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一个幸存者的追求
——记海军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干部卜凤刚
今年春节前夕的一天上午,海军装备技术部机关会议室里,参加整党轮训班的同志正在听介绍共产党员卜凤刚先进事迹的报告。出席会议的一百多人中,有参加革命几十年的老红军,也有入党只有几年的新党员。听着报告,有人眼圈红了,有人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报告结束了,会场上仍是鸦雀无声。可是这些共产党员的心底,却象大海掀起了滚滚波涛。有的人感到内疚,有的人脸红了,更多的人为我们党有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而自豪……
二十多年没找到的“独胆英雄”
1983年10月10日上午,在辽宁省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陈列研究组组长杨美莹正在翻看头一天的《辽宁日报》,突然猛叫了一声:“找到了,找到了!”大家立即凑过去,念着一条消息:“塔山阻击战的独胆英雄卜凤刚临终嘱咐家属不给组织添麻烦……”看完消息,人们不说话了:真没想到,找到了卜凤刚,却又失去了他!
二十多年来,辽沈战役纪念馆一直在寻找卜凤刚。他们多次发信询问卜凤刚当年的战友,还先后三次派人到三省六市调查,都失望而归。辽沈战役纪念馆所以非要找到他,是因为纪念馆里不能没有卜凤刚在塔山阻击战中的事迹!
塔山阻击战是在1948年10月10日打响的。守在塔山堡东侧五号阵地上的一班十二个战士,经过五昼夜的激烈战斗,最后只剩下五个,而且都负了伤。班长牺牲了,由蒙古族副班长、候补党员卜凤刚带领四个战士坚守着阵地。15日上午,国民党号称“赵子龙师”的一支敢死队,经多次反扑受挫后,正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可是,班里的四个战士都牺牲了,卜凤刚又一次负伤。他怀着深仇大恨,把8颗手榴弹别在腰间,全部揭开盖子,跃出壕沟,迎着弹雨,突然冲进敌群。他举起手榴弹,高喊着瓦敌口号,迫使124名敌人缴械投降。战后,卜凤刚荣立了特等功,获“毛泽东奖章”,并被授予“独胆英雄”的光荣称号。
卜凤刚在塔山阻击战中的英勇事迹,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曾在他的书中详细地描述过,吴克华、莫文骅两位将军分别在文章中热情地称赞过,某军政治部编写的两本书中也具体地记载过。可是,这样一位中外驰名的英雄,为什么辽沈战役纪念馆竟二十多年找不到?
辽沈战役纪念馆所以找不到卜凤刚,原因固然很多:不知道卜凤刚的籍贯,解放后卜凤刚从陆军到海军,从南方到北方,先后变换过十多次工作单位……但更重要的,还是卜凤刚自己把自己“埋没了”。卜凤刚不管走到哪里,从不谈及自己;前几年,周围有的同志从书刊上读到了他的事迹,“逼”着他给大家讲故事。可是,许多人听了他的报告,都说:“好象在塔山阻击战中没有你的事儿似的!”卜凤刚回答说:“在塔山阻击战中,我们班十二个同志,最后只剩下我一个。我是一个幸存者。是先烈们流血牺牲保护了我,使我能够活下来了。我所做的一切,与先烈们对革命的贡献比较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要永远牢记先烈们牺牲前对我的嘱托,把追求和志向放在为党为人民多做贡献上。”
虽然科学大会获奖名单上没有他
卜凤刚的确没有忘记先烈们的嘱托。全国大陆解放后,建设现代化国防军的新任务摆在面前。组织上先后送他到过五所军事学校补习文化知识,学习专业技术。卜凤刚只读过八个月的私塾,学文化是多么吃力呀!他毫不气馁,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利用起来,有时深夜还爬起来到路灯下“啃书本”。卜凤刚懂得,建设现代化国防军,没有科学文化知识不行。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几乎整个五十年代都是在部队院校度过的。
1955年夏,卜凤刚应召转到海军;1961年5月在海军指挥学校火炮系毕业后,担任了执行火炮监造任务的驻厂军事代表,开始了新的征程。
