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董老爱书法
牛立志
宋朝大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有两句诗:“我虽不善书,好书莫如我”。董必武同志很欣赏这两句诗。1963年,甘肃武山一位喜好书法的医务工作者给他寄来几幅书法作品,为了酬答,董老就书写了这两句诗回赠这位同志,可能是想说明自己也是个不善书法然而却酷爱书法的人吧。
其实,这第一句“我虽不善书”,并不符合董老的实际情况。他的书法不仅根底厚,功夫深,还具有他自己的独特风格。应当说,他很“善书”,而且是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
第二句“好书莫如我”,则比较符合他的实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主要做两件事:读书和写字。读书、写字是他的两大爱好。他孜孜不倦写字数十年,很少间断。
董老生活俭朴,吃穿用都随随便便,把节余下来的生活费用于买书和碑帖。他把这些心爱的碑帖装满了两个大书柜,放在卧室里。一部部碑帖经他亲手整理,夹着他亲笔写的名签,井然有序地放在他躺在床上就可以看到的地方。遇到半夜睡不好的时候,不必惊动他人,一起身就可以浏览这些心爱的书法作品。1975年,他逝世后,这些碑帖连同他的大量藏书,已遵照老人生前的意愿,全部献给了国家。
董老写字之所以有成就,完全是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勤奋。
他小时候,在父亲和叔父的严格教育下(父亲、叔父都是读书人,父亲是清朝科举时代的增生、叔父是廪生),不管天寒地冻还是暑气蒸腾,每天坚持刻苦练字。他在少年时期字就写得不错了。1903年当他十七岁进考场时,他的考卷除了言之有物、文笔清丽之外,字体也挥洒流畅,刚劲有力,给了考官很好的印象,使他顺利地考中了秀才。1910年当他以最优等五名中的第一名毕业于武昌湖北省立第一中学时,他的字也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同声嘉许。
以后在他投身革命的漫长岁月里,尽管工作繁忙,任务紧迫,但只要条件允许,他尽可能不荒废写字的功课。就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他的马褡子里也装着笔、墨、砚,每当宿营时,不顾行军的疲劳困顿,在墙壁上大笔书写标语,宣传党的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既进行了宣传,也完成了写字的功课,真是一举两得。
全国解放,他进了北京,担负起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虽然年纪一天天老了,身体一天天差了,但生活却比过去战争时期安定多了,时间也比过去更有保证,所以他写字就越发勤奋。挤时间坚持写字,成了他的一条学习和生活准则。即使外出视察、开会或休息都不例外。1957年12月,他从广州写信给子女说:“……这次离京是养病,每天除看报外,写寸楷六十四个,小楷一百四十四个……总不让日子白白过去。”在遗留下来的一摞写满寸楷的纸张中,他在最后一页空白处写道:“1969年2月养病广州,写千字文一遍,日写一百二十字大楷,最后剩四十字,用大楷则一纸不足,改用较小楷书写完余白。特记其始末。今日写楷大小一百六十字。2月11日,八三老人记。”
平时,他常把毛笔的铜笔帽装在衣袋里,走路、坐车或休息时,习惯地把笔帽掏出来,象运笔一样用手握着在空中划来划去,借以加强手指和手腕运笔的力量。他有一张照片,是在海滨的沙滩上拍摄的,照片中的他正在用手杖在沙上写字。
十年浩劫中,他的心情很坏,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尽管胸中怀着对国家、人民和革命前途的无限忧虑,他仍不时提笔写字,直到卧床不起。
董老写字非常注意节约纸笔。董老写字常用旧报纸,本来这已是“废物利用”了,但他还是按照多年的习惯把正反两面都写满,直到一张张旧报纸都被照样充分利用之后才扔掉。
六十年代初期,国家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纸张非常缺乏,董老找到一块有机玻璃用来写字。写满以后,就用水冲洗,用抹布擦干重新再写。他为找到这么一个节约的办法感到十分高兴。
有时他也买小学生用的大字练习本写字,每一本都要写满最后一页才算完,绝不能剩下一些空页不写。
他也很爱惜他的毛笔。每次写完字都要把笔涮洗干净倒插在笔筒内晾干。遇有毛笔开胶掉头,就用早备好的自家庭院内桃树分泌的桃胶把笔头粘好,用细线缠牢,继续使用。
北京解放前,华北各解放区在1948年已连成一片,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币制也统一了。董老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同志们请他为新发行的人民币题“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当时他的工作非常忙,但仍是不辞烦劳、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反复写了不少遍,直到同志们从中选出比较满意的一张为止。
1974年夏天,在他逝世前的八个月,北京西单商场的同志请他给商场题名。这时他已是八十九岁的高龄,由于患了癌症(当时尚未发现和诊断),身体已很虚弱,又正当炎热的伏天,他反复写了三四遍都不满意,不是认为这个字的间架不好,就是觉得那个字的竖划不直。要不是同志们看他太累,劝他停笔,他肯定还要写下去。他就是这样认真!
自全国解放到他逝世前的二十多年中,他应许多同志、许多单位的殷切请求,不惮烦劳地为大家书写过大量的条幅、横幅,题过大量的匾额。对这样的事,他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地认真对待。题字的内容要反复认真地考虑,墨要反复认真地研磨,字要一遍又一遍反复认真地写。有时在写成寄出以后,感到某个字写的不成功,不满意,还要重新写过,重新寄去。
董老提倡写字不怕下笨功夫。他给晚辈讲王羲之刻苦习字的故事,讲浙江天台山传说中王羲之的墨池,从王羲之又讲到赵子昂,反复讲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他曾向女儿阐述自己对写字的见解和体会说:我写字从来不怕下笨功夫,不走轻巧路,因此专门练楷体字。又说:写楷书要注意每一笔、每一划。间架、笔力一有不到之处,很容易看出来,因此写楷书要比写行书、草书费力。他喜欢写楷书,就是喜欢干费力才能做好的事。
其实,这不仅是他对书法的见解和态度,他的为人,他的一生,也是这样。


