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罗马尼亚经济去年取得进展
建筑安装业将实行承包工程制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1月29日电 此间报纸今天发表的罗马尼亚1983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公报表明,罗马尼亚去年在继续发展国民经济和克服前二年出现的某些困难方面取得了进展。
公报说,去年在加强本国原料能源基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去年生产了4,450万吨煤,326亿立方米天然气,702亿度电,均高于前年的产量,其中原煤增产17%强。铜、铅、锌的产量,均比前年增长4%以上。去年生产石油1,160万吨,钢1,260万吨,略低于前年的水平。
公报说,由于严重干旱和某些农业单位工作中的缺点,去年粮食、甜菜、油料作物等均减产,粮食总产量约为2,000万吨。畜牧业成绩显著,牛、羊、猪的存栏头数均比上一年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肉、奶、蛋的收购量分别增长7%、21%和8%左右。
公报说,去年外贸总盈余24亿多美元,偿还了部分外债。去年完成的外贸总额比前年增长1.4%。
公报表明,去年国民收入、总投资额和工业净产值分别比前年增长了3.4%、2.9%和5.1%,没有完成计划指标。农业净产值下降了3.4%。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1月31日电 罗马尼亚最近决定在建筑安装业实行承包工程制,以使这一部门职工的个人收入同完成的实物数量、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建筑安装业的承包工程制是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实行的总承包制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承包工程制的基本组织单位是综合施工队。施工队通过签订承包合同,负责一个或几个投资项目的全部施工,如住宅、厂房、公路、铁路、工艺设备的安装等,直至项目验收和交付使用并获得工资总额。根据多劳多得不封顶的原则,缩短施工期或者在工程量和施工期不变情况下减少人员,施工队的工资总额将相应增加,反之则减少。
新制度规定将成立承包工程公司,负责协调几个综合施工队的工作,保障技术物资供应,合理安排和使用劳动力、建筑物资和施工机械。承包公司通过承包合同接受项目,合同价格按工程量及其复杂程度确定。承包公司实行自行管理和财务自理原则,资金从合同价格中提成。(附图片)
罗马尼亚雷姆尼库—维尔恰化学设备和锻压机厂的一角。


第7版()
专栏:

法国和利比亚将直接对话讨论乍得局势
本报巴黎1月31日专电 记者马为民报道,法国对外关系部昨天发表公报宣布,谢松外长将从2月1日起相继访问乍得、埃塞俄比亚和利比亚,以探讨“加速使乍得恢复和平的办法”。
据认为,2月5日访问利比亚是谢松外长这次出访的最重要的一站。因为他将会见卡扎菲上校,从而使两国一直未曾中断的私下接触变为公开的正式的对话,以避免乍得战场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此间报刊分析,利比亚很早以来就希望同法国直接对话。法国在其军队最近向北推进100公里之后,也正在注视着利比亚的反应。据报道,卡扎菲上校29日接见法国社会党一位议员时表示:“利比亚希望避免同法国的任何军事升级行动。”昨天晚上,卡扎菲上校接受法国电台的采访时还说,利比亚过去一直在阻止古库尼攻击法国军队,法军向北推进与利比亚“没有直接关系”,利比亚“愿意和法国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这些表示被法国视为一个和解的姿态。
在法国方面,亚的斯亚贝巴会议失败之后,它就试图寻求打破乍得问题僵局的新的外交途径,乍得战场最近几天的新发展使之更为迫切。法国认为,乍得问题是不能用军事手段解决的。它过去拒绝同利比亚就乍得的前途进行正式对话,是因为它认为,乍得的前途应由乍得各方在非统主持下政治解决。
《巴黎晨报》认为,法国和利比亚开始正式对话并不表示法国的这一立场有实质性的变化。
在乍得战场上,法军向北推进并没有改变它原来要起的威慑作用。不过,战场形势也有某些变化。新的“红线”距古库尼控制的北方重镇法亚—拉若仅200公里,双方都感到了对方的直接威胁,增加了战场的紧张气氛。


第7版()
专栏:

紧张而微妙的美苏关系
张德真
1984年新年伊始,陷于僵局的美苏关系出现了某些颇为微妙的、引人注意的动向。
近半个月来,美国领导人纷纷出场,向苏联展开了一场“微笑外交”。1月16日,以对苏强硬著称的里根总统就美苏关系发表了一篇调子温和的讲话。他在讲话中除了重申“以实力求和平”的原则立场以外,还表示要同苏联举行“认真和建设性的对话”,以建立一种“更多的合作和谅解关系”,使1984年成为“充满实现和平机会的一年”。在此之前,国务卿舒尔茨向西欧报界宣布,美国准备与苏联“解冻”。1月18日,在美国的推动下,美苏两国外长利用出席斯德哥尔摩欧洲裁军会议的机会举行了一次会晤,就当前一些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的高级官员还不时放出空气,说“不排除”今年内举行美苏首脑会晤的可能性。
对于华盛顿频频伸出的橄榄枝,苏联反应十分冷淡。苏联报纸连篇累牍的使劲攻击里根是“披着鸽子羽毛的好战的鹰”,在向世界人民“撒谎”。里根讲话发表之后,苏联报纸立即发表评论,指责这一讲话是“玩弄词藻”的“宣传游戏”,目的在于“欺骗世界舆论”。在斯德哥尔摩欧洲裁军会议上,葛罗米柯发表了措词严厉的讲话,攻击美国政府的政策,并且重申只有西方国家回到欧洲部署美国中程导弹之前的状况,苏联才准备恢复核武器的谈判。1月24日,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用答《真理报》记者问的方式正式表态,再次指责里根关于美苏关系的讲话没有提出任何新的建议,表示“苏联绝不为了谈判而去参加谈判”,要美国和北约必须“回到开始部署潘兴Ⅱ导弹和巡航导弹之前的状态”。而被西方报纸称做“冰天雪地里的对话”的美苏外长会晤,除了就恢复维也纳中欧裁军谈判达成协议以外,在其他重大问题上均未获得进展。
在打破美苏关系僵局的问题上,至少从表面说来,现在华盛顿是热,莫斯科是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白宫如此热衷于美苏对话,当然不是意味着美国的对苏政策有了什么变化,因为在美苏关系上,美国根本不打算在重大问题上作什么让步。用美国报纸的话说,美国目前的所作所为“不是政策方面的改变,而是语调方面的改变”。它这样做,首先是出于国内的需要。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回升,里根在国内问题上多少有足够的资本,颇为踌躇满志,而外交政策方面则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民意测验表明,美国公众对当前美苏关系全面紧张、军备竞赛急剧升级越来越感到忧虑和不满。民主党人则抓住这个题目大做文章,攻击里根“实行了最近历史上最有破坏性的三年外交政策”。里根在对苏关系上做出一些积极姿态,显然有助于改变自己的形象,争取更多的选民。
这种和解姿态也是做给西欧国家看的。在美苏关于欧洲中程导弹的争斗中,虽然西欧国家支持美国挫败苏联的阻挠,实现了如期部署,但西欧国家普遍面临着国内反对党和群众性的和平运动的强大压力,因而迫切要求美苏尽快恢复中断了的裁军谈判,缓和目前欧洲的紧张局势。随着美苏对抗的加剧,美欧关系出现了更加错综复杂的局面,里根政府大抓谈判的旗子,正是为了争取西欧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这种和平攻势也反映了里根政府对苏联的两手策略。里根总统早在两年前就提出对苏联应“将实力和谈判平衡地结合起来”。舒尔茨在去年对参院外委会重申这一政策时,还特别强调人们不要因美苏关系时好时坏,而怀疑或影响执行这一政策。里根在今年1月16日的讲话中更是明确指出“现实主义、实力和对话”是美国对苏政策的原则基础,是“长期的政策”。由此可见,美国呼吁同苏联进行对话,不过是美苏激烈争夺的另一种形式罢了。
至于苏联,对里根的“微笑外交”表示冷淡,也并不奇怪。在去年两个超级大国的较量中,美国在欧洲中程导弹和格林纳达等问题上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如同意在美国继续部署导弹的情况下恢复核谈判,实际上等于在里根的强硬政策面前认了输,这自然是它难于接受的。苏联对美苏谈判采取冷淡态度,是要向美国施加压力,逼它作出实质性的让步,以挽回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苏联以此分化西方,离间美欧关系。既然目前西欧一些国家正急于要西方缓和同苏联的关系,苏联的强硬姿态无疑增加美欧间在对苏态度上的矛盾。正如美国《金融时报》所说的:现在苏联“是要尽量加剧西欧的政治争论和大西洋两岸之间的紧张关系”,以便从中渔利。当然,苏联这种不妥协态度也包含有不给里根竞选资本、加剧里根同民主党和不支持里根对苏政策那部分选民的分歧,从而迫使里根改变政策。
华盛顿的热乎也好,莫斯科的冷淡也好,都不过是两家的一种斗法。双方全都坚持原有的立场,都不肯在原则问题上后退一步。但是既然是斗法,各家也各有策略,不能一僵到底。美苏外长会晤和即将恢复的维也纳中欧裁军谈判中,尽管没有什么突破,但也不把门堵死,这又给封冻的美苏关系显露了一线松动的微光。尽管遭到苏联的一系列指责,美国目前并没有收起它的橄榄枝;而安德罗波夫1月24日讲话中,关于恢复核武器谈判的表态口气,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并未绝对拒绝美苏对话。此种尖锐对立而又若即若离的态度,预示着美苏两国围绕着恢复核谈判问题还会有一场激烈的讨价还价。


