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发挥山区优势 开发贵州资源
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 池必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0年全面实行农业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以来,贵州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农业经受两次大灾的考验,没有出现“大上大下”的局面。198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都创历史最高纪录,工业生产连续两年以较大幅度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已经摆脱停滞不前的状况。三年来,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年递增速度为10.4%。
由于历史上的许多原因,贵州经济还处于落后状态。这里交通不畅,群众文化科学水平较低,干部管理水平不高,财政经济状况近几年虽然有了明显好转,但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无论过去和现在,贵州都是比较贫穷落后的一个省。
从发展的观点看,贵州又是一个有待大规模开发的省。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均耕地虽少,但山区面积较大,不仅适于立体农业的全面发展,而且地上地下的资源既普遍又丰富。煤炭、水力资源的蕴藏量大,磷、铝、硅、锰、锌、汞、石灰石等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不仅储量大,品位也高。经过“三线”建设,贵州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这个基础,有待充分利用。
上述几个方面,就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省情。正是从这样的省情出发,我们提出,要适时地把主要精力由前几年集中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和工业经济效益过低的问题,转向抓开发,求富裕。从省委起,各级党组织都要认真克服自给自足、平均主义、照章办事、因循守旧的老观念,在指导思想上来一个转变:从主要抓农业,转向抓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放手发展商品生产;从着重抓当前,转向既抓当前又抓长远,把开发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从闭关自守,转向对外开放,放手发展同兄弟省区的经济技术协作和对国外的经济活动。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我们把贵州经济发展的希望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继续靠政策。政策是发展的,适应形势发展的政策,威力是无穷的。在执行党中央的政策方面,现在的主要问题的确还是“左”的残余。在我们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依然或多或少、忽明忽暗地存在着“解放思想到顶,放宽政策到头”的错误思想,对群众存在着“不富担心,小富放心,大富疑心”的错误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保全民、限集体、挤个体”的错误作法。因此,我们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扫除障碍,敢于理直气壮地解除各种“左”的绳索,支持那些勤劳的人和经营管理好的企业先富裕起来。今年年初以来,省、地、县三级党政领导机关和各个工作部门,都围绕着如何尽快富民这个主题,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为准绳,进一步清理政策方面“左”的残余,并相应地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和规定。
要更重视靠科学。这几年,政策对生产发挥作用,是由农村到城市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发挥作用,很可能要由城市带动农村。贵州经济落后,这是事实,但贵州同样面临世界新的技术革命,这也是事实。因此,应当更加强调科学技术,不仅要积极引进和运用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科学,而且要大胆引用和研究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缩短同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不仅要从长远考虑,大力加强智力投资,改进教育工作,为将来的经济振兴准备人才,而且要面向当前的生产建设实际,大规模地对工人、农民、干部进行技术、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不仅要重视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而且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
要靠大胆改革。要使政策和科学的威力发挥出来,不仅有许多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而且有许多涉及体制方面的问题。前两年,我们对解决体制方面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估计不足,往往就事论事,零敲碎打,“按下葫芦起来瓢”,很难解决问题。今年初,中央领导同志视察贵州以后,我们感到,改革势在必行,抓住改革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为农村的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其它方面的改革,我们也要在服从全国统一的改革方向的前提下,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有计划地推进。具体地说是这样三条:已经看准又可以改的,就大胆地改或者变通着办;暂时看不准而实际又迫切需要改的,就认真进行试点;看清楚不能改的,也明确态度。
要靠自力更生。贵州资源的开发,当然离不开国家的帮助和扶持。重大的建设项目,我们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尽快做好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报请中央择优安排。但是,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省里的事情还得靠我们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挖掘各级、各部门人、财、物的潜力,不当“伸手派”。比如交通不便的问题,除努力协助中央有关部门加快铁路电气化工程的进度外,还必须发展公路和江河的运输,这方面就不能全靠国家投资。标准较高的大公路,由省里投资为主兴建。省以下地方性的公路,则要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主要由各地自己办,能修公路的修公路,不能修公路的修马车道、马驮道。其他资源的开发,包括兴办学校搞智力开发,也是如此。
要靠西南和其他兄弟省区的协作。今年初,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催促下,云、贵、川三省加重庆市,组成了一个松散的“三省四方经济协调会议”。这个会议将就相互之间的经济技术协作和联合开发资源等问题进行不定期的协商。同时,我们正着手同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一些兄弟省区建立双边的经济协作关系。我们相信,进一步发展同兄弟省、区之间的协作,贵州资源的开发将会迈出新的步伐。
要靠各级领导班子的完善。经过机构改革,现在省、地、县三级和各部门的领导班子,开始形成了符合四化要求的体系,但还很不完善。我们要在整党的过程中,抓好第三梯队建设,进一步使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和知识、专业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在延年益寿的前提下,让退出第一线的老同志担负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新老合作,交替工作做好了,我们贵州的开发就有了长期稳定的可靠保证。
1980年,贵州在是否下决心全面实行农业包干到户的问题上,曾经经历过一个“十字路口”,在党中央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我们顺利地走过来了。现在,在放手发展商品生产,开发贵州资源的问题上,我们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同样有决心和信心依靠全省各族人民,顺利地迈过这个“十字路口”,去夺取新的胜利。


