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把酒泉地区尽快建成商品粮基地
中共酒泉地委书记 郭振江
酒泉地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水、土、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比较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2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8.8亿多斤,比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增长22%。去年,全区人民进一步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总产达9.2亿多斤,比前年增长4.5%,去年年底全区交售的商品粮已超过前年。
实践表明,酒泉地区具有发展商品粮生产的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为了支持甘肃中部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为了对开发“三西”地区作出更大贡献,我们应当发扬我区的农业优势,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地委总的设想是:在现有的水利条件下,稳定粮食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实现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同时努力挖掘水的潜力,进一步开发新的耕地。到1987年,粮食总产要突破10亿斤,户均产粮1万斤,人均1吨;提供商品粮4亿斤,人均800斤,商品率达到40%以上。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进一步放宽政策,依靠千家万户农民来搞开发,扩大粮食生产规模。近两年,我区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专业户迅速发展,并出现了一批家庭小农场。安西县去年有160多户农民办起70多个家庭小农场。为了鼓励农民兴办家庭小农场,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给予扶持。如,新垦荒地,头三年内只交水费,不交公、购粮和集体积累;基建、义务工可以少摊或不摊;在新垦荒地上修建渠道时,农、毛渠土方由农户自理,衬砌配套由国家补助“三材”;鼓励办场户在新垦荒地上修建住宅,宅基地适当放宽,并适当补助搬迁建房费用;办场资金有困难的,可以优先享受无息和低息贷款;允许在农事活动中适当请一些帮工;有关部门在生产资料供应和商品销售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等等。实践证明,采取上述办法,国家补助少,见效快,效益高,是扩大粮食生产,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二,搞好水利建设。河西走廊年降雨量只有几十毫米,抓粮必先抓水。酒泉地区水利资源丰富,现在全区已有200多座水库、塘坝,但工程不配套,管理跟不上,浪费很大。如果把水的利用率从现在的37%提高到47%,就可增加灌溉面积54万亩。我们打算在国家支援下,集中水利投资,搞好渠系配套,加强水利设施的维修和管理,减少渗漏蒸发,提高水的利用率;严格用水制度,按各类作物确定灌溉定额,实行科学用水;兴修必要的水利工程,提高调蓄能力和蓄水量。采取以上措施后,预计可再扩大灌溉面积100多万亩,如果70%用来种粮食,可增产粮食3亿斤以上。
第三,科学种田,科学开发。我区粮食平均亩产为660斤,还有20%左右的“三类田”,亩产不过三四百斤,增产潜力较大。我们要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改造低产田,主攻单产。在开发建设商品粮基地的工作中,我们决不能走盲目开荒、单纯抓粮的老路,必须种草种树,抓林抓牧,保持生态平衡。我们相信,这样抓下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河西,把河西建成商品粮基地的设想,一定能变成现实。


第5版()
专栏:

祁连山下千里河西走廊上的农垦区 田萍摄


第5版()
专栏: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地处古“丝绸之路”交通孔道的甘肃河西走廊,土地宽广,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灌溉农业区。一九八三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河西地区,改变甘肃定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面貌的战略决策,河西地区担负起建设商品粮基地、支持定西地区改变面貌的光荣任务。
加快开发河西地区,要扬河西之长,兴河西之利,全面贯彻种草种树、发展牧业这个改造西北面貌的战略方针。只有充分利用河西地区的农业优势,生产更多的商品粮,才有条件调整定西地区的农业结构,停止生态破坏。因此,河西地区一定要把建设商品粮基地放在重要地位,同时又不能走单一经营粮食、盲目垦荒的道路。河西地区气候干旱,兴河西之利,首先要兴水利。没有水,农、林、牧都搞不起来。在修建一些投资少、效益好、见效快的新工程的同时,要把主要力量放在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的配套、改造和提高水的利用率上。
开发河西地区,是改变西北面貌这盘“棋”上重要的一着。为了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政策,逐步创造条件,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只要团结各民族的干部和群众,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一定能把河西地区建成谷丰畜旺、繁荣富饶的戈壁绿洲,在绵亘数千年的河西开发史上,写下崭新的一页。


第5版()
专栏:

金昌——祖国的“金娃娃”
本报记者 郗永年 田恒江
在古凉州(今武威)西北100公里的戈壁深处,有一架绵延200多公里的龙首山;山下有一座繁忙的新兴工业城市,就是驰名中外的中国镍都——金昌。
五十年代末期,河西走廊发现了一个特大型硫化铜镍矿,镍的蕴藏量仅次于加拿大萨德伯里镍矿区,居世界第二位。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目前,世界上约有3,000多种合金都离不开镍。河西走廊发现大镍矿,一举摘掉了我国“贫镍”的帽子。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国家在昔日的“金川峡”附近成立了金川有色金属公司,一批又一批科技人员、干部和工人,从四面八方汇入开拓者的行列。人们克服了缺粮、无房、水电不通、交通闭塞等困难,到1964年,在这里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采镍露天矿。1966年,采矿、选矿、冶炼等工程陆续投产。大西北的开拓者为祖国抱了个“金娃娃”。
1978年以来,在露天矿即将采完准备闭坑的情况下,国务院、国家科委和甘肃省政府及有关科研部门,在这里开展多学科、多专业、多工序联合协同攻关活动。在试验研究的185个项目中,现已完成了92项,已用于生产建设的有43项。二矿区镍的储量十分丰富,又是金昌的“金娃娃”。按照目前全公司年产镍的生产规模估算,仅这个矿区的富矿开采年限就不止百年。但是这里地质复杂,一直未找到科学的巷道掘进和支护方法。经过1979年集中攻关,终于摸到了地压活动的规律,第二年就实现了主巷道贯通,扭转了金川矿减产的局面。
金川矿床是个共生矿,除了镍、铜、硫以外,还有丰富的钴、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等贵重金属,以及多种非金属。目前,金川有色金属公司依靠我国自己的科技力量,采用先进的选冶回收和综合利用等技术,成功地进行着共生矿的有效分离和提炼。二十年来,金川矿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上缴利润和税金达13亿元。难怪人们说金川是我们国家的“聚宝盆”呢!
作为全国三大共生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基地之一,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扩建工程又被列入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之中。整个扩建工程预计到1985年完工。投产后,全公司的生产能力将比现在提高一倍,铜和钴、金、银、铂、钯、锇、铱等贵重金属的产量也将大幅度增加。
金昌——不夜的镍都,将吸引着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她的怀抱,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挖掘更多“金娃娃”。


第5版()
专栏:

牧业发展前景广阔
本报记者 国华 永年
河西地区气候干旱,风大沙多,生态系统脆弱。中央领导同志去年视察西北几省区时,强调种草种树、发展牧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开发这一地区的方向。
河西走廊发展畜牧业,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和极为广阔的前景。这里有广袤的草原,总面积达1.1亿亩,约占甘肃省草原面积的一半,而且分布着各种类型的草原带,为各种牲畜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河西地区的光、热资源丰富,农作物约有7个月的生长期。这里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使3个月的光、热资源浪费掉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武威地区试验,证明河西地区1,000万亩耕地中,起码有300万亩适宜于粮、草套种间作。以亩产饲草1,000斤计,饲养牲畜的前景该多么可观!
农牧结合,各类牲畜的合理组合,会使经济效益成倍增长。目前,河西地区的畜牧业基本上还处于自繁自养阶段。人工草场不足1%,草地农业系统没有建立起来,家畜改良、畜群结构的研究都刚刚开始。如果把这些环节都认真抓起来,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
河西地区历史上就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有饲养牲畜的传统,曾有“凉州之畜天下饶”的美誉。解放以后的三十多年中,全区的牲畜又有很大发展,目前存栏数达573万多头(只),占全省的28.6%。随着党的政策的贯彻,有丰富经验的河西人民一定能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开创河西畜牧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5版()
专栏:记者来信

这里不能以开荒为主
记者在酒泉地区了解到,这里上亿亩土地面积中,戈壁、荒漠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二十年前还有天然林一百来万亩,现在只剩下七十多万亩了,农田防护林带总面积才六万亩,只能使三分之一的农田受到保护。在天然草场中,草的覆盖率还不到百分之十,沙化严重。这些情况说明,种草种树,保护植被,十分重要。
在酒泉、金塔、敦煌等地,由于大面积开荒和过多地抽地下水灌溉农田,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树木死亡,土地和草原沙化也很严重。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附近的月牙泉,由于周围粮田不断扩大,地下水位下降,泉水减少,黄沙涌进,月牙泉有被沙子填平的危险。
因此,一些同志认为,改革耕作制度,挖掘现有耕地潜力,应是这里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途径。
新华社记者 戴国强


第5版()
专栏:

播种春天的人
——记助理研究员吕福海
徐荷
在河西走廊,有一位被称为种草专家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二十多年来,他从陇东跑到河西,从农场跑到农村,走到哪里,就把如茵的绿草栽到哪里。他就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的助理研究员吕福海。
1955年,吕福海从江苏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毅然告别江南水乡,来到大西北,分配在甘肃省农科院从事牧草研究。从此,他就和草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6年春,吕福海来到武威县永昌乡白云大队蹲点。干部和社员们听说他是来种草的,怀疑地说:“庄稼地里的草还锄不过来呢,还要种草?”吕福海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解种草的好处和方法,又在白云九队34亩小麦地里作试验,摸索麦草套种、复种和轮作的规律。这里,6月骄阳似火,9月水寒天凉,他从草籽一撒到地里,就观察对比,分析记录,从不间断。这一年,34亩试验地的小麦产量不比别的地块低,还多收入了十几万斤饲草。青草喂畜,草茬肥地,小麦产量又不减,真是一举多得!白云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心悦诚服了,并按照他的指点,用套种、复种等办法在麦田里种草。
几年时间,白云大队的经验推广到整个河西走廊。去年,河西地区种草面积已达63万亩,比1975年增加了5倍多。
在推广牧草种植技术的同时,吕福海还先后主持完成了绿肥品种和播种量、播种期、肥效等研究课题,总结了河西地区种草应立足“割青喂畜,根茬肥地,合理倒茬,综合利用”的科学经验,撰写了10多篇数10万字的论文。