第7版()
专栏:

法国履行共同体主席职务展开外交活动
本报巴黎1月28日专电 记者马为民报道,从1月1日起,法国开始担任为期半年的欧洲共同体部长理事会主席。法国对其主席任期十分重视,为解决共同体一系列难题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
一月前,密特朗总统特别任命了一位欧洲事务部长迪马斯与谢松一起处理共同体事务。莫鲁瓦总理19日在里斯本说,法国的决心是,第一季度推动解决内部纠纷,第二季度着重处理共同体的扩大问题。
从法国目前外交活动来看,法国试图从两个方面着手:1、加强双边磋商,促成有关各方立场趋于接近,争取逐个解决问题。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去年底同密特朗总统举行了会谈。莫鲁瓦总理21日结束对葡萄牙的访问,接着撒切尔夫人同密特朗总统举行了会晤。2、进一步加强同联邦德国的协调,争取在共同体危难之际,两国重新发挥“火车头”的作用。联邦德国也表示,雅典会议失败后,共同体内更应“重振协商精神”。下月初,密特朗总统还将会晤科尔总理,协调两国在农产品补贴额上的分歧。
目前共同体面临的悬而未决问题不少,如农业政策的改革,英国的摊款与回扣和共同财源等这些老大难问题都不是容易解决的。尤其是,执行20多年的罗马条约中的某些规定,已不适应目前的形势,需要加以改革。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共同体的问题一直拖延不决,法国被看成是主要障碍,西葡两国领导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法国准备采取一些松动措施,有的法国报纸甚至认为法国打算在其半年任期内至少使这个问题有所突破,但人们从农业利益矛盾上看,对此不表乐观。
欧洲政策是法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无论是同美苏打交道,还是在第三世界发挥其独特作用,法国都离不开共同体。因此,共同体事务至少将在上半年的法国外交活动中占突出地位,成为这一时期法国外交的重点。


第7版()
专栏:

撒切尔夫人访问法国意大利
综合新华社消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先后于1月23日和26日分别访问巴黎和罗马。
据法国总统府发言人说,英法两位领导人讨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预算问题和农业问题,以及中东局势、东西方关系和欧洲安全等国际问题。
撒切尔夫人26日抵达罗马后,同意大利总理克拉克西进行了定期会晤。会谈后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撒切尔夫人说:“(欧洲)共同体的预算分摊办法应当在平均分摊财政负担的基础上改革。”她又说,共同体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适用于共同体六国时的一切今天已不再适用了。
关于黎巴嫩问题,克拉克西宣布“双方观点一致”,即都认为“既要寻求黎巴嫩的民族团结,又要努力把多国和平部队同联合国联系在一起”。他表示,“意大利不会采取任何单方面的行动”。撒切尔夫人说,为达到以上目的,英国的维持和平部队将留在黎巴嫩。


第7版()
专栏:英国通讯

英国改善东西方关系的外交活动
本报记者 梁丽娟
英国最近在改善东西方关系方面进行的外交活动,受到了英国国内外的注意。
撒切尔夫人将在2月2日正式访问匈牙利3天,这是她第一次作为首相访问东欧国家。她在出访前宣称,她要想方设法使东西方之间改善关系,并说:“我们不会寻求别种冲突。我们一定会尽力减少战争危险,并避免会增加这些危险的误会。”
英国舆论认为,撒切尔夫人出访匈牙利表明英国想在东西方对话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匈牙利是沟通东西方理想的桥梁。有的报纸说,撒切尔夫人走出这尝试性的一步,说明她要改变自己强硬的形象,显示出她对苏联东欧集团政策更加老练。
撒切尔夫人1979年上台以来,一向大力支持里根总统的对苏强硬路线。她曾多次驱逐苏联外交官和记者,并以苏联称她为“铁夫人”自豪。但是,她并不完全苟同美国。1982年,里根总统不让英国和其他西欧公司向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提供美国技术,英国表示反对。撒切尔夫人强烈支持北约1979年关于实现西欧核导弹力量现代化的决定,但在里根要求完全废除欧洲核导弹的“零点方案”被苏联拒绝时,撒切尔夫人敦促里根在去年3月另外提出较有吸引力的“临时方案”。在格林纳达事件上,英国对美国所表现出来的不满情绪就更为明显。
有人把撒切尔夫人要在国际上多施加影响,与她为第三次连任首相作准备相联系,这有一定道理。1月30日,她与政策研究中心的少数高级政治顾问研讨了下次大选的政策问题。政策研究中心是由各方面高级专门人才组成的私人机构,是撒切尔首相的智囊团,分成18个政策小组,每个小组有10名成员,他们是政界、学术界或商界人士,其中的对苏关系小组的主持人是政策研究中心的主席托马斯爵士。
据《卫报》30日报道,本周末莫斯科的英国大使馆正忙于准备接待高级来访者,可能是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将在2月来访。去年秋天,苏联副外长科尔尼因科原定要访英,因为苏联打下南朝鲜客机而未成行。此间估计,在撒切尔夫人访匈后,英国将会请科尔尼因科访英。英苏两国正谨慎地向高级接触靠近,两国部长级接触会在近期恢复。
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的欧洲导弹优势之争,使欧洲充满了紧张气氛。西欧各国包括英国广大群众竭力要求改善东西方关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去年前任外交大臣卡林顿呼吁过不要只对苏搞“麦克风外交”而要对话。在反对党中,自由党领袖斯蒂尔1月29日刚访苏回来,工党领袖金诺克也将在今年访苏。现在英国政府的这些外交活动被认为是有益的尝试。(本报1月31日伦敦电)


