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北欧的斯诺
——记挪威作家诺达尔·格里格
萧乾
偶然的发现
今年夏间的挪威之行,我的一个主要收获是对诺达尔·格里格这位北欧作家有了些了解。他同举世闻名的挪威作曲家——《培尔·金特组曲》的作者爱德华·格里格是同族。但是吸引我的显然不是这个家族关系,而是这位曾经活跃于三四十年代欧洲文坛的挪威杰出作家,同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有一段因缘。
我熟悉三S(斯诺、史沫特莱和斯特朗),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基希——《秘密的中国》的作者,略有所知。当多少旅华的西方人把中国革命看作“群盲闹事”,当那些驻华外交官、记者以及自称为“中国通”的先生们,凭飞机大炮的比较数字来断定我国抗日战争“必败”时,是这些有卓识的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的抵抗运动表示了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懂得,真正的决定因素,是中国的亿万大众。
在奥斯陆一次宴会上,由于女主人维贝克·勃尔道是茅盾小说的译者,话题很自然地就转到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上了。这时,男主人(一位曾三度访问过我国的挪威医生)问我,可曾知道在斯诺抵达中国的头一年,也即是1927年,一位挪威作家也曾以记者身份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乘火车经过莫斯科到了沈阳、北平和上海,并且在革命风暴中心的宁粤汉地带活动过。他访问了张作霖和张学良,见过当时革命政权的外交部长陈友仁,第三国际代表鲍罗廷,并且同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有过交往。
他这可把我问了个愣。我确实不晓得在那黑暗的日子里,北欧也曾有过这么一位斯诺式的人物。主人真慷慨,他立即从书架上找出这本1927年由奥斯陆金谷出版社出版的《在中国的日子》,并且说:这本书应该归你所有,因为写的全是将近六十年前的中国。你可以让中国读者们知道,很早以前就有过这样一个挪威人,他去中国不是为了谋利,而是为了寻找真理。
随后,奥斯陆大学图书馆又为我提供了一批批有关的资料。这位格里格的声誉早已跨出了挪威。不但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受到高度的评价,他在反纳粹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也广泛地为人们所称诵。
《在中国的日子》
这本书只有112页,然而,在这薄薄的一册书里,却装着一颗多么炽热的心啊!
一个正直的北欧人,在1927那样年月里来到中国,目睹劳苦大众在疾病和饥馑中作着挣扎,看到军阀同帝国主义狼狈为奸;一艘艘挂着外国旗子的军舰在扬子江上自由行驶,租界里持枪携棒的洋巡警横行霸道,他怎能不深恶痛绝!在书里,格里格愤慨地写道:“汉口是谁的?是中国的,还是拥有炮舰的大国的?任何尚有理性的人都不会有所怀疑: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应享有权利。一切有理性的人,都应当站到他们一边。”(第88页)当他看到帝国主义军舰最后被迫撤离武汉江面时,他兴奋地写道:“夜幕笼罩着扬子江。在探照灯的照耀下,这支庞大的舰队朝东海方向驶去了。他们惨败了。”(第120页)
在题名《玉》的那一章里,他描述了旧中国的可悲景象:一边是满身珠光宝气的官太太,她们花枝招展地出入舞场;一边是被迫卖淫的少女和惨死的苦力。这里,许多女孩自幼就被卖给了妓院。刚刚十二岁,就对生活没有了要求,生命本身也就消失了(第38页)。“突然,我看到脚边有个人。当他抬起头来时,我才认出原来是个男孩。他无精打采地凝视着远方。我听到他喉咙里咯咯咯地响,随后,就吐出一滩鲜红的血。他就那样倒在路边了。”
(第76页)
格里格憎恨在中国作威作福的外国人,然而在他访问了鲍罗廷之后,却这样写道:“在中国,他是最不关心自己的人。他从不休息,因为日夜都有人来找他。他是处在生命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的境地,然而他毫不在乎。他如一团熊熊烈火,为一个目标而不倦地工作着。”
(第103页)
象后来的斯诺一样,格里格对孙中山夫人也是无限敬慕的。书中写道:“她在汉口的地位显要。伟大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在世时,她是他终身最亲密的合作者和鼓舞者。孙中山去世后,她成为国民党的灵魂。她同孙中山共过患难,随他流亡日本,又在广州经历了所有的凶险。一次,他们的住所遭到一个叛徒将军的袭击,她是从屋顶爬出逃走的。她参加了北伐的领导。一位美国天主教主教把她比作法国女豪杰冉·达克。她还是中国的南丁格尔。她在北伐军队里组织了唯一的红十字会。当满载伤员(其中有不少霍乱患者)的火车从河南前线一列列地开到汉口时,我亲眼看到她奋不顾身地
日夜为伤员奔走着。她还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搞起一座座简陋的麻风病院。她更加积极地做着妇女工作。如果问世界上哪里最需要妇女运动,那就是中国,而孙中山夫人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第76—77页)
二十年代末期,一个迢迢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青年作家,以这样的激情向欧洲报道中国的革命运动,这是多么可贵的一份情谊啊!
