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进一步认识城市 建设和管理好城市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 李锡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清算了“左”的错误指导思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澄清城市问题上的混乱认识,使城市建设重新提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1978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1980年国务院又批准召开了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在这些会议上,国家明确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基本方针,提出了恢复和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加快城市住宅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城市维护和建设资金,加强城市管理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走上了新的阶段。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们还必须看到,目前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真正按照规划建设的城市为数不多,无规划、不按规划进行建设,布局混乱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体制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骨头”和“肉”的比例关系还很不协调,突出表现为住宅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跟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要求很不适应。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许多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较差,甚至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对城市管理也是一门科学缺乏认识。城市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比如,关系比较密切的就有经济学、社会学、规划学、环境学、建筑学、地理学、法学、史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实际工作就易于陷入盲目性,不能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我们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必须把很多现代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上来。要吸取我们三十年来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注意保持中国的特色,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外国城市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应该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经济建设的宏伟目标。工业生产实现翻番,主要靠城市;农业实现翻番,要全面发展农、工、副业,也需要城市的支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会有较大增长。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二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发挥城市的经济依托作用,做到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协调前进。我们一定要努力适应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要求,为人民创造清洁、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城市成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建设具有高度文明和现代化的城市,必须有科学的城市规划。我们要善于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自觉地以城市规划来指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制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考虑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和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对城市发展的要求;考虑到城市组织经济、带动农村的重要作用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考虑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总之,要瞻前顾后,远近结合,统筹兼顾,从而做到科学合理。城市总体规划要解决城市发展的方向、性质问题。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特点。一定要根据城市的特点来确定城市的性质,按照城市的性质来建设和发展城市。目前,全国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大部分已编完,我们要采取行政的、法制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各种手段,保证规划的实现。
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应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的积极性。当前,国家建设存在着财力物力不足的困难,城市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投资,要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原则,通过受益单位和集体组织自筹自建、集资联建、民建公助等各种形式进行集资建设,还可以发动群众参加义务劳动,大家动手谋福利,兴办公益事业。当然,在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这样做的时候,必须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企业社会负担过重问题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精神,扎扎实实,量力而行,并在地方政府领导下,坚持受益单位自愿的原则。
城市管理是城市工作的重要一环。要把城市管理好,当前的迫切任务就是要改革城市的管理体制,综合治理“软、散、乱”现象。城市是一个整体。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不够合理,使得城市难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科学地进行建设和管理。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互相牵制的弊病,通过改革,使城市能够按照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各项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建设,做到城市规划同经济计划、区域规划紧密结合,一体实施;使城市能够自主地进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城市各项基础设施普遍紧张的问题。城市住宅和其他公共服务事业、基础设施,都是为整个城市的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应该由市人民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推行生活服务设施的社会化管理,逐步改变过去长时期形成的“政府管生产,企业管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为提高城市的综合经济效益创造条件。近年来,国家已在中等城市常州、沙市进行了体制改革的试点,并抓了重庆市的综合改革试点,天津、上海也在进行一些试点,城市改革已经起步。我们应当进行艰苦的努力,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城市每干一件事,往往要牵涉到计划部门、经济部门、各行各业,甚至广大居民。所以,城市工作不光是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事,也是城市中全民和全社会的事。在城市居住的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各级干部和全体居民,都应当关心和支持城市工作,服从市政府的领导和规划管理,协助市政府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到本世纪末,我们要力争把全国城市都建成环境洁净、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具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城市,并建设一批小城镇。这是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城市建设战线的全体职工,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为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第5版()
专栏:

谈谈城市规划
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朱畅中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城市规划几经兴衰,一度废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市规划受到社会的重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第一部基本法规《城市规划条例》,已于今年1月由国务院颁发,为我国城市逐步走上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
城市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适于自己生存的物质环境。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有机体,不应是一些“小而全”、“大而全”的单位大院简单的排列凑合。城市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错综关系,并且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城市规划就是这种关系和规律的科学反映。所以,按城市规划进行建设,是保证城市有秩序、健康、协调地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没有规划或不执行规划,进行盲目建设,就会导致城市畸形发展,产生一些“病变”而难以整治和改正。
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都是在综合研究城市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制订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主义的城市建设要以计划经济为依据,但不能说城市规划是经济计划的继续。正确地说,应该是城市规划和经济计划要互相紧密配合,城市里的一切建设都要服从城市规划。包括工交企业、文教卫生、机关部队等等的一切建设项目,不论重点或非重点,不论国家投资或地方投资,不论选址或选线,其规划、设计都要受城市规划的制约,服从城市规划全面合理的安排。
城市规划一般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总体规划是城市一定阶段发展的战略部署,它解决城市发展的方针、方向、布局等大的原则问题,为详细规划提供依据。而详细规划则是具体指导建设,解决当前存在矛盾的重要依据。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的蓝图,但绝不是有了城市规划,就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绝不能认为城市规划一经制订批准,规划机构就可以撤销,规划人员就可以解散。事实上,制订规划仅仅是工作的开始,实施规划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有权威的规划机构去管理规划的执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规划人员去解决,发现城市规划不完善或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需要去订正,使规划工作不断深化。因此,城市规划机构不能削弱,而应当加强。
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性质,应该成为城市建设的根本依据,绝不容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更改。过去造成城市建设中“乱”和“散”的现象,重要原因是对城市规划的严肃性缺乏认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科学的城市规划制订出来,住在城市里的各级领导及每一个市民,都有责任加以维护。对于任意违反、破坏城市规划的单位和个人,应该追究责任,直至予以法律制裁。


第5版()
专栏:

重点建设与城市要协调发展
陈为邦
重点建设同城市的联系极为密切。许多重点建设项目要依托现有城市建设起来;在新区,一个大型项目的建设,就会形成一个新城市。为了保证重点项目顺利建设,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重点项目应当与城市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基本建设,包括重点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联系,在建设的准备阶段,表现为基本建设前期工作同城市规划工作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组织得好不好,对投资效益关系极大。“一五”时期,我国重点建设基建周期比较短,投资效果比较好,综合效益比较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建前期工作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做到了项目同城市发展统一规划,发挥了城市规划安排各项建设的综合职能。后来,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城市规划工作受到严重削弱。城市规划对工业、交通等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的职能不再被承认。基建前期工作和城市规划工作的有机结合被割裂了,基建程序也缺少了城市规划的内容。其后果是许多项目选址严重失误,城市工业布局混乱,基本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大大降低。
近几年,我国基本建设工作注意了科学性,城市规划工作也得到恢复和一定发展。但是,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还是“两张皮”,计划管理和城市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还很多,因而不少项目,甚至重点建设项目选址失误仍不断发生,不仅影响了重点建设的效益,也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比如某铜冶炼基地,是国家重点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个几万人的新工业城市。但是,在没有统一的城市规划指导的情况下,有关工业部门各自选厂、确定铁路线,结果,一上手就把布局搞乱了。火电厂建在城市上风上游地段,将严重污染城市,高压线走廊穿过城市市区,铁路线严重切割城市,城市用地安排混乱,造成很大浪费和长期的不合理。某大型煤矿,也是国家重点项目,在没有矿区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就在露天矿首采区排土场上,建设了十万平方米的生产生活用房,耗费投资一千万元,现在不得不另选地址重建,既延长了工期,又造成损失。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改革体制,健全基本建设程序,特别是在基建前期工作中,应当补充城市规划对建设项目实施必要管理的内容,使基建前期工作和城市规划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职能。具体讲,一是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应当充分研究项目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研究城市对项目的要求与制约。城市规划部门应当参加可行性研究,并参加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二是恢复联合选址。对重点项目,更应由国家综合部门牵头,组织包括城市规划部门在内的有关部门和地方参加,实行联合选址。三是发挥城市规划工作统一安排工业交通等各项建设的综合职能。既满足重点项目的合理要求,又保证城市合理布局。四是改革计划体制和城市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真正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建设。
去年11月,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重点建设前期工作同城市规划工作相结合,对有关问题做了明确规定。我们应当认真贯彻国务院通知,切实把这项工作搞好,进而改革有关体制,完善基本建设程序,保证基本建设和城市都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


第5版()
专栏:小常识

什么叫“城市化”?
顾文选
当代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正经历着一个“城市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城市化”一词来自英文Urbanization,近年也有人建议译为“城镇化”。其含义有三:一是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逐步增加,而乡村居民点和农业人口则相应减少;二是城镇的形态和分布,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状况,转为互相联系、日益密切的状况;三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逐步城市化。其中城镇人口的聚集是最明显的特征,因而通常以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程度的基础指标。
城市化最先出现于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西欧。嗣后在北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都先后开始城市化过程,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据统计,本世纪二十年代,世界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10%,1950年占28.1%,1981年上升到41%。美国城市人口比重,从二十年代不到50%,上升到1981年的74%。至于西欧,几乎各国城市人口都占70%以上,高的达80%以上。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城镇人口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苏联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十月革命前约为18%,1981年上升到65%。
我国城镇发展虽几经曲折,但总的趋势也在逐步上升。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20%。由于我国人口多,国家大,城镇发展将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商品经济的繁荣,将推动成千上万个小城镇迅速发展;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网络的建立,一系列新工业建设项目的上马,将推动一大批新工矿城镇的出现。我国的城镇建设将出现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并将创造出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


