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贵州大有希望
本报评论员
1960年,周恩来同志在贵州说:贵州得天独厚,这里山川秀丽,而且地下蕴藏丰富。只要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加强团结,努力工作,那么,贵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二十多年过去了,贵州的面貌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省的各级领导同志和全省人民一道,同心同德,坚决贯彻党的富民政策,积极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正在开始摘掉贫穷的帽子。但是,毋庸讳言,贵州至今还较穷。全省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粮食量居全国各省、市、区的末位。贵州后进,有其历史的原因,那里经济底子太薄,科学文化落后,再加上十年动乱耽误了时间,“左”的影响和工作中的某些失误也延缓了前进的步子。但这一切必将成为历史的陈迹,它丝毫动摇不了贵州人民今天要后来居上的必胜信念。
说贵州大有希望,首先是因为贵州以至整个大西南,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资源特别丰富,是我们国家四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得天独厚的水力资源,蕴藏量巨大的煤、铁和有色金属,构成一种资源优势,完全有条件建成一个全国少有的能源基地和强大的重工业基地。这些地方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比起西北来,农业生产的条件相当优越,吃饭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完全有条件建成一个在粮食充分自给基础上林牧业十分发达的大农业基地,以及能满足本地区需要的有西南特色的轻工业基地。
说贵州大有希望,是因为我们的上述计划和设想,并不是空想,也不是夸口,而是准备一项一项有步骤地实施的行动。用十五年到二十年的时间实现上述设想,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贵州省和整个大西南的建设。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有贵州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有西南各省、区的大力协作和全国其它省、市、区的支援,还有建国三十多年来建设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各方面工作好转得比较快的经验,可以在今后少走弯路,加快前进的步伐。
说贵州大有希望,并不是无视当前的不利条件,例如:交通暂时困难;群众的文化技术程度普遍不高;人民的家底还比较单薄,投资、集资都有困难。但是,这些都是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困难。只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好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继续肃清“左”的残余和影响,在经济建设中执行正确的政策和采取有力的措施,增强胜利信心,防止急躁情绪,艰苦奋斗,一切困难都是可以逐步克服的。
现在,贵州人民正在迅速动员起来,上下一心,决心开创贵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全国人民都在等待着来自大西南的胜利捷报。贵州大有希望!


第5版()
专栏:

得天独厚 潜力无穷
——农业科学工作者眼中的贵州
如何看待贵州?眼光不同,看法各异。
过去有人说:贵州不“贵”,黔地无“钱”,这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个难以改变贫困面貌的穷地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给贵州带来了蓬勃生机,这里的面貌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去年下半年,贵州省科协根据省委意见,组织近百名农业科学工作者,对贵州的农业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他们用科学的眼光看贵州,得出的结论是:贵州好,到处宝;黔地富,有金库;关键在于有信心、有决心,用科学办法去开发。许多农业科学工作者认为,现在,党的路线明,方针对,政策好,是我们摘掉落后帽子的时候了。
下面是贵州省农业科学工作者对贵州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对振兴农业、把贵州建设成粮食能充分自给和林牧业十分发达的大农业基地的一些建议。——编者
贵州的天 贵州的地
李良骐(省科协副主席、高级工程师):贵州处于亚热带分别向温带和热带之间过渡的气候地带。虽然在较小时空范围内气候要素变化较大,如地方志书概括的:“一日之中,乍寒乍暖;百里之内,此燠彼凉”,但从较大时空范围看,许多气候条件比较稳定、可靠。
