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电视之窗

唱给长江母亲的心声
——电视片《话说长江》主题歌词征集活动散记
本报记者 李 彤
“我又想起了《话说长江》开头的镜头,那一颗颗晶莹的水滴比起长江的巨澜,简直微不足道。可是,正是有了这一滴滴,才有长江的滚滚波涛。祖国的壮丽河山在我心中激起的豪情是难以平息的,我终于谨慎地拿起了笔……”去年12月25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征集电视片《话说长江》主题歌词的启事后,河北一位中学生给电视台写来了这样的信。
几乎在同一时刻,从长江流经的巴山楚地、东海之滨,到黄河、黑龙江、珠江两岸的城乡,几千名作者拿起了笔。半年时间里,交织着激情与诗情的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在千千万万观众心中唤起了对长江的赞美、依恋之情。今天,积蓄已久的感情波涛找到了适当的宣泄口:为稔熟于耳的主题音乐配词,让悠扬的旋律伴着美好的语言,向长江母亲献上共同的心声。
济南一位年近花甲的木工拿起了笔;北戴河一位很少写信的农民拿起了笔;92岁的老人和8岁的孩子拿起了笔;江西兴国一位老红军、上海的离休干部拿起了笔。为了一份理想的“答案”,夫妻切磋,全家合作。河北省任县辛店供销社全体共同“献赠一组歌词”。
长江主题旋律拨动每个听众的心弦,鼓舞人们在生活的激流中奋进。长沙市双目失明的青年彭勇,“听”罢电视,用歪斜的字迹录下心声;银川身患重病的中年科技人员崔光玮递上一份心愿;兰州因公烧伤致残的张一明,抒发了他江涛般的激情:“战胜个人生活中一切不幸和困难”。
不必否认,一部分来稿在文字上显得粗疏稚拙了些。但是,感情的轻重怎能以文字的工拙来衡量?一位不署名的作者在信中说:“请不要问我是哪儿的人,你们只要知道我是中国人就行。请不要笑我一个边疆中学生寄来的粗浅的歌词,你们只要知道我爱长江就行。”人们用质朴的语言献上对母亲河流的一片赤诚。
沈阳部队前进歌舞团30岁的创作员胡宏伟看到征集启事后,回想起1981年到长江深入生活的情景。壮丽的大江风光使他情动于衷,当时就想写一首歌颂长江的歌词。是《话说长江》使他的创作热情象江水劈开了三峡。胡宏伟只读到初中一年级,但他靠着苦学,创作并发表了大量诗歌作品。这一次,身临其境的感受,主题音乐的触发,使他夜不能寐,很快写成初稿。然后,他又多次征求意见,修改琢磨。新年前夕,他把歌词作为贺年片寄往北京。
浩浩长江,“卷起千堆雪”。短短13天里,近5,000件来稿雪片一样飞到《话说长江》组小小的房间里。经过评选,胡宏伟作词的《长江之歌》中选了。3月24日,一首新歌通过电波飞向全国。但人们并没有忘记它背后的朵朵浪花,因为它们无一不是长江子孙内心衷情的流露,表达着拳拳可感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长江母亲,请接受这一曲人民心声的交响乐章吧!


第8版()
专栏:

见缝插绿
江南
上海,人口众多,高楼林立,树木、花草则十分稀少。解放以来,绿化建设虽有成绩,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前两年统计,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0.46平方米,不仅低于国外的各城市,也占国内城市的末座。
今年春早,上海绿化工作抓得更早。到3月上旬为止,仅市区就发展了绿地269亩,植树50余万株,还不包括零星的一些草坪、草地。绿色的生命,正在上海滩迅速地生长、扩大。
上海人民从实际出发,“大做小文章”,大力开辟小型的分散的小块绿地。无论是闹市路口,还是弄堂深处,只要有点空地,都尽量使它变绿。江西路、汉口路交叉处,车多、人多,往往造成交通阻塞。现在,在路口开辟了一块小型绿地,于花木扶疏之中,放置了几张石凳,使行人可以在此小歇,疏散了人流。同时,这块小小的“绿地”与周围现代化的建筑物相映托,丰富了街头的景色。
有些地方连小块空地都没有。怎么办?那么就“见缝插绿”吧!南市地区房屋紧紧相连,道路狭窄,活动空间很小,群众就“挤”出地方,用修建小花坛、绿篱等办法进行绿化,居民高兴地说:“‘见缝插绿’,开窗见绿,空气清新,心情舒畅。”
在连“插绿”都困难的地带,群众种植了一些攀援植物,如爬山虎、葡萄、凌霄等。它们不要求空地,只要求空间,也一样给上海带来了绿色、绿意。
绿化的浪头,不仅流动在街头、巷尾,而且涌向了大大小小的企业。上海冶炼厂过去“三废”四溢,酸雾黑烟使厂区周围草木全部枯萎。近年来通过治理“三废”,情况有了变化。他们决定对环境进行植物监督,把花草树木的长势,作为“三废”治理的“晴雨表”。现在,仅屋顶平台上就有了五个花圃。上海彭浦机器厂,几年来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并修建了以亭廊为主的园林建筑,已经有点花园工厂的气息。
我们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人欢车叫的上海将成为祖国东海之滨的花园城。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送书乐
——记离休老干部李升云
田阳
山西省绛县涧东大队回乡老干部李升云突然病倒了。消息传开,200多名乡亲先后涌进县医院去探望他。一个离休干部生病,何以能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呢?
1978年6月,在绛县农场担任场长的李升云同志离休了。他是个从小讨吃要饭,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党员。按儿女们的想法,他应该留居城市,享享清福了,但他却毅然决然地回到涧东这个生他养他的穷山沟里。他想在家乡办一个图书室,为四化尽一点力量。大队干部们对这个计划很支持。但那时候,“大锅饭”把大队的底子吃空了,哪有钱买书呀!李升云说:“请放心,桌椅、箱子我已买下了,再买一批书,就能开门。钱的问题,我自己解决。”
6月下旬,火红的太阳吐着烈焰,李升云步行40余里,带着100元离休金进城买书去了。后来,又从口袋里掏出40元作押金到县图书馆借回大包图书,很快就筹备了各类图书400余册。
几天来,涧东大队象办喜事似的。李升云将自己的窑洞腾出来,打扫得干干净净,墙上贴满标语,挂起“涧东大队图书室”的招牌,贴上自编的“努力寻求世上宝,发愤攻读人间书”的对联。图书室开放的那一天,窑洞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青年们高兴地说:“我们看书学习,再也不用发愁了。”
李升云是一个有心人。在借阅过程中,他发现有少数青壮年从不来图书室。一了解,原来全村200多名青壮年中还有37人是文盲。他想,农民没有文化,如何能科学种田、劳动致富呢?于是,他到县教育局要了40余本扫盲课本,把大家组织起来,猛抓了一个冬春,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李升云不仅千方百计满足读者要求,而且主动推荐,作具体的辅导。社员李士龙育山楂苗不懂技术,死苗严重。李升云专程进城从县科委索取了两份《山楂育种嫁接技术资料》送上门。老农民宋兰俊认真读了李升云送去的《农业科学实验》、《农业知识》等80余册资料后,成了农业土专家。有人问兰俊:“你种啥啥增产,弄啥啥赚钱,有什么诀窍?”他说:“啥窍也没有,都是从书上学来的。”
这几年,涧东大队的风气好了,学文化、讲科学的人多了,家家户户富裕了。干部群众讲起这些可喜的变化,都这样说:“一靠党的政策,二靠团结奋斗,三靠图书室的指导。”一点不错,为了教育青少年一代,为了涧东大队的富裕,李升云付出多少心血啊!
大病出院后,李升云为了积累资金,发展图书室,他还在大队院内开出半亩荒地,全部种成糖萝卜,他告诉县图书馆的同志说:“这块地的收入,我要用到图书室里去。我们的图书要发展到两千册以上。”


