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新春寄语

多想想八亿农民
吴象
有位在出版社工作的同志,同我谈起最近下乡的见闻,对农民积极性之高,农村新事物之多,赞叹兴奋不已。有一天,他到了“四清”时蹲过点的村子,访问了几户过去熟悉的社员。看到他们吃的、穿的、用的、住的果然都变了,真正富裕起来了。后来他又去参观社员集资兴建的图书室。屋子宽敞明亮,靠墙两排崭新的书架,好不气派。可是除了三个书架稀稀拉拉有些书,其余都是空荡荡的。原因当然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有钱买不到书。据说曾派专人到省城书店去看,书倒不少,但适合村里人看的实在不多。这位同志于是惶惑了、不安了,禁不住自问:“我们为农民做了些什么?!”
这个问题提得好。八亿农民是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忠实的实践者,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伟大的创造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勇敢的探索者。他们向社会提供的农副产品越来越多,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对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满足得怎么样呢?
随着农村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八亿农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迫切要求摆脱狭隘、闭塞、愚昧、落后的状态,提高文化,读书看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他们不仅热烈欢迎传播科学技术的科普书报,而且希望得到充满生活气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政治理论读物。
目前,为农村写的书,品种数量都远远不能适应需要。某些书刊发行到了农村,反响又不大。农民说,文章太长,没有时间看;理论太深,没有水平看;离得太远,没有兴趣看。由此可见,为农民提供精神食粮,并非那么轻而易举的,要充分认识它的重大意义,要认真研究服务对象,才能做到深入浅出,才能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由此想到,我们的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能否都来问一问自己:“我们为农民做了些什么?”期望在新的一年里作出新的努力。


第8版()
专栏:

北园大队的文化新貌
黄河浪 李绍文
去年7月10日,《人民日报》在一篇评论文章《为什么“铜锣一响,人心惶惶”?》中,引录了安徽省怀远县常坟公社北园大队社员常俊等《这样演大戏,社员受不了》的来信,批评了近年来亳县、涡阳、利辛等三县农村艺人分别拼凑的三个戏班子,先后来到北园大队演出30多场,强行派饭、凑粮,进行“趁富打劫”的严重情况。如今,时过半年有余,他们那里的情况怎么样了?
事情发生后,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示省文化局组织调查。文化局调查结束后,正式向全省下达了文件,印发了调查组的报告。文件规定:一、对农村各类剧团和民间艺人一律进行考核登记,合格者发给演出证,无证者不准进行营业性演出。二、演出一般在本地范围内,赴外地演出必须经县以上文化主管部门批准。三、谁看戏谁给钱,不准派饭派粮派钱。四、文化主管部门对演出的节目要进行审查登记备案,严禁演唱有害观众身心健康、败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坏节目。五、对农村剧团和民间艺人每年要进行一二次整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
接着,中共怀远县委对全县群众文化活动进行了全面大检查,召开了会议,下达了文件,重申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蚌埠市给常坟区拨了18万元专款,为群众建造电影院等文化设施。区里办了花鼓灯小戏班,在当地演出。北园大队也买了锣鼓,准备组织花鼓灯活动,并准备盖文化室,修篮球场。一个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正在兴起。


第8版()
专栏:摄影欣赏

庄稼户
黄成江摄 南康宁文
《庄稼户》是一幅乡风浓郁又富有时代色彩的人物摄影。画面很耐咀嚼。从人物饱经风霜的面容和坚硬有力的双手来看,这是一位从长期的劳动中走进暮年的老人。我们得承认,他如今的生活远不能说十分富裕,但他是乐观的,有信心的,他的心中又是有所希冀,有所追求的。试看在这所普普通通的北国村舍院落里,装饰得最精心的莫过于门上那斗大的福字了。花饰的剪刻是那么细心,张贴的位置是那么醒目。这一细节所包含着的,除了有对今天的肯定外,不是也有对于明天的希望和憧憬吗?!作品就是这样含蓄地道出了今日的庄稼户在党所指引的劳动致富道路上的情感、思绪和追求。前景中的土筐和背景的门饰在这里都不是等闲之笔,它们一来交待了环境特点,二来烘托了人物情绪,对于人们理解画面,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8版()
专栏:剧评

