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关键在掌握自己的命运
缪群
一个人要不虚度一生,关键在于是否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怎样才能掌握自己命运呢?依我看,第一,需要政治上的解放。解放前,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握在洋人和独夫手心,三座大山压得人腰背伸不直,遑论别的?!第二,需要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路线,使人们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解放后,中国人站了起来,获得了政治的解放,显神威,创奇迹,世人有目共睹。然而有一段,极“左”思潮干扰,使不少人的艰苦奋斗,难以获得预期效果。第三,掌握自己“生命”的主动权。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若不能科学地、有效地支配分分秒秒,掌握命运就是空话。
从政治上讲,我们早已解放。经过拨乱反正,又在沿着马克思主义路线的轨道前进。应当说,掌握自己命运的前提,已经具备。不少人已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勤勤恳恳地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显示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但也有人在时间的流逝中,飘泊无定,虚掷生命。他们当中,有人敷衍塞责,当和尚不撞钟;有的人逍遥嬉戏,终日无所事事;还有人颓废放荡,被所谓的“时髦”、“刺激”弄得神魂颠倒。这些人所以敷衍、逍遥、颓废,主要是缺乏对社会主义的事业心或责任感。还有的人盲目无知,自认为来日方长。也有人觉得风气太坏,“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乎怨天尤人。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一切都尽如人意,不需改进和完善,问题是,怨天尤人无助于改变现状。试问,这些浪费自己生命的人,难道比张海迪条件更差吗?!她探索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逐步掌握自己命运,就以惊人的活力和毅力,创造业绩,催人奋进。如果我们都能象张海迪那样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断发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既热爱自己的生活,更关心他人的幸福,做一个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象五线谱里高昂的音符,那末,我们将会使新社会更绚丽,个人的境遇也一定会随之改观。


第8版()
专栏:

万里走双骑
——甲子春节佳话
黄宗江
过春节,自古以来,有家的都在家里过。
也有例外,他乡游子,佳节倍思,可怀。
还有例外,如值班巡边,炉前阵前,可敬。
适逢这六十年一轮的甲子春节,我却遇上了一段例外之外,实可一颂。话说有那么一对老伴,男65,女56,均已告老退休,不是没有家小,计有五儿二女十孙。可这老两口却跨上了自行车,从家居兰州,骑到无亲无故只因是我国首都的北京来过春节来了。兰州在地理上是我国中心,有多远大家一查便知;但这二位却走的更远,是绕道而来的。怎么个绕法?途经甘肃、宁夏、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共18省、市、自治区,行程近四万里,历时一年八个月挂零。壮哉,壮哉!万里走双骑!
我是去年5月在福建遇上他们二位的。我从泉州去厦门,途经郑成功墓,当然要去拜谒。我和我的同伴福建电视台的黄乔英离开公路,在雨后的崎岖山坡上迈步,只见此二老,推了两辆自行车,操着北国乡音同路而来。相见之下,互报家门,略述各自的“履历”——真正的鞋履之历。我当时方从国外回来,插空跑了趟闽南,还要出国,沾沾自喜以为可算是个“行万里路”之人了,但面对此二老如此行法,不免惊服,不免自惭。我们在郑成功墓前合影留念,并相约后会于北京后海寒舍。半年多过去,我把此事也差点忘了,不料昨日黄昏旧历除夕,老伴正忙和着年夜饭,“毕驳”门响,只见那一对老伴却推着那两辆自行车出我意外而又不出意外地出现在我们的大院里,直抵我家窗前,说是赶着来首都过春节的。
小小寒舍不是人民大会堂,不是中央电视台,一下子却象是通向了四面八方,祖国河山尽收耳畔眼底。二老一番除夕夜话,使我全家老小受益非浅。
老汉郑中元,是甘肃财税系统普通干部;老伴路彩琴,是兰州饮食业普通工人;重复普通二字尤见其真不普通。他们通常的工作不外是为税收填表,为饭菜开票,从未吟诗作画,更不忽发奇想。二老相继退休,对坐谈心。老汉说:“得考虑如何度过晚年,不能总过那重复的日子。……”老伴说:“外国人到咱们这儿来旅游的不少,咱们没条件去外国,在咱自己国里总可以游游……”二人计议已定,召来满堂子孙,宣布计划,众儿孙不免一时傻眼,也只得均表支持。于是他们就买了两辆永久牌新车,于1982年5月17日登程。
郑、路二老说,这样做“一举三得”:一是锻炼身体,二是遍游名胜,三是想看一看祖国的新面貌。尤其是这三,他们感到收获最大。
关于身体,老路笑说:“我的气管炎,他的高血压和胃疼全都好了。现在一天不骑车,倒是浑身不得劲了呢。”老郑笑说:“过去吃的方面我们清规戒律也不少,现在吃什么都痛快,蹬起车来可有劲呢!……”
一路风光,他们报了些名山大川,从秦岭巴山的古栈道直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说实在的也难以用语言形容,只连连说道:“咱们的祖国山可好,水可好,”却道出了个“人更好!”他们出发时原在车后带着两个小铺盖卷裹着蚊帐被子,还带着煤油炉子,不久之后就都一一寄回去了,只带着换洗衣服和雨具、文具、修理工具。他们无处不可投宿,无处没有热饭吃,无论是机关、部队、工厂、农村、学校、体委……只要说明来龙去脉,无不热诚接待。
二老又说:心里头感到最热乎的是亲眼见到了祖国四化建设、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气象。老郑出身农民,老路出身城市贫民,他们都有些农村经历,想看一看党的政策到底落实得怎么样。他们去了过去不错的地方,也去了过去受穷挨饿的地方,深深地感到那吃不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他们说在这里那里,亲眼见到了多少“万元户”……他们见到了葛洲坝,见到了伸向东海垒筑而起的能停泊十万吨巨轮的白云港,见到了伸向南天在深圳特区升腾而起的高楼大厦……他们说,“翻两番”的根据,他们见到了,亲眼见到了!……
他们还说最叫他们感动的是青年,和“文化大革命”时候可大不相同了:在工厂的上技校上夜大,在农村的搞科学实验,待业的开起店房,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发图强。二老如此豪情胜概,一路上得到许多青年爱戴。在宁夏隆德,他们遇上了几位青年,屡考大学不中,原有些泄气,见到了他们,振作起来,说是“两位老人家给了我们启发:道路宽广,条条道路通向共产主义;向你们学习,只要坚持就能达到目的地。”在福建南安他们遇见了一位青年,原来是个飞行员,如今窝居山乡,不免有些懊丧,见了这二位过客,豁然开朗,说是:“我觉悟了,贴着大地才能起飞!”……
在从太湖到宜兴善卷洞的公路上,他们遇到了一队美国青年,骑着跑车来此旅游。二老参加了他们的行列。美国青年们得知他们是年老退休的职工,又是拥抱,又是呼啸,向人向车都伸出了大拇指,七嘴八舌;翻译自豪地翻出了简单的话语:“中国人,了不起!”“永久牌,了不起!”……
去年的春节,他们渡海去了祖国第二大岛海南岛。
今年则在北京。
明年呢,想在拉萨。
他们也还想再次渡海,去去祖国第一大岛台湾,时间暂时未定。
不久,他们又要西出阳关,在他们前面有多少山山岭岭啊!老汉有话:“不怕路远,就怕志短!”
这一番除夕夜话对我的感染,你可想象。我也是老汉今年63了,免不了有多少时而服老时而不服的起伏情态,象好多年岁相仿的朋友一样,在案头贴着曹孟德的警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是人家郑路二老却已是“老骥跃枥,奔腾万里”,而且是双双地驰骋在中华大地啊!原该卧枥相守的老骥尚且如此,年轻而又年青的千里马啊!你,你,你!你怎能不为了振兴祖国的千秋大业,奔腾!奔腾!奔腾!……
(甲子元旦开笔书红)(附图片)
郑、路两位老人同作者在福建南安郑成功墓前合影
黄乔英摄


第8版()
专栏:

红场
萧三 (俄文遗作)
编者按:萧三同志生前以俄文发表过不少诗作,均不曾在国内发表过。这是译者选译的一首。叮,当,钟声正敲十二响。红场,我们心中神圣的地方。光辉照大地,人潮如海洋。夜半塔楼钟声回旋,颗颗宝石闪光焰。偶来的汽车轻鸣笛,行进得平稳缓慢。行人稀少,夜色弥漫,三三两两往家里走去,恋恋不舍回眸,再把广场望一眼。我再次来到红场,人流的海浪。安静,安静些,伟人安睡在花岗岩石房内,紧靠着克里姆林宫墙。只要把他的名字默念,他的形象立刻浮现在眼前。他去世了吗?没有!列宁活在我们心间。列宁永远在我们身边。当你来到广场,列宁的教导响耳畔,他的声音曾把地球震撼。你脱帽致敬,夜空传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我深知,这高亢的歌声,兄弟姐妹都能听见。我深知,这强大的旋律,象大火在全世界遍燃。在战壕、牢狱,在工厂、车间,在黄河上下,在比利牛斯山,这鲜明、纯正的自由之歌,激荡在千万人的心间,叮,当,钟声正敲十二响,我们的广场迎来了世界的明天,全世界自由的人民,随着这钟声高唱《国际歌》勇往直前!
一九三七年
(高 陶译)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陈敬容的诗
林虹
《陈敬容选集》,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选集》内选有她1979年至1981年的新作诗章30多篇,1935年至1948年的旧作70多篇;此外,还有散文数十篇。
“热爱生活——这可说是文学家、艺术家的精诚所在,也是他们保持创作激情的重要秘密”。
陈敬容在《创作激情的秘密》一文中的这句话,同她的大量诗文相对照,我们不难看出,这正是诗人通过丰富的创作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
在《选集》的多篇诗与散文中,陈敬容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对理想的探索与追求,贯串在字里行间,令人振奋,发人深思,给人以高尚美好的情操。
当然,诗人亦有过抗议与控诉。在四十年代那黑暗的历史阶段,诗人的笔也曾饱蘸着愤怒,对丑恶的现实严加申讨或热骂冷嘲。
四川人民出版社近几年来系统地出版了一些老作家的选集和文集,一些当代作家的自选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是值得嘉许也深受读者欢迎的。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糊涂虫”与“寄生虫”
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位教授提到“不知情,就是糊涂虫;不出力,就是寄生虫”。真是妙喻。喻人为“虫”,不免会惹得某些同志发怒。但作为社会现象,这两种人又确实存在。
“糊涂虫”的特点,就是“不知情”。这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比方说,被人家封锁了,当然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另一种,是有条件知情而不肯去知情。例如有的人不看报,不读书,不学习,不懂得党的政策,又不作调查研究,也就糊涂起来。看问题主观片面,脱离实际,难免瞎指挥,闹笑话。
至于“寄生虫”,谁都明白。它的特点就是“不出力”。用句套话来说,就是吃人民的饭,穿人民的衣,拿人民给他的工资,却不给人民办事;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做了和尚不撞钟等等。
“糊涂虫”是可悲的,“寄生虫”是可耻的,两者都当不得! 
    李政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谜底
有则古代笑话:某人在大街设一谜台,台两旁各竖一根竹竿,左面挂一只脸谱,右面挂一千文钱,写明“以左右两物为谜面,猜一俗物,中者以一千文钱相赠。”众人纷纷猜议,皆不得中,忽然,一贪吏推开众人,拿起一千文钱便走。众人挡住他道:“你连谜都没猜,怎么就把钱拿走?”谜主却把手一摆,说:“让他走吧,他只要钱而不要脸——正是谜底。”
这则故事虽属笑谈,却准确地刻画了某些人的丑恶嘴脸。可惜的是,直到今天,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还存在,金钱对于一些人还是有相当大的诱惑力,一个时期以来,“一切向钱看”竟然成了某些人的行动准则。应当劝告这些人,珍惜自己的人格,不要做上边那则谜语的“谜底”。     长安 忠田


第8版()
专栏:

无题 孙福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