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妙手回春 死厂变活
三位农民跨县承包新绛水泥厂
本报讯 通讯员杨志龙、记者吴长生报道:山西省河津县樊村公社干涧大队农民史根海、史振科、宁公顺,去年3月到新绛县承包经营已关闭两年的新绛县地方国营水泥厂,仅用半年多时间,“死”厂变活,转亏为盈。
新绛水泥厂建厂13年,换了6次厂长,也没经营管理好,年年亏损,累计亏损达40多万元,1980年不得不关门停产。150多名职工只留下10个工人看守,每年需由国家发给他们9,000元工资和补助。
史根海是个办乡镇工业的“能人”,曾担任本大队水泥厂厂长多年,该厂年年盈利。去年春天,他与本村农民史振科、宁公顺想联合办一个小水泥厂,听说新绛水泥厂已关闭两年,准备处理设备,他们就来到新绛,打算购买一些机器。新绛县县长王建恒得知此事后,问史根海愿意不愿意承包这个水泥厂,史根海等表示愿意承包,立即与有关部门签订了承包合同。
3月中旬,史根海等3人带领在本公社招收的80名临时工进了新绛水泥厂。史根海任厂长,史振科任会计,宁公顺当技术员。经过准备,5月4日水泥厂点火投产。
在工厂管理方面,史根海等采取了四条措施:一、精简机构,综合办公,尽量减少非生产人员。二、改造设备,提高产量。过去该厂用蛋型窑烧水泥,用工多、产量低,现在改用大立窑烧,人员减了一半,产量翻了一番。三、把好质量关。投产以来,他们生产的水泥的标号都在400号以上。四、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例如,他们革新了掺和土(制水泥的一种主要配料)的烘干办法,大大减少了费用。
从去年5月到今年2月底,该厂共生产水泥4,100吨,获纯利两万元。


