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本报记者述评

卫生防疫人员工作条件亟需改善
卫生战线除害防病任务很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正在抓紧卫生防疫人员的培养工作。然而,在广开人才培养渠道的同时,不能不十分注意卫生防疫人才的使用情况。北京医学院调查的情况表明:该校公共卫生系毕业生中,大约只有45—60%的人在从事卫生防疫工作。大批卫生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改了行。据有关部门估算,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过去从卫生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目前仍在从事卫生防疫工作的大约只有一半。很多人改行当了临床医生,有的改做其他行政工作。
是不是卫生防疫队伍的人才过剩,才会有那么多人改行?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卫生防疫部门的一些同志,发现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卫生防疫队伍不仅数量不足,业务素质也较差,人才缺乏的情况很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国卫生防疫站仅有技术人员九万六千人,这与我们这样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是很不相称的。每个公社卫生院平均只有两个防疫人员。按照国家的编制要求,地方各级卫生防疫部门所缺的技术人员,以目前医学院培养的速度,需要十余年才能满足。防疫站医师以上的技术人员中,大专毕业生仅占53.2%,主任、副主任医师全国加起来才有四百多人。防疫机构的管理人员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不懂业务的约占30%。防疫站普遍的情况是:专业训练不足和未经训练的人员多,加之急需的卫生工程、卫生宣教、卫生事业管理和高级卫生检验等人员均很缺乏,很不适应卫生防疫事业现代化的需要。
一方面人才奇缺,一方面大批的人才改了行,这一奇怪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许多同志认为,主要是卫生防疫人员的工作条件太差,他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长期以来,“重治轻防”的偏见在卫生部门影响很深。有的领导同志缺乏战略眼光,看不到卫生防疫工作对人群保健的作用,也不了解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他们认为防疫人员无非是查查卫生,管管厕所,灭灭四害,抓抓耗子,防疫站存在与否,无关大局。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不少地方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安排上表现出明显的厚此薄彼倾向。
权威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防疫经费在卫生事业费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1982年,按全国人口平均计算,每人一年只有防疫经费两角钱。许多防疫人员反映: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工作难以开展。有的单位已经到了无钱开支旅差费、不能下去处理疫情的地步。有的连发工资都困难。设备更新成了大问题。大多数防疫站还停留在五十年代建站时的水平。老的仪器要淘汰,新的仪器又无力购置,许多业务项目至今还是空白。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防疫站中能做理化检验的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至于工作用房狭小,远远达不到国家有关部门初步拟定的标准,是全国普遍的情况。北京市19个区、县站平均建筑面积比卫生部颁发的标准低53%。首都尚且如此,其他省市的情况可想而知了。有的县区站设在废弃了的庙堂里,有的临时租旅店。两个人共用一张办公桌的状况更是屡见不鲜。
知识分子大都是想干一番事业的。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不少卫生防疫人员空有报国的愿望,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只好舍弃自己的专业,而去干别的工作了。甘肃省防疫站统计,从1977年至今,已调出业务骨干27人。一些卫生部门的领导同志感叹地说:“我们为防疫人员提供的工作条件很差,难怪他们工作不安心,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采访中,许多同志呼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学水平的发展,我国疾病谱、死因谱、人口谱与五十年代相比已有较大变化,它给卫生防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卫生防疫队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他们希望各级领导和卫生行政部门能够重视卫生防疫人员的工作,在人、财、物的安排上优先给予保证,把防、治比例失调的关系调整过来。他们说,当前,加速培养卫生防疫人才固然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但如果不能迅速改变卫生防疫工作困难的处境,尽可能地为卫生防疫人员创造一定工作条件的话,人才培养得再多,也是留不住的。
本报记者 白筠


第3版()
专栏:

华南工学院讲师罗振华积极推广新技术
20家水泥厂争抢“摘亏损帽能手”
本报讯 华南工学院无机系胶凝材料研究室中年讲师罗振华,三年来,先后前往20家水泥厂推广新技术,赢得“摘亏损帽能手”的称号。
1980年6月,罗振华在同志们的指导、协助下,研究出低温锻烧水泥新工艺。这项新工艺,可以采用以往认为不合格的原料和燃料烧制水泥,并能降低煤耗一成以上,增加产量10%左右,还可提高水泥质量。年产8万吨的高要县水泥厂,1981年下半年遇到了难题,眼看生产无法进行下去,听说有这么一种新工艺,立即到华工搬“救兵”。罗振华欣然前往,一蹲就是3个月。该厂按他提出的配方生产水泥,增产3,600多吨,增加利润11万元。
罗振华的配方,虽然因各厂情况不同而有变化,但几乎是个个灵验,“方”到“病”除,这就使他成了各水泥厂“抢”的对象。有时,他上午刚从一个水泥厂回来,下午就被另一个厂“拉”走;有时两个水泥厂不约而同地前去邀请他;越是节假日,来请的人就越多。三年中,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他到水泥厂推广新技术的时间达600多天。
罗振华常说:“推广新技术,不能只看它是否可以用到生产上,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被干部、工人所掌握。”为了不让已摘掉亏损帽子的工厂重新亏损,罗振华每到一厂,都花很大的精力来传授技术。对于没有到过的水泥厂,罗振华采取集中培训的办法。三年来,他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下,先后给全省各地水泥厂的300多名干部和技术人员讲课,使低温锻烧新技术顺利推广。
改变一个企业的面貌,不仅要靠先进的技术,而且要靠科学的管理。罗振华深谙此中道理。因此,无论去哪个工厂,他都把搞好管理当作自己的份内事,热情地当参谋。博罗水泥一厂、二厂岗位责任制和承包制的建立和健全、惠阳水泥厂奖罚制度的落实、龙川水泥厂原材料科学管理制度的提出等,都和他的努力分不开。很多工厂纷纷给学校写信,称赞罗振华的工作。


