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苹果市场反常现象探讨
本报记者 刘霄
编者按:本报1月13日刊登《苹果市场的反常现象》一文,反映了在丰收形势下苹果市场质次价高的严重问题。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调查的情况表明,主要是产、购、销方面有些问题;苹果价格不尽符合价值法则。剖析这些问题,从中看到理顺流通环节,正确制定价格政策等,对于发展商品生产,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苹果市场出现反常现象的原因之一:
产、购、销方面有些问题
“丰年吃不上好苹果”,这是许多消费者异口同声的反映。去年,苹果产量上升,质量却严重下降,分析起来,除高温、贮存手段不足等客观原因外,主要还是人为因素所致。
生产环节的问题。去年苹果主要产区实行承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因经验不足,也出现了问题。如山东、辽宁两大主产区,许多农民基本没有按科学管理的要求疏花疏果,留果量大,苹果个头小,抗病能力差,外观不雅。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或不懂技术,或为了节省开支,减少了农药的喷洒次数和数量,致使炭疽病、纶纹病、食心虫等病虫害为害甚烈,给销售部门和消费者带来损失。
采摘环节的问题。采摘果品的技术要求和计划要求都很高。实行果园承包制后,有关部门预见性差,安排无方,采摘处于无计划状态,生熟混杂,大小不均,品种搭配失调,不耐贮存的中熟、早熟苹果集中上交,收购、运输、贮存衔接不上,露天堆放时间过长,以致好果变质、霉烂。
收购环节的问题。去年,商业收购部门的工作不能适应千家万户交果的新形势,网点、人手严重不足,验级把关不严,因此以次充好等屡有发生。据抽查表明,山东、辽宁两省调出的所谓一等果中,小果、病虫果、落地果和不能食用的残次畸形的特小苹果平均占到30%以上,运到销区,一般烂损达15%,个别的高达60—70%。去年收购到好果甚少,而“乒乓球”似的等外果却坐着火车周游,占据了宝贵的冷贮空间,给了一等的价钱……
包装、运输环节的问题。在流通中,普遍存在“草率的包装,野蛮的装卸,多环节的运输”的现象。条筐装果本来就较落后,去年又有一部分农民违章利用旧筐,稍一搬动,筐破果滚,加上装卸时猛摔猛翻,运输过程几经倒手,再结实的苹果,也难免鼻青脸肿,浑身挂彩了。
鉴于上述生产、流通各环节的综合因素,以致不仅广大消费者丰年吃不上好苹果,而且由于损耗层层加码,经营成本加大,使得销售价格在去年已经提高基数的情况下,又有上涨。苹果质次价高,消费者买,消费者遭殃;消费者拒买,国家遭殃。
苹果市场出现反常现象的原因之二:
没有正确运用价值法则
苹果丰年提价,这是令人深惑不解的一个问题,人们希望知道答案。
据有关部门解释,1983年苹果价格的决策,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扩大苹果收购中的等级差价,把一、二等果的收购价格分别上调20%和15%,三等以下价格不动,目的在于实行优质优价,鼓励农民多产、多交好果;二是过去因差价太低,苹果后期贮存、保管费用基本由国家承担。扩大苹果销售中的季节差价,目的在于扭转这种状况。这几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上调,而苹果基本未动,调整一下不算过分。正因如此,有关方面至今坚持认为,这次提价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从去年至今的实际情况看,决策部门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距甚远。执行这一决策的结果,恰恰是苹果严重滞销,国家财政受损两千万元以上,商业部门经营困难,消费者丰年没有吃上便宜苹果。
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实行优质优价和扩大季节差价的原则并不错,问题是在具体实施这一办法的过程中,没有审时度势,合理掌握优价幅度,没有真正做到价优质也优。
合理掌握优价幅度,必须加强对生产情况和市场情况的调查预测。去年,全国苹果空前丰收,有关部门可以使总价格幅度不变或略有下降,贯彻优质优价方针。但是,由于决策部门对丰收形势调查不够,估计不足,轻率作出一、二等果收购价格上调20%和15%的决定,连农民都说没想到。
同时,由于决策部门对果品市场的综合形势缺乏分析,对购买力状况不甚了了,贸然大幅度地扩大两个差价,致使苹果上市的初期零售价格就比往年每斤增加一角,达到五角左右。春节前后,由于季节差价的追加,每斤苹果的零售价格更高,致使苹果积压严重,烂损加大,这是价格上调幅度过大的必然结果,加上苹果收购中验级把关不严,混等串级、弄虚作假现象十分普遍。高价之下,劣货充斥,三等果卖一等价,这不但与优质优价的目的背道而驰,而且加剧了价格上涨幅度。
实际情况证明,去年苹果价格决策不当。有两点教训值得认真记取:一、优价幅度一定要通盘权衡,切合实际。物价升降,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商品的产销调节,必须慎之又慎。象苹果一类的农副产品,可否考虑视年成丰欠不同,实行浮动价格,使优质优价原则和物丰为贱,物稀为贵的供求规律相吻合,以真正有利于生产和消费。二、要真正做到优质优价,价格杠杆固然作用重大,但决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还必须辅之以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有力的验级把关手段。否则,实行优价反而会刺激一些人掺假施杂,以次充好,牟取高利的胃口。