热量条件:大部地区年均温高于15度,无霜期在270天以上。水稻安全生长期的积温,除西部个别地区外,都高于2,400度,南部超过4,600度,省内有三分之二地区可以保证一年两熟作物所需10度以上积温3,000至4,500度的条件。雨量条件:80%以上的地区年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雨量最少的赫章县,也有800毫米以上。光照条件:除黔北的个别县全年总辐射少于80千卡/厘米2以外,省内大部地区都在90千卡/厘米2以上,每亩地年得太阳辐射量6亿千卡。
上述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刘振业(贵州农学院院长、教授):贵州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大部地区海拔1,000米左右,东南部最低137米,西北部最高处2,900米,极差2,763米,立体农业特点明显,生态环境错综复杂,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植被资源中,约有维管束植物245科,1,300属,5,500余种。药用植物在2,500种以上,其中天麻、杜仲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畜禽品种齐全,野生动物中,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102科,336属,699种之多,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有些是国内外稀少的珍贵种类。总之,贵州这块宝地,从亚热带(甚至热带)到温带(甚至寒温带)的生物种类,几乎应有尽有。这种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得天独厚的。
调整农业结构 恢复生态平衡
杨均平(省地理学会理事、讲师)、郑文德(贵州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牧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是由很多生态系统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常常因一个环节比例失调,形成一连串的反应,甚至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
前些年,在山区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盲目地在坡度超过25度的山地上开荒种地。全省耕地面积增加了一倍,而粮食产量不仅没有上去,反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山地沿着“森林灌丛——耕地——裸岩石山”的方向演替,土壤侵蚀相当严重。从调查资料来看,全省每年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53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流失面积达1.79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达到6,100多万吨。也就是说,贵州每年要被水搬走肥沃土壤5,000多立方米,相当于40万亩耕地的耕作层流失,这是造成贵州省80%的耕地粮食产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胡生贵(省科协学会部、工程师):贵州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97%,坡度在25度以下的宜农耕地占16%多点,后备耕地资源缺乏,限制了粮食作物的发展。而且目前垦殖系数已达到18. 9%,超过了宜农耕地的最大限度,25度以上的陡坡地亟需采取措施,逐步退耕还草还林。贵州山场广阔,宜林宜牧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相当于宜农耕地的4倍多,而目前大部分尚待开发。同时,贵州水热资源丰富,草木生长较快,发展林牧业潜力极大,而且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也急需植树种草,恢复稳定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贵州农村劳动力充足,有能力绿化荒山,改良草场,逐步把贵州建成粮食自给的林牧业十分发达的大农业基地。
改造中低产田土大有可为
朱安国(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副教授):贵州的中低产田土约占耕地面积的80%,其中,稻田亩产在600斤以下,旱地亩产在300斤以下。中低产田土产量不高的原因,多是因为受一个或几个障碍因子所制约,只要排除障碍因子,粮食产量就会有所突破。据调查,省内中低产田土的障碍因子可归纳为酸、粘、瘦、水、冷、烂、锈、砂、薄、漏等,但主要的是瘦、薄、水。瘦,主要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少;薄,主要是土层或耕层浅薄;水,主要是土壤水分失调。要改造中低产田土,应该以抓肥为中心,同时,在山区切实采取措施保土,防止水土流失;在低湿地区积极排水,加强现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只要发动群众,开展科学种田,充分应用现有增产技术,每亩中低产田土增产100斤或再高一些,全年多收30多亿斤粮食是容易做到的。如果在此基础上,抓好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建设,把25度以上的坡地退耕还草还林,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贵州就能在粮食自给的基础上,发挥本地区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林牧业,逐步建成一个大农业基地。
