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莫道“十小”生产小 蓬勃发展能致富
王英公社发展“十小”生产改变面貌
本报讯 湖北省阳新县王英公社鼓励社员大搞家庭小果园、小杉园、小鱼塘等“十小”生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社农副业总收入1983年比1978年增长了1.56倍,达到129万元,初步改变了穷困的面貌。
王英公社地处水库区,有山有水,过去未充分利用。公社党委从发动群众讨论治穷致富的条件入手,把发展“十小”生产作为改变穷困面貌的重要途径。公社除给社员划分自留山外,还鼓励社员利用房前屋后的小片地和荒塘、荒坡建立各种小园、小场;规定小园、小场的地权归集体所有,经营的作物和产品归社员个人,别人不得侵犯,经营有自主权、产品有处理权、园地栽的果木收益有继承权,明确了“十小”生产的权属关系。发展“十小”生产所需的贷款、化肥、农药、饲料、种苗等给予优先安排;组织专业培训,定期请技术员上门指导,提供技术服务;社队干部和党员,每人与从事“十小”生产的二三户建立联系制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几年来,这个公社的“十小”生产由点到面发展很快,全社1,200户社员(占总户数的83%)已建立各种家庭小园、小场1,798个,包括果园960亩、杉园3,000亩、油桐1,670亩、菜藕143亩、鱼塘91亩等,总面积达6,100亩。去年全公社“十小”生产收入41.9万元,占全社农副业总收入的32.5%,按进行“十小”生产的农户计算,户均收入349元,按全社人口计算,人均收入51.5元。
“十小”生产的兴起,推动了整个农副业生产的发展,使这个穷库区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全社510户社员的茅屋换成了瓦房,95%以上的社员饮上了清泉水,96.3%的适龄儿童入了学。还兴建了一座300千瓦的发电站,新修了28公里的盘山公路。看到这些变化,社员欣喜地说:“荒山披绿装,林木满山岗,户户电灯亮,茅屋换瓦房,‘十小’生产好,致富有希望”。


第2版()
专栏:

经手尿素五十万 不开后门卖一斤
刘渠松
安徽省灵璧县朱集、尤集两个食品站的名声越传越远。两年来,这两个站收购生猪12,000头,售出作为奖励的优质尿素50万斤,从不走后门。
刘素芝、王云芳分别是朱集、尤集两个食品站的女站长。一些自认为“本事大”的人都来走她们的后门买化肥,但都在两位坚持原则的女站长面前碰了钉子。她们说:“奖售化肥是奖励群众卖猪的专用化肥,任何人都无权动用一两。如果本站职工不按规定多买了,除必须公开检讨外、还要给予经济处罚”。两位女站长对外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不含糊。有的人费尽心机找她们的碴子,经过了明察暗访,最后仍是“一无所获”。
后刘大队有位农民卖猪后没及时购买奖售化肥,过了四个多月,才去尤集购买。去时他心里犯嘀咕,谁知到食品站说明情况后,工作人员笑着对他说:“老大爷,别着急,只要俺们站收了您的猪,您有奖售凭证,时间长了也有效!”
这两个站出售化肥总是斤满两足,从不让受奖户吃亏。50万斤化肥要斤满两足的卖给1万多户,不但要求合理损耗率极低,而且必须做到一碗水端平,否则就会出现亏损。一次,区直机关有位干部拿着两个猪的奖售凭证来买化肥,按标准只能给80斤。这位干部对尤集食品站开票的刘会计说:“只差20斤不够一袋,你就给开一袋吧,何必斤斤两两的抠这么紧。”老刘笑着说:“别怪我驳你的面子,不一斤一两的抠严,奖售户的化肥就兑现不了,我们挨骂事小,党的威信受损害事大啊!”这位干部不好意思了,最后,还是按标准买了80斤。