第2版()
专栏:

调沪大米霉变事件真相基本查清
中纪委和商业部正进行研究处理
本报讯 记者潘岗报道:几个省调往上海的大米严重霉变事件,经过中纪委和商业部近半年的调查,主要事实已经基本查清。去年第二季度上海共接收大米4.1亿斤,发生不能食用的霉烂变质大米达71.3万多斤,发热变色需要回机处理的大米有4,900多万斤,这是多年来粮食调运工作中罕见的严重事故。
这次事故主要是有些单位经营思想不端正和存在官僚主义作风造成的。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等省调往上海的粳米,大部分超过了“安全粮”的水分标准,其中湖北的蕲春、浠水两县和湖南桃源县调往上海的粳米,所含水分都超过了“安全粮”的界限,以致运抵上海后严重霉变。另外,上海粮食仓容不足,压车压船,也扩大了粮食霉变损失。
这两年,南方各省粮食丰收,由于仓储设施跟不上,增加了一些露天粮堆。但在粮食外调过程中,有些粮食部门经营思想不端正,不顾大局,甚至采取了损人利己的做法。如湖北省的蕲春、浠水县粮食局收进高水分粮后,不积极采取翻晒等措施,而是搞“水分搬家”,把“包袱”甩给调入单位。浠水县去年4月中旬调往上海的一船大米,霉烂变质达3.5万多斤,其余近百万斤全部变色。对这样重大的事故,事后也未追究责任。蕲春县4月中旬发往上海的一船粳米,霉烂变质1.3万多斤,其余近百万余斤也发热变色。该县粮食局领导对此竟毫不痛心。
运输部门违反调运规则,发运前不认真检查车船质量,也是原因之一。江西南昌第二粮库4月发往上海的两车皮大米,装车时正下暴雨,车体严重受潮,现场人员不顾粮食受潮,违反规定,仍然继续装车。
中纪委及商业部党组正在对上述事件研究处理。


第2版()
专栏:

经营思想不正的苦果
本报评论员
去年二季度,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西等省调往上海的大米,大量霉烂变质,虽然有各种客观因素,但主要是有些地区的粮食部门经营思想不端正,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这次事件的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深刻记取。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有一个正确处理局部同全局关系的问题。对粮食经营部门和运输部门来说,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国家的粮食调拨计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次大米霉变事件说明,有些粮食经营单位,确实存在着经营思想不端正和不顾大局的问题:明明是超过安全水分标准的“危险粮”,有的县为了“节约”粮食翻晒费用,不惜让水分“搬家”,留下粮食霉变的隐患;有的县在调入单位反映粮食发热变色时,无动于衷,照调不误。这种做法实在是不能容许的。有些领导同志不重视调查研究,对粮食质量以及运输、仓储能力情况,胸中无数;问题发生后,又不认真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对国家遭受的损失,漠然置之。这种官僚主义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应该说,有关的领导人是失职的。
长期以来,各级粮食部门积累了不少在粮食不宽裕的情况下做好粮食工作的经验,但缺乏在连年丰收、商品粮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做好粮食工作的经验。当前,粮食部门在收购、调运、销售等方面正面临着新的课题。农村卖粮难、卖油难等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今后商品粮油的产量将会更快地增长,储运任务将更加繁重。在这种情况下,粮油收购部门怎样改进收购方法,进一步满足社员卖粮卖油的要求,加工、调运、仓储部门怎样使自己的工作适应这种发展着的形势,这都是需要认真对待和迅速加以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思想一定要适应这种变化,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领导,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把粮食经营工作搞活搞好,努力开创粮食工作的新局面,为进一步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做出新的贡献。