第5版()
专栏:工作研究

公路领先 百业俱兴
本报记者 周晓农 冯先受
贵州省地下资源和水力资源丰富,山区面积广阔,气候温和,不仅适宜于农林牧副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建设成强大的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基地。贵州的这些优势能不能发挥,关键在于生产的东西能不能运出去。因此,贵州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发展交通。除尽量开发可供利用的航道外,应该把公路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贵州物资出省,运力极为紧张。1983年,仅生产出需要铁路外运的物资就达1,600万吨,实际只运出1,400万吨。煤、磷、重晶石和烤烟、油菜籽等大量积压。贵州六盘水为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由于生产的煤运不出去,不得不实行以运定产,以运限产。贵州经济翻番,货运量要成倍增加;没有交通,翻番的步子就迈不动。
贵州目前运力紧张集中表现在铁路运输方面,但贵州交通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公路而不是铁路。因为公路不仅可以为铁路分流,而且有更多的优势:一是投资省、见效快。在贵州,修一条长500公里、年通过能力300万吨的铁路,投资要15亿元左右,工期少说也要六七年。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往往吵上几年也难兴建。公路的情况则不一样,正在考虑设计的贵州盘关至广西百色的公路,全长近500公里,年通过能力300万吨,预计工期仅两年多,工程费用5亿元。二是公路运输所需技术设施少,机动灵活。公路建设容易广泛延伸,货物从生产点可直接到销售点,门到门,户到户,大大减少中转倒运环节。三是社会效益好。铁道由铁路局统管,只能行驶火车。公路,大家都可使用,汽车、自行车、马车、人力车等交通工具都可行驶。当前,农村十分需要利用公路运输进行频繁的商品交换,旅馆、饭店、贸易货栈、乡镇企业,也将随着公路的建设而发展。一句话,公路领先,百业俱兴,既富国家,更富群众。四是铁路建设主要靠国家投资,而公路可主要依靠山区人民的力量建设。根据贵州经济建设的需要,贵州公路建设应强调质量,确立改造老路和修建大公路并重的方针。据调查,在贵州三级公路上行驶解放牌汽车,比在四级公路上约可节约油料三分之一,轮胎使用寿命可延长一倍左右,运输效率可提高35%以上。马车、人力车等车辆的拉货量也显著提高。因此,对现有公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提高公路等级,是保证公路运输快出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还应打破公路不出省的格局,建设跨省的大公路。如果向北到四川、长江,向南到广西,各修三条能行驶20吨以上大型载重汽车、年通过能力为300万吨的大公路,其总运力即大致相当于现有铁路的运力。虽然运输成本高于铁路,但一头联接工农业生产基地,一头注意组织回头货,两头保证充足货源,加上中间环节少,其效益仍是非常可观的。
人说,贵州穷,“人无三分银”。其实,只要抓好交通,尤其是公路建设,组成以大公路为骨干的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就会为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创造条件,一个车水马龙、货畅其流、资源成宝、财源滚滚的繁荣兴旺景象就会在贵州出现。(附图片)
“地无三里平”的贵州高原,如今区区通了汽车。公路建设的发展对繁荣城乡经济,发挥了主要作用。这是盘桓在乌蒙山脉百里煤海的公路。


第5版()
专栏:

高原宝藏多
贵州高原,山地面积广阔,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于多种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的生长。烤烟、油菜籽、油桐等是全国的主产区之一。这儿生产有2,500种药材,天麻、杜仲、茯苓驰名中外。有近50种天然香料,如桂花、山苍子等。有陆栖脊椎动物近700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珍禽异兽300多种,如金丝猴、丹顶鹤、娃娃鱼等。
贵州水草丰茂,宜林山地草坡占总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养牛业的条件很好。
贵州河川纵横,雨量丰沛,落差集中,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874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是492.5亿吨,为南方各省之冠,居全国第四位,而且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易开采,分布比较集中,是我国南方主要炼焦煤基地和无烟煤产地。丰富的水力资源与丰富的煤炭资源,构成了贵州的能源优势。
在“苍山如海”的贵州地下还储藏着多种矿藏。现已探明的就有59种,除煤炭外,位居全国前列的还有磷、铝、锰、锑、汞和石灰石矿。磷的保有储量20亿吨,居全国第二位。铝土矿保有储量两亿吨,居全国第三位,品位高的含三氧化二铝达76.6%,系国内外罕见。此外,还含有镓、锗、镉、镍、钛等多种金属,开采条件和综合利用都很方便。锰矿储量占全国第三位。汞矿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现在,贵州省已建起冶金、煤炭、化工、机械、电力、建材、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企业7,400多个。烤烟、油菜籽、油桐、生漆、牛、天麻、杜仲等行销国内外。煤不仅自给有余,而且支援南方数省。
本报记者 杨锡玲 郭丕霄


第5版()
专栏:

开发万宝山培育摇钱树
——记余庆县松烟林苗产销公司经理周登高
本报记者 鲁兴伦
在遵义地委召开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四级干部会议上,地委书记李明说:“希望各地多出几个周登高这样的人物,有开发林业的周登高,有发展畜牧业的周登高,有开办社队企业的周登高,……
周登高,41岁,原是一位邮电工人。1980年,他联合九户农民培育林苗,如今已发展成为贵州省第一个由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的跨地、跨县经济组织——余庆县松烟林苗产销公司。去年,参加这个公司的农户已达1,070户,培育树苗994万多株,户均林苗收入750元;今年参加这个公司的农户已发展到7,106户。
1979年以前,周登高的家和他的家乡一样穷。一家六口,五个是农民,人均口粮400多斤,每年还要向队上交200多元的口粮钱。他从报上了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搞活农村经济的好政策,面对家乡到处光秃秃的荒山,心想:如果用工余时间在自留地里育苗出卖,既能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又可为社会上造林提供一些苗木。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罗尤惠,堂弟周登光、周登亮和邻居贾禹席、贾之平等,得到一致赞成。1979年秋天,他们就悄悄采集树种。1980年春又增加了三户,当年共育出漆树苗35万株、杜仲苗8万株,除了各自房前屋后造林用外,其余卖给林业部门,得9,000多元,户均收入1,000多元。九户农民育苗致富的消息在山区里到处传开,人们纷纷找周登高要求参加育苗。于是,1981年发展到91户,1982年增至211户,户户都显著增加了收入。周登高家1980年林苗收入1,600元,1981年增至3,000元,他的妻子罗尤惠担心会被打成“暴发户”。周登高说:“党的政策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即使一时有什么反复,大不了再卖猪还账,又当穷光蛋,没什么了不起。”1981年底,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余庆县委书记来到松烟区,充分肯定了周登高的作法,鼓励他继续大胆去干。于是,周登高聘请了松烟区一位副区长作联营组的政治顾问,聘请余庆县司法局公证处一位助理律师作法律顾问,所有产销合同都经过公证处公证,从而使参加联营的社员很快增至千户。1983年3月,联营组发展为公司,周登高正式担任公司的经理。
周登高领导的松烟林苗产销公司,象一株出土的泡桐树苗,在风雨中速生猛长。有人说他是“吃了雷公胆,敢铺那么大的摊?!”有人规劝他:“这件事利大害也大,今天你上台戴红花,说不定哪天斗得你下不来台!”周登高说:“农民的苦和甜,素来和党的政策分不开,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用不着考虑个人的下场。”他把经济账目交请区财政部门管理,个人只拿国家给的45元工资,不沾公司一分钱,他说:人正不怕影子歪。
我们在林苗产销公司的临时办公室看到,一包包鼓鼓囊囊的麻袋从过道直堆到大门边。人们出出进进,门庭若市。有来领种籽的,有来催订合同的,有来要育苗科技资料的,确实象个公司样子了。周登高指着麻袋说:“这些是刚从江西运到的泡桐种籽,初步计划今年育1亿株泡桐苗,除了供应用户外,公司已承包5万亩荒山造林,以短养长,绿化家乡。”他还告诉记者:今年以营造泡桐为主的速生用材林,今后将陆续发展果木林、蚕桑林、生漆林、杜仲林、油桐林。为实现这个规划,公司选送了联营户的九名子女,到余庆县办的林业职业班去深造两年。周登高遥指松烟镇附近的山头说:“过几年你再来看,我们这些荒山就大变样了!”
我们听着、想着:在贵州,确实需要更多的象周登高这样有胆有识的人!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山乡牛马壮
贵州是我国南方著名的牛马产地。这里气候温暖湿润,牧草资源丰富,四季长青,草山草坡面积达8,000万亩,约等于现有耕地的三倍。从1979年以来,全省牛马等大牲畜平均每年递增4%到5%左右。畜牧专业户、重点户已发展到6.7万多户,并出现了一批农民家庭养牛场、养牛村。册亨县户均有牛(马)两头多,全县大牲畜出栏总收入五年翻了一番,社员人均收入增长近三倍。这个县的响纳生产队,户均有牛(马)9.85头。
近几年来,人工种草已经从点到面在全省逐步展开。到1983年底,人工和飞播牧草达26万多亩。黔西北高寒山区的毕节地区,五年时间共建设人工草场21万多亩,产草量比原生牧草提高2—10倍。
据省畜牧局的测算,全省8,000万亩草山草坡,经过人工种草改良后,十亩草地可以养一头大牲畜,三五亩草地可喂一只羊,加上农作物秸秆、谷物加工后的副产品,大牲畜可发展到800万头。
吴 铭