号角和旗手
诺达尔·格里格(1902—1943)出生在挪威西部的第二大城市卑尔根。挪威文学史上称他作“卑尔根的诗人”,而他称自己为世界公民。他一生既是位热烈的民族主义者,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他的家族老早就有诗歌的传统。1772年诞生的挪威国歌,就出自他的一位远祖之手。他本人写过出色的戏剧和小说,但诗歌在他的著作中,占有显著位置。四十年代初,在欧洲反法西斯战争中,他曾是挪威抵抗运动的号角和旗手。
十九岁上,当他还在奥斯陆大学攻读时,为了体验海员生活,他就以普通水手的身份,随一条货轮去过大洋洲。他的第一部诗集《轮船在继续航进》出版于1924年。在这本以及后来的诗集《环绕好望角》里,他描绘了挪威海员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苦,歌颂了他们的高贵品质。他的成名之作是1929年问世的诗集《挪威在我们心中》。诗中赞扬了挪威的山川湖海,也歌颂了纯朴的人民。
在格里格短短四十一年的生涯中,1932至1934年是个转折点。由于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幻灭,为了寻求真理,他去了莫斯科。1936年西班牙爆发的内战是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前奏。格里格也以记者身份奔赴马德里去参加反佛朗哥的战斗。1938年,他在小说《世界必须保持年轻》里,逼真地描绘了在苏联和西班牙的见闻,抨击了西方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而无视人类的正义事业,热诚地表现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三十年代后期,当欧洲知识界不少人攻讦斯大林肃反扩大化时,他也仍旧坚定地支持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
他还通过戏剧,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在剧本《我们的力量和光荣》(1935年)中,他揭露了靠战争发财的资本家的罪恶行径,并再一次对受剥削的海员表示了深切同情,在剧本《失败》(1937年)中,他又以饱满的乐观主义精神,歌颂了巴黎公社,相信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将从那次失败的斗争中诞生出来。
格里格站在为人类正义事业而斗争的最前哨。由于参加过西班牙内战,格里格是最早在挪威洞察希特勒一伙对和平、对民族独立的威胁的。远在张伯伦签署《慕尼黑协定》之前,格里格就在他主编的《前进的道路》杂志中,有力地揭露并抨击了后来堕落为挪奸的吉斯林一伙纳粹分子。华沙被炸时,不少挪威人还幻想这个北欧小国仍可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样幸免于难,因而大唱和平主义,反对把挪威武装起来。格里格就通过诗歌警告国人:“你们不可再睡大觉了。”
1940年4月9日,希特勒的铁蹄果然踏上了挪威的国土。当时,挪威知识界有的消极,有的逃往瑞典;以小说家汉姆逊为首的一小撮,还投了敌。格里格这位坚定的抵抗派,当时正在写一个剧本,准备在奥斯陆大学开学时露天演出。他毫不犹豫地立即投笔从戎。
纳粹入侵挪威后,希特勒的装甲部队长驱直下,大部分土地很快就沦陷了。正当格里格在挪威北部准备迎战时,他忽然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要他同三十名士兵一道把奥斯陆国家银行库存的一百五十箱黄金,迅速而安全地转移到英国。那虽只是一水之隔,但由于天空轰炸机和水下纳粹潜艇的威胁,任务相当艰巨。他们花了七个星期,终于完成了任务。
