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光荣战斗的一生
——粟裕同志生平事迹
我们敬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粟裕同志不幸与世长辞了。他的一生是光荣战斗的一生。
粟裕同志于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枫木树脚村。早在少年时期,他就同情劳苦大众,对军阀部队蹂躏百姓的暴行十分痛恨。1926年,他在常德湖南第二男子师范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从事学生运动。1927年“马日事变”后,受到湖南反动当局的通缉,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的教导队,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任学员班长。同年8月,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起义部队进军广东潮汕失败后,他坚决地跟随朱德、陈毅同志,历尽艰险,转战粤、闽、赣、湘。当时,全国一片白色恐怖,他丝毫没有动摇对革命的信念,在武平战斗中头部负重伤,仍然以顽强的毅力赶上了部队。大余整编后任连指导员。1928年1月,参加了湘南起义。
1928年4月,朱德、陈毅同志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红四军,粟裕同志参加了坚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以后,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他历任连长、营长、营党代表、团长、团政委、师长、师政委、军参谋长和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在此期间,他在毛泽东、朱德等同志领导下,通过游击战到运动战的实践,学习领会毛泽东同志的建军思想和指挥艺术,从基层指挥员锻炼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高级指挥员。
1934年7月,红七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粟裕同志协助军团长寻淮洲同志率部转战闽、浙、赣、皖,在敌人前堵后追的严重情况下,孤军征战,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实施战略转移。同年11月,先遣队到达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与方志敏同志领导的部队会合,继续在赣东北和皖南地区坚持斗争。1935年1月,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失利,粟裕同志率突围部队到达赣东北组成挺进师,任师长,挺进浙南,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浙南是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缺乏党和群众工作的基础,他领导部队适时地实现了从运动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发动和依靠群众,开创了浙南革命根据地,粉碎了敌人无数次的“进剿”和蒋介石嫡系部队两次各约40个团的
“围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浙南三年游击战争,迎来了抗日高潮。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同志恢复了同党中央的联系,率主力到达皖南岩寺地区。八省健儿胜利会合,组成新四军,粟裕同志被任命为第二支队副司令员。这时,沪、杭、宁相继失守,他坚决执行了党中央关于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方针,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江南敌后,在卫岗首战告捷,打击了日寇凶焰,鼓舞了我士气民心。此后,粟裕同志又率第二支队,进行了小丹阳、横山、官陡门、秣陵关等数十次战斗,并袭击了南京的麒麟门和雨花台,与陈毅同志领导的战斗在茅山地区的第一支队相互呼应,威震江南。1939年11月,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同志任指挥,粟裕同志任副指挥。
1940年7月,粟裕同志在陈毅同志领导下,坚决执行了东进北上抗日的方针,率主力渡江北上,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同年十月,盘踞苏北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阻拦我军东进抗日,集中主力向我黄桥进攻,粟裕同志辅助陈毅同志,指挥了著名的黄桥决战,以七千余人的兵力粉碎了数倍于我的顽军的进攻,歼灭了韩顽主力,接着实现了同八路军会师,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皖南事变后,粟裕同志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苏中区党委书记。他领导苏中军民,在临江濒海、地富人稠、交通发达的平原水网地区,粉碎了敌人频繁残酷的“扫荡”和“清乡”,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坚持和巩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春,他适时组织了对日寇的攻势作战,进行了车桥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寇。
为了迎接对日寇的大反攻,1944年底,粟裕同志奉命率第一师主力渡江南下,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苏浙区党委书记,巩固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开创了浙西抗日根据地,出色地指挥了天目山三次反顽自卫战。日本投降后,奉命率部北撤。
抗战胜利后,粟裕同志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面对内战危机,他保持了高度警惕。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同年7月,国民党军以4倍于我的兵力进攻苏中解放区。粟裕同志和谭震林同志一起,指挥了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在同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较量中,凭借解放区的有利条件,他指挥正确,勇敢灵活,每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经过一个半月的连续作战,歼敌6个半旅,赢得了初战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并为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
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师后,由陈毅同志统一领导。粟裕同志辅助陈毅同志,指挥了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共歼敌3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1947年1月,成立华东野战军,陈毅同志任司令员,粟裕同志任副司令员。他辅助陈毅同志,指挥了莱芜战役。当敌南北对进,企图在临沂地区与我决战时,我以一部钳制南线之敌,主力星夜兼程北上,抓住并迅速歼灭了敌李仙洲集团,以我方损失仅为敌军十分之一的代价,创造了3天之内歼敌7个师的新纪录。
