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膳食科长陈明义
新华社记者 王世晋 新华社通讯员 郭久麟 陈晓霞
“他象出差去了一样,还会回来的”。
“我们感到他并没有死,他还在我们中间”。
——四川外语学院的师生员工这样称赞和怀念他们的膳食科长陈明义。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为什么在去世四个多月之后还能引起全校师生员工如此深切的怀念?他到底给人们留下了一些什么不平凡的东西呢?
“家”
俗话说:“百人百味,众口难调”。要把一个两千人用膳的食堂办得使大家称心如意,谈何容易!而四川外语学院的食堂,品种花样多,服务态度好,备受师生员工的称赞。一日三餐,主食有十几种;副食和菜肴有三四十种,荤的、素的,肥的、瘦的,高档的、廉价的,可供选择,基本上能使进餐者各得所好。人分四方,口味不同,食堂就一菜几味,分开炒卖。几位同志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有个四川学生对陈明义开玩笑说:“能不能卖点侧耳根?”(侧耳根是一种食药两用的野菜,只在农贸市场上偶尔有卖的。)第二天,食堂就增加了这个新品种。之后,大家爱吃的鳝鱼、豆花等菜肴也出现在卖菜窗口。随着季节的不同,食堂冬天卖上了?糟汤圆、荷包蛋;夏天摆出了冰糕、汽水、绿豆汤;有一段时间还供应过牛奶和麦乳精。
这种新局面的出现,是与共产党员、膳食科长陈明义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陈明义还细心了解群众需要,设法满足,看到一些职工为招待客人而去市场买菜,一些人喜吃糕点,他便组织人力办起了小食部和面包房。小食部边炒边卖,还可承办包席;面包房供应十几种糕点。
星期天,陈明义安排食堂人员推着车子到职工宿舍卖各种时鲜生料——盘菜、肉馅和抄手皮。教职工称赞道:“食堂真是服务到家了。”
复习考试期间,陈明义安排食堂加开夜餐,供应各种面食;课间把小吃送到教学楼前。寒假期间,他叫食堂给留校学生准备丰盛饭菜,并和学生一起吃团年饭。许多学生称道:“陈科长象爸爸一样关心体贴我们”。
陈明义常对全科职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他决心把食堂办好,尽可能使大家感到象在家里一样,吃得热,吃得好。他带着全科职工实现了这种决心。
学生们送给食堂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学生之家”,表达了学员们对食堂的感谢之情,赞扬陈明义带领全科职工把食堂办成了全院师生员工之家。
走食堂改革之路
1980年9月,陈明义刚调到四川外语学院时,院里的三个食堂管理制度混乱,漏洞多;饭菜品种单调,质量差;炊事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学生和炊事员不时吵嘴闹架;教职员工大多在家自炊,学生纷纷去校外单位搭伙、上馆子,有些学生在寝室偷烧电炉或拆烧桌凳煮食物,全院师生员工为一日三餐发愁。伙食问题严重影响教学、科研与学习的正常秩序。
陈明义解放后一直搞食堂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象四川外语学院食堂这样混乱落后的状况,他还是第一次碰到。他意识到他面临的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他想:振兴教育,为四化培养人才,是全党全国人民所关心的大事,而办好高等院校食堂,给师生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又是办好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他记起了邓小平同志要为科教战线当好“后勤部长”的话,决心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食堂工作。
根据自己三十年的食堂工作经验,陈明义决定从改革食堂体制,实行半企业化管理制度做起。在院党委的支持下,经过反复研究比较,他果断地合并了三个食堂;并根据技术熟练程度调整了工人的工种;建立了十多种规章制度,诸如:炊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干部职责,膳食工作人员守则,班组长职责,物资采购与使用的若干规定,膳食科、食堂的管理与考核办法,“五定”、“五比”、“十不奖”等奖惩办法,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经济民主管理制度等。
制度好订,实行难,坚持更难。陈明义知难而进。他亲自参加食堂第一线的劳动,实地检查、考核制度的执行情况,该奖的奖,该罚的罚,秉公办事,敢于碰硬。有个工人自恃资格老,技术好,经常带头在食堂吃酒划拳,任意吃拿食堂东西,经多次耐心规劝、批评,仍不改变。为正风气,陈明义不怕寻衅威吓,果断地把这个工人调离了食堂。以后,又按章对几个违反了制度的管理干部和炊事人员扣了奖金。
食堂改革很快产生了效果:歪风邪气下降了,正气上升了;服务态度有了很大改善,伙食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上馆子和在外面搭伙的人都回食堂用餐了,从而,促进了教学、科研、学习秩序的正常化。
春雨润物细无声
食堂50名职工,百分之八十几是青工。陈明义发现青工普遍不安心炊事工作,白天上班马马虎虎,晚上打牌吹牛,不学政治,不钻业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的主要思想问题是:炊事员低人一等,连对象都不好找,没有前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明义努力做思想工作,请院领导在大小会议上反复讲炊事工作的光荣及其对教学科研的意义,传达中央领导同志重视、关心后勤工作的讲话;请名厨师谈烹调学与炊事工作在社会上的作用,并在学生中开展尊重炊事员活动,等等,逐步培养炊事工作者的热情和责任感。