第2版()
专栏:

积极为商品生产传信息 牵线搭桥 疏通渠道
安徽十万运销专业户在农村显神通
新华社合肥2月13日电 (记者王礼贶)安徽省农村10万运销专业户积极发挥机动灵活的作用,把农村分散的、难以卖掉的商品收购起来,运销出去,把一部分农村急需的物资带回农村,做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推动了商品生产发展。
目前,安徽省运销专业户、重点户已达10万余户。从事运销的劳动力约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5%。运销专业户的出现和发展,为广大农民、特别是为专业户、重点户提供商品信息,牵线搭桥,调剂余缺,疏通商品流通渠道,起着积极的作用。去年许多社员把山芋加工成粉丝,各县的运销专业户、重点户,便运到合肥、蚌埠、淮南等城市,缓和了当地“卖粉丝难”的矛盾,同时也使城市的粉丝零售价格下降。
农副产品中有很多是鲜、活货,需要尽量缩短流通时间,减少环节,而运销专业户经营的最大特点就是环节少,机动灵活,他们是推销产品的一支快速部队。


第2版()
专栏:

云南三十个自然保护区(点)勘测设计基本完成
云南省拟建的三十个森林生态型保护区(点)的勘测设计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
这三十个自然保护区(点),包容了云南省急需保护的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森林等特有森林生态系统。这些保护区内,栖息着亚洲象、印支虎、滇金丝猴、长臂猿、野牛、金猫、云豹、黑颈鹤、孔雀、犀鸟等珍禽异兽。


第2版()
专栏:

江西省开展“植树月”活动成果喜人
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将每年的一月份定为江西省
“植树月”。在今年的“植树月”活动中全省整地二百多万亩,栽各种苗木二十五万亩。吉安地区吉水县委一班人,深入十多个公社,组织十万多人上山造林。九江市永修县一千九百六十九个林业专业户,自愿组成四百个造林联合体,承包荒山造林七万二千亩,现已栽种苗木。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苦中甜
——记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展黄连生产
本报记者 刘衡
“黄连黄连,说起很苦,实际很甜。”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人们已经尝到黄连的甜味了。
这“八山、半水、一分半田”的鄂西自治州啊,海拔1,200米,800米以上的大高山、二高山占了面积的73%。在这儿,特别是在大高山,雾气腾腾绕山腰,走路好象云中飘。山上什么都没有,只有蕨根和茅草。由于地势高、温度低、空气潮湿,五谷不生。可是,苦黄连却专门爱在这些苦地方生根。要是栽在低山、平地,它却光长叶子,不结疙瘩。人们说:“高高山上挖沟沟,三年种粮两不收。不是黄连来救命,人种差点就要丢!”这正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哪怕条件再好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缺陷;哪怕条件再差的地方,也有自己的优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治州的人们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奔走相告:“山上栽黄连,等于银行存现钱!”
这里栽黄连虽然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但在五十年代,只有三个县(利川、巴东、宣恩)栽700来亩。1979年以后,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到现在,全州8个县都栽上了,有29,000多亩。每年,光是卖给国家的黄连就有40多万斤。产量在湖北省数第一,在全国占第二(占全国第一位的是四川涪陵地区)。
以生产水稻著名的“银利川”,黄连的产量是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山下是粮食,山上是银行”,白银加黄金,使原先最穷的利川成了全州最富的县。有的公社(如箭竹溪)黄连的收入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
自治州在发展黄连生产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林、连矛盾。
原来黄连性阴喜湿,既爱太阳,又怕太阳。必须搭棚遮荫,让花花太阳照射进来。以前,人们习惯于用木桩木料搭高棚,栽一亩黄连往往要用去十立方米木头。黄连少的时候,问题不明显。黄连一发展,矛盾就突出了。人们哇哇叫:“毁坏三亩森林,栽上一亩黄连,这是打死儿子招女婿啊!”加上黄连是多年生植物,要5到8年才能成熟,人们不愿意种黄连了。
眼看黄连生产要受到挫折,远在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同志们十分着急,特地赶到黄连科研基地——利川国营福宝山林场。他们和林场职工一起,经过多年研究、试验,摸索出了一些改革棚架的办法:改木桩为石桩;改枝条网为铁丝网;改高棚为矮棚、简易棚。最妙的是把人工棚改为自然棚。例如:在二高山,玉米地里套种黄连,让玉米秆叶成棚遮荫。再如:在林间栽连,或在栽连的同时种树,让树林的枝叶成棚遮荫,落下的树叶正好做肥料。五六年后,起连还林。以后又在林间栽连,循环不已。据福宝山林场调查,自然棚比人工棚每亩减少木料10立方米,减少棚顶盖材10,000斤,省工100个,可节约投资1,400元。同时证明,黄连在树林及玉米遮荫之下,产量不比搭棚栽连低。此外,由于黄连地里肥力足,有利于早成林。
自治州的人们为发展黄连生产,操心费力,千辛万苦,现在算是苦尽甜来了。