锅碗瓢盆里的风波
王育生
河南省话剧团演出的根据蒋子龙同名小说改编的《锅碗瓢盆交响曲》,给首都舞台增添了色彩。
戏的成功当然离不开原作提供的基础。擅长描写富有锐气的创业者形象的蒋子龙,将笔触伸向了“锅碗瓢盆”,娓娓动听地描述了一位年轻的饭店经理牛宏的创业史,从他走马上任到使饭店扭亏为盈,中间迭经被撤职和复职的曲折过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二十几岁的饭店经理的荣辱沉浮,能如此拨动人们的心弦,我想正是因为这个小天地里掀起的波澜,直接和我们时代大潮的涌动相连,“锅碗瓢盆”撞击出的旋律,奏鸣着的却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交响曲。河南省话剧团的同志们在改编和排练这个戏的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住了作品的这一精神实质。观众会感到剧中的事件、人物和自己的生活十分切近,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主人公牛宏是个个性特点鲜明的普通人物,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过是个“凡夫俗子”。这位初出茅庐的改革者,有些地方是稍显得嫩了点,但他又确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他有头脑,不全靠上级替自己思考,他敢负责任,在做了必要的调查后,竟一个人拍板定下了全体职工的奖金等级;他的智慧不是用来搞权术,而是不断出新招、走新路,努力“把企业办成活的细胞,而不是死的砖头”。凡此种种,难能可贵;唯其如此,方奏成功。这个人物之所以让人感到真实可信,是因为观众看到这是个有血有肉、有成就有缺点的成长着的活人。委派“季度会议代表”代替自己去公司开那永无休止的会议的点子,以及他被无辜撤职后和胡经理软磨硬泡的斗争策略,都带有他自己的特殊方式和性格色彩,包含着调皮和揶揄人的味道,使人发噱。编剧林曾信根据自己体验生活的感受,在戏里加写了一场“摆台考核”的戏,这对于形象地表现牛宏重视智力开发,表现他“改变店风首先要改变人的灵魂”的经营方针,不无益处。
演出者们在原著幽默笔调的基础上,突出了作品的喜剧性因素,着意渲染生活情趣,也是使这个戏博得观众喜爱的另一个原因。剧本采用多场次结构,舞台时空处理极为自由。编导者还十分注意加强台上台下、演员与观众的沟通与交流,尽管演出在这方面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种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我很赞赏导演向戏曲学习,充分发挥话剧舞台假定性手段的一处精采之笔:当胡经理因牛宏不来公司开会而打电话向牛宏兴师问罪时,导演庞建民竟然把打电话和接电话的双方大胆地安排在同一空间、同一光区,同一张桌子上。有时两个人背部相向,有时共同面对观众,而当台词针锋相对时,两个人简直就脸对着脸、鼻子尖都快碰在一起了。可是观众心里却非常清楚:此时他们是分处在相距遥远的两间办公室里,谁也看不见谁。有意思的是,这时人物的词锋紧密衔接,表情互相映衬,造成了一种非如此不能取得的妙趣。看得出来,改编者、导演和演员们为丰富话剧的表现手段,付出了不少努力和心血。(附图片)
牛宏在同志们的支持下,决心重新担起春城饭店经理的重担。 王景仁摄


第8版()
专栏:

民间美术泥土香
河南民间美术展览组 王军政 赵雅安
最近,河南民间美术曾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前,河南便产生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民间彩陶。现在洛阳、禹县、修武县等地民间窑口烧制出的青花瓷、白釉黑花瓷和“胶胎釉”等瓷器,色彩清淡典雅、造型古朴淳厚,体现了现代瓷器和古代陶器在艺术风格上的天然联系。河南的民间陶瓷发展到唐宋,达到极盛。这时期产生了河南的三大名瓷:钧瓷、汝瓷、唐三彩。洛阳的唐三彩,更是名扬中外。洛阳附近巩县的大、小黄冶村,是唐三彩古窑遗址。现在大小黄冶已建有唐三彩厂,仿制的出土文物制品,深受群众喜爱。
淮阳县泥塑中的人面猴和浚县的泥玩具是河南泥塑的代表。淮阳县古称陈州。传说人类始祖伏羲氏的头骨就埋葬在这里。淮阳县民间艺人捏制的人面猴,人称“始祖”。始祖具有早期人类的形象,它半人半猿,周身有毛。人面猴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拜,具有考古研究价值。
浚县的泥玩具俗称咕咕小哨。它们是泥捏的各种小动物,还有一些表达人们意愿的瑞兽,如避邪兽、独角虫等。每只小动物的身上都开有小洞,可以吹出悦耳的哨声。浚县是隋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活动过的地区,在浚县泥玩中,有一种传统题材叫“骑马人”的,据说是当地老百姓为纪念瓦岗军起义牺牲的将士而做的。
河南的民间美术还有剪纸、宋绣、皮影、烙花、面塑、朱仙镇木版年画等,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艺术品,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其中也包含有民间美术工作者的心血。(附图片)
河南省浚县的泥塑小马(左)和永城县的小石狮(右)陈晓东摄


第8版()
专栏:杂谈

飞吧,草原上的童话
覃琨
早在我的少年时代,就听说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座青色的城(呼和浩特),城里有一个红色的剧场(乌兰恰特),它就象美丽的童话一样吸引着我。去年冬天,我终于来到了这座美丽的青城,并且在红色的剧场里,度过了象童话一样美妙的十天。
11月的呼和浩特已进入寒冷的冬季,但乌兰恰特里却温暖如春——这里正在举行呼市首届学校剧、儿童歌舞会演。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舞台上为孩子们演戏,但这回却有幸坐在观众席里欣赏孩子们的演出。
每个晚会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我最感兴趣的是郊区几个农村小学的演出。据说他们从来没有演过戏,甚至也从来没有看过戏,这回却自编自演了两出童话剧和一个学校剧。《小猫和小狗》这个童话剧里有一个老爷爷的角色,是由一位校长扮演的;而另一个戏的编剧、导演和作曲竟是一位教导主任。我带着钦佩而又有点好奇的心理,在开演前来到了后台,看见那位多才多艺的教导主任,鼻孔里插着个纸卷来回的跑着。孩子们说:“老师又急又累,上火流鼻血啦!”那位扮演老爷爷的校长已经化好了装,和另一位老师正给扮演小狗的演员示范,他们趴在地上,嘴里还不停地“汪!”“汪汪!”地叫着。我被这紧张而有趣的场面吸引了,直到开幕的铃声响,我才匆匆赶回观众席。当那位校长——老爷爷刚登上舞台,他那滑稽的动作、幽默的台词,一下子就把孩子们逗笑了,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当晚我特意去拜访他,可惜他已经走了,骑着自行车,驮着扮演小猫的学生回到几十里以外的农村去了……
更使我兴奋的是,一位副市长告诉我,市里有座漂亮的现代化少年宫今年就要落成,里面设有一个能容纳三千观众的大剧场。我真高兴!也真羡慕!我多么希望不仅在内蒙古草原上,而且在天山南北、云贵高原,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矗立起更多更多的现代化少年宫,漂亮的儿童剧场!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西方美术史话》
迟轲撰写的《西方美术史话》,最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者按西方美术史的发展线索,或依题材样式、风格流派,或依艺术思潮、民族特色,将数千年来的西方美术归类予以介绍。全书附有插图二百五十幅(包括彩色插图二十一幅),在介绍作品和作家的同时,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技巧和技法的知识。(康)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王雪涛画集》
为纪念我国已故著名画家王雪涛,最近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画册《王雪涛画集》。这本画集是王雪涛的部分代表作,他生前就筹办出版这本画集,并写了《学画花鸟画的几点体会》一文。彩色单色精印,八开本。可供广大的专业花鸟画家和业余爱好者欣赏借鉴。(唐宁)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荧屏前后》
《荧屏前后》(裴玉章著,重庆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探讨电视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著作,对电视的历史、特性、作用以及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电视的摄录、编导、制作、传送、播出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内容广泛。
(赖云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