第5版()
专栏:

林木掩映金张掖
西北最大的人工农田防护林网,在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地区基本建成了。昔日“黄沙滚滚不见天”的沙荒之地,现在呈现出林茂粮丰牛羊壮的喜人景象。
据统计,张掖地区5个农业县已有130万亩川地实现农田林网化,在8,000公里的渠道和5万多公里的道路两旁,长有两行至八行的杨树林带。农民家的房前屋后大都栽有经济树木,全地区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有100棵树。
大面积农田防护林网的建成,使巴丹吉林大沙漠春季风沙和夏季干热风的灾害大大减轻,近年来全区粮食总产量比林网化前的1970年增长一倍,人均产粮增长一倍多。
强大的防护林网象挺进大军,向沙漠收复大片“失地”。临泽县北部约有50公里的风沙线,受巴丹吉林沙漠的侵蚀,沙丘逐年南移,吞噬农田。1976年,在科研人员的指导帮助下,这一带农民在沙梁荒滩上造林、植红柳。经过多年努力,这里出现了5万亩渠路林田配套的新垦农田,有500多人近90户人家搬进了这块新的绿洲定居。
“沙漠披绿装,村庄树成荫,刮风沙不起,生产日日新”。张掖地区广大群众尝到了农田林网建设的甜头,造林的积极性更高。去年这个地区造林8,500多亩,四旁植树847万株,育苗18,000亩。


第5版()
专栏:

新兴的旅游基地
本报记者 何东君
河西走廊风景雄伟瑰丽,名胜古迹和文物丰富多采,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基地,越来越为中外旅游者所瞩目。
河西走廊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东西长1,200多公里。祁连山终年积雪,气势雄浑。夏秋季节,祁连山深处的2,800多条冰川积雪消融,一时万壑争流,清冽的雪水奔腾而下。雪山、清川、绿洲相映成趣,仅此一端就可使旅游者大饱眼福。走廊北面一望无垠的戈壁,不仅常有“大漠孤烟直”的壮景,间或还能看到光怪陆离的海市蜃楼。
用“艺术长廊”和“历史博物馆”来赞美河西走廊是不夸张的。秦汉以前,塞、月氏、乌孙等古老的游牧民族就为开发河西流过血汗。汉武帝在这里设置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后,河西走廊则成了古“丝绸之路”最繁华的通衢要道。不论是绿洲还是荒滩,汉塞唐城、晋墓魏窟,处处可见,异彩纷陈。世界闻名的伟大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拥有洞窟550多个,彩塑像2,000多尊,壁画4.5万平方米。还有亭台楼阁、宫殿城池、塔寺店铺、桥梁水榭等古建筑。此外,玉门关、阳关、嘉峪关等雄关险隘,古代地下画廊——新城魏晋画像砖墓、安西榆林窟古迹以及神奇的鸣沙山、月牙泉等名胜,也具有迷人的色彩。
近年来,甘肃省旅游服务部门的工作重点放在河西走廊,不仅在交通、食宿等方面为旅游者提供了方便,而且增添了新的服务项目,如出租骆驼、毛驴和大木轮古战车,让旅游者领略往古幽情。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学、敦煌学在国际上的崛起和大西北的开发,更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旅游者。河西走廊的旅游业将日益兴旺。


第5版()
专栏:资料

“冰源水库”
河西走廊南部,横卧着连绵1,200公里的祁连山脉。山脉海拔4,000米以上,冰峰林立,雪满山谷。靠冰雪消融汇集而成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源源不断地浇灌着走廊上1,000多万亩农田和大片草原。因此,当地人民把祁连山称为“冰源水库”。
没有祁连山“冰源水库”,就没有河西走廊的繁荣。远自汉唐以来,人们仰靠这座“冰源水库”,在荒凉不毛之地上浇出了片片绿洲。随着河西走廊农业、牧业和工业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这座“冰源水库”到底有多大,它的储量是在减少还是在增加。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多次对祁连山冰雪水资源进行考察。现已查明,祁连山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为2,062平方公里,储水量约1,320亿立方米,每年总出水量为72.6亿立方米。这些冰川70%以上分布在祁连山北坡。与祁连山冰川走向大体一致的草原、森林、高山灌丛与草甸带,起着涵养、调节水源的作用,是祁连山“冰源水库”的天然屏障。祁连山的冰川与森林、草原互为条件,维护和保持着生态平衡。
开发河西走廊,水是关键。自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开发河西走廊的决定后,研究、保护、综合利用“冰源水库”的工作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一支支科学考察队正活跃在祁连山的崇山峻岭之中。
何懋绩


第5版()
专栏:

科学考察队的队员们,正在冰峰林立、雪满山谷的祁连山“冰源水库”考察。
新华社记者 张生贵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