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重版序
陆定一
福建人民出版社送给我一本张鼎丞同志写的《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这书在福建只印刷了一万册。建议人民出版社能把它再版。字大一些,印得多一些,做点广告,让各地许多同志都知道,都能看到。
这本书只有五万四千字,很容易看。它的内容不必介绍了。我想要讲一讲的是“坚持三年游击战争”这一段。我希望同志们看这本小册子的时候,特别注意而且仔细读一读这一段,并且好好想一想。不要“滑过去”。
对1935—1937年这一段时间里闽西的情况,很多人不知道。
主力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进行长征以后,闽西的形势非常险恶。那时留在苏区担任领导的项英、万永诚两同志继续坚持王明路线,不肯起用张鼎丞这样的许多好同志。鼎丞同志先是由毛主席建议,之后又得到留在苏区的陈毅同志的支持,才能从瑞金回到闽西的。毛主席曾对他说:“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这个指示,事实证明是正确的。请注意“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这几句话。
鼎丞同志只带了八支枪回到闽西。敌人在闽西南地区布置了正规军八个主力师,有六七十个团。而红军只有两个团,而且是地方部队。敌我兵力悬殊异常。敌人使用出各种各样的战术:提出“以十换一,就是胜利”,发现我军就猛打穷追;焚烧村庄和山林,使我无处存身;修筑公路,架设电话,遍布炮楼碉堡,组织地主武装,实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十杀”政策,强迫群众移民并村,实施严密的经济封锁,企图切断我军同群众的联系,困死、饿死我军;实行自首政策,来瓦解我党我军。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游击战争,困难是可以想象的。
万永诚不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仍然坚持和敌人硬打硬拚,结果在长汀四都区的狭小圈子里被敌人团团围住,军区留下的两个主力团和许多地方武装一万余人,很快就被消灭。而鼎丞同志和其他同志却能够在那里坚持了三年多的游击战争。他们究竟是怎样坚持下来的?这里有最宝贵的经验。有了这种经验,我们遇到最困难的情况也不会灭亡。
他们的路线,与项英、万永诚所推行的王明路线完全相反,不是靠红军游击队去硬打硬拚,而是靠争取群众,事事处处想到人民的利益,做艰苦细致的工作;靠采取主动灵活的游击战术;靠加强党政军的统一领导。鼎丞同志在这本书里用许多具体事实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看了令人拍案叫绝。
这本书讲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路线同王明路线的根本区别,以及执行这两条不同路线的不同结果。
(二)鼎丞和很多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同志,怎样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执行了,并且根据对当时当地情况,做了仔细的调查研究,对各种人区别对待,创造了许多正确的具体政策,达到了胜利的目的,实现了毛主席所说的“可以坚持,可以发展”。
(三)特别感人的是,鼎丞同志做了这样好的工作,还是在“坚持三年游击战争”这一段里,认真地做了自我批评,不仅指出成功的经验,而且指出工作中的缺点。这是共产党员的风格。当共产党员就应该这样做。
这些,对于提高我们的路线觉悟,对于我们怎样识别和使用干部,对于我们怎样依靠群众,对于怎样根据调查研究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作了示范。这对我们今天实现“四化”大有好处,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象鼎丞同志那样解决问题,领导工作,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何愁四化不成?
张鼎丞同志写了这样一本宝贵的书,我对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为此,我高兴地写了这个重版序言。
编者按:1942年至1944年,在延安整风期间,结合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和研究党史,党中央召开了闽西党史座谈会,历时一个半月。张鼎丞同志在座谈会结束时,以《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为题,做了总结性的发言。毛泽东同志当时称赞这个发言讲得很好。这本书是张鼎丞同志在1953年将他的发言记录改写而成的。1981年12月16日,张鼎丞同志逝世。在这以后,福建省正式出版了这本书,作为对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张鼎丞同志的纪念。最近人民出版社重版了此书。


第5版()
专栏:

重视工业企业的经营计划
罗时凡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工业企业越来越多地由“生产型”转向“经营型”。这是在实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新形势下,必然出现的一种历史性转变。经营型企业出现以后,如何改善企业计划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普遍问题。这里仅就工业企业的经营计划,谈几点看法。
制订企业经营计划的重要性
企业经营计划,又称做经营实体计划。工业企业由“生产型”转向“经营型”以后,一个十分突出的变化,就是企业已经由一个单纯生产单位,变成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经营实体。企业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它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服从自己的经营目标。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关系到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它首先需要对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目标和行动,作出全面的决策、规划、部署等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就是我们所说的制订企业经营计划的过程。很明显,科学地制订企业的经营计划,对于确立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应当指出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制订企业经营计划,同资本主义企业制订的经营计划是有原则差别的。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计划,是一种完全利己、独立的计划;而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企业,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企业的经营计划也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离不开国家计划的统一性,而且必须服从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和安排。
企业转向“经营型”以后,尽管企业以往实行的那种由国家计划包揽一切的计划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了;但是,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却不能违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根本利益,它必须按照国家计划的统一安排,并且一般要把国家下达给企业的主要计划指标作为基础。这样,围绕着企业经营目标制订出来的经营计划,自然与统一的国家计划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企业经营计划反映了国家计划的统一要求,体现了与国家计划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计划又反映了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表现了与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因此,企业制订的经营计划,成了联结国家计划与市场需求的纽带。它代表了我国工业企业计划体制的改革方向,也是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
企业经营计划的内容和特点
制订和执行企业经营计划,是一种内容广泛而又复杂的经营管理活动。它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内部素质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而且这三方面的内容又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地联系在一起,缺少或忽视其中任何方面的内容,都不可能科学、完整地制订出企业的经营计划。
企业经营计划的内容,按其计划体系也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目标计划体系。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需要在企业的经营计划中,通过制订一系列的目标计划具体地反映出来。其中主要有企业的赢利计划、上缴国家的税利计划、生产效率的提高计划、目标成本计划、职工收入和福利增长计划,以及国家计划规定的产品品种与数量计划等等。二是结构计划体系。它是在企业现有资源条件的基础上,为着组织和准备与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经营结构而制订的计划。在企业的经营结构中,最重要的是要组织产品结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技术结构、资金结构和人员结构等。为此,企业要具体地制订出一系列改进经营结构的计划,诸如产品发展计划、设备更新或投资计划、企业改造计划、新技术开发计划、资源综合利用计划、资金筹措计划、职工招收和培训计划等等。三是市场计划体系。它是企业为着直接在市场上进行有目的活动而制订的一系列市场经营计划。其中主要包括物资技术的采购计划、产品的销售及服务计划、新产品的广告宣传计划、市场的开拓计划,以及某些产品的出口贸易计划等等。
从以上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完备的企业经营计划,反映了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计划性,把企业的经营目标、内部素质和外部环境有计划地联系起来了。它同企业以往制订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
第一、企业经营计划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计划。它不象企业制订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只注意增加产量和产值,而不讲经济效益。它要求把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放在企业经营的首位,要求最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的生产资源和劳动时间,以争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第二、企业经营计划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计划。它着眼于未来的变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安排,要有战略的分析和决策,要从长远目标考虑,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或者只着眼于在过去计划完成的基础上作一些增减。
第三、企业经营计划是一种立足于创新的计划。它不是为了使企业重复原来的生产业务活动,而是要为企业的发展探索新的领域、新的机会,要把有计划地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放在领先的位置,以保证企业能够不断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新变化。
第四、企业经营计划是一种全面的计划管理活动。它不仅在经营管理的范围上,要比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大得多,而且还要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计划管理和监督,要求从企业的领导人到每一个职工都参加其中的经营管理活动。
搞好企业经营计划的基本条件
搞好企业的经营计划,除了要执行国家统一计划和政策外,就企业本身来说,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企业素质,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要树立企业正确的经营思想。企业有没有正确的经营思想,对企业经营计划的成败关系极大。现在,我们有些企业领导人很不讲究经营思想,既未有树立“用户第一”的观点,也缺少“不断创新”的思想,而习惯于仿效别人现存的东西。企业没有明确的宗旨,也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和优势。树立企业正确的经营思想,要求企业领导人具备有较高的素质,不但要有经营战略的眼光和头脑,而且要善于把科学的方法和领导的艺术结合起来。只有不断地适应新的形势,提出企业新的经营思想,企业才会有正确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目标,才会成功地制订出企业的经营计划,并付诸实现。
