与城乡集体建筑队伍结合,实行总分包联合经营。由总包单位向建设单位负责,对分包单位实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物资供应。
要积极发展城镇集体建筑队伍。它有利于克服国营建筑队伍独家经营所造成的惰性,有利于劳动就业和积累资金。以江苏省1981年为例:国营建筑队伍每人占用资金4,015元,百元资金创造产值124元,实现利润(不含法定利润)9.3元;县以上集体建筑队伍每人占用资金675元,百元资金创造产值628元,实现利润27.5元。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以年人均竣工房屋建筑面积计算,分别为30.8平方米、32.4平方米。而国营建筑企业的资金是国家投资的,集体建筑队伍的资金是自身积累的。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体建筑队伍的这种优势。今后国营建筑队伍应以承担工业建筑为主,一般公共建筑和住宅工程应交给集体建筑队伍去承担。
农村建筑队发展很快。这支队伍的巨大作用,已经日益显露出来。近几年农村建房20多亿平方米,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他们完成的。我国农村建设方兴未艾,这支队伍将会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劳动力多余又有一定建筑技术基础的地区,也可有计划地组织建筑队进城施工。这既能减轻国营建筑队伍的负担,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据调查,把一名固定工换成一名农民工,企业和城市每年可减少各种福利费和补贴793元,而农民工可收入近千元。这样做,利国利民,两全其美。农村建筑队的经营方式要因地制宜,有的搞维修,有的搞分包,有的独立承包工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加强领导和管理,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按照其技术资质划分等级和确定承建工程任务范围,确保工程质量。


第5版()
专栏:

建筑创作应丰富多采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龚德顺
目前,各地的城市建设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不少布局完善、内外空间组织合理、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常以几十万平方米的规模连续兴建。据统计,住宅建设大约占城市基建投资的70%。造型、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的空间美化起着重大作用。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建筑产品不够多样化,建筑设计“千篇一律”,“千楼一面”、“千城一面”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建筑设计工作者有责任去改变这种状况。这里提出几点意见,供繁荣建筑设计创作的参考。
建筑创作的源和流的问题。建筑创作的源泉是社会的需要,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需要。建筑设计与其它产品设计不尽相同,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它既是物质产品,又要具有美感。就每项具体工程来说,虽然都要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要求,但由于条件各不相同,解决各自存在的矛盾不同,加以建筑设计人员各自素养、审美观的不同,建筑创作本来应该各具特色,丰富多采。对古今中外一切好的东西,优秀的传统、理论和技巧,只能是学习、研究、借鉴,以丰富构思、提高设计水平,但这些只是流而不是源。舍本求末,以抄袭代替创作,这是在主观上形成千篇一律的原因,应该引以为戒。
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继承民族建筑艺术传统和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本来不是矛盾的。但在建筑界历来就存在着不同看法,有的主张以继承为主,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好的经验;有的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采用新的材料、适应新的功能内容,不必拘泥于传统风格,不要为继承而继承;有的主张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皆为我用。兼收并蓄是繁荣创作的前提。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用途需要,有的项目建筑形象宜于“古”一些,有的项目宜于新一些,用得恰当、设计得好,都是可以的。我们不要去绝对地肯定某种风格,也不要绝对地排斥其他。总之,凡符合国情,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利的,就会有生命力。
保护个性,支持建筑师创作。使用功能相同的建筑,表现在外在的形象上具有一定共性的因素。通过不同的建筑师思维设计产生的方案,必然会有个性的一面,必然会具有某些特色。要繁荣创作、提高设计水平,我们在评价一个设计的好坏时,就要注意保护设计所显现的个性,珍惜特色,加以扶植,使之臻于完善,切忌一家之言,目前尤其要改变从平均数中得出产品。历史遗留的商业街,一般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如果对每一个个体单独评价,可能很不符合建筑构图美的法则,色彩也不尽协调;但综合起来,商业气氛却很浓厚,这个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第5版()
专栏:

工程质量实行政府监督见成效
自去年5月,建设部和国家标准局联合颁发《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条例》以来,在辽宁、广东、山东、山西等省进行试点的一些地区,由当地政府建立了监督站,专门负责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监督。凡实行政府监督的地区杜绝了倒塌事故,工程质量有显著提高。如大连市集体建筑企业实行政府监督后,工程质量合格率从1979年的11.7%,提高到1983年的100%,优良品率从零达到54.8%。
今年3月,建设部又颁发了《建筑工程保修办法》,由各地监督站监督执行,将进一步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管 见