第2版()
专栏:

福州市技术协作队播种新技术
帮助149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提高经济效益
本报讯 记者王炜中、张铭清报道:福建省福州市一支由470位能工巧匠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协作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推广20多项先进技术,平均每年增收节支234万元,被人们称赞为“先进技术的播种机”。
福州市这支技术协作队伍分电器工程、锅炉、焊接、模具、热处理、工业窑炉等13个专业队,自1979年成立以来,不仅活跃在福州市,而且到闽东、闽南,甚至到省外开展技术协作活动。近三年来,他们共开展技术攻关活动296次,帮助149个企业解决了182个技术难题。去年6月,他们从北京学会用锌基合金制造模具的新技术后,办了三期培训班,使这项技术在20多家工厂开花结果。
技术协作队还抓住福州能源紧张这个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活动。他们大力推广了远红外线烘干、硅酸铝耐火纤维保温和工业窑炉改造等项节能先进技术。据统计,福州市平均每年因技术协作节煤1.2万吨,节电1,100多万度,节油1,300多吨。


第2版()
专栏:

广济县棉花生产实行十项技术改革
去年每元投资所取得的纯收入由技术改革前的2.85元增加到6.2元
本报讯 靠技术改革赢得棉花持续四年增产的湖北省广济县,去年再创棉花生产新纪录:全县总产皮棉1,650万斤,实收面积的亩产211.5斤,每元投资所取得的纯收入,由技术改革前的2.85元增加到6.2元。
广济县在棉花生产中实行技术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以后逐年试验推广。五年来主要抓了“十改”:改品种多、乱、杂为良种当家;改直播棉为小钵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改播幅宽窄行为硬三行;改棉田浅沟为深“三沟”;改单施氮肥为氮、磷、钾配施;改不用植物激素和微量元素为大面积使用;改单一的化学防治病虫害为综合防治;改轻施花铃肥为重施花铃肥,增施桃肥;改早打顶为适当推迟打顶;改茬后翻播为棉麦“双套播”。这“十改”,有力地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发展。 张树森 夏沛永


第2版()
专栏:

吉林林区烧柴改革有成效
我国重点林区之一的吉林省,近几年广泛开展烧柴改革活动,改变林区烧好柴的习惯,一年为国家节省木材20万立方米。


第2版()
专栏:

福建花木专业户有1.5万
拥有上千种观赏花木的福建省,目前农村已有1.5万个花木专业户。这些专业户培育的花木,运销26个省、市、自治区。


第2版()
专栏:

上海针织帽厂用微型计算机控制的提花针织帽机,织出的帽子质量好,花式新颖,畅销欧美市场。
徐义根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