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教育的辩证法
项伊
怎样对待和教育下一代,是千千万万家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中心课题。不同的人,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模式,以各自的子女观、教育观,来塑造青少年和儿童,规范他们的行动。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门学问,一项艺术,甚至是一种哲学。
从孔孟及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到当代各国的学者专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发表了浩如烟海的论著。那些由于不同的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教育,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先撇开这个问题不说,这里只想就日常观察到的一个侧面,讲一点感想。
我们看到,有些做父母的和作教育工作的同志,对教育下一代非常热心、认真,但时常犯一个通病,就是缺乏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用哲学的语言,就是主观认识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因而常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失误。
一种是看不到子女的变化。从儿童到成人,由于生理、心理、社会各种因素,智力、思想等各方面的变化很明显很迅速。
“黄毛丫头十八变”,其实岂止是丫头?但有些做父母的,往往有一种天生的“惰性”,思想总赶不上。明明是少年了,看去还如娃娃;其实已长成青年,还如少年看待。随着孩子长大,逐渐有自己的意志、观点了,但往往无视它的存在,以至无穷的忧虑,过多的管束,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妨碍了他们的成长。
一种是看不到环境的变化。时代前进了,科学文化进步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志趣爱好变化了,更重要的是许多观念都革新了。但不少人还拿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环境条件来要求下一代。两代人的尖锐矛盾,古往今来,重复过无数次。“我们那个时候如何……”,因而总觉得一代不如一代。岂不知有这种想法的人,落后于时代的,正好是自己。两代人思想有些距离或疙瘩,也常常源出于此。
还有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变化。做父母和长辈的,应当在知识、经验、思想各方面比下一代成熟些,这是合乎规律的。但这也是从无知、缺乏经验、思想简单进化而来的。有些人往往看不到这点,正如看到穿开裆裤要发笑,殊不知自己也是穿开裆裤长大的一样。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更丰富,知识积累也更多;但另一方面,由于自然规律,精力、记忆力、吸收能力在发展到一个“峰值”以后,往往向另一方向转化,会逐渐减退。父母所接触到的信息,往往不如精力旺盛的子女广泛,这也是常见的。而且,思想的火花,伟大的发现,也往往出于灿烂的青春以至童真。怎么能老囿于自己的旧框框来看待和教育青少年呢?老一辈有责任向下一代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传播实践经验,但同时,不也应当从下一代吸收许多新鲜东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吗?
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真谛,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做父母和教育人者,都要把自己和被教育者都看成“变量”,而不要看成“常数”,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答案。


第8版()
专栏:

  新鲜感的保持
  王朝闻
《刘开渠美术论集》在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其中有作者二十年代在北京学习美术时写的短论。这些短论力主创造,反对因袭。今年5月7日,我在庆祝刘开渠同志从事艺术活动六十周年大会上,谈到他三十年代在杭州作我的雕塑老师时,一再指出习作始终必须保持形象的新鲜感。他在教学方面的这一主张,和他当学生时主张创造、反对因袭的观点相一致。
记得三十年代在杭州艺专,当我们的习作初步堆泥,造型虽还粗糙,他对反映了模特儿的基本特征的未成品感到欣喜,通知校方派人前来拍照。对于努力探索对象固有的特征,从而有独特感受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鼓励;对于不尊重对象,即一脑子名作规格的学生则是一种间接而有力的批评。
当年学校所雇用的模特儿,大多是中年妇人或晚年船工,很少年轻漂亮的。然而有些同学在给模特儿规定姿势,偏要模仿他所佩服的名作中的姿势。这一点,其实和开渠先生一贯反对习作的漂亮化和美化的教导相对立。对于我们课外的速写,他要求认真选择、观察、发见和再现对象所显示的基本特征。对于我那一幅青年口含一根草的速写大不以为然,这和他在短论中的论点有内在联系。
鲁迅早期在提倡美术的意见书里,论证“受”与“作”的关系时认为,“作”是“受”的结果,“受”是“作”的前提。这就是说,艺术创作必须以艺术感受为基础。开渠先生在三十年代所强调的新鲜感,也是首先着眼于主体对客体的感受为前提的。看来不只艺术创作才需要有敏锐的、独特的、新颖的感受,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也不能例外。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一样,如果它是公式化、一般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己缺少与众不同的新发见。对于审美主体来说,即使面对习见常闻的对象,只要他在感受中是动了感情的,只要他的发见是显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的,只要他的发见不是别人的发见所能代替的,那么,他的创作或批评都可能给人提供新鲜感。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批评,一般化、公式化往往是罗丹所说的戴了他人的眼镜的结果。把别人的判断当作自己的判断,因而丧失了自己在感受方面的特殊点,其作品不可能引起别人的新鲜感。
几十年来,特别是十年内乱,假话、空话、大话流行。为了根绝这种坏倾向坏作风,在提倡实事求是的同时,不妨从老雕塑家的有关言论吸取教训。当然,具体的假话、空话、大话也可能引起某种新鲜感,但它所引起的却不是美感而是丑感。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世说新语》杂说
  吴德铎
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已故余嘉锡先生的《世说新语笺证》,一书余先生是我国受人钦敬的学者之一,他的《四库提要辨证》,是治文史的必备书。
余先生的著作,内容丰富,考证精当,剖析缜密,说服力极强,加上文字典雅,读起来赏心悦目;但更可贵的是余先生看待自己的态度。《四库提要辨证》,列举了许许多多《提要》的错误,有些话相当不客气。可是,余先生对他的“对手”——《提要》的主要撰写人纪昀,却公允地指出:“易地以处,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不能为提要决也”。余先生公开承认,他“略知学问门径,实受提要之赐”。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某些人将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的进身之阶,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
几乎和余先生所有的著作一样,《世说新语笺证》也是重在考证。诚如整理者周祖谟同志所说:“人物事迹,一一寻检史籍,考核异同。对原书不备的,略为增补……,对事乖情理的,则有所评论……”,这部《笺证》就我所知,是已有的《世说新语》整理本中最为详备、功夫下得最深的一种。
《世说新语》是一部“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鲁迅先生语)的名著。我们今天读这本书时,书中可以理解或引起共鸣的,固然不少,但也有些内容,似乎极其平淡,这些内容为何收入书中,一般读者,往往不解其缘,至少不是很欣赏。其所以如此,原因当不外是由于时代的改变,生活习惯、社会风尚、生产方式、伦理关系以及语言文字等等发生了变化。有些内容,当时人认为很有意思,在今天看来,或许根本不值一谈。有些古代笑话,现在读来,一点也不可笑,原因大概亦类此。
现在出版的古籍新刊本,往往附有原书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的介绍,但绝大多数均着眼于政治,政治以外的情况,很少提到。每读《世说新语》总要想到鲁迅先生,如能多看到一些象《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这样的文章,对这书内容的理解,定可以加深和获得更多的启迪。作为一名读者,不禁要向专攻这书的同志呼吁,除了史实的考订,是否还可以说明一下,这故事在当时为什么受重视?它郑重其事地被收入书中的原因在哪里?……这种指导性的介绍,既是指点迷津的良师,也是快读全书的良伴。这种介绍,不一定非洋洋洒洒的大块文章不可,简单的注释,同样也可以解决问题。
这里只是以《世说新语》为例,其他古籍恐也存在这个问题。总之,政论式的前言后记,已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