与此同时,陈明义对青工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走自学成才的道路。他先后聘请了8位退休的名厨师,分别安排在食堂的各个岗位上。晚上开烹调技术课,白天进行操作示范,一个花色一个品种地对青工们进行传帮带。他还安排青工轮流到重庆市几家名餐厅学习技术。
现在,食堂所有的青工都学到了一项专长,有些成了烹调或糕点制作的能手。在一次全校烹调与糕点制作汇报比赛会上,青工们做出了几十种饭菜和糕点,其中还有一些名菜名点。
陈明义还注意了解青工的特殊要求,帮助青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关心青工们的恋爱婚姻之类的事情。青工邱吉祥当小食部管理员后,星期天脱不开身,常常不能去会女朋友。正在苦恼之际,女朋友却从城里看他来了。一问,原来是陈明义托在城里工作的妹妹专门去做了小邱的女朋友的工作。女朋友看到小邱工作积极,被人称赞,就对小邱爱得更深了。
春雨润物细无声。党的阳光通过陈明义经年累月艰苦细致的工作而温暖了广大青工的心田。现在,食堂青工都积极要求进步,学文化,学技术;有的入了党,有的入了团。他们的成长,与陈明义对他们细致入微的关心、苦口婆心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形成了这样一种似乎理所当然的观念:食堂工作人员特别是炊事人员,只要不兜着揣着走,吃点食堂的东西,似乎无可非议。陈明义则把这看成是一种歪风,他首先从自己做起,并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不在食堂吃饭。
陈明义在食堂工作了三十多年,换了几个单位,始终遵守着这条规矩,从来没有在食堂吃过一顿饭。有时为了品尝味道不得不吃点食堂的东西,他都如数付给了饭菜票。后来,他索性叫家属买回家去品尝。
学校设宴招待来宾,陈明义一般是不肯作陪的,如果组织上非叫他去不可,他也都在饭后付了应摊付的一份钱。有些亲友因公来食堂参观,他总是在家自办招待饭菜而不在食堂接待。
他不仅以身作则,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家属遵守食堂制度。一次,他看到妻子在小食部买的几份菜分量多了点,便严肃地批评了打菜的工人,还在膳食科会议上宣布,今后不准给他的家属多打饭菜,否则,要追究责任。回到家里,又给家属约法三章:不准进食堂买饭菜,不准和炊事员拉关系,不准买群众买不到的缺俏副食品。由于他开了这个头,后来,膳食科副科长也不在食堂吃饭;陈明义对家属的约法三章,也成了膳食科全体职工家属自觉遵守的规矩。
三十多年来,陈明义就是这样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人们都这样称赞他:“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第一次看到你休息”
陈明义天天上班在人前,下班在人后,从没有休息过节假日。只要不出差,他都下厨房安排和检查工作,帮炊事员理菜,切菜,和职工谈心,商量问题。开饭时,他时而帮助卖饭菜,时而在饭厅中走动,征求师生对伙食的意见。炊事员是自己吃了饭才卖饭,陈明义则等到食堂下了班才回家去吃饭。他差不多每天早晨六点以前就到了食堂。他妻子说,陈明义来四川外语学院三年,也很少在家安安生生吃过一顿中饭与晚饭,往往是刚拿起碗筷,有人来找便丢下走了。
陈明义早年动过肺切除手术,又有高血压病,经常头晕,但他从不向人提起。一次,他发高烧到39度,科里同志劝他去看病,他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睡一觉就好了”。他经常看病拿了药也忘记服。他妻子是医生,在校医室工作。他怕妻子焦心,有病也不找她看。但是他疲惫的神色怎瞒得过妻子的眼睛!他妻子劝他注意身体,他总是用手拍拍胸脯说:“你放心,我垮不了,起码还可再干10年。可惜我现在已经五十好几了,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我要在这剩下的几年里,两倍三倍地工作,让教师安心搞教学科研,学生安心学习。”
去年9月20日,即中秋节的前一天,谁也没有想到竟是陈明义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这天下午6点刚过,他妻子炒了几样菜,打算跟他一起好好吃顿晚饭,一来共庆中秋佳节,二来舒缓一下他的劳累。他刚坐到桌边,一个勤工俭学学习班非邀请他去参加中秋茶话会不可。他装着没有看到妻子不乐意的脸色,急匆匆地向会场走去。会场设在新教学楼八楼上,上去得爬168级台阶。暑假期间的过度劳累大大损害了陈明义的健康。他每登上一级台阶都感到吃力。但是,他仍强撑着走到了会场。他发言表示,要和大家一道为促进教学科研而搞好后勤工作。他的热情洋溢的讲话,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大家劝他吃点月饼,休息一会儿。他说:“我还有工作。”按照他安排的当天日程,他还要去找一位同志商量小食部的工作问题。可是,当他刚站起身来就一头栽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了,经送到附近医院抢救无效,于去年9月22日凌晨溘然长逝。
陈明义去世的消息,震惊了整个四川外语学院。到处有人在哭泣。72岁的退休老厨工李志富用颤抖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陈明义的遗体痛哭。50多岁的女会计魏定岫哭得肝肠欲裂。陈明义刚调来学校时,魏定岫不太服他。以后,陈明义大公无私的品德,出众的管理才能以及对群众的满腔热情,深深地感动了她。在陈明义主持膳食科工作的3年中,她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她泪流满面地哭诉说:“你为什么走得这么快这么急啊!学院还有许多工作等待你去完成啊!”一位教授在院刊上撰文悼念陈明义时悲痛地写道:“你的确太劳累了!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你休息!”
(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编余