在这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卜凤刚以开拓者的姿态,从内蒙古大草原,到黑龙江北大荒,先后在四个工厂参加筹建了军代表室,组织了两型火炮的科研及生产线的建设工作,为海军装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68年冬,卜凤刚奉命来到某工厂,担任研制和监造一种新型火炮的领导小组组长。“万事开头难”。在
“史无前例”的年代进行新型火炮研制,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这没有难倒卜凤刚!卜凤刚又拿出在塔山阻击战中的那种拚命精神,投入了新的战斗。
1970年冬,研制工作进入紧张的样炮总装阶段。工厂组织了大会战。工人24小时两班倒,卜凤刚却是
“连轴转”。困了,依在工具箱旁打个盹;饿了,啃几口硬馒头;晕了,用冷毛巾擦擦额头再干。一天晚上,已经是十一点多了,卜凤刚拖着极端疲惫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回到家。当他看到桌子上放着和好的白面和切好的白菜,突然想起今天是除夕,心中顿时一阵内疚。早晨上班时,妻子秦金枝就交待卜凤刚,中午休息时买点新鲜肉,晚上回来好包饺子过年。可是,卜凤刚全给忘了。秦金枝见卜凤刚空着手回来,禁不住责备了几句。可是当秦金枝看到卜凤刚瘦削的脸庞,熬红了的双眼,流泪了。秦金枝想,他的心思全用到炮上了!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我都撑过来了,为什么今天却责怪他呢?!她深情地说:“你都累成这样子,我还责备你,真对不起你啊!”
春节一过,样炮运到了靶场。可是打了几发就卡了壳。试验失败了,主要原因是那些不学无术的造反派瞎折腾,而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却靠边站了,有的下放到农场“改造”,有的还戴着“走资派”的帽子。把他们请出来,谈何容易!卜凤刚冒着政治风险,同军代表王玉斌一起,到群众中去寻找能人。他俩根据各方面的反映,列了一串名单,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工程师。他们立即给有关部门写了一个报告。报告还没有送上去,有些造反派头头就在背后放风:“使用这些人,就是犯方向路线错误!”卜凤刚火了:
“什么这个线那个线,造不出新炮就不是革命路线!”硬是把报告送了上去,并三天两头催批。不久,这些工程师终于陆续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一上班,就日夜奋战,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方案,很快付诸实施。几年之后,新型火炮终于研制成功。经过国家鉴定,批准设计定型。
1978年,这项成果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在获奖名单上,虽然没有卜凤刚的名字,但是工程师们心里都很清楚:这里凝结着卜凤刚多少心血,这里也有他的一份贡献!
“要对得起倒下的战友”
1971年3月起,海军党委先后任命卜凤刚为驻厂副总代表、总代表。
怎样使用党和人民给他的权力?卜凤刚走上总代表岗位的那几天,想了很多很多。一天晚上,他毅然写下了发自内心的誓言:“今后办事,法纪违不得,政策偏不得,作风歪不得,便宜占不得,群众离不得。”这既是卜凤刚对自己以往行动的写照,又是指导自己今后行动的准则。
1975年初,大儿子卜作林看到同自己一块儿毕业的同学早已通过关系在城里安排了工作,他急啦,冲着爸爸问:“我待业这么久了,你怎么不为我想一想?”卜凤刚说:“我怎么不想?!”卜凤刚对儿子的工作的确想了不少。他发现儿子在思想作风上沾染了一些毛病,早就决定了儿子的去向,只是还没有联系好。现在儿子提起这事,就说:“我想把你送到农村去。”儿子一听,火了:“你根本不关心我的前途!”卜凤刚反问:“我不关心你的前途?!要说在城里给你找工作,并不是没有门路,我当兵几十年,在哪里还没有几个老上级、老战友?可我是共产党员,不能那样干!”没过几天,卜凤刚亲自把儿子卜作林送到了北大荒的一个农场。
1978年,农场里的青年,只要有门路的,都回城了。与卜作林同时到农场的六个青年,只剩下三人。
初秋的一个清晨。卜凤刚骑着自行车向八十里外的农场奔去。卜凤刚在农场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猜测。卜作林心里也美滋滋的。可是爸爸始终没有提回城的事,只是不断地打听农场里的生产情况。吃完午饭,卜凤刚特意请胡队长领着自己和儿子围着农场转一转。最后才对胡队长讲了这次来农场的真实意图:“这农场好哇,让作林在这里干吧!”
