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未必过时的闲话
谢云
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已成了历史陈迹,但在大洋彼岸升起的五星红旗,似乎还在人们的心头飘扬。象常有的情形那样,一阵兴奋、激动过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深沉的思索。有的同志考虑着我国体育事业如何“实行两分法,更上一层楼”,更多的同志则由体育的走向世界而联想到其它各项事业的更好起飞。
陈小川同志的《看到金牌后的闲话》(见8月23日本报),便是后者中的一篇好文章。确实如他所说:不讲中庸之道而鼓励冒尖;不搞终身制而坚持能者在位;临场拚搏者有足够的自主权而无须事事请示,这些特点和优点,使体育事业更好地出人才,见成绩。这些可贵的实践经验,确实值得正在进行改革中的各行各业认真思索。不过,我还想再说几句闲话,作为补充。
体育竞赛的上述实践中的特点,是早就存在了的。但在旧中国,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荣誉,几亿人口的大国在奥运会得到的金牌始终只是一个“○”。看来,体育本身所蕴藏的无限生机,只有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肥厚的土壤里,才能开花、结果。这次奥运会的十五块金牌,证明了我国国力的增强,但它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的国力与它在世界上应该有的比重之间的差距。我们正在争取于本世纪末在自己的土地上第一次举行奥运会,那时能有多少金牌到手,不但取决于体育健儿的努力,同时也要靠全国人民的奋进。
如果说,国运是体运的外部条件,那么各个运动项目有关同志的素质和精神状态,便是它的内部条件。
同样是体育这个舞台,为什么有的项目能演出威武雄壮的场面,而有的项目的表演却老是那样黯淡无光?为什么有的项目在世界上已名列前茅,而有的项目在亚洲榜上还无名?其中原因,自然一言难尽,但有一条大概可以肯定,那就是事在人为。
女排姑娘们在训练场上的不怕艰苦,在比赛场上的奋力拚搏,是有目共睹的。领队、教练的领导艺术和战略眼光,全队成员的团结协力,也已众所周知。正是这些“人”的因素,使中国女排在走向世界的征途上冲到了前头。我国足球队最近在第八届亚洲杯赛中奋力拚搏,第一次夺得亚军,这无疑也是一次可喜的突破。但是,不久前在国内足协杯比赛中,有的省队为了避开强手,竟有意把球踢进自己的球门。其精神境界的差异,何其悬殊!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了扩大和加速改革的方针。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局面开始出现。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在积极挂帆划桨,即使都张起了帆,并遇到同样强劲的顺风,航行在最前列的,只能是有着女排那种素质和精神的舵手和船工。
这也许可以算是从金牌所得到的另一点启示吧!作为闲话,似乎也未过时。


第8版()
专栏:

北大荒人的名册
张持坚
今年春天,我从哈尔滨来到中央党校学习。一进校门,哟,迎面走来的那位夹着两本硬皮书的,不是在兵团一起搞报道的小黄吗?没错儿,正是他——他考上这里的研究生了。这天晚上,我俩又自然地在昔日那难忘的岁月里漫游,直聊到半夜时分。这时,小黄象想起件重要事情似的,从抽屉里拿出了一份打印的名册。我一看,最上面的一行字是:在首都新闻、出版单位工作的原北大荒知识青年联系表。八开白纸整整六页,记载着九十三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和下乡时所在的师、团、连。
“这是黑龙江垦区负责同志到北京召集我们开座谈会后打印的。”小黄说,“不全,如果在新闻、出版部门工作的知青来齐的话,可能有二百来人。”
翻着这份名册,直觉得几多感慨油然而在心头翻滚。
我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地细细看着、回忆着,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兵团知青共计四十多万,怎么认得全呢?尽管我在兵团报社工作过。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我是熟识的,那就是和我一样,当年下乡的时候,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懂得多少呢?那时,知识青年中年龄最大的不过二十来岁,小的才十五六岁,面对北大荒这片远离家乡的陌生土地,不少人还偷偷地抹过眼泪、鼻子呢……
我了解名册中的小赵,上海一所中学的六九届初中生,瘦小文弱,一张娃娃脸,天真烂漫地象去春游似的到北大荒来了。然而,几载风雨过后,他变了,变得“老成”了。劳动之余,他看书学习,思考问题,碰到解不开的疙瘩就找老北大荒人请教……他从北大荒这座大课堂上,从北大荒这卷百科全书中,源源汲取着营养。渐渐地,他的思想“底子”厚了,对社会了解深了。以后,他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一家报社当编辑。现在,他天天值夜班,挑灯夜战,编稿子,写言论,就象当年在北大荒的油灯下学习、思索一样。
我熟悉名册中的小黄,知道他参加了中央领导同志文选的编辑工作。他是编辑中年纪最轻、资历最浅的一个。可喜的是,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和我们聊过:“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那就是北大荒那些年的坎坷生活经历,为我走今后的路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我还想起了名册中的小袁,他一直生活在兵团的最基层,在连队当农工。他不愿埋没自己,坚持白天握锄,晚上握笔,学着给兵团报社写稿。说实在的,他一开始写的稿子质量很差,错别字还特别多。稿子接连退回去了,但他毫不退却。不平静的生活是他写作的无穷源泉,是指教他成长的最好老师——他“磨”出来了,成熟了。他后来写了一些有内容、有分析的反映知识青年状况的材料,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他回城后,被调到中央一家报社。现在,他时常针砭时弊发表一些用花边框起来的署名文章……
名册上的人物仿佛一个个走了出来,看上去他们是那样地稳重、踏实而又富有生气,对祖国、对事业充满着信心——成长起来了,经受过磨难,经受过委屈,也经受了锻炼的这一代青年!
我知道,还有更多的青年回城后,默默无闻地在工厂、商店、街道工作着……我曾经走访过一些业余大学,意外地发现学生中竟有那么多相识和不相识的北大荒战友。他们有的担任了街道企业的厂长、经理,有的是会计、统计,有的什么职务也没有,在街头卖大碗茶,在公共汽车上售票,在小吃店里收款……一下班,他们就匆匆扒拉几口饭,赶到学校听课去了。他们有的学中文,有的学管理,有的学计算机,也有的学外语。在一个街道办事处做青年工作的小王,认真而又勤奋。他三十多岁了,孩子才两岁,但他硬是咬牙坚持了三年业余学习,使自己的文化程度从初中提高到大专。经过了曲折的道路,对生活有了切身感受的这些北大荒战友,深深地懂得应该怎样珍惜今天,怎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明天。
离开北大荒多年了,尽管我们在那里受了委屈和磨难,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是在那里度过的,怎么忘得了呢?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去陈言旧调
陈言旧调,若精神枷锁,阻碍着人们前进。搞活流通,要发展商业,一句“无商不奸”的陈言,给人以精神压力;执行党的富民政策,一部分人开始富起来,可是“为富不仁”的老调,令人困惑;打破“大锅饭”,奖勤罚懒,拉开了个人收入的距离,少数人又弹起“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调子,引起人们思想动荡。
改革就是破旧立新,对于旧观念、过时的语言,要敢于抛弃,并相应地树立起新观念、新语言。在改革实践中,一些新口号脱颖而出:“时间就是金钱”,“知识就是财富”……这些具有时代精神的语言,从改革中出现,又转过来促进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金践之


第8版()
专栏:

暖流,将流进港口(外一首)
顾工
   一古老的城市有许多古老的传说,我更喜欢在新城里编织新的故事;海洋上正建设钢铁的亭台楼阁,渔民也戴上铝盔去探寻石油的住址。
     二铝盔下你的那双眼睛真是美丽,每次眨动都仿佛闪烁着一个回忆,走出学院你本可走进开花的暖房,你却奔向风暴中沉浮的岛屿。
    三我和你在船头上摇晃,颠簸,你想捉一只海鸥向它倾心诉说:风云在梳理你的翅膀和我的黑发,我们的声音都不会在涛声中失落。
    四来吧,愿意伸出手来的朋友,这里特别寒冷,也特别炎热,在鲨鱼游过的地方正在铺设管道,爱的暖流将流进曲曲折折的港口。
    迎着台风和喧哗我和你站在高高的楼顶,这是这座新城的珠穆朗玛,你的笑是世界上最美的笑,闪耀着太阳里才有的光华。所有的房屋都象才搭的积木,海边的沙滩象张晒暖的木筏,岛屿正被浪花吞没、卷走,远远那张帆呢?可漂流着情话?我和你来到这里曾多次犹豫,旅行箱提起又一次次放下,总喜欢在红枫林里挂张吊床,度过瑟瑟寒秋,度过漫漫长夏……被什么吸引?被什么召唤?是不是画报上的几幅图画?心向往着海洋深处激动的油田,在台风和喧哗中去耸立油塔。