第5版()
专栏:

农业政策放宽后,调动了茶农生产积极性,茶叶产量和质量普遍提高。这是茶农在采新茶。照片为本报记者
周浩荣摄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香飘海内外的刺梨
江东流
在北京举行的一个产品展销会上,贵州馆里陈列出五光十色、流香溢彩的糯米酒、糖块、果汁、果脯、饮料结晶体……细看那一张张表明“身份”的商标,竟然毫无例外地在名称前面都冠有“刺梨”二字。许多人先是惊奇:嗬!好气派的系列产品!接着便是纳闷:刺梨是什么东西?
刺梨,是贵州山区特产的一种落叶小灌木的果实,在海拔700米至1,500米的山野、村边、路旁,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开粉红色花朵,花期长达两个月之久,是很好的蜜源。它那遍布芒刺的果实,单果重量从10来克到20多克不等。果肉的味道酸中带甜,略微发涩,生吃令人生津泌液,300多年前的古人也说食之可以解闷,亦可消滞。经化验证明,刺梨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含维生素C(VC)最高的水果,每100克鲜果含VC2,500毫克左右,比猕猴桃高5—10倍,比桔子高30—50倍,比苹果高200多倍。据有关部门对51个县、区的调查推算,贵州全省年产鲜刺梨可达3,000万斤,其中可收购用于加工的有1,000—1,200万斤左右。
VC对人体来说是太重要了。如果长期缺乏VC,人就会感到浑身无力,精神抑郁,牙龈浮肿、充血、出血,甚至会发生血管脆弱,皮下、肌肉、关节有出血现象。经常适量摄入VC,能增强人体对一般疾病的抵抗力,有益于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恢复健康,还有迹象预示它能防治癌症……贵州省为了开发利用这可贵的VC资源,近几年来对刺梨开展了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的全面研究,为形成一种科研型的刺梨经济产业迈出了坚实的脚步。农林单位从不同产地引入野生刺梨100多种,其中有无刺刺梨和高产无籽刺梨;播种繁殖和嫁接繁殖技术已经试验成功;择优选种驯化工作正在逐步推广,大面积人工栽培刺梨的日子已指日可待。轻工业方面担负的多项科研任务也都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全省各地生产刺梨食品的工厂已有34个,主要产品有酒类、饮料、糕点、果脯等近20种,年生产能力达6,000吨左右。这些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具有开胃消食、滋补健身作用的刺梨食品,刚刚跻身于省内外市场,就成了人们争相购买的佳品。贵阳市花溪酿酒厂生产的刺梨糯米酒,纯正爽口,香味醇厚,不但在国内受到欢迎,还远销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呢!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省劳动模范、高级农艺师万德良(右),花费十多年心血,培育出“遵籼三号”优良品种,去年扩种十万多亩,获得大面积丰收,比当地常规品种增产百分之二十以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