窦质彬(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副研究员):地力瘦,是贵州中低产田土产量低的重要原因。据土壤分析,中低产田土有机质含量仅1—2.5%,土壤活性强度低,吸附和释放养分能力弱,一年只能一熟,而且稻田和旱地粮食产量低。如果要使田土一年多熟,亩产达700斤以上,就得把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到3—5%。
绿肥是我国传统的有机肥源,有明显的改土增产效果。试验证明,施绿肥1,500—2,000斤,当年可增产粮食50—100斤,还能快速改良土壤。现在全省绿肥种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4%,很不适应改土需要。据估测,贵州绿肥种植面积发展到占耕地面积的25—30%为宜。
抓好油菜秆还田和饼肥的利用。省农科院在平坝县对黄壤改良试验证明,施600斤油菜秆配70—80斤饼肥,可增产6—15%。贵州每年种油菜500多万亩,有油菜秆24亿斤,油饼5亿斤,在利用油菜秆、油饼方面有优越的条件。可惜,许多地方把油菜秆当柴草烧了。
多积农家肥,是我国改土的传统经验。随着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家肥远远不够使用。化肥应该合理、科学地使用,否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何述尧(省种子学会副理事长、农艺师):种子在现代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据了解,国内外农业增产因素中,35—40%依赖于良种。贵州各地实践表明:采用杂交水稻、杂交包谷及其它高产良种,每亩一般可增产150—200斤,高的可达250—300斤。目前,贵州种子优良化程度不高,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新的高产优良品种少;良种推广速度慢,品种更新换代周期长;大田种植的品种混杂,退化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全省杂交水稻和杂交包谷良种40%靠预约调进,我们应该尽快按照播种面积需种量建立自己的种子基地。
吴善堂(省耕作研究会副理事长、讲师):耕作制度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综合性措施。合理的耕作制度应以农业生态平衡和土壤用养结合为基础,充分利用光、热、农时与土壤,实现大面积持续增产。
抓好复种,是提高单位时间内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贵州主要农业区普遍适于一年两熟,不少地方宜于发展一年三熟和两年五熟,可以实行合理间作套种,走多熟制为主的路子。比如遵义地区,1983年全地区在20万亩土地上推行“麦、包、苕”三熟制,亩产1,250斤,较一年两熟制增产60%。
抓合理密植,提高光能利用率。我省水稻、包谷种植密度普遍过稀,单位面积上个体生长不良,群体结构欠佳,产量上不去。增加基本苗数,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种草养畜 兴牧促农
王志轩(省畜牧兽医学会名誉会长):贵州有草山草坡八千万亩,有优厚的水热环境条件。要改变全省农业落后面貌,变单一抓粮食生产为综合发展,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种草种树,大力发展畜牧业。
一九八○年贵州在威宁自治县飞播种草试点成功,几年来又飞播种草九万五千亩,人工种草十二万多亩,林草混播五万亩,共计二十六万多亩。改良的草场经济效益大,同天然草场比较,草量提高二至十倍,牧草蛋白质含量提高百分之二十七,育肥牛日增重提高四倍,育肥羊日增重提高三倍。根据威宁县利用的部分草场收益推算,已播种的九万多亩人工草场,可养牛一万二千五百头,采收价值二十五万余元的牧草种子,年总产值可达五百万元以上。
李云龙(省畜牧兽医学会、讲师):发展草食牲畜,贵州大有潜力。
牛:贵州现有耕牛四百二十五万头,居全国第七位。现在贵州的耕牛主要作动力。要挖掘畜牧业的潜力,就得发展肉奶兼用的杂种牛。国营农场中荷兰牛和本地牛杂种第一代,年产奶二千八百一十六斤,第二代产奶三千一百八十六斤,第三代产奶六千七百二十二斤。现在全省杂种牛三万四千五百多头,绝大部分未挤奶。若有一万头牛挤奶,每头按年产三千斤计算,全省每人可达一斤。如加快改良,本世纪末有三十万头牛挤奶,全省人均可达三十六斤。
羊:农户都爱饲养。贵州多山,有二千三百万亩灌丛,是养山羊的好地方。去年全省养羊一百九十万只,远未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如果在本世纪末能养羊六百万只,其中有八十万只母羊挤奶,一年就可产奶六亿四千万斤,其经济价值可观。
马:是贵州畜牧业的一大优势。贵州马个体小,挽力大,是山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每年都要销售到外省。
吴启进、刘华荣(省畜牧兽医科研所):贵州中低产田土面积大,粮食单产低,重要原因之一,是土壤输出的养分高于输入的养分,导致地力下降。以土壤氮素营养为例,一九七九年全省收获农作物从土壤中带走氮素三亿五千多斤,当年通过施厩肥、人粪尿、氮素化肥等,输入有效氮素二亿七千多斤,尚差八千多万斤。按氮素化肥有效率百分之三十计算,补足这个差额,要施用标准氮肥六十六万多吨,需增建年产氮肥一万吨的小氮肥厂六十七个,这是难以办到的。根据科学统计资料分析,一头牲畜一年的粪尿产量:牛一万五千斤,马一万斤,羊一千五百斤。要提高土壤肥力,多种草、多养草食牲畜,是一条重要途径。