陈明义的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为革命献身的志士中,该有多少炊事员、卫生员啊!至今的银幕上、小说里,一些老炊事班长的形象总是那么可亲可敬。他们为革命作出了贡献,就在人民的心中留下丰碑。如今,在新长征途中,又有一位可敬的“老炊事班长”倒在自己的岗位上。他就是四川外语学院的膳食科长陈明义。他的事迹感动了多少人啊!
食堂难办,高校的学生食堂尤其难办,但又非办好不可。因为吃饭并非小事,关系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安定团结。陈明义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凡而重要的岗位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办好了一个学院的伙食。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由真正的共产党员来当“管家”,不占不贪,一心为公,勇于改革,完善制度,身先士卒,带动群众,发扬崇高的献身精神,无论哪个高校食堂,决没有办不好的道理!
·叶伴·


第3版()
专栏:

起用得力干部改革食堂工作
青海师范学院伙食越办越好
本报讯 记者金元明报道:青海师范学院把办好伙食放到后勤工作首位,5个食堂的炊管人员根据师生员工的需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赢得了大家称赞。
青海师范学院共有两千多名师生员工,过去只有学生、教职工两个食堂。由于管理工作因循守旧,束缚了食堂工作人员手脚,师生员工对食堂的工作意见很大。1980年秋季,学院党委起用热心食堂工作的得力干部,对食堂管理制度实行了改革。他们把两个食堂增加到5个,并改用通用饭票,师生员工可以随意选择食堂就餐。5个食堂实行独立核算、超额提成发奖的管理体制,使食堂工作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
管理制度的改革,调动了食堂炊管人员的积极性。过去那种干不干一个样,出勤不干活,干活不出力的现象没有了。现在,食堂的饭菜花色品种增加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改善了。早晨,食堂供应稀饭、饼子、豆浆、油条、酒酿、粽子;中午和晚上每餐有30种菜,馒头、花卷、米饭、甜饼、包子、面条、水饺、馄饨等主食品花样越来越多。食堂的小卖窗口,经常供应卤肉、卤鸡、卤蛋和香肠、排骨、花生米;周末,还供应饺子馅、油炸鱼、油炸丸子等半成品。炊管人员钻研烹饪技术,对工作精益求精,努力做到饭菜的色香味俱全。有的食堂炊管人员还自己养鸡喂猪,努力降低饭菜成本和售价。