第3版()
专栏:编余

还是要大讲知识的作用
广东一些水泥厂,由于技术落后,连年亏损。大学讲师罗振华一去帮助推广新技术,就很快扭亏为盈。四化建设离不开知识与知识分子,这又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现在,我们面临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在一个科技与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点上迎接这场挑战,靠什么?除了依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的团结奋斗,还必须靠全体劳动者掌握丰富的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与管理水平。在新的形势下,解决好重视知识、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但是,我们总有一些同志,一听到重视知识分子,就反感。有的甚至因为别人多提了几句知识分子的作用,就觉得是贬低工人农民了。他们的心目中还是把知识分子排除在工人阶级以外,视为异己力量。这是一种“左”的偏见。既然要真心实意干四化,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就必须消除这种偏见。这也是整党需要解决的一个思想问题。让我们都来大讲知识的作用,跟上时代的步伐!
·叶伴·


第3版()
专栏:

竺可桢研究会在京成立
新华社北京二月九日电 竺可桢研究会今天在京成立,由二十六位科学家和有关人士组成理事会,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施雅风任理事长。
竺可桢研究会将对竺可桢生前信件、手迹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对竺可桢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成就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第3版()
专栏:

我国第一套暴雨等值线图编制完成
据新华社北京二月十日电 (通讯员胡明思)《中国年最大一小时和六小时点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编制完成,现已由水电部批准使用。
这套暴雨等值线图是我国第一套。它的编制完成,使我国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暴雨的精度得到较大的提高。从等值线图所查取的设计暴雨统计参数,还可以供铁路、交通、城建及其他有关单位进行工程设计和科研使用。
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编制过这样的等值线图。


第3版()
专栏:

上海妇幼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据新华社上海二月十日电(记者周解蓉)上海市的三级妇幼保健网,在保护和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卫生部门统计,全市婴儿死亡率由一九五一年的千分之一百二十下降到目前的千分之十四点八;孕妇、产妇死亡率由解放初期的千分之三点二下降到目前的十万分之二十六点二。


第3版()
专栏:来信

农业局长竟侵占农技人员用房
礼泉县农业局局长卢海若去年3月20日带着原在农村的爱人、女儿,住进了县农技站。我们农技站的房子并不宽裕,长期以来,宿舍兼作办公室,阅览室和资料档案室挤在一起,看个报纸也实在不易。这些情况,局长不是不知道。但他硬是占去两间公房(大间约20平方米,小间约10平方米),还雇人用公物盖了两小间灶房,工钱当然是不付的。每月的房租水电费,局长也分文不掏。
更叫人难以容忍的是,局长家的十几只鸡,整天扰得四邻不安,农技站的菜园也成了他家的蕃茄地。平日,局长家亲戚朋友和“走后门”的,来来往往,门庭若市。去年国庆节前,局长的二女儿结婚,在单位设宴请客,占用了公家灶房,食堂只好停伙。
我是个一般干部,看到党风被少数人糟踏到这种地步,真是心急如焚。
陕西礼泉县农技站 袁凤翔


第3版()
专栏:

于右任先生诗词、墨迹将出版
胡耀邦为两本书题写书名屈武为诗词集作序
本报讯 国民党元老、台湾政府已故监察院长于右任先生的两本书《于右任诗词集》、《于右任墨迹选》,最近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和湖南美术出版社分别出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陆第一次出版国民党重要军政人员的著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这两本书题写了书名。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为《于右任诗词集》作了序。
于先生早年参加同盟会,先后办过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纸,鼓吹革命。他追随孙中山先生,拥护革命的三大政策,赞成国共合作。大革命时期,于先生曾同共产党人毛泽东等同志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共过事,同邓中夏等办过著名的上海大学,并曾在《东方杂志》著文强调国共两党“合则两益,离则两损”,反对当时的反共逆流。1926年于先生在共产党人李大钊的支持和帮助下潜往苏联,策划冯玉祥将军“进军西北,解西安围,出兵潼关,策应北伐”。抗日战争时期,于先生赞成国共合作抗击日本侵略。他曾为中共中央在汉口创刊、后迁重庆的《新华日报》题写报头。他主张团结,坚持抗战,对汪精卫叛变投敌进行口诛笔伐,大义凛然。抗日战争胜利后,于先生曾在重庆设宴款待毛泽东主席,支持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平建国。1949年于先生离开大陆是违背本人心愿的。他到台湾后的境遇一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于先生晚景凄凉,曾写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的悲歌,怀念故人,眷恋家乡,爱国情深,跃然纸上。可惜于先生来不及看到祖国的统一,于1964年含恨以殁。
于先生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和书法大师。他学有根柢,诗歌音韵铿锵,意境不凡。他善长书法,草书尤精,挥毫苍劲有力,洒逸自如,对我国书法艺术作了有益的贡献。《于右任诗词集》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排版印制,不久即将出版。于先生字迹现正精选精编,将由湖南美术出版社精印出版。 柳思