发展林业潜力大
金小麒(省林科所):贵州素有“宜林山国”之称。全省森林面积3,460多万亩,覆盖率为13.1%,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东南、遵义、黔南、铜仁等地区。
贵州发展林业的潜力很大。这里山地多,荒山荒地一亿多亩,其中宜林山地6,000多万亩,如果加上退耕还林的坡地,森林覆盖率完全有可能达到40%。
解放以来,贵州植树造林取得可喜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据统计,三十多年来,全省造林面积为5,000万亩,保存面积不到1,000万亩,保存率小于20%。再加上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致使森林资源减少。
刘文芝(省林学会副理事长、高级工程师):历年造林保存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以下三方面:一、向上汇报造林面积“水分”大。有个县1983年上报造林96,000多亩,县林业局根据上报数字核实了两个公社,结果一个公社的“水分”是60%,一个公社的“水分”是80%。二、盲目下达造林任务。有个县原计划造林3.4万亩,地区却追加为7万亩,由于树苗缺乏,只好见苗就栽,有种就播,结果成活不多,保存率很低。三、只管造林,忽视育林。许多栽活的树木,由于无人管理,让其自生自灭,再加上人畜践踏,山林火灾,成林所剩无几。
随着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许多地方实行了山林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比如黔西、安顺、兴义三县,近几年来对荒山实行“三定”,给生产队和专业户颁发了植树造林证书,掀起了绿化山地的热潮。
植树造林重点户、专业户,是林业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这支生力军的出现,可以改变林木“保存率低”的状况,加速贵州林业的发展。
最近省委、省政府决定把荒山、荒地的承包工作推行得更快一点,这是有远见的。(附图片)
孤立地抓粮食生产,结果农业内部比例失调,农、林、牧三者俱伤。从1950年到1978年,贵州农业总产值构成中,林业由7.7%下降到3.4%,牧业由17.1%下降到15.9%,副业由24.8%下降到14.2%,有些地区的土特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山区农业应该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有效地挖掘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光、热、农时与地力,合理实行轮作、套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图为都匀县王司区马寨公社新村生产队农户正在杜仲、辣椒间作地里收摘辣椒。这个队种杜仲苗9万株,五年后将成为“摇钱树”。
(本版农业科学工作者的建议,均由新华社贵州分社、本报记者整理)
独山、荔波、三都、平塘、罗甸、望谟、册亨七县有天然草场812万亩,适宜发展放牧型畜牧业。贵州省准备引进外资,逐步把这里建设成以肉、奶兼用型为主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商品牛基地。图为独山县麻尾牛市,每场有牛800多头上市。
图为毕节县城郊40度以上的陡坡耕地。这个县三十年来,陡坡开荒、毁林垦殖6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20%下降到5.6%,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8%,水土流失面积达226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4%,每年向外流失泥沙813万吨,耕层在15厘米以下的耕地占52.2%,中低产田土占90%多。
罗甸县李博沟生产队既尝过毁林开荒的苦头,也尝到了植树造林的甜头。1958年,这个生产队滥砍山林,破坏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严重。山下仅有的48亩稻田遭水打沙淤,缩小到20来亩,日子越过越紧。1964年开始退耕还林,现有成材林木713亩,桐子林375亩,森林覆盖率达63.6%,林产品每年人均收入150元左右,48亩稻田也消除了淤沙,270亩缓坡土逐年梯化,1981年以后,人均产粮700斤左右,是个林茂粮丰的富裕队。图为李博沟生产队的松杉混合林。
这两个包谷多么悬殊,大包谷384粒,重122.5克,亩产700多斤;小包谷32粒,重6.5克,亩产只有37斤。这是六枝特区前庄生产队山王庙同一坡地(坡度:25度—30度)中,坡下和坡上种植的包谷样品。农业科学工作者认为,陡坡地种粮食得不偿失,要下决心把大于35度的耕地停耕还草还林,发展多种经营;在35度—25度的耕地上实行林粮、粮草、粮(绿)肥间混套作,逐步停耕下来。在这同时,做好25度以下的宜农耕地的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科学种田,增加单产。
图为黄平县平溪区的地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