第5版()
专栏:

我国最高的大楼——深圳国贸大厦
在广东省深圳地区的罗湖小区,正在兴建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厦——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这是目前深圳规划中最高的,也是我国正在兴建的最高的建筑物。
大厦主楼48层,标准高度160.4米。地下室有7,000多平方米的车库及设备用房,主楼的1至4层设超级市场、展销大厅、中西餐厅等服务性设施。5层以上是办公用房。第47层为旋转餐厅。顶部还设有直升飞机场。主楼钢筋混凝土工程采用整体滑升新工艺,速度快、质量好、用料省。整个工程由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一公司施工。
整个大厦外墙采用玻璃幕装修。北面设三部观光电梯,将旅客直送旋转餐厅,旅客在升降途中便可观赏深圳风光。大厦底部的右侧设有庭院,有人工瀑布、太湖叠石,上部盖有玻璃圆顶。建筑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使大厦在繁华之中有宁静,人工之中有自然。 《建筑》杂志供稿


第5版()
专栏:应用推广技术

积极发展预应力混凝土中小型构件
太珍 广驱 美树
在我国木材短缺,钢材、水泥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解决房屋承重构件材料,不少省市采用了低碳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例如浙江、江苏、四川、山东等几个省,1983年的产量已达250万立方米以上,构件种类包括楼板、屋面板、小梁、楼梯、檩条和门窗框等。这项六十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科技成果,实践证明,是解决城乡建筑承重构件的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
所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就是用高强度钢筋预先在混凝土受拉区施加压力。在构件受力时,由预加的应力来抵消外荷载,从而提高构件的刚度和抗裂度。预应力构件主要用于大型、重型的结构。在中、小型构件中采用预应力技术,是我国预应力技术的一项重要进展,对于发展量大面广的民用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近年来,随着大量城市住宅和农房的建设,更迅速地发展了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所以能在城乡住宅建设中迅速推广应用,是由于它具有许多优点:材料容易解决,生产工艺及设备简单,施工操作容易,构件质量好,省材料,价格低。它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比较,可节省钢材30—50%。
由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简单有效,技术经济效果好。1982年,联合国在我国召开的“低造价住宅建筑材料和施工体系协调会”上,我国对这一技术作了介绍,引起了与会代表很大的兴趣,会议决定委托我国在1984年举办一期中、小型预应力构件技术培训班。去年,在南京又成立了“中国城乡住宅混凝土构件技术开发中心”,专门负责开展中、小型预应力构件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全国发展还很不平衡,有些地区还是空白,仍在使用笨重的非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农房建设中不少地方还大量使用木结构。当前,需要积极宣传推广,进行技术转移,特别是向北方地区发展,改变目前预制厂建设中布局不合理的现象。还应当加强技术培训,培养和提高有关人员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生产工艺,严格操作管理,提高构件质量,使低碳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我国城乡住宅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5版()
专栏:

强夯法地基处理新技术
施 泰
强夯法是国外在六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地基加固方法。它是将重锤提升到一定高度自由落下,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夯后由于土体得到挤密加固,大大地提高了地基的承载能力。
强夯法加固地基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新技术。它具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适用范围广、经济易行、省工省料、节省能源、缩短工期等优点。
我国自1979年至1983年底,已先后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28项、168幢建(构)筑物上,采用强夯法处理基底面积23万平方米。与柱基比,为国家节约资金700多万元,并节约了数千吨的钢材和混凝土。(附图片)
强夯法施工现场


第5版()
专栏:

北京建设点滴
▲北京市1983年城市竣工住宅面积460万平方米,约7万套,比1982年增长9%。
▲自建国以来至1983年底,北京市新建房屋总面积10,019.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4,783.7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47.7%。
▲到1982年底,北京市已建成的全部高层建筑(8层以上)为287栋,共346万平方米,工业化建筑所占比重为69%。
▲北京国际饭店建设于去年11月开工,总建筑面积105,000平方米,有客房1,098间,主楼32层,地面至塔楼顶总高为104.4米,这将是北京市楼层最高的建筑。它由建设部建筑设计院设计,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预计于1987年5月1日交付使用。
《建筑》杂志供稿


第5版()
专栏:

全国建筑青工技术比赛瓦工冠军钱长乐(图上,中建总公司一局二公司工人),抹灰工冠军阎崇华(图左,甘肃省一建公司工人)热爱建筑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图为他们正在现场施工。
刘 方 钱志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