第5版()
专栏:应用推广新技术

邮电通信和城市现代化
尤正严
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中心,在国家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灵敏、传递迅速,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把信息传递这个重要的基础设施搞好,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水平;信息反馈及时,可以使重大的生产经营决策更加切实可靠;信息系统发展了,可以带动科研、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可以大大节省能源、减少交通拥挤,使城市生活更加井然有序。可以说,信息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因此,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规划发展自己的信息系统,加速通信手段的现代化,并以超过工业发展一到几倍的速度,超前发展通信事业。现在美国平均每百人有84部电话,日本平均每百户有76部电话。法国1976至1980年投资1,200亿法郎(占国家总投资额4%)发展通信事业,使电话机的普及率由1969年的16.1%增加到45.8%。通信事业的发展,信息的灵活畅通,带来了莫大的经济利益。日本就流传着这样的话:“信息是企业的生命。”
我国1949年到1982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46倍,而市内电话只增加了5.2倍,其中省会以上城市只增加了1.1倍,象京、津、沪这样的大城市,平均每百人只有三五部电话。现在全国市话待装用户达30多万户。有的单位长期装不上电话,不得不配备专人专车传递信息。这种状况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
要改变我国城市通信的落后面貌,首先要广辟资金来源。通信设备属于精密贵重设备,花钱较多,一公里中同轴电缆要投资几万元,一门市话交换机在大城市要花两三千元。因此光靠国家增加投资是不够的,需要广开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在加快国家通信网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持专用通信设施的建设,并鼓励有关部门联合进行通信建设。
其次,要把通信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长时期来,没有建立起信息的概念,通信建设不能列入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以致有些城市的高大住宅楼房在建设中不留通信管道,不留室内电话暗线,高楼不设置信报箱,不预留邮电局所的地址。等到大批住户迁入新居后,才感受到无邮政、无电话之苦。因此,城市通信建设要与住宅建设同步进行。在城市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现代化城市对通信的要求,要有市话普及率的指标,邮电服务网点的合理布局和服务半径的要求。“几通一平”中应包括邮电。
再次,要有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越是大城市繁华地区,通信越紧张,而在这些地方征地、拆迁、施工就越加困难。要加快通信建设,除了邮电部门尽量采用新的技术装备,力求少动迁以外,需要各级领导机关和各部门大力支持,帮助通信部门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5版()
专栏:

我国城市情况点滴
△ 城乡划分。
城市,是指国家行政区域划分设立的直辖市、市、镇以及未设镇的县城。独立工矿区和城镇型居民点,也属于城市的范畴。
城市以外的农村集镇、农村居民点等,属于乡村。
△ 城市规模的划分。
城市按照其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划分为三级:大城市,是指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人口20万以上不足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
△ 到1983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共有289个。其中有44个市是1983年新设立的。
△ 城市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到1982年底,全国232个设市城市(包括市辖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工业总产值 占73.7%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占69.2%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占70.8%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占93.1%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占60.3%技工学校在校学生数 占69.3%卫生工作人员 占50.8%
未 半


第5版()
专栏: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是进行城市科学研究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城市开发和治理的咨询机构。
该会于1984年1月在北京成立,现有理事76人,常务理事29人,万里同志任名誉会长,李锡铭同志任理事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宗旨,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组织和推动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研究,逐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科学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该会的主要任务是:(一)积极开展城市科学的学术活动,研究城市发展的规律、基本原理和重大的方针政策问题。(二)反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趋向和问题,组织专题研究,向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三)协调各有关方面的研究活动;制定城市学科建设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四)评论和介绍国内外城市科学研究成果,编辑、出版有关的书刊和资料。(五)举办座谈会、讲座(培训班)和学术讨论会;开展学术研究成果的评议活动;组织参观考察和国际学术交流。
守 义


第5版()
专栏:

为了解决城市繁华地段车辆和行人相互争道的矛盾,北京市市政部门近年兴建了5座人行过街天桥,并在主要街道十字路口,安置了栏杆。图为今年1月建成使用的东四北大街人行过街天桥。  童自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