6月7日,挪威王国政府迁到英伦,继续抗战。流亡政府正在物色一位鼓舞士气的广播员,格里格当然是上好的人选。他可不是仅仅念念稿子的广播员,而是位自写自播的诗人。他把自己的诗才,全部倾注在这一神圣任务上,用他那利剑般的诗句诅咒第五纵队;用他对明天的坚定信念,感染着、鼓舞着挪威的战士和人民。
1943年12月2日,他以记者身分随一架兰卡斯特轰炸机飞临柏林上空。他总是想以亲临目睹的经验,向听众宣布纳粹末日的来临。不幸飞机被击落,心肠火热、才华横溢的诗人格里格壮烈地牺牲了。
中国之行在这位进步作家的一生中,虽然只占了短暂的一年,但是回到欧洲后,他和我们仍旧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因为中国人民从三十年代初期,就展开了反侵略斗争,以后又打响了全球性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炮。
1984年12月14日(附图片)
李建华 插图


第7版()
专栏:图片世界

闹市野趣
冬晴
地处东京中心的大手町地区,高楼林立,车流不息。路口的红色信号灯亮了,车流暂断。突然,九只野鸭在母鸭的带领下,左顾右盼,小心翼翼地列队横越马路,有如行人……这是一九八四年度日本东京摄影记者协会评为“企画奖”的一张照片所拍摄的场景。
猎取这个难得的镜头是煞费苦心的。一九八三年五月,日本《东京新闻》摄影部主任锷山偶然发现,栖居在三井物产大楼人工湖的一群野鸭,一夜之间迁居到皇宫护城河畔,感到饶有兴味,便立意在来年的同一时期抓拍这一场景。一九八四年五月,该摄影部实行了“总动员体制”,由锷山率领,日夜轮番守候,苦等了一个多月。六月十三日,东京大雨,十只野鸭冒雨向马路行进。路很宽,野鸭刚走出数十米,一辆汽车疾驰而过,水花四溅,野鸭受惊返回。摄影部同仁并不灰心,继续守候。六月十五日清晨,母鸭来到路旁,看着路口信号灯,观察着车流,终于下了决心。它前瞻后顾,率领小野鸭穿过马路。这群野鸭长期栖居大都市,仿佛也熟悉了现代都市生活的规律和节奏,这一场面使得在场的摄影记者大为感慨,他们悄悄地拍下了这些场面。此后,《东京新闻》刊登了十二张一组的专题照片。
东京曾被某些人称为钢架和水泥堆砌的城市,也有“精神沙漠”之称,而这张照片所体现的情趣,却充满着一种自然造化与人类社会和谐结合之美,深深感动了报纸的读者。
(附图片)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坦桑尼亚的国家公园
严先徐
在坦桑尼亚国土上,有七个国家公园和十一个自然保护区,它们象一簇簇瑰丽多姿的花朵,点缀在美丽的原野上。
世称“地球裂缝”的东非大裂谷从坦桑尼亚穿过,形成南北走向的两条平行裂谷,中间是一片水草茂盛、林木葱郁的草地,为野生动物的繁衍栖息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坦桑尼亚三个驰名遐迩的国家公园——马尼亚拉湖国家公园、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国家公园和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就座落在这两条裂谷北端的中间地带。
从花园之城阿鲁沙乘车西行,半天就到达马尼亚拉湖国家公园。只见那里水平岸静,四野寂静,狮子在草堆旁酣然入睡,大象在树下低头沉思,偶而才慢悠悠地走动几步。有时,人们向湖边投去一块石头,马上会溅起一片红色“浪花”,原来是聚集在那里的红鹤鸟受惊起飞。这座公园拥有水鸟三百五十余种,包括白鹭、朱鹭、鱼狗和鹈鹕等。