胡队长万万没有想到,这位海军干部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好一会,他才说:“老卜啊,人家是变着法儿把子女弄回城,你却变着法儿叫孩子在这里干!真是……”卜凤刚严肃地说:“孩子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们每个党员,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他们当成私人财产。咱们应该看得远一点。”
卜凤刚对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这样严格要求的。他妻子随军后,十来年没有工作。全家五口的生活费用,都靠卜凤刚的工资。有些同志看他家生活实在困难,劝他托人给妻子安排一个工作,卜凤刚硬是不肯。老家的哥哥来信让他给侄子在城里找个“饭碗”,也被卜凤刚拒绝了。卜凤刚说来说去总是那句话:“我是个幸存者。只有按党的原则办事,才能对得起倒下的战友。怎么能搞不正之风呢?”
“老卜是为我们病倒的”
同卜凤刚一起工作过的人,都亲昵地称他是一棵
“乌拉草”,赞扬他忘我不忘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品德。
这个比喻,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外出住招待所,卜凤刚不但争着住大房间,还非要睡靠近门口的边铺;乘大卡车去靶场,不管工人怎么推着搡着让他坐驾驶室,他非要坐到车厢尾部,为同志们挡风遮尘;组织上每次给卜凤刚分房子,他首先想到的还是别人……
1964年起,卜凤刚一家四五口人,同别家合住一个单元,他家住的那间,只有13平方米。1974年,组织上分给卜凤刚一套三间平房。正要搬家,卜凤刚听说一位军代表的家属要来队,还没有房子,他和妻子商量要让这位军代表去住。开始,这位军代表怎么也不愿意,说:“你家挤得那个样子……我不能住!”卜凤刚说:“我家再挤,还有个落脚的地方!” 夫妇俩做这位军代表的工作,并帮助他们搬了家。
1978年底,卜凤刚奉命调到一个离家有80里远的工厂担任海军驻厂总代表。厂领导为方便他的工作,决定把刚腾出来的一套两间的楼房优先分给卜凤刚。卜凤刚了解到一位早年丧偶、新近又婚的老同志没有房子住,决定把这套房子让给他。有的人劝卜凤刚,你自己也有困难,不要再让了。卜凤刚想:过去战争年代,我们共产党员都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现在和平时期,共产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卜凤刚硬是叫这位老同志搬了进去。
卜凤刚一次又一次地让房,博得了群众的赞扬。这时,卜凤刚想的更多了。他想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想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让房,只能解决一家一户的困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说这些军代表吧,大都是些有一二十年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人至今全家还住在一间小房子里,不解决这些人的实际困难,就无法让他们集中精力研制、监造火炮。卜凤刚感到,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一个一个地抓落实。于是,他积极向上级机关反映情况,提出建房要求。上级很快批准了他们的建房计划,并于1981年8月正式开工。
建房工程是全部承包给工程公司基建队的。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让大家早日住进新房,卜凤刚组织军代表参加义务劳动。每天早晨,卜凤刚都提前起床为大家打好开水,提到工地。全室军代表,数卜凤刚年龄最大,可他挖地、搬砖、擦玻璃、刷油漆,样样都抢在头里。四五十斤重的一筐沙石,人家一次拎一筐,他一次拎两筐。9月28日下午,卜凤刚象往常那样,提着热水瓶来到工地,又干了起来。汗水淌满脸颊,他也顾不上擦一把。4点多钟,卜凤刚突然感到胸闷气短,疼痛异常。他咬着牙,硬顶着干到下班。第二天上午,卜凤刚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胸内已经积水,医生要他立即住院。
房子盖好了。在分房会议上,军代表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卜是为我们病倒的,我们一定要把三楼向阳的、最好的三间一套房子分给他!”副总代表崔宝鼎带着大家的心意来到医院。卜凤刚一听,忙不迭地说:“不,不,就给我一楼一套两间的吧!”崔宝鼎急忙说:“那是最差的一套,大家通不过!”卜凤刚凑到崔宝鼎的身边,深情地说:“就这么办吧。只要同志们住房条件改善了,都能集中精力把火炮研制、监造工作搞好,我也很高兴了!”