第2版()
专栏:农村来信

此处后门何日堵?
编辑同志:
尿素是优质化肥之一,深得农民喜爱。本应按照国家下拨指标不打折扣地分配给社员群众。但是,由于某些人,特别是某些党员、干部和职工挖空心思走后门,层层克扣,致使尿素供应十分紧张。如前年我们县规定每亩早、晚稻分配尿素4 .5斤,结果实际农民每亩只分到2斤,其余都走了后门。
我们县走后门买化肥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一些干部,包括领导干部依仗权势,为自己亲属或亲朋开后门;二是一些党员、干部与供销社职工结成“关系网”;三是农村中有些社员请客送礼,托人走后门。
买化肥开后门,是农民很气愤的一件事,什么时候能杜绝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呢?
安徽省梅林
桥头公社
一农民


第2版()
专栏:短评

“十小”生产大有潜力
王英公社和渔溪区农民发展“十小”生产取得成绩,令人振奋,开阔视野。它使人们看到:我国农村除有限的耕地外,可供利用的资源极为丰富;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巨大潜力蕴藏在千家万户之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有大量工作要做,发展“十小”生产,是一项值得提倡的事。
许多农民家庭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庭院,不少村庄周围还有一些荒山、荒水、荒地,把这些非耕地充分利用起来发展商品生产,可以统称为“十小”生产。它的好处甚多:其一,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力、农民的剩余劳动时间、零散资金和各种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促进劳力、技术、资金和资源多种形式的结合,以便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其二,有利于逐步形成农业的良性循环,“以副促农”、“以小补大”,兼顾并利。其三,能够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满足人民生活的多种需要。其四,广开勤劳致富的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说,“十小”生产,家家能搞,人人能干。
目前,许多农户的“十小”生产单位商品量尽管并不高,大都还依然是一种“小而全”的结构。但是,应当看到,它已开始改变了自给性生产,是改变单一经营、发展商品生产的有效措施。
发展“十小”生产,要引导农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生产和经营项目,注意发展当地的传统项目。要为“十小”生产积极提供信息,帮助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问题。把农村千家万户的庭院充分利用起来,这是大有文章可作的。


第2版()
专栏:

自筹资金 自搞设备 就地取材 因陋就简
巴中县渔溪区“十小”生产欣欣向荣
本报讯 地处丘陵的四川省巴中县渔溪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几乎家家户户都利用宅前宅后的荒山、荒水、荒地从事“十小”生产,去年仅八个月的时间就收入现金400多万元,人均50元,成效显著。
渔溪区的“十小”生产,是在社队的指导和扶持下,由农民自筹资金,自搞设备,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办起来的。有些农户同时从事一两项或几项生产活动,费事不多,得益不少。这个区有11,500个农户建了小桑园,去年,养蚕5,900张,产茧30万斤,连同出售桑苗共收入73万元。全区办小蘑菇场的有11,000户,养殖面积60万平方尺,收入42万元。这个区有小药园6,000多个,种植了沙参、桔梗等中药材3,000亩,年产药材69万斤。还有些农民建了小果园、小林园、小鱼塘、小蜂房和小养殖场、木耳场。全区已产木耳和银耳12,000多斤,收入16万元。三河场公社十二大队社员邵建宗,先后三次外出学习生产技术,去年自制银耳菌种2,000瓶,生产银耳600斤,收入上万元。他还指导附近18户农民培育出银耳800多斤。
这个区有1,900个农户办了家庭小加工场,从业人员3,600多人,主要从事米面加工、饲料加工和编织、制瓦等项生产,已收入170万元,成了“十小”生产中收益最多的项目。渔溪公社三大队五队历来比较贫困,现在绝大多数农户办起了小加工场,全年可收入36,000元,占全队农副业总收入的40%,每个从业人员平均收入230元,生活上一年就翻了身。


第2版()
专栏:

全国农家生活用能节约潜力非常大
改灶节柴是农村节能重点
搞试点县是推广节柴灶的好方法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郭永文、本报记者卢小飞报道:国家计委和农牧渔业部去年在全国农村确定的90个开展改灶节柴试点县的工作结果表明,搞试点县是推广节柴灶的一个好方法。
我国农村能源严重短缺。生活用能源主要靠秸秆、薪柴。农家旧式炉灶,热能利用率很低,将90%的热能浪费掉了。这是导致能源紧张的一个大漏洞。为了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的状况,国家已把改灶节柴列为农村节能工作的重点,抓得越来越紧。去年先在90个县进行试点。今年2月底,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和农牧渔业部及时开会总结经验,部署下一步工作。
90个农村改灶节柴试点县总计945万农户,缺柴户占66.2%。去年1年,已有401万户改了灶,占试点县总户数的42.4%。其中80%以上农户改了灶的有集安、镇平、大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新县、揭阳、肥城、法库、锦县、榆树等11个县。实践证明,推广节柴灶花钱少,见效快,能大量节能,经济效益显著。把旧式炉灶改为省柴灶,一个灶一年可节约一吨柴草,每户一年可节省二三十元开支,节省30多个打柴工。采用了省柴灶,还在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土壤沙化,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畜牧业和林业,改变生态恶性循环,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有明显作用。
全国农家生活用能节约潜力非常大,推广省柴灶已闯开了一条既节能又一举多得的路子。今年,国家已新增加了200个改灶节柴试点县,连同已有的90个试点县,可以做到每个地、市有一个试点县。今年新增加的试点县计划推广省柴灶要占各试点县总农户的30%以上,约540万户。


第2版()
专栏:

积极利用新技术 增强通信能力
电脑进入我国邮电通信和管理领域
本报讯 我国邮电部门积极利用新技术,抓好技术改造,目前,电脑已进入我国邮电通信和管理领域,既增强了通信能力,也为我国邮电事业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为增强通信能力,去年以来,邮电部门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二是抓紧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注意补缺配套。三是大力加强科研工作,积极引进技术、设备,组织科研、工业、基建、通信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积极研究解决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方面的问题。经努力,全国邮电建设进展加快,使电脑进入了我国邮电通信和管理领域,通信能力增强。去年全国市内电话装机30万门,超额完成年计划20%,比1982年增长30%;市话投产21.6万门,超额完成计划13.6%。我国引进的第一套全数字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已于去年5月在福州市投产使用。长途电路增加2,446条,超额完成年计划94.9%,比1982年增长31%。此外,邮电部门的1,800路微波系统、4,380路中同轴电缆系统和邮电部门研制的武汉市内13.3公里市内电话实用化光纤通信系统,都通过了鉴定。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邮电通信的供需矛盾。
郑雁


第2版()
专栏:

武钢应用计算机管理生产推动企业技术改造
本报讯 武汉钢铁公司积极采用和推广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
武钢引进的一米七轧机,是由25台电子计算机控制。为了掌握计算机技术,武钢采取一系列办法,培养了1,200余名计算机专业技术干部和操作人员。这些人把计算机推广应用到生产、企业经营管理、科研等领域,收到明显的效果。
一米七轧机系统的冷轧厂过去在管理上,数据信息全靠手工处理。近年来这个厂对落后的生产手段进行改革,逐步在13条作业线上采用计算机编制生产计划,对原始数据进行可靠的统计、复查,准确及时打印各种报表,为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仅此,每年就增加收入100万元左右。这个厂还把电子计算机技术用于合同管理,初步形成合同管理系统。去年他们首次提前完成合同兑现计划。
刘仲荫 李汉如


第2版()
专栏:

有管有活 疏通渠道
——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侧记
本报记者 潘岗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怎样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春节刚过,全国各省市的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局长们,聚集在北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集市贸易是否冲击了计划
作为商品流通的一条补充渠道,集市贸易开放以来,情况是好的,但也有人担心,会不会冲击国家计划呢?
四川代表在发言中,从一个大的范围内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省是我国集市贸易和个体贩运开展得较早的省份之一,现在,全省城乡集市已达6,178个,1983年成交额达40.7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7.3%,不仅没有冲击国家计划,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活跃了市场,使国家议购价格下降,集市价格也稳中有降。
浙江是我国柑桔的主要产区。1980年,当地政府为了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放松了对柑桔的计划收购,结果,柑桔大量外流,国家收购计划未能完成。1981、1982两年,又来了个全额收购,独家经营。这两年计划收购任务倒是完成了,但柑桔霉烂损失不少,群众很有意见。去年中央一号文件下达后,有关部门总结了头三年的经验教训,调整了派购计划,采取“购六留四”的办法,完成任务即可上市出售,结果,不仅完成了国家收购计划,柑桔霉烂损耗也大大减少了。浙江省王洪良同志讲的这件事对人们很有启发。可见,集市贸易做好了,特别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了党的政策,管活有当,国家计划是不会被冲击的。从“一赶二堵”到“保护服务”
“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得集市贸易这颗种子发了芽,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任务,就是要保护它茁壮成长”。这是与会同志一致的看法。去年个体工商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距客观需要还差得很远。特别是在农村,随着专业生产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运输业、修理服务业等应运而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扶持。但是,有些地方不按照党的政策办事,对个体户“一赶二堵”。河南的同志讲了这样一个例子:1982年,沈丘县两位农民运销化纤布被扣压一案,虽然有关报刊多次呼吁,省委领导同志亲自过问,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也对两位农民予以支持,但有关部门至今不愿对此案作出彻底的纠正。看来,要使各级干部真正从过去自觉不自觉地限制甚至打击商品生产和交换,转变到支持、保护正当的生产、交换上来,还有一个继续解放思想、肃清“左”的思想影响的问题,这项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为什么会发生“一赶二堵”的现象呢?主要是有些同志对勤劳致富的个体贩运户,有不少偏见。辽宁的同志在发言中指出,有人认为贩运户什么赚钱就贩什么是“投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什么赚钱贩什么,这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是贩运者的动力所在,只要不违反政策规定,就应当受到保护。要改变把“弃农经商”、“弃农从副”当作资本主义的错误看法,绝不能再干过去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大批“二道贩子”的蠢事了。有的同志还说,集贸市场上一些部门乱收费、乱收税现象十分严重。许多个体户都表示,符合政策的税费他们是愿意交的。现在有的收税收费不按政策办事,有的则是“政出多门”,个体户实在招架不住,如不采取措施纠正,个体户经营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挫伤。
集贸市场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集市贸易发展,个体贩运大量涌现,一些为贩运活动服务的设施,如批发市场、旅馆、饭馆、货物寄存处,市场信息等都要跟上。特别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市场信息问题。有位同志讲到这样一个例子:西安几位农民听说北京市场蒜苗价格高,但他们没有弄清北京的蒜苗指的是蒜苔,一下子从西安贩来几车带叶子的青蒜,结果销路不好,赔了不少钱。浙江的兔毛生产,发生大起大落的现象,信息不灵也是个重要原因。有的同志进一步设想,就工商管理系统而言,可以搞全国集贸市场价格信息网络,为社会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第2版()
专栏:

香港财政司预测今年香港经济继续增长
将通过加税加费弥补部分财政赤字
据新华社香港电 香港财政司彭励治2月29日向立法局发表新的年度财政预算草案时预测,1984年,随着香港主要市场经济的可能好转,香港出口总额将增长12%,生产总值将增长6%。他说,如果能够达到这个增长率,实是“极佳的表现”。
彭励治还估计,在新的年度里,香港就业情况将会维持稳定,实际收入将有增加,通货膨胀率增长幅度将会缩减。
彭励治认为,去年香港经济在出口带动下迅速复苏,生产总值增长率为5.9%,与1982年的1.1%增长率比较,无疑是有“相当大的改善”。
又讯 香港财政司彭励治2月29日在立法局表示,在即将开始的新财政年度内,将通过加税加费弥补部分财政赤字。
据财政司估计,在1984至1985财政年度内,香港当局将面临36亿港元的赤字。财政司准备通过增加差饷、酒税、银行牌费、商业和个人课税等,使赤字降为21亿港元。再发行债券筹集10亿港元,从财政储备中拨出11亿港元,填补财政收支赤字。


第2版()
专栏:

江苏省苏州钟表元件厂,采用激光快速打孔机,每秒至少可给13个轴承打孔,孔径合格率达98.9%,生产效率比机械打孔提高70倍。
新华社记者 戴纪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