第3版()
专栏:

今年起高校将为中等学校培训师资
本报讯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为了尽快改变中等学校师资质量偏低的状况,从今年起,高等学校将专门招收一部分中专、中学和职业学校的在职教师,进行培养和提高。
今年,教育部所属六所师范大学和三所外语学院,将举办教师本科培训班,招收具有专科毕业水平的中等学校教师,学习两年,达到大学本科毕业水平。各省、市、自治区所属高等师范学校、综合大学、理工、农林、医药和财经等高等学校,将举办教师本科培训班和教师专修科(师范专科学校只举办教师专修科),分别招收专科毕业和高中毕业程度的中等学校教师,学习两年,分别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和专科毕业水平。
教师本科培训班和教师专修科的招生对象为35岁以下、有五年以上教龄的各类中等学校有培养前途的在职教师。在校学习期间的待遇与干部专修科相同。毕业后,本科培训班毕业的享受大学本科毕业生待遇;专修科毕业的享受大专毕业生待遇;两类毕业生均回原校工作。


第3版()
专栏:

中美计算机图学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本报讯 2月7日至10日,中国工程图学学会计算机图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与美国计算机图学专家代表团进行了6次学术交流活动。10名美国专家介绍了计算机图学近几年在美国飞速发展的情况。他们预测美国的工程技术图纸由计算机控制自动绘制的比例在两三年内将达到50%,今后自动绘图的发展还会更加迅速。中国专家也介绍了我国计算机图学的发展和现状。美国代表团一行14人,由美国自动化技术公司总裁兼常务董事王成钊博士率领,成员均是大公司、研究所、工程技术部门从事计算机图学的专家学者。
张仲伟


第3版()
专栏:

洗瓶机可望更新换代
本报讯 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设计、南京市江浦通用机械厂制造的XP1—80A型奶瓶自动清洗机最近在北京通过设计定型鉴定。
该机设计新颖,耗水少,耗电少,占地面积小,造价低,破瓶率低,清洁度高,操作和维修方便。与一些乳品厂目前使用的洗瓶机比较,单台造价低10余万元,每天节水315吨,节电288度,减少破瓶1,000多只。如果北京市的乳品厂全部使用该机,仅降低破瓶率一项,一年可节约50余万元,用这笔钱可购XP1—80A型奶瓶自动清洗机20台,无需投资即可完成北京市目前全部鲜奶加工中清洗设备的更新换代。
李家明


第3版()
专栏: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刹不正之风 扫官商作风 贺兰种子公司把良种送到农民家
靠种草治穷 养牲畜致富 毕节地区人民肉食量五年增一倍
《宁夏日报》△贺兰县种子公司刹不正之风,扫官商作风,把原种和新制良种全部送到各供种基地,并立即送到专业户手里
《贵州日报》△毕节地区近五年来人工种草21万多亩,畜牧业总产值增长60%,人均肉食量增长近一倍
《安徽日报》△阜阳地委大张旗鼓处理侵犯“两户”“一体”合法权益事件,临泉县税务局有关领导被责令停职检查,并立即送还敲诈物资,赔偿农民损失
《辽宁日报》△西丰县凉泉乡力排众议,推荐先富起来的农民盖大山为乡劳模
《湖南日报》△益阳市竹艺厂青年工人潘年昌应聘赴墨西哥讲课,传授竹艺设计制作技术
《解放日报》△上海市电报局采用电脑技术,今年将全部实现电报转发自动化
《四川日报》△广汉、新都等28个县已建立228个乡财政所,统管财政,抓好增收节支,促进了经济发展
《广西日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拨出专款,重点扶持150个贫穷公社发展生产
《大众日报》△山东烟台市所属县(区)26个农业大队去年人均收入超千元,这些大队有84%的劳力从事工副业生产
《湖北日报》△湖北省第一个为开发长江干、支流和国内水电资源服务的科研、设计、教学、生产新型联合体——长江水电设备联合研究开发中心在武汉成立
《内蒙古日报》△乌兰察布盟水利部门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制定五项措施,扶持农村牧区专业户发展商品生产
《经济日报》△提倡改灶节柴,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状况,有关部门推广11个试点县的先进经验
《云南日报》△红河自治州委负责人赞扬“两户”富得有理,富得光荣,为发展边疆商品生产带了好头
《南方日报》△港商麦永康捐款300万港元,支持家乡中山县永宁大队办教育、办工厂及社会福利事业
《北京日报》△北京市基本形成三级卫生防疫网,一些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被控制和消灭
《中国青年报》△社论:从华山抢险看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中国环境报》湖北沙市严格按城市规划进行建设,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经济参考》△河北省委、省政府发动全省经济专家和学者开展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大讨论