在1982年8月海军召开的“双先”大会上,卜凤刚被评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干部,受到海军党委的通令表彰。
感人肺腑的遗言
1982年9月3日,卜凤刚在北京海军总医院做了开胸大手术,确诊为恶性胸膜间皮瘤。这位在战场上的独胆英雄,在想些什么?他在日记中写道:“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贡献,……作为一个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卜凤刚因身体极为虚弱,只好整天躺在床上。党的十二大召开了。卜凤刚不能看报,就请别人读给他听。党的十二大精神,深深地鼓舞着卜凤刚。他叫正在陪床的副总代表崔宝鼎马上回去组织大家把十二大报告学好。副总代表走了,工厂工会主席吴忠忱来了。卜凤刚又要吴忠忱回去后,代他向厂党委建议,一定要重视抓紧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有出差机会来到北京的同志,都来看望他。卜凤刚都要详细地询问生产、攻关的情况,鼓励大家:“加油干吧!水兵们盼着咱们的新装备哪!”
卜凤刚的病情急剧恶化,常常昏迷不醒。有的同志出于好意,关心地提醒卜凤刚:“你有什么要求,快给组织上提呀。”“你现在已经是办事处副师职巡视员,家还在外地,爱人还在大集体工作,儿子……”但是,这个要求,那个要求,卜凤刚什么也没有提。是这些要求太苛刻吗?不是,同有些人相比,卜凤刚作为一名功臣提出这些要求不算过分;是没有机会吗?也不是,不仅海军政治部和装备技术部的领导探望过他,海军政治委员李耀文也看望过他。
这天,李耀文来到病房,亲切地向卜凤刚问候。对他始终保持英雄本色、时刻想着为党为人民多做贡献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李耀文同志问他:“你有什么困难、要求,可以提出来。”卜凤刚激动得只是摇头。李耀文临走时,又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再想一想,今后有什么困难、要求,可以随时提出来。”
海军政治委员走后,卜凤刚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到一条要求。偶然间,卜凤刚听到医生们正在轻轻地议论:国内一家医学杂志上介绍一种治疗癌症患者胸腔积液的新方法,不知道行不行,想做个临床试验,可是一直没碰到这个机会……顿时,卜凤刚的脸上露出刚毅的神情。他把医生叫到跟前,激动地说:“先拿我做试验吧!”医生犹豫了。卜凤刚的生命已处于垂危阶段,在他身上做试验,要是出了问题……卜凤刚看出了医生的心情,说:“你们放心地做试验吧,一旦出了问题,要是有人找你们麻烦,就说是我叫做试验的!”医生这才在卜凤刚身上做了注射试验。结果证明,医学杂志上介绍的方法是可行的。医生为此而高兴,卜凤刚也为自己能在生命之火快要熄灭的时候,还能为党为人民做出一点贡献而感到欣慰。
1983年10月5日上午,卜凤刚突然全身抽搐,呼吸困难,眼看就要不行了,海装机关的同志、妻子、医护人员,陆续围到他的病床前。
机关的一位干部反复问他有什么要求,卜凤刚总是吃力地回答:“没——有,没——有……”
站在一旁的护士小阎,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噙着泪花说:“卜代表,你还有什么话,就赶紧说吧!”
