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挖潜改造 物貌全新
——杭州钢铁厂以内涵为主发展生产
本报记者 石新华
编者按 目前,我国中小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都比较差,如何挖掘这方面的潜力,是发展冶金工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杭钢在探索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安排技术改造方面的作法,很值得重视。如果中小企业都象杭钢那样,不要增加多少设备、原料和燃料,就可以使钢铁生产有较大增长。
五年前还是年亏损1,100多万元的杭州钢铁厂,经过几年努力,走出了一条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路子。1982年实现利润5,390万元,1983年达到了6,497万元。不久前,冶金部在杭钢召开提高经济效益剖析会,号召中小钢铁企业向杭钢学习。
在杭钢的接待室里,记者先被这个厂的几项经济指标吸引住了。几年来,杭钢税利收入远远超过产值的增长,总产值增长45.8%,利润却增加了1.79倍。这是一。其二,产量增加,消耗降低。1979年以来,总能耗降低了3.2万吨标准煤,而钢产量增加了13万吨、铁产量增加了2.9万吨、钢材增加了6.5万吨。高效率带来高效益。去年全年每百元投入资金实现利润26元,为地方钢铁骨干企业平均数的三倍多,接近首钢的水平。杭钢的生产已进入良性循环。
杭钢取得这样好的效益,是生产条件好吗?不。杭钢与同类企业相比,客观条件是很差的。杭钢的同志说,他们“吃的是百家饭,穿的是旧衣裳”。由于浙江缺煤少矿,杭钢98%的煤炭和30%的矿石需要从外省调入,这就加大了运输费用,成本高。杭钢是“大跃进”的产物,高炉、转炉、电炉、轧机等主要设备都是五十年代国内自制的,既陈旧又不配套,不能很好发挥综合能力。
要改变企业面貌,降低生产成本是重要一着。杭钢购进的矿粉、焦炭价格很高,成本在全国27家同类企业中是最高的。能不能把成本降下来,这是关系杭钢兴衰存亡的问题。这几年杭钢动员全厂上下在降低能耗物耗上下功夫。炼铁分厂为了提高炉料精度、降低消耗,让高炉吃“夹心饼干”的例子,充分反映了他们为了降低成本,不畏艰辛,实干苦干的精神。杭钢最多用过20来种矿,波动很大。炼铁分厂职工采用原始混匀的方法,把炉料一层一层平铺切取,粗粮细作,做成“夹心饼干”,使高炉炼出了好铁,降低了消耗。最后经过轧钢,钢材成本竟然在同类企业中是最低的。冶金行业同志对此十分赞赏。
杭钢在技术改造上采取经济、实用的作法,是提高效益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从1978年到1983年,杭钢吨钢可比能耗降低了600公斤,可是并没有依靠什么新设备。翻翻杭钢的家底,再看看提高入炉料熟比、炼低硅生铁、转炉单渣操作、23分钟炼一炉钢等等,都是在原有设备基础上,经过改造革新取得的。这确是一个花钱少、效益高的决窍。杭钢的同志在同记者谈到这方面情况时,特别提出不要轻视落后设备和小设备的作用。这几年他们就是依靠落后设备发家致富的,先让他“驴打滚”,积累资金,然后再“鸟枪换炮”。前几年杭钢原有一座五吨转炉不够用了,当时,有主张再上一座五吨转炉的,有建议干脆搞15吨转炉的。他们权衡利弊,反复比较,上15吨转炉需要投资四五千万元。当时杭钢还很穷,靠东拼西凑拿出钱来上,别的事情都不能办了。搞五吨转炉只要花费300万元,这样还可办其他事。最后还是从实际出发,建一座五吨转炉。结果几个月就投产,当年收回了投资,既赢得了时间,赢得了财力,又练出了技术。现在杭钢口袋里有钱了,15吨比较先进的转炉已破土动工。所以不是不要更新设备,问题是什么时候换,在什么基础上换,先把现有设备用好,物尽其用了,再更新,效益就好。相反,放着原有设备不用,盲目追求“洋、大”,就可能给国家带来损失。
杭钢过去在客观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以一种不甘落后的志气,“逼”上去了,那末在1984年,只要继续发扬积极进取精神,一定能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方面取得新的成绩。


第2版()
专栏:

你多我贮 你无我有 调节市场 利国富民
鞍山市农家贮藏业应运而生
本报讯 通讯员刘济民报道: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辽宁省鞍山市农村农民的家庭贮藏业应运而生,并开始出现贮藏专业户。
家庭贮藏业在以蔬菜生产为主的鞍山市郊发展较快。去年,市财政拿出4万元资金,先在郊区的宁远乡和笔管堡两个村扶持菜农兴建80个小菜窖,试验家庭贮藏蔬菜,取得了初步成效。这种农家小菜窖有六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旺季贮藏,淡季供应,繁荣市场,还可减轻城市居民贮菜的压力。二是菜农精心贮藏,勤看勤翻,不冻少烂,比蔬菜公司大窖贮藏可减少损失20%左右。三是投资少,效益好。蔬菜公司建大菜窖每平方米约需国家投资120元,建农家小菜窖每平方米只需50元左右。四是菜农在三四个月内可收入300元左右,还可常年贮藏,增加收入。五是菜帮、菜叶可作青饲料,等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六是小菜窖建在农家的房前屋后,不占耕地。由于农家贮菜的好处很多,潜力很大,许多农民纷纷要求贷款建小菜窖。市蔬菜公司已决定不再新建大菜窖。郊区的领导同志说,计划在1984年和1985年每年新建1,000个农家小菜窖,可贮菜3,000万斤左右,将比现在国营蔬菜公司的大菜窖多贮1,000万斤。
在鞍山市所属的海城县农村,已出现贮藏专业户。东四乡哈达村青年农民杨润堂,1982年投资6,000多元,兴建一座起脊式的半地下小冰窖,地下三米,地上一米,四周砌砖,窖内铺冰,容积300立方米,可贮藏水果、蔬菜,最大贮量达7万斤。去年贮山楂3万斤,蒜苗1.5万斤,秋黄瓜、苹果各1万斤,葡萄1,000斤,还兼营山楂糕和果汁加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调节了市场余缺,很受欢迎,为提高果、菜生产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新路。


第2版()
专栏:长话短说

新起的事业
段心强
辽宁省海城县哈达村,盛产山楂、苹果、蔬菜。过去,一到收获季节,农民急于让产品出手,争相上市,甚至低价抛售,卖不出去就眼睁睁烂掉。农民杨润堂自己投资,建小冰窖,储藏鲜菜和蔬菜,旺季入窖,淡季销售。这一招果然灵验:当地果菜旺季不积压,淡季不淡,个人增收,群众称便。
农副产品,尤其是鲜活产品,旺、淡季的矛盾历来突出。国库贮藏量有限,一些地方又管理不善,更加剧了这个矛盾。于是,烂菜、烂柑桔、烂苹果、烂香蕉,以及烂粮食,等等,屡见不鲜。贮藏专业户一出现,很快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能够调节市场,均衡供应,减少损失;投资不多,效益较大;贮藏于民,减轻国家负担;同时,也是农民致富的又一条途径,真是一举多得。
贮藏专业户刚刚兴起,大有发展的势头。今后,农村商品生产越发展,需要贮藏的东西越多,将会出现各种产品的贮藏专业户。在这种形势面前,各级农村干部要热情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不要泼冷水,在他们前进路上“挖沟打墙”。这将是又一个检验。


第2版()
专栏:

改变各单位单独供热的作法
邯郸建成三个集中供热系统
据新华社石家庄2月5日电 (记者郭献文、通讯员王养昭)邯郸市改变各单位单独供热的作法,对全市采暖供热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改建。到目前为止,已建成三个集中供热系统,供热面积共15万多平方米,一年可节煤5,500多吨,节电30多万度。
邯郸市是河北省重要能源基地。由于用煤比较方便,过去每个单位都建一套单独的供热设施,既费煤费电,热和气又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用小型锅炉供热,煤炭不能充分燃烧,污染也比较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邯郸市在1980年制订了全市集中供热的总体规划,把旧炉改造和联片集中供热作为节能的一项重要措施。市政府负责同志及时解决资金、技术、施工等方面的问题。
邯郸市联片供热系统都采用比较先进的半机械化中型高效率锅炉,不但节省了人力,降低了司炉工的劳动强度,而且热效率比原来分散供热提高了21%。


