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刘鉴农 李澍卿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重要步骤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已有了初步的恢复和发展。1983年,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农业职业中学在校学生总数已达二百八十多万人,约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0%。不少地方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种类的职业教育网。
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比较缓慢,而且不平衡。有些地方至今还是举步艰难,大多数地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仍是薄弱环节。现在80%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68%的初中毕业生走出校门即面临就业,然而他们却没有受到必要的职业教育。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职业教育事业远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经济形势的需要。
职业教育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的原因
从经济方面看,职业教育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生、发展而兴起和发展的。我国由于社会化大生产不发达,社会分工发展不充分,因此,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从政治方面分析,过去,在“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把职业教育看成是资产阶级的“双轨制”。十年动乱期间,职业教育几乎全被砍光。从思想上分析,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办普通教育、升大学是正统,而办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除此之外,还有体制与具体制度方面的原因。由于经济体制存在着“吃大锅饭”的弊病,有些企业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求不迫切。各个部门之间也缺少通盘规划和统一领导,有些教育部门时常把职业教育当作经济部门的事,而经济部门又往往把它看成教育部门的事,通力合作不够。目前,有些部门办职业教育,往往从安置本系统子女就业考虑多,缺乏有计划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设想。
目前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脱节的现象非常明显。有些地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出路、待遇等问题没有从制度上妥善解决。同属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在毕业分配制度上,有的包分配,有的不包分配;在工资制度上,往往按学历“一刀切”,而不是按实际水平考核定级。还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有些国营单位人浮于事、人才积压,“包分配”的毕业生分不下去,或者分下去不能对口使用;另一方面大量急需人才的集体企业与农村专业户、联合体却得不到人才。
经济体制必须改革,教育也必须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我们应该有一种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两个同等重要、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系统。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和实际需要,建立一个与普通教育体系并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层次。我国经济、技术、人才结构的多层次,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多层次。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要有初、中、高三个等级。职业教育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文化教育的基础上。鉴于我国居民的文化水平低,农村教育目前只能达到普及小学,因此,初等的职业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是大量的。农业初中就是其中的一种。城市初中毕业生也有相当数量需要直接就业,为此,也应采取一些措施,给初中毕业生以一定的职业训练。为了弥补普通中学毕业生缺乏专业技能的缺陷和适应各行各业的需要,当前特别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这包括农、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等。同时要在普通高中增设职业教育选修课。职业大学代表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这已在全国出现了。它适应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为一部分高中毕业生开辟了新的升学渠道。它采取收费、走读、不包分配等改革性措施,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好办法。
2、多渠道。由于国家财力的限制,兴办职业教育,不可能都由国家统一地大规模投资办学。应由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可以由教育部门办,也可以由劳动部门和业务部门来办;厂矿企业办,乡、镇地方也办;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办,有专长的个人也可以办;还可吸收华侨、外资来办。各方面单独办、联合办都行,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同时加强管理。
3、多形式。同一个等级的职业教育不要采取一个模式,而应适应培养人才的不同需要,做到多样化。当然,它们之间在培养目标、学制、办学范围方面应有明确的分工。从学习时间上看,各种职业教育应当有长期的,也有短期培训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半工半读和业余的。从教学形式来看,有教师面授、还可有函授、刊授、广播电视教学等。