第2版()
专栏:述评

认识三江平原 开发三江平原
本报记者 李惠民 王来喜 张广远
地处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国家已把它列入第6个五年计划项目。最近,我们到这里的一些县社和国营农场调查,感到在加快三江平原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上,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急待解决。
先垦后治,还是垦治并举?
三江平原从5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开发,先后建起一大批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近几年,又建设了100多个机械化开荒点。现在,全区耕地面积比1949年扩大了3,400万亩。20多年来,在开荒的同时,虽然也进行了农田基本建设,但总的来看,开多于建,垦建失调。特别是近期开发的机械化点,大部分没有排涝工程。三江平原河流纵横,弯曲、平缓,排水不畅,很容易遭受洪涝灾害。据统计,建国34年,涝灾17个年头,基本上是两年一小涝,5年一中涝,10年一大涝,每遇洪涝灾害,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81年大涝,全区受灾面积2,500万亩,其中绝产面积1,500万亩,粮食总产由上年的90亿斤下降到50亿斤。
在富锦县,我们看到一大片耕地,长满了齐腰深的小叶樟(一种草)和芦苇。这片地是1978年到1980年开垦的,1981年大涝之后,连年多雨,因地里积水不能播种,又重新变成了荒原。
新建的现代化大型谷物农场——洪河农场,从田间作业到粮食处理,全部是机械化和自动化。1980年,这个场开垦了40万亩耕地,由于治理没跟上,1981年春涝,只种上25万亩,夏涝又有15.6万亩绝产,全年亏损598万元。
为什么会出现重开荒、轻建设的倾向呢?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同志存在“打快拳”、现得利的思想。70年代中后期,三江平原连年干旱,河流沼泽干涸,正是治水防涝的好机会。有些同志却主张多开荒,多打粮,大量开起荒来,连沼泽、洼地和过去的泄洪区也开了,结果造成了很大损失。
大量事实证明,三江平原的开发,一定要先治理,后开荒。已经开垦的3,000多万亩耕地,也必须抓紧开展以防洪治涝为主、涝旱兼治的全面治理。否则,不仅从长远来说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近期得利的目的也难以实现。
单靠国家投资,还是
坚持“两条腿”走路?
治理三江平原,工程浩大。是伸手向上,单纯依靠国家投资,还是“两条腿”走路,把依靠国家和调动社队群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呢?这是开发中另一个突出问题。过去,不少地方“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国家投资就干,不给就不干;多给多干,少给少干。结果影响了治理速度。现在,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在国家一时拿不出更多钱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发动群众,不等不靠,积极地干。
这样做是行得通的。我们所到的桦川、集贤、富锦、饶河、宝清等县,依靠自己的力量,按照三江平原治理规划,修筑了一部分防洪排涝工程。桦川县安邦河下游的东河、梨丰、新城、中伏4个公社,过去一到汛期,河水就泛滥成灾,两岸50多万亩耕地常常受淹。近几年,桦川县组织了近千人的水利专业队,坚持长年施工,农闲季节,组织上万名民工清淤筑堤。目前,安邦河治理的总体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二。去年工程开始见效,涝区内21万亩良田在阴雨连绵的情况下,没有发生涝灾,增产粮食3,100万斤。
这些积极开展治理的地方,大体采用三种形式:一是以国家投资为主,群众出工,国家给补贴。一些大型骨干工程都采用这种形式;二是国家给部分投资,群众出工不补贴,主要是一些大型支渠排干配套工程用这种形式;三是社队、农场投资,群众自己干,小的田间支渠配套用这个办法。近几年,国营农场、农村集体经济都有一定发展,群众手里也有了一些积累。因此,动员集体和群众的力量,进行必要的水利建设,是有基础的。
许多地方用群众的劳务积累来进行治理,并坚持这样几条原则:一、谁受益谁出工,在大型工程中出工而不受益的,实行换工的办法;二、不搞无效益的工程;三、因陋就简,先易后难,先通后畅,多搞当年受益的工程;四、从农民负担的能力出发,量力而行,一点一点地来,不一轰而上。这样做,可以避免过去一平二调、劳民伤财的错误。
单一种粮,还是综合利用?
三江平原不仅有辽阔的耕地和可垦荒原,还有大片的优质牧场、林地、沼泽、苇塘和水面。如何综合地利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开发中急待解决的又一个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走的是“开荒——种粮”的路,忽视林、牧、副、渔的发展。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得不到很好的利用,而且遭到破坏。据调查,森林覆盖率已由1962年的29.8%下降到23.9%;苇塘缩小;水面、草场和珍贵稀有动物也在减少。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很多地方开始摆脱旧路,转向“开发——治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新路。但离形成全面开发利用三江平原多种资源的经济结构,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三江平原出现了一批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多种经营的专业户、专业村。饶河县的桦林大队,地处挠力河畔,河里鱼多,全大队72户社员,有70户养貂养貉,成了经济动物饲养村,收入多的户达万元以上。佳木斯郊区8个公社,有7个公社利用泡沼修建养鱼池,面积达650亩,平均亩产鱼400斤,高的鱼塘达550斤。三江平原可利用养鱼的水面有150多万亩,如果有更多的专业户从事淡水养鱼,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
水里有财,山里有宝,地里有钱。把这些自然优势变成财富,发展农、林、牧、副、渔各种专业户、重点户,是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应当放宽政策,从资金、技术、服务等各方面大力扶持。
统一领导 全面规划
三江平原跨越的地区多,加上开发与治理的工程量大,投资多,涉及面广,必须统一领导,全面规划。现在,仅有一个三江平原治理指挥部,下设几个分指挥部,但只管治水。开荒由省、地开荒办公室负责,造林由林业部门负责,资源综合利用由省多种经营办公室负责,科研由省科委负责。这些部门,各管一摊,领导多头,力量分散,影响了开发速度。开荒、治水的钱分管分用,不能集中地用在“刀刃”上。开荒的不管治理,治理的不管开荒,容易出现治理跟不上的情况,也是造成毁林开荒、毁草开荒、毁苇开荒的重要原因。一些地、县、农场的同志建议省里加强领导,对大中型工程统一规划,分头治理,避免各干各的,互相扯皮;在制定规划时,不仅要规划水利工程,而且要规划资源的综合利用、道路、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等生活服务设施。


第2版()
专栏:

三江平原简介
三江平原由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南北长520公里,地势平缓。境内包括佳木斯、鸡西、鹤岗、双鸭山等22个市县、8个森林工业局和50个大型国营农场。方圆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省。
三江平原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达4,600万亩,待垦荒原2,000多万亩。土质肥沃,黑土层一般在20厘米以上,有的深达一米多。加之雨量充沛,光照条件好,是比较理想的商品粮基地。林地面积达5,400多万亩,有种类繁多的我国稀有的野生动植物,有人称东北三大宝的“人参、貂皮、鹿茸角”。全区水面700多万亩,除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条大河和大小兴凯湖外,还有20几条主要支流,泡沼星罗棋布,发展淡水养鱼条件很好。宜牧草原1,400万亩,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芦苇面积达147万亩,泥炭资源居全国之首。还有储量丰富的煤、黄金等矿产资源。