第2版()
专栏:学习新技术 应用新技术

浙江制成电刺激控制器
据新华社杭州电 一位两年前被马车压伤造成下半身瘫痪的姑娘,依靠一台新型电子仪器的控制,经过20多天的治疗,已经站立起来,能慢慢地走动了。
这种FES—1型截瘫功能性电刺激控制器,是由浙江省象山县仪器厂和上海无线电二十一厂共同研制成功的。适用于由外伤造成脊髓横贯性损伤导致下半身瘫痪的病人。


第2版()
专栏:学习新技术 应用新技术

上海外贸系统采用电脑管理
几分钟制成报表 几秒钟查得信息
本报讯 据《文汇报》报道:电子技术进入了上海市外贸系统,有一定水平的国际贸易信息中心已初具规模,企业管理正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上海外贸总公司下属的86个经济核算单位,外贸业务的财务决算、换汇成本、资金周转、商品库存情况等,全部采用电脑处理,几分钟里就可制成各种所需的报表,把管理人员从大量烦琐的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年开始,部分报表还试用中英文微电脑,制作了汉字报表。上海外贸系统的电脑不仅为本市的各出口分公司服务,还承担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近400个出口分公司和部分中央部属总公司存贮加工各类数据的任务。他们还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的余力,为全国和本市的许多大学、科研单位的科研计算服务。
信息中心已逐步建立起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信息库,有关外贸的各类信息,都贮在计算机内。现已有合同、价格、客户以及进口业务等20项终端查询功能,可供随时检索或终端查询,为业务部门提供翔实的参考资料。有个公司最近要了解去年成交百万美元以上的客户情况,只见工作人员把有关数据输入电脑后,中央机房的宽行打印机在一分钟里把所要查询的资料打印完毕;倘若要查询某个客户的具体情况,通过键盘输入要查询的信息,几秒钟里,终端机的荧光屏上就显示出所要了解的各项数字。
上海市外贸系统采用电脑管理后,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水平。过去有的商品货号、计量单位、单据号码常有差错;现在数据输入电脑后,一旦发现差错,立即反映出来,可及时纠正。


第2版()
专栏:学习新技术 应用新技术

用电子计算机作顾问
大连钢厂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新华社沈阳2月5日电 (记者王启星)大连钢厂用电子计算机作顾问,参照电子计算机算出的产品结构优化方案制定企业经营决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3年共实现利润4,800万元,比上年翻了近一番,仅产品结构变化一项就增收570万元。
大连钢厂是国家重点特殊钢厂之一,目前拥有7台微型计算机,其中5台用于直接控制生产过程,两台用于管理。1982年,这家工厂与大连工学院应用数学系合作,根据国家计划、工厂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及能源,原材料供应等情况,通过方案选择、程序编制和电子计算机运算,研制出了产品结构优化方案。这个方案指明了工厂各种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些过去在大连钢厂被认为利润较高的产品,经过综合分析,发现效益并不理想,于是工厂采取措施改变产品结构。这家工厂计划再购置一批微型机,在1985年前后建立厂级计算机管理网。


第2版()
专栏:

赞武钢一米七轧机
姚治华作画 徐放配诗从画面上望不到什么烟囱群高高地插向那碧蓝碧蓝的天,但可看见你——日日夜夜地都在喷吐着五光十色的雨雾和云烟。呵如有机缘能到这白云黄鹤之乡我劝你一定要到武钢去把一米七轧机轧钢的绚烂情景看看,那时节我深信:你不仅会满怀长江万里的革命豪情而且,必将会感到我们伟大祖国四化建设的前景是何等的奇伟壮观!
一九八四年一月三十日(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虞城县商业系统改进购销形式
工作越做越活 利润一年翻番
本报讯 记者李杰、通讯员焦裕锋报道:河南省虞城县商业部门认真转变经营作风,不断改进购销形式,商业工作越做越活。截至1983年11月底,全县国营商业系统实现利润122.5万元,比年计划增38.5万元,较1982年翻了一番。
为适应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新形势,虞城县商业系统各公司都加强了市场预测工作,增设了兼职市场预测员。同时不定期组织各公司经理和有关业务人员深入农村,到农民家庭座谈;开展柜台调查,设立缺货登记本;广泛了解农村购买力的变化和农民对商品需求的反映,然后合理安排货源。


第2版()
专栏:

漏斗户变冒尖户
本报讯 记者曹寿江报道:黑龙江省牡丹江经编厂过去是个有名的亏损户,人们称为漏斗户;1983年,抓产品素质,打翻身仗,头八个月完成了全年利润任务,成了扭亏增盈的冒尖户。
牡丹江经编厂在总结经验教训时看到过去的一年之所以由亏损变盈利,主要是抓了产品的质量,力求式新、质优、价廉。去年,他们大胆地把色织、条绒、起绒等优秀传统工艺引进到经编这个纺织新行业里来,生产出六个新品种40多个花色的新产品。


第2版()
专栏:

海南岛橡胶业两翼齐飞
本报讯 记者刘衡报道:占全国干胶总产量70%以上的海南岛97个国营农场和华侨农场积极扶持当地农民发展橡胶生产。四年来民营橡胶已达56万亩,相当于过去30年的总和。其中农民家庭橡胶园3万多个,共40万亩,占72%。农场除支援他们优良胶苗、化肥、工具等等之外,还帮助他们调查勘测土地资源,并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训练班。


第2版()
专栏:

空军驻京部队和机关开展消烟除尘获成效
本报讯 记者蔡善武报道:人民解放军空军驻京部队和机关,积极开展消烟除尘,为净化驻地空气做出了成绩。驻京部队共有288台各种类型的锅炉,已经治理230多台,其中在三环路以内的116台锅炉,98%得到了治理。


第2版()
专栏:

“冬桃老人”
本报记者 孙健
1983年12月中旬,江苏沛县农民张广波和他的大儿子来到中央办公厅信访局。他们带着一提包白里透红的冬桃,请信访局把这份“礼物”转送党中央。信访局负责同志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再三问有什么问题需要反映,张广波笑着说:“俺是来反映农村好形势的。”
张广波家在沛县崔寨乡张庄,种冬桃发了家,一年收入上万元,被称为“冬桃老人”。记者最近到他家访问时,这位饱经风霜、腰板硬朗的老人,拈着花白的胡须,兴致勃勃地叙说了首都的风光之后,接着乐呵呵地把我们带进了冬桃园。
小园有七八分地,长着20多棵桃树,虽不见绿叶,但枝条满树,长得很好。其中有棵树四周围着砖,并加了顶。我探头一看,原来树上挂满了桃子,象葡萄串似的。张广波说:“省电视台要来拍电视,就留下了。”他又伸出5个指头,笑眯眯地说:“这一棵还不是高产的,去年最多的一棵摘了500多斤。”
张广波从小就喜欢梨、杏、枣等果树。15岁那年,他从小庄村移栽了6棵冬桃树,1964年发展到50多棵。数年之后,有人非要把冬桃当作“尾巴”割不可。广播喇叭造声势,不断有人上门督促他砍树,个别人甚至责问他:“你那树上莫非结的‘金豆子’?”儿子也劝道:“爹,咱刨了吧?”
张广波看着自己亲手栽培的桃树,真舍不得呵。冬桃又脆又甜,带点冰糖味儿,薄皮、细肉、小核、多水分,堪称桃中之珍品。它比一般桃树早开花7天。春天,桃子象樱桃那么大就不长了,秋后渐渐长大,“大雪”过后,桃子才进入成熟期,到了冬至方可采摘。冬桃又名雪桃,民间流传看桃女陶三春护雪桃的故事,还被编成戏曲上演。张广波含着眼泪刨了一部分桃树,没舍得全刨掉。他对上门催促砍树的人说:“留下这几棵吧,俺刨了,你们也就吃不到了。”那几年,这些桃树结的桃都白送给人了,他全家一年苦到头,还超支200多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广波大力发展冬桃树苗,很快富起来了。前年和去年,他家相继盖了10来间新瓦房。同时,冬桃也名扬全国。
崔寨乡张庄一带种植的冬桃,是清朝一个在湖北襄阳做官的人传来的。然而真正把冬桃传到今天的,唯独张广波一家了。近几年,全国各地向张广波要冬桃树苗的信有好几千封。买一棵冬桃树苗,有的愿出30元。但“冬桃老人”不是见了钱就红眼的人。前年和去年,他培育了7,000多株桃树苗,全部低价调到省内外。
愿“冬桃老人”培育的冬桃树苗在祖国到处开花结果。


第2版()
专栏:

河北省赵县军民共建文明农贸市场,每月对个体户进行一次职业道德教育,全县涌现173户热情为消费者服务的个体户。
刘统销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