4、计划性。我国的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要求职业教育也要有计划性。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计划,并纳入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计划,才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避免盲目性。实行不包分配的制度决不是不要计划,而是为了使用人单位更好地择优录用,人尽其才,这些毫不影响有计划地培养人才。但是,制订计划时要充分估计到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使计划具有科学预见性,否则会造成人才供求上的失调。
5、地方性。我国各地的经济建设、教育发展不平衡,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我们的职业教育体系应具有地方的特色。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一个县,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本地急需的人才,既有利于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又有利于经济发展。
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涉及到计划、经济、财政、劳动人事、教育等许多部门,需要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根据各地实践经验和各方面的反映,我们认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职业教育领导机构是十分必要的。有了这样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将会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劳动、教育制度必须同步改革
教育部门培养人才与劳动者,劳动部门调配使用人才与劳动者,都是为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应该互相联结、互相促进。因此,必须对目前的劳动、教育等制度积极地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我们的一切改革,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进行智力开发的积极性,有利于鼓励广大青少年、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加速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引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因此,我们既要改革那些不适应劳动就业需要的教育结构、教育制度;又要改革那些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招工用人制度。两项改革同时起步,协调进行,才能使改革相得益彰,顺利铺开,取得最佳效果。为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把不培训先就业的用人制度改为先培训后就业,使职业教育成为就业的必经阶梯和先决条件。
职业教育要立法。应制定各个工作岗位的规范和用人的条件,未经职业教育训练的人员不允许走上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岗位,虽经训练但不合格者亦不得招收。衡量企业素质,应将劳动力素质如何作为重要的一条。改进招工考试办法,不能仅考文化、按文化分数高低录用,而应德智体全面考核,文化与技术同时考核。有些工种要考专业知识或技术,保证受过职业教育训练的青年,考核合格后得以优先对口录用。必须招收学徒工的,先作为培训生,培训期满考试合格,方可录用为正式工或合同工。对于从事集体或个体经营者,也应具有该项职业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主管部门才能发给经营执照。坚决克服招工考试或技术考核中的不正之风,改变各种形式主义做法,严肃处理营私舞弊的人。否则,择优录用也会有名无实。
2、在劳动人事工资制度上还应做一系列改革。
要改革目前大学(除部分专业外)、中专、技校毕业生包分配的制度,实行择优录用、择优推荐的办法,逐步实行聘用制、合同制。集体企业和专业户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聘用人才,可由他们提出申请,与学校和愿去的毕业生本人签订合同,工资待遇由聘用单位和本人协商。
在工资制度上,要使受过职业教育训练的,技术、业务水平高的人高于没有经过教育训练或技术业务水平低的。对于虽经职业教育训练但没有颁发学历文凭的毕业生,以及自学成才者,有关部门应组织统一考试和考核,考核合格者,应承认其学历。在评定工资级别上,工资与学历应有联系,但要改变按学历“一刀切”的办法,应该定期进行考核,按其实际水平和贡献大小评定工资级别。
3、要继续进行教育结构、教育制度的改革。
国务院曾提出要在1985年使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40%,这个指标少数地方已经达到,多数地方还要努力。根据我国情况,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的比例应该达到一比一或略有超过。中专和技校也应充分发挥潜力,逐步改变包分配的制度,扩大招生。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为普通教育服务的,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有计划地培养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高等师范院校要设置职业教育系或专业,一些理、工、农、医院校可设置教育专业或接受委托代培专业教师的任务。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应建立高等职业师范学院。
另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还可以试办以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农民)为目标的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重点招收农、职业中学和技校的毕业生,或者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中等技术工人(农民),学制二至三年,待遇不低于其它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这样,既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巩固和发展,又适应四化建设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