(二)要紧紧抓住产品经营计划。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关键是要不断推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所以,在制订企业的经营计划中,一定要以产品的经营计划为核心,推进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合理地确定企业的产品结构。一般说来,企业在抓好现有一代主力产品的同时,就要研制和发展第二代主力产品,构思和开发第三代新产品。只有抓住了产品经营计划,才会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适应力和应变能力,才有可能保证企业在迅速变化的国内外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三)要搞好市场的调查和预测。搞好市场的调查和预测,是制订企业经营计划的基础工作。只有通过市场的调查和预测,了解市场的现时需要,掌握市场的未来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搞好各种计划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才能使企业的经营计划具有科学的依据。但是,我们有些企业制订计划很不重视这一工作,只要看到某种产品一时畅销,都愿意生产,就抢着要上,结果有的刚刚转产,产品就转向滞销了,使企业招致很大的损失。这样的企业长此下去,必然要被淘汰。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市场信息变化频繁,市场竞争也更趋激烈,如果企业不重视市场信息和技术情报工作,不首先花力气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所谓制订企业的经营计划,只能是句空话。
(四)要重视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制订企业的经营计划,单凭经验是不行的。它还需要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学会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才能开展计划的预测、决策及各种定量分析工作。因此,企业经营的各级领导机构中,都必须培养和充实大量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同时要抓紧对每一个职工的技术培训,加快知识更新,逐步建立起企业的现代化知识结构和管理人才结构。这样,才有可能把企业的经营计划变成全员的一致行动,制订和实现企业的经营计划才有坚实基础。
总之,对我国工业企业来说,实行经营计划管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企业转向经营型以后的新情况、新特点,努力搞好企业的经营计划,把我国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5版()
专栏: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介绍《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
黄鸿森
《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已在1983年12月出版了。
十年前,也就是1973年8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召开了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这次会议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环境科学工作者逐渐汇聚成军,在环境科学研究中不断取得成就。今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就是这方面成就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卷书是在著名化学家吴学周主持下,由著名物理学家马大猷等20多人组成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编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工程师为本书撰稿。
《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继《天文学》、《体育》、《外国文学》、《戏曲·曲艺》之后出版的又一卷新书。全卷共约136万字,有条目672个,彩色插图194幅,其他图表530幅。卷首有吴学周等执笔的概观性文章《环境科学》,纲领性地阐述了环境科学的历史和现状;卷末附有《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大事记》。本书的出版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它将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一提起环境问题,人们就自然而然想到水域污秽、空气混浊、废物堆积、噪声刺耳这些令人烦恼的现象。无疑,这些是当前迫切的环境问题。然而本书揭示出的则是人类环境方面一个范围更加广泛的立体图景。
从时间上说,本书指出环境问题由来已久,而且影响深远。在《环境科学发展史》等条目中叙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从空间上说,本书指出环境污染已成为遍及陆地、海洋、地下和大气层的严重问题。在《污染物的地质大循环》等条目中,从宏观上论述了污染物在地球营力作用下,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周而复始的循环,以及这些污染物在上述圈层中的释放、迁移、转化和归宿的过程。放眼地球,可以说已无一片干净土,连生活在冰雪终年覆盖、人迹罕至的南极企鹅身上也检测出DDT残毒。在《水体污染》一条中举出实例说明海洋污染的严重情况。为苏联、芬兰、丹麦、瑞典、波兰、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七国所包围的波罗的海,仅苏联一国每天排入的污水量就达300万吨,因此成为重金属和农药严重污染的海,某些海域已成为无氧区。全世界每年进入海洋水域的石油约1,000万吨,造成大量海生生物死亡。
从性质上说,本书不仅报道了环境污染的危害,而且用具体事实说明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影响。地球森林面积1862年为55亿公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减到38亿公顷,到七十年代末只剩下不到26亿公顷了。尤其是对地球气候起调节作用的热带雨林遭到大面积砍伐,后果难以估量。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大600万公顷,致使大量农田成为不毛之地。
环境科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的。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学者们就进行一些零星的、不系统的研究。后来,各个学科的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内探讨环境和环境问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原来的学科中出现了新的生长点,慢慢地萌发出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如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然而环境问题也是一种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家诸如经济学家、法学家也参与了探讨,又出现了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这些边缘学科。犹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浩浩江河,这些分支学科逐渐汇聚成横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庞大的综合性的环境科学。在本书卷首的《条目分类目录》中可以看到环境科学这种复杂的学科体系。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有机的综合体。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这个有机整体的基本知识。所谓全面,就是门类齐备,搜罗齐全;所谓系统,就是层次有序,脉络分明。在介绍知识的方法上采用从主干到枝叶,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结构。
本书不仅有在理论上阐明环境问题和污染现象的条目,而且有不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和方法的条目。“环境工程学”这个分支就是以这方面的内容为主体的。《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等条目概述了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治理问题。关于污染防治方法,同样是从不同侧面设置了条目。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许多理论问题还在探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出版过环境科学的专业百科全书。在国内,关于环境科学知识性的工具书几乎还是空白。因此,《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的出版,自然也带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基于同样的原因,本书必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涉及社会科学方面的似觉单薄,在环境管理、环境政策方面尤其如此。这是需要今后加强研究的,有待将来修订大百科全书时加以改进。