1947年3月,国民党军从全面进攻转入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同年5月,敌军集中第一线的3个兵团共17个整编师(军),从临沂、泰安一线向沂蒙山区发起全线进攻,中路强敌号称蒋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稍向前出,粟裕同志辅助陈毅同志,指挥了孟良崮战役,将该敌从敌重兵集团中割裂出来,予以全歼,挫败了敌人的重点进攻,震惊了南京蒋介石集团。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陈毅、粟裕同志率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挺进中原,协同晋冀鲁豫野战军作战。1948年5月,中央决定陈毅同志到中原局、中原军区工作,粟裕同志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同年6月,他指挥了豫东战役,在中原野战军密切协同下,攻克河南省会开封,接着围歼援敌于睢杞地区,共歼敌9万余人。由于豫东战役的胜利,使中原、华东战场的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折。华野外线兵团同山东、苏北兵团会师后,粟裕同志和谭震林同志一起,指挥了济南战役,歼敌10万余人,攻克山东省会济南,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根据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领导下,粟裕、谭震林同志作为总前委成员,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并肩作战,取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1949年1月,粟裕同志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他参加指挥了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追歼逃敌5个军于太湖西岸,解放了杭州。接着他辅助陈毅同志,指挥了淞沪战役,分别围歼负隅顽抗之敌8个军于上海地区,解放了上海。
粟裕同志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始终战斗在第一线,曾六次负伤。通过战争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显示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尤其善于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战功卓著。他能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总是从敌我双方实际情况出发,知彼知己,决心果断,用兵灵活,常能出敌不意,出奇兵或连续转用兵力,判断和掌握对整个战役有决定影响的转折点,达成主要环节上的优势,夺取战役胜利。
南京、上海解放后,粟裕同志仍以主要精力辅助陈毅同志,指挥第三野战军肃清浙、闽残敌。他还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长、军管会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起,粟裕同志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4年至1958年,任总参谋长。这时,我军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考虑现代条件下我军的建设和作战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战略意义的创见和措施。他经常到战略要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部队和边防、海防前哨进行调查研究。他为保卫和巩固国防,加强空军、海军和陆军技术兵种建设,加强参谋业务和司令部工作建设,加强合成军队训练和民兵建设,加强外国军事研究等,呕心沥血,对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8年以后,粟裕同志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军委常委,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院党委第一书记。他协助叶剑英同志创建军事科学院,为发展我国军事科学,做了大量工作。他一面认真研究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一面从敌我双方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情况出发,探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并将注意的重心放在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作战指导上。他针对林彪一伙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严重歪曲,提出要学习和运用军事辩证法,正确处理阵地战、运动战与游击战,歼灭战与消耗战,人民战争与武器装备,科学技术与战略战术的辩证关系,坚持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新的作战方法。
在十年动乱中,粟裕同志曾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他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分管交通、邮电和港口建设,在极其复杂困难的情况下,坚决抵制了“四人帮”对国民经济的干扰破坏,保障铁路运输,发展远洋船队,修建深水泊位,为完成周恩来同志交给的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任务,走遍了全国主要港口,尽心竭力,作出了贡献。
粉碎“四人帮”后,粟裕同志衷心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1980年,当选为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他因重病退出第一线,仍继续整理过去的战争经验,要把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人借鉴,表现了一个老战士对祖国安危的高度责任感。在他逝世前的十天,他还在春节茶话会上作了语重心长的书面发言,对实现四化满怀信心,并和老同志互相勉励,要为党为人民发出最后的光和热。
粟裕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至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半个多世纪以来,粟裕同志以他革命的战斗的实践,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现在,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一生中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斗争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的高尚品德,永远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学习的楷模。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怀念好师长粟裕同志
陈丕显
2月5日晚,当粟裕同志不幸逝世的消息传来,我简直不敢相信。他那熟悉的身影,和蔼的面容,一件件令人难忘的往事,都一齐涌现在眼前。我彻夜不眠,怎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无限悲痛。粟裕同志多年来带病坚持工作,我每隔一段时间,都去探望他的病情,总盼他能早日恢复健康。不久前,我去医院探望他,见他虽然重病缠身,仍然十分乐观。他在同我谈话中,关切地问起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工作的进展,还督促我帮助江苏省委,及早收集整理苏中根据地的全面历史资料,我答应一定努力完成这个任务,请他安心养病。可是,无论如何我也料想不到,时间仅仅相隔一月,我的老领导、老战友粟裕同志竟离开了我们,再也听不到他那亲切的话语了!