第8版()
专栏:春潮曲

  他们有一颗红豆般的心
  蓝阳春
壮乡“三月三”,南宁市盛大的“歌节”又来临了。对歌,抛绣球,打铜鼓,舞春牛,跳扁担……活泼多采的节目,增添了南疆的美丽景色。然而,当国内外来宾看到一枚枚形如鸡心的琥珀中,镶嵌了两粒紧挨着的艳如霞、红似火的红豆而成的项链坠子时,更生出悠悠情思,怦然心动。
这红豆琥珀就是一颗火红的心的结晶啊!
这是南宁市永新区民间工艺厂的杰作。厂长吴敬泰年方三十九岁,原是兴宁区灯具厂的负责人。对于伤残青年坐在三轮手摇车上从街上默默行进的景象,有人也许熟视无睹。吴敬泰却心海翻腾起来。他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工、鞋匠、教师、泥瓦匠、木匠、搬运工……他也说不上来他都干过些什么,而尝过的人生的艰辛怎能不使他由于感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而彻夜不眠呢?鸡啼声中,他展纸落笔,写下了“关于辞去灯具厂厂长的报告”……
以伤残青年为主体的工艺厂办起来了。厂房却成了问题,一搬再搬,最后搬到郊区一个低矮、破旧的“五通庙”里。在这里,吴敬泰和残废青年们开始了新的事业。
也许是他的心的透明,使吴敬泰想起要试造光彩晶莹透亮的人造琥珀:将合成树脂把昆虫、花卉之类包起来,再把外形磨光,就成了一粒美的造物。而嵌进南国红豆,更具有无穷意味。
设想往往是美妙的,而创造起来却艰难得多。做实验的药材有很大臭味,试验时又容易燃烧爆炸,在别处找不到适宜的地方,吴敬泰就在家里进行。家里人陪着他呛,陪着他咳,但家里人也被他的那颗红心燃起了热情。
伤残青年的生活中又充满了色彩。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产品质量一步步提高。澄黄、淡黄、褐红、棕红、映绿……各色的人造琥珀,嵌进蝴蝶、蟋蟀、蜻蜓、金龟子、花卉……鲜明艳丽,栩栩如生。青年顾客们在几十个品种中,最喜爱那“红豆项链”。从那一串火红的项链里,他们感觉到了厂长和伤残青年们如红豆一般晶莹透亮的心!
现在,他们的产品运送到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远销日本、意大利、美国……带着壮乡人民的崭新精神,带着中国新时期的色彩!


第8版()
专栏:

  《茅盾研究论集》
由庄钟庆编辑的《茅盾研究论集》,最近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该社所出版的“文化名人研究”丛书中的一种。
这部书荟萃了解放前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文学界对茅盾各个时期作品和各个方面的研究文章共九十七篇,从中可略见对这一文学巨匠研究成果的全貌。这部书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收录建国前研究茅盾的文章的专集,最后的《附录》,将1928年至1949年期间有关茅盾研究文章,作了详细列目,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
(连仲)


第8版()
专栏:

  希腊纪行
范承祚
北京飞雅典飞翼征轮穿云烟,西行空路逾八千;起点始于燕山下,到站远在欧亚边。
科林斯运河地深百尺宽十寻,河长万米水粼粼。凭栏俯视船影动,爱奥尼亚通爱琴。
阿波罗神庙光明音乐是化身,奥林巴斯太阳神。今朝遨游腾空去,飞离地球向火轮。
克里特迷宫赫赫工程数迷宫,厅堂楼层石隙通。奇迹史前三千岁,废墟今在夕照中。
题拜伦墓岂止下笔如有神,正义远征唱拜伦。舍得赤心留异域,长使青松伴英魂。


第8版()
专栏:

  向新时代致敬〔雕塑〕 刘开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