第5版()
专栏:

  改革启蒙教育的尝试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教育科研组 顾惠梁
近几年来,一年级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关注,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多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为了改变一年级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状况,从1981年秋季开始,我校开始为一年级学生设计新的学习生活。实验前,我们在本校附设的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作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研究。调查材料表明:启蒙教育中的问题,是由于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的转折太大、要求过高过急所造成的。幼儿园一天的教学时间只占24%,小学却占69%;幼儿园一天休息活动时间占76%,小学只占31%。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脱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生活管理三个方面差别太大。
怎样从幼儿教育的“教养结合、以养为主”过渡到小学教育的“以学为主”?针对“三个脱节”,我们首先改革了课程设置: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语文每周授课时数从十二节减为六节,数学课从六节减为四节,音乐课由二节增为四节,体育课由二节增为六节,美术课由二节增为三节。此外,还增设了科技活动课、故事课、户外活动课、游戏课和卫生课。这样,在学生入学的最初阶段,知识课减少了,活动课增加了,使他们对上知识课从不习惯到习惯。
同时,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对生活作息制度重新安排。把四十分钟一节课的固定课时形式,改为四十分钟和三十分钟交叉进行的课时形式。另外,上午第二节课后,安排半小时的大休息,让学生吃点心、喝豆浆,以免他们饿着肚子上课。夏末秋初,午后让学生睡七十五分钟,天凉后改为午休活动。这样,孩子下午上课就有精神了。
减少教学时间,又要保证教学质量,统一这对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改革教材教法。各科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气氛和教学形式三方面进行改革,使教学面貌焕然一新。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和间歇性。长时间听讲,大脑容易产生饱和性抑制,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我们将好、中、差学生搭配起来,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在教学中常让他们讨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大家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议论能把每个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它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改革启蒙教育的实质,是做好小学与幼儿园衔接的渐进性过渡工作,使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个良好的开端。现在,家庭作业基本在校完成,家长也不用陪读了。减少语文的课时后,教学计划仍按时完成,学生拼音和字词正确率均达98%以上。数学、音、体、美和其他学科也都在减轻课业负担的情况下,达到和超过了大纲要求。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后,学生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已能重做科学家小时候做过的小实验。约有85%的学生经常阅读浅易的科技读物。不少孩子还对种花、养鱼、养鸟、捉虫发生了兴趣。增加体育课时后,学生体质普遍增强,实验班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与上海市同龄儿童健康标准对照,上等和中上等的比例明显超过合格标准。
事实说明,启蒙教育的改革基本符合一年级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要,使他们恢复了童稚的天真,获得了金色的童年。


第5版()
专栏:怎样教育好孩子

  帮助年轻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李大同
最近,我们通过在北京市城区两所小学的调查,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家长,将近一半是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家长。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都是不到十八岁的中学生。十年动乱使他们中断了学习,多数人经历过上山下乡。年轻家长的家庭基本情况有三个特点:一是独生子女率高;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低(以母亲的文化水平为例,大专水平的仅有3%,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0%);三是家庭经济生活水平较低。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反映出的特点是:
1、对孩子文化学习的要求高、希望大。在调查中,有84%的年轻家长表示希望孩子将来上大学,其中有四分之一希望孩子当研究生、出国留学。一位年轻的妈妈说:“我当初是重点中学的学生,‘文化大革命’一来,我刚初中毕业就上山下乡了。现在,我们两口子都是工人,上有老,下有小,经济条件又紧,没有条件再进大学,只盼着孩子上大学。”他们深切感受到失去文化学习机会的痛苦,更珍惜子女学习文化的机会。
为了使孩子学习好,他们不惜金钱,不惜精力,给孩子买课外书、订阅报刊。将近一半的孩子家里的图书超过百本。他们不仅坚持给孩子检查作业,有的还让孩子课外学习英语、书法、绘画、音乐等。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低,当孩子年级渐渐升高时,他们就感到辅导孩子学习有困难了。而且由于自身文化修养低,也难以促使孩子在精神世界上有更高的追求。
2、家庭经济生活水平不高,孩子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年轻家长家庭人均生活费低于中老年家长,但是孩子吃的营养水平并不低,孩子穿得也漂亮,孩子零花钱也多,而家长对孩子家务劳动的要求反而低。
3、家长自身的思想修养水平影响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成为诚实、正直、品行端正的人,可是有的人从切身体会中认为,必须从小教育孩子有应付社会的能力,在外面别吃亏。他们对人对事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常流露给孩子。有个孩子,老师放学后留下他个别谈话,妈妈就说:“我看你们老师是故意找茬儿,赶明儿我给你们老师送两张电影票去。”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学校进行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很好地配合。
年轻家长是十年动乱的受害者,在成长中缺少物质文明条件和精神文明的教育,他们希望孩子在成长中尽可能多地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他们自身的条件限制了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使他们陷入种种矛盾之中。
对年轻家长的家庭教育指责、埋怨都是无济于事的,需要的是帮助,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弱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一位年轻的父亲说:“希望给我们讲点教育学、心理学。”他们很愿意接受帮助,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学校要做帮助青年家长的工作,妇联、工会等组织也要做,报刊、广播、电视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开辟一些园地。总之,应把帮助年轻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第5版()
专栏:

  继续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高柏 张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需要一大批有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敏锐的经济眼光、高度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然而,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这一要求,为数不少的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新形势也很不适应。因此,我们应当想些办法,尽快地消除高校毕业生知识技能应用上的“滞后”现象,提高现阶段智力投资的效益;还要想些新办法帮助企业原有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迅速地进行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以适应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具备科研条件与经济职能的技术开发公司或咨询中心。这种社会实体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我们设想,如果让它增加一种教育的职能,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这种社会实体开办的教育培训业务,主要面向刚刚毕业或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和经济部门中现有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时间不必很长,短则半年,多则一年。可以安排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项目,最简单的是让学员直接参加技术开发中心的业务工作,从中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技术开发过程和管理过程,培养自己的理论应用能力和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开发新技术的战略眼光。在较高层次上,还可以开设一部分课程,如管理学、统计学、工业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市场学和广告学、公文报表与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等,用以丰富和调整学员的知识技能结构,树立现代化的经济观念、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培训的目标是使学员成为具有现代经济头脑,技术开发能力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这种社会实体承办的教育培训是国家整个“继续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需要国家在人财物方面提供专门投资。培养出来的人才无须由国家颁发文凭,只要得到用人单位的承认即可。有条件的单位不妨一试。


第5版()
专栏:

  提倡小学校课间加餐
  沈治平
解决好小学生的吃饭问题,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城市孩子的家长大多为双职工,早上没有时间为孩子准备符合营养标准的早餐;有些家长对早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不大注意孩子早餐的数量和质量,致使小学生第二节课后就感到饥饿,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而一般小学生上午的学习负担都较重,时间久了,不但影响学习效果,也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
为小学生课间加餐,就是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据北京市部分小学生课间加餐的效果观察,加餐班学生的体重普遍有所增加,学习注意力较前集中,头晕现象大为减少。南宁市卫生防疫站曾在小学校进行课间加餐的现场研究,对加餐学生和不加餐学生的体格和学习效果都做了调查,证明加餐学生身高体重的增长均优于不加餐者,学生家长和班主任普遍反映,加餐对学生成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课间加餐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智力开发,对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有些家长担心,课间加餐会打乱一日三餐的习惯,影响孩子午餐的食欲。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要知道,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对营养的需要远比成年人迫切。根据我国营养学工作者的建议,七至十岁的儿童每天需要热量二千千卡,蛋白质六十克;十至十三岁的孩子每天需要热量二千二百千卡,蛋白质七十克。而从事极轻体力劳动的成年女子,每天需要的热量为二千二百千卡,蛋白质六十五克,与小学生的需要量几乎相等。可见小学生的营养需要量是何等迫切。北京市牛奶公司与宣武区教育局联合进行学生课间加餐试点,每个学生供应鲜牛奶三两,糕点一两,受到学生、家长及学校的普遍好评。按照食物成分的计算,三两牛奶可提供热量约一百千卡,蛋白质五克;一两糕点可提供热量约一百一十千卡,蛋白质三克,二者相加,可提供热量二百一十千卡,蛋白质八克,分别占小学生热量需要的9.5—10.5%,蛋白质需要量的11.4—13.3%,实际上只能补充学生早餐的不足,一般不致影响孩子的午餐。而且三两牛奶可提供钙质一百六十毫克,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钙营养水平,对促进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是非常有益的。当然,如果孩子在家已经吃了合乎营养需要的早餐,就不必让他们勉强吃课间加餐了。课间餐制也应当贯彻自愿的原则,不可“一刀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