第8版()
专栏:杂谈

“让你一眼看不透”
郎志谦
“让你一眼看不透”,这是美国皮卡德瓷厂在设计中提出的一个口号。它究竟是什么含义呢?1983年5月,我有机会参观了位于纽约市梅得森大道的国际餐桌用品展览会和陶瓷样品间展览,欣赏了世界各国厂家生产的高档陶瓷餐具。通过参观和阅读一些资料,我对这个口号有了一些理解。
高档瓷餐具在国外一些家庭属于节日的用品,平常则陈列于玻璃橱中作观赏用。这就是说,它兼有实用和欣赏的双重属性。所以,提高这类瓷器的装饰设计就引起了普遍的重视。例如:皮卡德瓷厂的餐具设计强调运用工业生产预测法或称之为“参数”来指导设计,追求形似古典、又有现代味儿的效果。日本的名瓷诺来蒂克新设计的怀旧造型,追求装饰花卉要达到花能解语,仿佛一个女主人公在向客人诉说着什么。这些“看不透”或摸不着的设计思想,在今日电脑时代,是否可以称它为高档餐具的“软件”呢?这些“软件”乍看有些陌生,细看又觉得很熟悉,因为这就是我们祖国的传统艺术当中讲究的“意境之美”啊!
我国出口的陶瓷应当具有我国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设计上要讲究意境。不仅要解决黑疵点、釉面擦伤、变形和釉面的光泽度等问题,同时还要在造型设计和装饰方面精益求精。这就要求作周密的调查研究和提高设计者的艺术修养,同时也要求各级领导给予重视和支持,以便设计和生产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档餐具。


第8版()
专栏:

高粮摄影作品展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解放军画报社和人民日报社联合举办的老摄影家高粮摄影作品展览《历史的脚步》,于4月4日起在北京举行。
这次展出的150幅作品,是作者40余年来从事新闻摄影实践的珍贵记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同志为展览会题了词。(附图片)
八路军保护文物
高粮1945年摄于河北易县


第8版()
专栏:文化动态

北京人艺明起公演名剧《家》
最近,北京人艺在话剧名著《家》的排演中,选用了一批青年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在导演蓝天野的指导下,现已完成排练任务,自四月一日起正式公演。
话剧《家》是著名剧作家曹禺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由于剧本对人物复杂内心世界有着细腻而动人的展示,多年来,这个戏不仅是全国各剧团竞相上演的优秀剧目,也是培养锻炼演员的理想范本。这次,北京人艺为保证演出质量,选派了许多经验丰富的老、中年演员扮演配角。通过这次演出,观众将看到北京人艺舞台上脱颖而出的一代新人。(任皓)


第8版()
专栏:文化动态

燕京业余美术学校成立
为了开发智力、为社会培养能独立进行创作和设计的美术专业人材,北京市燕京书画社和崇文书画研究会最近联合主办了一所燕京业余美术学校。通过考试录取的第一期学员三百零二人现已入学上课。这些学员中百分之二十是待业青年。该校设置国画、书法、装潢美术和陶瓷美术四个专业,聘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市美协、北京市书协的部分专家、教师定期任教。学员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毕业后学校不包分配。待业青年成绩优秀的可根据需要,优先安排在燕京书画社工作。学校开办以来受到了市委和首都美术界的称赞。(史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