第5版()
专栏:

关于综合农业区划目的和任务的讨论
《中州学刊》1983年先后发表了两篇关于农业区划的文章,就其目的和任务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李润田同志于第3期发表了《关于综合农业区划的几个问题》的论文,认为“研究综合农业区划,最根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认识和掌握各个农业区的地区差异,掌握其地理分布的规律,以及掌握各农业区内各种自然条件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便因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划分农业区时应以自然因素为主导指标,“省一级区划应以水热条件,大地貌和农林牧等部门结构(产值)比重及其发展方向等为主导指标。省二级区划,应以微地貌、土地类型、作物组合、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水平等为主导指标。”
李凡和梁金玉同志根据农业区划在实践中的发展情况,于第6期发表了《略论综合农业区划的目的和任务》的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不同见解。其一,目前在我国开展的农业区划工作,既是一项系统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又是一项为当前生产服务的实际工作,它的提出和实践是与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紧密相联的。因此,确立农业区划的目的和任务,不能单纯依据地理学的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原有概念,而应该有所发展地根据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际要求而定。其二,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除了自然条件外,还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其三,农业区划和作物布局,总是体现发展战略和战略目标的,以自然因素为主导指标所定的农业生态适宜区,不一定是能够发挥综合优势的适宜区。他们认为农业区划应把研究范围从地域分异规律扩大到发展战略上来;农业区划应该是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并重;在研究调整五业结构、粮经比例、作物布局等问题时,应当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综合农业区划最根本的任务应当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各种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从全局着眼研究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阐明农业发展战略,最根本的目的应当是寻求一条治穷致富之路。
 (玉林)


第5版()
专栏:

《文史知识》即将重印
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文史知识》(月刊)是一本介绍中国历史、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性刊物。广大读者反映,它具有“文史知识辞典性质”,有长期保存价值。应读者的要求,中华书局即将重印一九八一、一九八二两年各期。为使需要此刊的读者及时订阅,中华书局读者服务部负责征订、邮寄。(沈含)


第5版()
专栏:

《简明世界通史》下册出版
李纯武、严志梁等同志编著的《简明世界通史》下册,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下册有《近代篇(续)》、《现代篇》,有历史地图近四十幅,精选插图二百多幅。书后附“大事年表”,可查对“上古”、“中世纪”、“近代”、“现代”世界史大事。下册共五十四万字。可供历史教师、史学爱好者和高等院校文科学习参考。
(刘光胜)


第5版()
专栏:

《石达开论集》出版
四川省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和《社会科学研究丛刊》编辑部编辑的《石达开论集》已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本集汇辑的文章主要是一九八一年八月“四川省纪念太平天国革命一百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部分论文,共二十七篇。本集着重探讨对石达开的评价。
(史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