粟裕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是从学兵、战士,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烈火锻炼而成长起来的赫赫有名的战将,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在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他南征北战,驰骋沙场,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为党为人民屡建奇功,博得了名扬中外的崇高声誉。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我和粟裕同志在抗日战争初期相识于皖南。但早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对粟裕同志的名字就相当熟悉。1940年夏,新四军江南部队渡江北上抗日,我便开始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从那时起,直到建国初期他奉调去京以前,我在他的领导下工作达十余年之久,对他的远见卓识和指挥才能,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他的优秀思想品质和实事求是作风,有了深切的体会。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我们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我对粟裕同志的深切怀念,不是用笔墨所能表达的,此刻,我悲痛无已,谨将往事略加忆叙,以寄托对他的无限哀思。
1940年秋,著名的黄桥战役前夕,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立,陈毅同志任总指挥、政治委员,兼任地方党的领导职务,粟裕同志任副总指挥,我协助陈毅、粟裕同志负责地方党的工作。这一年9月底,国民党反共顽固派韩德勤纠集十个保安旅,用数倍于我的兵力,以八十九军和独立六旅1.5万人为主力,向我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黄桥,发动猛烈进攻。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下,陈毅、粟裕同志亲自领导、统率,党、政、军、民全力以赴,共同迎敌。当时粟裕同志坐镇黄桥,在炮火纷飞中指挥战斗。在前线指挥所里,他全局在胸,从容不迫,调兵遣将,指挥若定,将进犯黄桥市区的顽敌先头部队全部歼灭,随即转入全面反击,夺取了歼敌一万余人的黄桥决战的光辉胜利,为新四军立足于大江以北开展抗日斗争,为开创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奉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重建军部,陈毅同志任代理军长,刘少奇同志任政治委员,全军部队编成7个师,粟裕同志任第一师师长,统率叶飞、王必成、陶勇3个劲旅,在苏中广大地区胜利地展开斗争。1942年开始,敌后斗争形势日益紧张,敌伪将重兵驻屯在我苏中地区的大小城市和重要村镇,对我根据地发动无数次进攻。为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决定实行党政军领导一元化,由粟裕同志兼任中共苏中区党委书记,我任副书记。苏中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又是滨江临海、面对宁沪的战略地带,素为兵家必争之地。粟裕同志军事斗争经验丰富,指挥艺术精湛纯熟,他悉心分析敌友我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政策。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下,粉碎了敌伪重兵频繁的“扫荡”、“清剿”。1943年4月,日汪在苏中四分区通、如、海、启地区进行残酷的“清乡”。为打击敌人的反动气焰,坚定我苏中军民坚持原地斗争的必胜信心,粟裕同志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先克伪军据点曹埠,再克日军据点南坎,胜利地开展了反“清乡”的斗争。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同志指挥苏中地区的子弟兵团,旗开得胜,在3个月内,连续7战7捷,共歼敌3万余人,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苏中根据地不断发展、巩固,建成为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大江南的坚强前进基地,是党中央、华中局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军民英勇作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和粟裕同志的英明指挥、领导分不开的。当时,苏中地区的人民群众对粟裕同志非常爱戴,赞扬他是“常胜将军”,称呼他是“我们的好师长”。至今,那里的人民群众,还时刻怀念着他。