第7版()
专栏:

厄瓜多尔总统选举初步揭晓
罗德里戈·博尔哈取得领先地位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基多消息:厄瓜多尔民主左派党候选人罗德里戈·博尔哈在29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取得领先地位。但因得票未过半数,将于5月6日参加第二轮选举。
参加总统竞选的有9名候选人。根据80%以上选票的计票结果,博尔哈得票占全部选票的28.6%。基督教社会党的候选人莱昂·费夫雷斯·科尔德罗得到27.4%的选票,名列第二。第二轮选举将决定他们两人谁当选总统。
这次大选除选举总统外,还要选举产生全国议会议员、各省省长、各市市长以及省市议员。根据厄瓜多尔宪法规定,总统候选人必须获得绝对多数选票才能当选总统。如果任何一个候选人都未获得50%以上选票,则由得票最多的前两名候选人在大选3个月后进行第二轮选举。
罗德里戈·博尔哈现年48岁,律师出身。1978年,曾竞选过总统,这是他第二次竞选总统。莱昂·费夫雷斯·科尔德罗是一位52岁的工程师、企业家,曾担任过拉美工业家协会主席,现为全国议员。


第7版()
专栏:资料

厄瓜多尔的大选
厄瓜多尔共和国五年一度的大选在1月29日举行,这是1979年结束军人统治后举行的第二次选举。1979年8月,厄瓜多尔经过大选建立了以人民力量集中党的海梅·罗尔多斯为总统的文人政府。1981年5月罗尔多斯因飞机失事遇难,由副总统、人民民主党人奥斯瓦尔多·乌尔塔多继任总统职位。这次大选,除了选举新的总统和副总统外,还要产生国民议会议员、各省省长、各市市长以及省市议员。
竞选活动于去年10月底正式开始。参加竞选的有包括17个政党的9名总统候选人。基督教社会党与其它3个反对党(保守党、激进自由党和民族主义革命党)联合组成“民族复兴阵线”,共同提名基督教社会党人莱昂·费夫雷斯·科尔德罗为总统候选人,这一提名得到另外一些政党的支持,因此,费夫雷斯在竞选中实力比较雄厚。代表民主左派党和人民变革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罗德里戈·博尔哈也拥有较强力量,成为费夫雷斯的竞争对手。
厄瓜多尔这次大选是在国内经济困难的形势下举行的。1983年厄瓜多尔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3%,通货膨胀率达52%,积欠外债60多亿美元,外债数额超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厄瓜多尔政府为了实行“经济稳定计划”,曾采取货币贬值、压缩公共开支、限制进口、取消补贴以及提高生活必需品价格等紧缩措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多次爆发大规模的罢工和群众抗议示威。各反对党也都抨击政府的经济政策,使执政党在大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才基·


第7版()
专栏:

玻工会要求得到满足结束绝食斗争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1月30日专电 记者李志明报道:据此间报纸消息,玻利维亚政府1月29日同总工会签署了一项协议,政府答应接受工会的要求,工会宣布其领导人和会员结束绝食斗争。工会的绝食斗争是1月23日开始的,先后有8,000名工会领导人和会员参加绝食行列。
政府在协议中作出的诺言包括:工人工资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7%;稳定牛奶、大米、面粉、食糖、食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4个月;由玻利维亚矿业公司垄断黄金和其他矿产品的销售等。
工会领袖胡安·莱钦说,签署这项协议是劳动人民的一个胜利。政府方面的谈判代表、计划部长罗伯托·霍尔丹认为,问题已经得到及时解决。但私人企业界反对政府对工会作出的让步。私人企业家联合会表示不接受政府关于增加工资的决定,并以关闭企业相威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