第8版()
专栏:

  扯皮也是谋私
  陶华
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会看到扯皮首先有个“圈子”的问题。一些人对圈子里的扯皮往往怒而斥之,而对圈子与圈子之间的扯皮,原来互相扯皮的两拨人则会一致对外地去扯。比如一个厂长,对厂内两个或几个车间之间的扯皮会非常恼火,而一旦与外单位扯起皮来,他可能就是冲锋陷阵的将军。当然,圈子有大有小。同理,一个车间主任对两个或几个工段之间的扯皮会厌恶,而到厂长那里与其它车间“打官司”,又是要据“理”去力争的。
其次,扯皮有个得益还是吃亏的问题。在某些人的心目里,真理不要,面子也不要,要的是“圈子”里的实惠。为此,且不说党和人民的利益,连老部下、老同事、老同乡之类也不在话下,哪管洪荒遭灾,近邻失火,干系重大的是“我”要得到好处。
我们知道,党章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扯皮的聒噪声中,党章要求的“高于”和“服从”被完全颠倒了。那么,他为什么能去扯?那是因为他手中有一定的权力;他为什么要去扯?是为了身后圈子的利益。再说,扯皮得益一寸,他自己的身价也会抬高一分。有的人今天在这个单位是这个观点,扯起皮来慷慨激昂;调到另一个单位没几天,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就会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扯起皮来同样激昂慷慨。这种“屁股”指挥“脑袋”的反常现象,这种不论圈子大小,总是以“我”在哪个圈子的利益为目的的转移,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在小小的“公”字后面藏着一个大大的“我”字。这种扯皮其实也是一种私心在作怪。
我们并不否定合理的部门利益、单位利益,我们反对的是那种置党和人民利益于不顾的无原则的扯皮。为了四化建设,为了端正党风,真正的共产党员要挺身而出,与毫无全局观念的扯皮现象作斗争。


第8版()
专栏:

  大地篇
  钟声扬
种子
我不是珍珠,我没有被埋没的痛苦;
我是种子,我时时希望回到泥土里去,以无限的爱恋,默默地为那些创造春天的人们构思秋天的形象……
我无暇在闲话中逗留,我听见大地在召唤。
萤火虫
萤火虫,拖着蓝色的光,在村外的小河边游来荡去,只满足于在草丛间勾画线条儿;所以,整个夏天没有拿出任何一部象样的作品。
常青树
我披着阳光,从山水之间走来。
生活有时竟遗忘了我,然而,我不计较,也决不会因为被遗忘而停止对你的真诚而热烈的追求。
追求,我在追求中寻找生活的常青树。
我哪有工夫……
我在生命的春天里,已经开始了——但却没有完成春天的事业。
当我从噩梦中惊醒以后,不料树叶微黄,已是初秋的早晨。此刻我哪有工夫去发牢骚,闹情绪,或者唉声叹气呢?
月光下
时间,常常象一个聪明的小偷。当你面对明镜,空叹人生有限的时候,它已盗去了你那最好的东西。
真的,这是我从月光下那些在大地上闲散的脚印中,随手拣到的小诗……