在战争年代和粟裕同志相处的日子里,我看到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准备打仗。每次行军到驻地,一进屋子,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墙上挂满军用地图,然后就站着过细地观看、思索,听汇报,研究方案,甚至连吃饭也顾不上。有时候枪声已经打响了,战斗进入紧张状态,他总是坚持留在作战室里,一遇到战斗出现险情,他连马也不骑,便直奔到火线去。经过通宵甚至几个不眠之夜,战斗胜利结束,他显然疲倦了,却还要一再查问战斗中指战人员的伤亡情况和安排对俘虏官兵的收容工作。粟裕同志也十分关心根据地的建设,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他在司令部住下后,就找地方党政干部了解情况,研究工作,向老农作调查,有时还和干部、战士一起,亲自下田帮助群众抢收抢种。粟裕同志胸襟宽广,生活简朴,待人诚恳,平易近人,无论是部队指战员还是地方干部,都喜欢接近他,他也熟悉和了解他们。他这种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优良品质和忘我工作的革命精神,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1949年春,粟裕同志率领三野大军准备渡江作战,在苏北我和他又相聚一处,然后跟随粟裕同志同乘一条船渡江南下。全国解放以后,我和粟裕同志虽然不在一起工作,但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即使在十年内乱中,我们的心也是息息相通的。早在“文革”初期,粟裕同志就关怀着我和我们全家,当我身陷逆境时,他亲自将我只有十来岁的幼女,托付给一位老同志照料,又冲破阻力,帮助我一个被诬陷为“反革命”的儿子安排工作。特别使我难以忘怀的,是1975年夏初的一天傍晚,在“四人帮”严密控制下的上海,黑云压城,空气窒息,粟裕同志和他的夫人楚青同志不顾风险,悄悄地来到我的住地,看望我和谢志成同志。当时我们刚解除“监护”,处境还是十分艰难。粟裕同志向我们讲述了“四人帮”种种倒行逆施、胡作非为的罪恶行径,我们向他诉说了自己在十年内乱中遭受的迫害,他不等我的话说完,就愤怒地说:这一伙人,是可恶的政治流氓,是道道地地的蜕化变质分子。这种凛然正气和铿锵话语,表现了他同“四人帮”斗争的坚定原则性。
粟裕同志终年七十有六,比我年长八岁。在工作中,他对我的帮助很多,是我亲爱的好战友;他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给予我许多教益,也是我尊敬的师长。
粟裕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坚决根除派性 端正党风 纯洁组织
中共山东省委决定改组成武县委
据新华社济南2月13日电 (记者袁文忠)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央纪委工作组和省纪委的调查和建议,决定改组成武县委,并把成武县的严重事件通报全省,要求各级党组织在整党中以成武县的问题作为反面教材,对照检查,边整边改,坚决把“三种人”彻底清理出去,坚决根除派性,端正党风,真正做到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
1978年前后,相继调到成武县工作的艾复华、鹿麦进、蔡相存等人,有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造反起家的派头头,有的是派性严重的领导干部。他们来成武后纠集一起,大搞派性活动。鹿麦进、蔡相存等人掌握了县委领导权后,对中央的一些重大决策思想上抵触,行动上抵制。1983年12月,中纪委工作组又对成武县委重点问题进行了反复核实。
(一)违犯党的组织原则,提拔重用有严重问题的人。分管党群工作的县委副书记鹿麦进,在提拔任用干部上,坚持派性观点,培植拉拢帮派势力。县委书记魏正亭屈从于派性,不坚持党的干部政策,致使一些有严重错误和问题的人掌握了组织、人事和一些重要经济部门和单位的领导权。“文化大革命”中是成武县主要派头头的县物资局长周伯承,曾贪污多占2,400多元,因和鹿麦进在“文化大革命”中是同一派,不但没有因贪污受到处分,反而被提升为县经委主任。
(二)以权谋私,肆意贪污、挥霍国家资财。1981年12月至1982年8月,县委书记魏正亭因病在济南住院,八个月共开支公款16,909元。1979年4月,县委副书记鹿麦进以为县供销公司到苏州、广州催货为名,由县工业局长和两名业务人员陪同,外出游山玩水,行程1.3万里,一路上他们乘飞机,坐软卧,租包车,吃喝玩乐,挥霍公款2,900多元。鹿麦进贪占物资折款1,200多元,其中贪污650多元。
(三)抵制打击经济犯罪的斗争。成武县由于县委不正之风严重,支持包庇坏人,致使这个县的经济犯罪活动特别猖獗。
(四)徇私枉法。1980年3月3日,原县委副书记蔡相存之弟无证驾驶汽车,在菏泽县撞死社员潘同起。事故发生后,正在济南开会的蔡相存赶回成武,同当时担任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艾复华(后任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一起前往菏泽,托人情,拉关系,大搞吃喝招待,并向处理此事的人员行贿木材2.574立方米,使肇事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理。
中共山东省委决定改组成武县委,开除县委副书记鹿麦进的党籍,撤销县委书记魏正亭、副书记蔡相存、赵国杰以及有经济问题的常委刘庆斌的党内职务,并建议撤销刘庆斌的县长职务,艾复华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职务。山东省委还指示菏泽地委把成武县作为地区的整党试点县,通过整党,彻底查清原成武县委领导人和有关人员的政治、经济问题,然后进行最后处理。


第4版()
专栏:

二月十三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乌兰夫、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耿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前往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吊唁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尤·弗·安德罗波夫逝世。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