时针指向10点45分。卜凤刚吃力地望望机关干部,带着颤抖的声音,说:“我死后,丧事要从简,不要开追悼会。”
卜凤刚的视线又转向妻子秦金枝,深情地说:“老秦,我不行了……你要领着孩子好好过日子,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卜凤刚再把目光转向医务人员,断断续续地说:“请把我的遗体作病理解剖……以便尽早弄清病因……好让更多的患者避免……”
1983年10月6日早晨6时零7分,优秀共产党员卜凤刚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才53岁。
10月12日下午,153次列车从北京开出,向着东北方向奔驰。卜凤刚的骨灰盒,随着这趟列车,经过他三十五年前的今天曾在那里激战过的塔山堡,经过二十多年来一直寻找这位英雄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所在地锦州市,经过他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奋斗二十多年的东北大地,在人们的护送下来到了沈阳。
10月13日,卜凤刚的骨灰盒安放到沈阳市革命公墓。召开追悼会了吗?没有——因为这是卜凤刚在弥留之际向党倾吐的最后心愿!献花圈了吗?没有——因为卜凤刚一生都是那样朴实、清廉,骨灰盒两旁放着的两束小花已经足够了!奏哀乐了吗?也没有——因为卜凤刚这位共产党员的事迹,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深切思念,所卷起的奋进波涛,早已汇成高亢、壮丽的乐章!
此刻,人们静视着覆盖在卜凤刚骨灰盒上的鲜红的八一军旗,仿佛看到了他当年在塔山阻击战中只身冲入敌群的英姿,看到了他一生沿着共产主义道路前进的闪光足迹,看到了一个幸存者为共产主义理想终生追求的崇高形象……
本报记者 邱为民 陆其明
本报通讯员 郑河 陈源诚(附图片)


第5版()
专栏:

为党的事业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
海军党委号召学习卜凤刚
本报讯 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最近作出《关于向卜凤刚同志学习的决定》。决定说,卜凤刚为党的事业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卜凤刚是海军的优秀党员和模范干部。广大指战员都要向卜凤刚学习,忠诚于社会主义祖国,献身于人民海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在当前的整党中,各级党委和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文件,以卜凤刚为榜样,自觉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认真清除思想上的灰尘,坚决纠正以权谋私和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5版()
专栏:

思想的火花
——卜凤刚日记、谈话摘登
许多革命先烈没有看到新中国的成立,都英勇牺牲了。我们一个班,十多个同志,亲密相处,一场战斗,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只是个幸存者。想起这些先烈,我们自己还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哪里来?就要有一个坚强的信念、一个目标、一个理想。为了四化这个目标,还是需要有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有了这种革命精神,就能克服重重困难,去夺取胜利。
检验真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不是权力,而是实践。办任何事情都要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注重实践。
荣誉对于一个同志来说是精神上的一种鼓励,也是一个考验。凡能经得起荣誉考验的人,才能争取到更大的荣誉。
哪怕我们辛苦一点,少睡一点觉,少吃一顿饭,只要干部的实际问题确实能够解决,我们当领导的就应该千方百计、不怕麻烦地给予解决。
当干部,是扎根于群众之中,还是高踞于群众之上?对部属的事情,是了如指掌,还是若明若暗?对上级的指示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还是光说不干?
——这是考核一个干部是不是革命的大问题。
共产党员不要为个人争高低、论输赢。
权力是人民的委托,而不是对政治功绩的报偿。决不能一旦权在手,为自己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等错误思想服务。
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和人民血肉相连,人民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为人民的利益,我们甘愿献出一切。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了自己的无知,又安于无知。无知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向前看,革命在前进;也要向后看,不要忘掉过去艰苦的岁月。
当一个人懂得了自己工作、劳动、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且为之而战的时候,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力量啊!他可以在精神上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完成任何的艰巨任务,把自己锻炼成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附图片)
卜凤刚生前写的部分日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