从马尼亚拉湖向北,再向西,便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国家公园。这个直径为十八公里的火山口,状似大碗,底部面积为二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碗”口至“碗”底的垂直距离为六百多米。乘车沿“碗”壁盘旋而下,只见陡壁如削,怪石峥嵘,令人惊心怵目。
这个公园面积不大,但动物之集中,风景之奇特,在坦桑尼亚国家公园中堪称一绝。它以狮子多而出名,其他动物如长颈鹿、非洲豹、水牛、斑马、角马、犀牛、河马等也应有尽有。据一位马赛族导游说,这里经常发生动物袭击汽车的事情。不久前,他驾驶着吉普车不巧进入犀牛的“势力范围”,车子被一头发怒的犀牛连续用角撞了三次,车倒没有大损坏,但车内的游客却吓得满身冷汗。
从火山口西行,就到了坦桑尼亚历史最久、面积最大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公园里有一百五十多万头动物。
每到五、六月旱季,那里草木枯黄,动物只好迁往西边维多利亚湖附近的湿润草原地区生活,十一、十二月雨季时再迁回来。出发前,大批动物聚集在一起,以角马和斑马为其“骨干力量”,排成数十个“方阵”。不知是哪一个领头的动物大吼一声,队伍开始移动。开始慢,继而快,然后飞奔前进。所到之处,黄尘滚滚,吼声隆隆,小树纷纷倒地,河水顷刻变浊,场面蔚为奇观。
国家公园是坦桑尼亚得天独厚的资源。可是,国际上总有那么一些利欲熏心之徒,不顾坦桑政府的忠告,利用先进技术,大肆捕杀大象、犀牛等动物,使得这些动物数量骤减,特别是黑犀牛已濒临灭绝。近年来,坦桑尼亚政府不得不采取种种保护措施,来保证珍奇动物的安全,以使国家公园永远情趣盎然。


第7版()
专栏:他山片石

美国的超级市场
1930年,美国伊利诺斯州赫林区有个名叫麦克·古伦的商店经理,别出心裁地想经营一种能让顾客一次购齐货物的自助式商店。他跑到长岛,改装一间废弃的车库作店铺,同时四出收集各类货物,把这些货物放在没有油漆的货架上,或堆放在大纸箱中,好让顾客任意挑选。开张之后,由于货物齐、价格低,选购方便又节约时间,因而深受欢迎,许多外地顾客也闻讯赶来,生意十分兴隆。这家商店就是美国第一家超级市场,至今已开业五十多年了。
继麦克·古伦之后,超级市场在美国各地纷纷兴起。那时,超级市场都利用废旧的厂房、电影院或倒闭了的银行大楼作铺面,陈设比较简单,大多以巨牛、大熊、猛虎、黑豹等猛兽名称作店号,以此吸引顾客。1932年开设在新泽西州伊丽莎白城的大熊超级市场就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家。它醒目的广告是:“来‘大熊’购货吧!你从未见过如此便宜的商品”。
五十多年来,美国超级市场的发展也几经周折,三十年代开创时就遭到广大中小商店的反对,不少超级市场经受过石头、砖块的袭击,有的连运货车辆也被拦劫;之后又连续受到物价统制,以及快餐业兴起的冲击,有些超级市场因之倒闭了;但多数仍然由于价廉、方便,得到顾客的支持而发展起来。今天,全美国已有三万三千六百家超级市场,仅出售食品一项就有近万个品种。
现在的超级市场不仅设备先进,广泛采用电脑,研究国内外市场信息,扩大销售,而且向货物齐全的大型商场发展。超级市场的商品大多直接来自产地,成本低,加之售货员少,开支小,因此售价低廉;同时又采用新技术加工包装,商品既美观又卫生。不少市场还增设了出售花卉、书刊、家具等部门,尽量满足顾客多方面的需要。所有这些特点,使超级市场牢固地扎根于美国人民的生活之中。
·君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