第8版()
专栏:

  蚯蚓
  孙恩林没有雪亮的犁刃,我是一只蚯蚓;用头颅照样疏松板结的岁月,给希望的种子以发芽的早春。不需要矿灯送亮,我的巷道充满了阳光;所有的红花、绿叶、金果、黄穗……都是顶上五光十色的太阳。本来没有什么遗憾,如果不把我当作“无常”差遣;比碎尸万段更大的痛苦,是挂在钓钩上的欺骗。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她们的抒情诗》
  林承璜
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她们的抒情诗》(阎纯德主编),荟萃了从“五四”到八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一百一十五位女诗人、女作者的四百来首、万余行的抒情诗作。这些女诗人、女作者有汉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有蜚声中外的老将,也有崭露头角的新秀。作者地域遍布全国各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三十来位台港和生活在海外的作者,是我国诗坛的一翼。她们的诗作,别具风格,另树一帜。这不仅增加了选集的完整性,而且还增添了选集中流派风格的多样化。这是六十年来女诗人、女作者的抒情诗的一次大聚会,为前所未有的盛事。
这部精选的诗集,具有许多特色,其主要的有:
一、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讴歌了我国女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她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念。中华民族的女性,在艰难岁月中,承受着比男子更重的负荷,在成功的年代里,又默默无闻地作出自己的平凡而伟大的贡献。她们的胸襟、品格博大、高尚。宛青的《给同志》一诗,从革命者的胸怀,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当我默念着诱人的字眼——革命,胸中便燃起火一样的激情;当我们想起神圣的化身——党,似乎没不可为她牺牲。”念着这样的诗句,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刘胡兰、赵一曼、张志新等英雄人物的形象。
即使生活在台湾社会里的女性,对未来也没有失去信心。宋后颖的《挣扎》中写道:“当爱从四面八方呼唤你时,而恨却象无孔不入的细菌,想腐蚀你脆弱的肤体,你必须面对黑暗中的自己,不管痛苦扭曲了那张难看的脸,站起来倒下去再站起来!”这意志多顽强,这思想多坚定。
二、通过对爱情的描写,披露了我国女性的心灵是多么的纯洁美好。这部诗集有不少爱情诗,都呈现着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色彩,读了让人振奋不已。
第三,借物吟怀,抒情寓意,在不少诗中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就是这方面的佳作。
许伽的《赠》一诗,以小石子喻人们虽各自一方——即使飘泊异邦他国,但炎黄子孙一旦遇在一起,都会异口同声礼赞属于共同的祖国母亲!绿舟的《弓和箭》中写道:“据说它们是配偶,但当箭离别弓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坚决,迅速,毫不回头?”在这首小诗中,寓意深刻,富含哲理,它使我们联想到多少英雄人物为了真理,义无反顾的伟大形象。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三十五个一等奖
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高兴地买到一台荣获第四届黑白电视机评比一等奖的××牌电视机。想不到“喜过伤心”,未出一周,电视机竟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了。于是,我的朋友悻悻地找到销售部,发了一通牢骚。还好,售货员不但没有反唇相讥,而且在深表同情之余,还说了一句:这次评比,仅三十几个厂家,竟有三十五种电视机获得一等奖。
三十几家厂生产的三十几个牌子的电视机都获一等奖,是不是都是高质量的?近年来,天南海北的评比会实在多得无法计数。但有的评比,由于缺少科学态度指导,加之关系学泛滥,常常开成了各得其所的交易会。于是,廉价的“优质”、多数目的“并列第一”层出不穷,以此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
优质产品的声誉,既不是自吹自擂的,也不是一次评比会敲定的。广大人民群众才是最权威的评委。群众信得过的产品,即使不标榜第一,也会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快货。那些靠漂亮广告和弄虚作假打开销路的次品,迟早会“嫁”不出去的。但愿那三十五个一等奖,多数能长久地站得住。
刘海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