第3版()
专栏:体育

中国选手获菲律宾杯帆板赛两项冠军
据新华社马尼拉2月26日电 历时3天的第三届菲律宾杯帆板赛今天在菲律宾八大雁省的马比尼海滨结束。中国选手苏科获得男子三角绕标赛(平底型)冠军,张小冬、董月和张雨婷分别获得女子三角绕标赛的冠军、亚军和第三名。
本届杯赛是在24日开始的,共设五个项目。来自法国、联邦德国、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香港和菲律宾的90名男选手和4名女选手参加了比赛。
联邦德国的尼·施蒂克尔和菲律宾的波·奥特加分获男子三角绕标赛(圆底型)和长距离赛的第一名。另一名联邦德国选手弗·施珀特尔获得男子个人全能冠军。


第3版()
专栏:体育

吕宗鉴和他的小羽毛球队
福州市红色小学老师吕宗鉴十几年来勤勤恳恳训练学校小羽毛球队,先后为国家队和福建队输送了26名队员。
1969年,在校长郑秀卿的支持下,吕宗鉴把一度被迫解散的小羽毛球队恢复起来。没有场地,他就带领师生担土填平校内的池塘,整出球场;没有器材,就用草绳和布条编出球网,修补破旧的球拍和球使用;没有教练,他就躬身向省队教练和运动员求教,边学边练边教。
清晨和黄昏,他都带着这支球队进行训练。十多年来,他放弃了节假日,把空余时间用在训练这支球队上。吕宗鉴全家4口人,只有10平方米住房和6平方米的小阁楼。为了让几个住家较远的学生不耽误学习和训练,他宁愿受挤,把他们安排在自己家里寄宿。
1978年,学校成为福建省重点小学后,他在学校建立了19支班级羽毛球队,和一支有39人参加的校队,羽毛球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辛勤的劳动赢得了丰硕的成果。小羽毛球队的队员们一个个成长起来,有的进了国家队和省队,有的成了运动健将。许多人还为国家争得荣誉,其中有亚运会男子双打冠军林诗诠、1984年日本尤尼克斯杯邀请赛女子单打冠军郑昱鲤,全国青年羽毛球赛男子单打冠军张青武等名将。小羽毛球队还为开展群众性羽毛球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在第五届全运会上,红色小学被授予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的称号。
本报记者 陶世安
吕宗鉴老师教小队员打球。 群 体摄(附图片)


第3版()
专栏:体育

第十三届汤姆斯杯 第十届尤伯杯羽毛球赛分区预赛全部结束
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第十三届汤姆斯杯和第十届尤伯杯羽毛球赛各区预选赛的比赛26日全部结束。印度尼西亚、日本、丹麦、英格兰、瑞典、南朝鲜男队和中国、加拿大、英格兰、丹麦、南朝鲜、印度尼西亚女队,分别在各赛区出线,它们将与上届汤姆斯杯冠军中国队和尤伯杯冠军日本队,以及东道主马来西亚男、女队一起,参加今年5月在吉隆坡举行的这两个杯赛的决赛阶段的比赛。


第3版()
专栏:体育

中国选手获横滨国际女子公路马拉松接力赛跑第五名
据新华社东京2月26日电 英国队今天在横滨举行的1984年日本国际女子公路马拉松接力赛跑中,以2小时20分54秒的成绩获得冠军。获去年第8名的中国队以2小时27分17秒的成绩,获得第5名。


第3版()
专栏:图片新闻

河南省禹县翟村大队青年,自筹资金购买书1,068册,订报纸杂志34种,办起了图书室。图为青年们在图书室里看书学习。
蔡玉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