第2版()
专栏:评论

是农民的本领大吗?
水 工
六任厂长经营不好的新绛水泥厂,经史根海等三位农民承包后,半年时间,死厂复活,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史根海等人办厂的方法,并无奥秘之处,他们的精简机构、改造设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四条措施,也不是什么大学问。端着“铁饭锅”的国家干部,这些道理并非不会讲,但是农民能做到的,这些人就是做不到。一些人宁肯让厂子关门、倒闭,也不肯改革;一些领导者宁肯年年补贴、赔本,也不准别人改革,这难道不是很值得深思的吗?
新绛县县长是明智的,他把国营水泥厂包给外县的农民,是一个突破;承包者砸了“大锅饭”,又是一个突破。两个突破,使新绛县水泥厂起死回生,由“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
这几年,农村经济搞活了,许多地方由穷变富,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实行了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还是那些农民,就因为党的政策打开了他们的眼界,变得聪明能干了。千百万农民靠着这一条勤劳致富,史根海等三位农民也是靠这一条救活了新绛水泥厂的。可见,不管是农村还是工厂,都只有按党的政策,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才有出路。
农民有什么超人的本领吗?没有。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头脑里的旧框框少,讲究实际,改革的劲头足,又改在要害处。


第2版()
专栏:长话短说

急功近利非好事
成 山
干事业,办事情,有紧迫感,有进取精神,值得称赞。但如急功近利,不顾长远,不顾大局,甚至砍倒大树摘果子,则往往事与愿违,甜在前头,苦在后头。
以三江平原开发为例。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只求开垦速度,快开荒,快撒种,快打粮,只顾眼前一亩地几百斤的收成,忽视了综合治理,涝灾一来,粮食减产,有些农田复为荒野。人力、物力白白浪费,生态遭到很大破坏,实在是先甜后苦的典型。生态规律告诉我们,大自然也不是慷慨无度,它对掠夺者是要惩罚的。
在开发性生产中,不顾后果、乱开滥建的苦头已吃了不少。“学费”昂贵,一些人所得不多。细究起来,知识不足固是原因之一,而更主要的是某些领导者热衷于急功近利,缺乏作为带头人应有的那种卓识远见。
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民族,要干一番事业,近利远利常常是处于对立的统一中。如何做到眼前利益要顾,长远利益也要顾?出路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科学办事。我们今天搞建设,必须想着子孙后代的千秋功业,不能吃着祖宗饭,砸了子孙碗,干那种鼠目寸光的蠢事情。


第2版()
专栏:

不失时机 不误农时
成都铁路分局积极运输春耕物资
本报讯 入春以来,成都铁路分局已将大批化肥、农药、种籽、粮食、农机具和万余头牲畜,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农村,有力地促进了春耕生产。
为及时运输春耕生产物资,该分局于去年底就组织有关部门成立货源调查组,深入有关厂矿及农资等部门,召开产、运、销联席会议,了解生产、需求和市场流通情况,认真作好支农物资的货类品种、数量流向、运输要求等方面的调研工作,组织货源,落实运输计划。
2月4日深夜,陕西省城固县刘沟二队社员王天金等人赶着5头耕牛到广元车站,准备运往阳平关。可是当天的782次快运零担货物列车没有挂配专门装运牲畜的车厢。货运一班的张春君等立即找该次列车的货运员联系,组织人力将一辆装好货物的车厢腾出来,装上了耕牛。几位社员含着热泪一再感谢。
该分局职工还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增添服务项目。绵阳等车站为解决押运货物的社员深夜到站后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的问题,专门准备了大饼、开水送到货车上。
果忠信


第2版()
专栏:

长春处理生产低劣酱油香肠者
本报讯 记者张书政、李安达报道:2月16日本报对长春市一些单位生产、出售质量低劣酱油、香肠进行批评后,长春市最近进行了如下处理:有关单位生产劣质酱油、香肠的非法收入全部收缴国库;撤销长春市第二肉联厂厂长赵玉林党内外一切职务,给予市食品公司经理黄继春、党委副书记吕新志党内警告处分,给市食品工业公司生产科科长姜秀育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市二商局党组书记、局长洪福祥和二商局党组作公开书面检讨。