第8版()
专栏:

买书难问题面面观
王益
买书难和出书难是一对孪生兄弟
买书难和出书难是目前出版工作中的两大难题。买书难的问题已经够复杂了,在谈买书难问题的时候,最好不再扯出书难的问题。但买书难又确是与出书难密不可分。出书难是造成买书难的因素之一。上文已讲过,提高买书的满足率必须有储备,但储备总有限度。任何商品能够源源不绝供应市场,主要靠不断重复生产,而不能完全靠储备。书要不断满足读者需要,必须有不断重印旧书的能力,而目前印刷生产力恰恰处于紧张状态,特别缺少印短版书(批量印数少的书)的能力。需要不断重印的书,也有印数较大的,但大部分印量较少,因此需要重印的书,不能及时重印。出版社不能及时重印,书店就不能及时添进需要的书,造成供应率低,买书难。
当年商务印书馆能有那么多备书,一是有较大的仓库,二是有能不断重印旧书的印刷厂。据商务印书馆老职工回忆,如旧书有五百册需要就可以重印。三是当时购买力低,一种书印一千册可以卖好多年。目前,出版社许多新书都安排不上,安排重印书当然就更困难了。新华书店每年都给出版社开一批书单子,希望重印,但大部分得不到满足。
有人也许会说,印刷生产力不足,主要是北京和上海,内地许多地方印刷力量有多余。这要具体分析。内地印刷力量有多余,多余的主要是长版书的印刷力量,短版书的印刷力量一般也不多余。而且多余的时间是在印刷完中小学课本的季节。现在北京、上海每年都有许多书拿到各省、市、自治区去印刷,多余的力量大部分已利用起来。如果京沪两地的出版社和内地的印刷厂积极性更高一些,配合协作得更好一些,还可以多印一些重版书。这部分潜力要继续挖,但潜力不是很大。
买书难与图书发行网点少也有关
应该承认,图书发行网点少,是买书难的一个因素。现在全国图书发行售书点,包括国营书店、供销社、集体个体书店、书摊、书贩等等在内,共有十万零一千五百多个。每个售书点平均为一万居民服务。从这个统计数字看,售书点不算少。因为香港五百多万人口,书店也不过四五百家。问题在于:城市售书点太少。许多城市,人口比解放前增加很多,而书店反而减少了。书店不仅减少,而且小,因而拥挤不堪,影响开架卖书,读者买书非常不便。
因此,大中城市要增设书店,门市面积太小的要建设大书店。增设的书店,不要都是综合性的,可以多设一些专卖某一类书的专业书店。增加专业书店,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图书品种。在城市中也要发展集体个体的书店、书摊、书贩。现在农村中六万六千一百六十五个供销社卖书,此外,还有公社书店、文化站售书点、集体个体卖书专业户等。这样多的售书点,是解放前远远不能比拟的。问题是供销社对卖书的积极性不高,经营的品种太少,不能满足读者需要。集体、个体卖书专业户许多也是兼营而不是专营,经营品种也很少。农村售书点的多少,不能光按人口来衡量。农村地区辽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从一个售书点平均为多大的地区服务来衡量,农村图书发行网点仍然太少。在农村、特别是山区和边远地区,要大力发展能串乡跑村、上山赶集的图书发行个体专业户。提高农村供销社和集体、个体书摊书贩的积极性,保证他们有合理的收入,保证他们能有丰富的货源,增加经营图书的品种,是解决农村买书难的必由之路。
(二)


第8版()
专栏:

玉兰孔雀〔中国画〕 裘忱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