第3版()
专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十五万多名职工参加各类学习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9日电 (记者陈大钧、兰学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目前有15.7万多名职工,正在各地职业学校接受科学技术教育、经营管理教育和政治政策教育。
现在,生产建设兵团的职工教育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在文化、技术双补课的基础上,兴办农业高中、畜牧兽医学校等学校。二是由过去的就业后教育扩展到就业前教育。现在许多农业建设师和农牧团场,已把待业青年的培训列为职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3版()
专栏: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成立
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我国专为世界各国作者提供出版服务的机构——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今天在北京正式成立。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为公司题名。
这个公司的创立旨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以保证各国作者在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著作能同最广泛的读者见面。
人民日报社社长秦川出任公司董事长,18位副董事长为各个领域中卓有建树的专家,公司将约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审定稿件,一经商定,即以优等质量出版,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发行。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牧、艾青,全国文联书记处书记陆石等,出席了成立大会。


第3版()
专栏:

中外行家谈冬季奥运会9日比赛时中国选手的表现
拚赶精神值得发扬
中国选手陈玉凤、窦爱霞、张长云、宋世纪在9日冬季奥运会女子10公里越野滑雪决赛中,分别名列第49、第50、第51和第52名。这里的行家在评论这场比赛时说:中国运动员虽然与第一名的成绩相差近10分钟,但她们仍在强手面前沉着冷静,努力发挥自己的水平,特别是她们落在最后时,仍然加劲拚赶,这种精神是值得发扬的,今后可望出好成绩。
中国教练员权玉胜表示,我们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借鉴外国选手的先进技术,加强科学训练,加大运动量,争取在今后赶上世界水平。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广开流通渠道 安陆一万多自行车运销户活跃城乡
满足市场需求 江苏十三县确定为瘦肉猪生产基地
《湖北日报》△安陆县农村一万多自行车运销户活跃在城乡,年运销商品量达三亿多斤,群众称他们为商品流通领域中的“轻骑兵”
《新华日报》△江苏省确定13县市为第一批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
《解放日报》△上钢五厂积极开展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去年全厂提出合理化建议5,000多项,被采纳964项
《甘肃日报》△金昌市尚家沟大队实行专业化承包,五年内总收入翻两番,去年人均收入1,039元
《南方日报》△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心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使广东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在九十年代达到世界八十年代初先进技术水平
《中国教育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地搞好高校食堂工作,解决好学生伙食问题
《陕西日报》△西安市委从市财政拿出100万元作为中小学教师住宅补助费
《贵州日报》△省委书记朱厚泽等最近到市郊看望养鸡专业户谭国钧,支持他放开手脚干
《四川日报》△江津磷肥厂党委书记汪健、副厂长黄进义因严重违法乱纪、打击迫害女工被撤职
《辽宁日报》△辽宁省1月份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3.3%,上缴利润增长18.7%
《广西日报》△藤县有关部门兑现去年与专业户、重点户签订的发展商品生产合同,把40多万元扶持费全部发给“两户”社员


第3版()
专栏:

坚韧不拔夺金牌
——记29岁芬兰宿将海曼莱宁
女子10公里越野滑雪是第十四届冬季奥运会最先进行的决赛项目。29岁的芬兰宿将玛尔娅—莉萨·海曼莱宁以31分44秒2的成绩获得冠军,赢得了本届运动会的第一枚金牌。
她说:“这是我运动生涯中最幸福的时刻。我多年的苦练是为了夺得金牌。”
海曼莱宁从16岁到现在,在芬兰全国比赛中曾获得过19枚金牌。这次是她第三次参加冬季奥运会的比赛。在第12届和第13届这个项目的比赛中,她只得了第22名和第18名。她虽然年龄越来越大,但毫不气馁,坚信自己一定会获得成功。奥林匹克金牌是对她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精神的最高奖赏。
新华社记者 杨元华


第3版()
专栏:

第十四届冬季奥运会8日在南斯拉夫萨拉热窝隆重开幕。图为三千多名身穿红、黄、蓝、绿、紫五色运动服的青少年表演的大型团体操。
本报电视照片


第3版()
专栏:

上海市民主建国会、工商联妇女工作委员会最近举办“为少年儿童做好事”的义卖展销活动。这两个单位的委员及其家属赶制大量绢花、插花、童装、玩具。义卖所得全部捐赠给少年儿童。这是委员们在介绍展品。 新华社记者 王子瑾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