第2版()
专栏: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建立灵活的农村信息网
本报讯 为适应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建立灵活的农村信息网,《人民邮电》报3月22日发表署名文章和评论员文章,提出,加强农村通信建设和管理,要打破“官办邮电”的老框框,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好农村邮电。
这几年,农村邮电事业有新发展,信报站、接转站以及电话交换点大大增多。但是,仍然落后于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官办邮电”,许多农村邮电部门软弱涣散,传递信报拖拖拉拉,甚至发生丢失信报等事故,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传递。
江苏、安徽等省为改变农村邮电的落后状况,创造了许多经验,比如发展农村代办投递力量,自办、委办、代办三管齐下;辽宁的泥沟堡村农民自建自营电话交换点等。
《人民邮电》报的评论员文章说,过去我们不从实际出发,单凭行政手段办事,忽视了农民的需要和利益。现在情况变了,不能再用老框框去看已经变化了的形势,而应该创造新经验,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总之,改革邮电工作,目前的方针应该是“解放思想,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邮电”。


第2版()
专栏:

石头“经理”赵玉花
本报记者 段存章
这位加引号的女经理,叫赵玉花。她的经理不是任命的。
赵玉花家住在距易县城80多里的上陈驿公社鸭子沟大队的深山里。从1979年初到今年3月,五年时间,她走南闯北,推销石料。推销给四百多里远的天津市地面石、马驮石、路缘石9万多块,上交国家税金15,000多元,交集体管理费5,600多元,为当地社员增加收入15万多元。她出外办事、住店,有的人称她“赵经理”。
共产党员赵玉花,今年47岁,曾担任过大队妇联主任。她有股虎劲,为改变鸭子沟的面貌,当年曾带领社员修水库,但穷字没赶走,队里还欠下五六万元外债。多少年憋在心头的劲无处使。197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天津自行车厂、棉纺三厂需要建筑石料,而她的家乡满山遍野都是无用的花岗岩,村里又有一批石匠闲着。于是,她同天津签订了加工12,000块地面石的合同,每块卖价一元三角五分,开采、加工石料的社员得9角,除去税金和管理费,她个人得2角2分钱。现在,15里长的鸭子沟处处有开采、加工石料的“车间”,有15个收运点(场),周围的上陈驿、坡下、胜利、鸭子沟等4个村庄有200多名石匠为她这个“石料公司”生产。还有一些社员联合组成装车队、包装队为她运销石料服务。鸭子沟大队人均土地只有7分,如今70%多的劳力投入开采石料。
这位石头“经理”的丈夫史全福就是个石匠,去年试做了8个新样品都不过关,赵玉花急了,跑到河北曲阳县西阳坪大队请来40名石匠师傅,在鸭子沟办起了开发石料加工厂。半年时间,新产品打出去了,每块路缘石销价11元,还为当地培养了10多名技术较高的石匠。
人们夸赵玉花本事大。她笑笑说:“没有党的好政策,我赵玉花能有几下蹬打。”(附图片)
(上图为赵玉花在检验石料 刘振武摄)


第2版()
专栏:市场漫步

应该改革的“制度”
戴小华
有一次,我到北京一家商店去买瓜子,该柜台售货员忙不过来,咫尺之间的水果柜台有两三个售货员没事干,可就是不肯“越雷池一步”帮助拿一下。问一声为什么,得到的是理直气壮的回答:这是制度!
近在咫尺,忙的忙死,闲的闲死。这种制度实有改革的必要。


第2版()
专栏:市场漫步

“十年一贯制”的牛骨汤
落郊
广州市强身小食店开业十年以来,经营的牛骨汤始终卖一角钱一碗,从不涨价,质量也是“十年一贯制”。即使有些配料升了价,牛骨汤仍然原价出售。他们的理由是:汤卖贵了,顾客会减少,宁愿每碗赚少一些,争取多卖一些。结果是“客似云来”。看来,坚持薄利多销才是经商的上策。


第2版()
专栏:市场漫步

“停业盘点”应当改
杨寿祥
二月二十八日,我因为孩子的作业本用完了,急忙来南京华电综合商店购买。不料该店
“铁将军把门”,一纸公告,赫然写着:“月终盘点,停业一天。”
商店在月底停业盘点是个较普遍的现象,既影响营业收入又给顾客带来很大不便。为什么不能把“停业盘点”改为“业余盘点”呢?我注意观察了很多个体小店,没有一家停业盘点的。看来官商的“顽症”,非“重药”不可医也!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海南春来早
祖国最南部的海南岛掀起了备耕春耕的高潮。图为驻岛解放军指战员,正帮助黎族群众整地耙田。隋希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