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金秋喜迎挚友来
  ——看朝鲜社会安全部协奏团访华演出
  金凤浩
在天高气爽、红叶初艳的秋光里,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热烈欢迎来自金达莱之邦的挚友——朝鲜社会安全部协奏团的艺术家们。他们这次来华访问演出,为与日俱增的中朝友谊又谱写了新的篇章。
朝鲜社会安全部协奏团,是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同志亲自关怀和培育起来的。在朝鲜解放战争年代,该团的艺术家出入于硝烟炮火之中,用艺术的武器宣扬人民军战果,激励士气,为民族的解放在战壕里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该团继承和发扬了战争年代光荣的革命传统,用自己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宣传和教育人民群众自觉参加反破坏社会秩序分子的光荣斗争,以保卫朝鲜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光辉成果。
这次来访的该团艺术家,为我国观众演出了精彩的歌舞节目。在声乐节目中,有我国观众非常熟悉的朝鲜著名歌曲《金日成将军之歌》,也有反映他们职业生活特点的创作歌曲《保卫员也一起出航》、《竭尽忠诚战斗不息》、《领袖的战士无限幸福》等。朝鲜是有很高声乐水平的国家,这次来访的艺术家根据不同内容和不同风格的作品,运用了与之相应的不同声乐形式。他们以合唱、女声小合唱、男声小合唱、混声二重唱、男女声独唱,丰富多采地展示了朝鲜声乐艺术美的特有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协奏团演出的舞蹈,如《十字路口哨兵的荣誉》、《神枪手和姑娘们》、《千里马锻工》、《愉快的唢呐声》等,都是该团艺术家运用朝鲜民族的舞蹈素材,热情讴歌新生活的可喜成果。这些艺术,紧扣着生活的脉搏,合应着时代的呼吸,给观众以艺术美的陶冶。
朝鲜艺术家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当他们满怀激情地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洪湖水,浪打浪》等节目时,剧场里不时卷起一阵又一阵热浪。这些歌曲,经过他们别具韵味的演唱,为在观众心头拨动共鸣琴弦产生出特殊效果。他们表演的我国舞蹈《春雨》,不仅动作准确,而且在节奏和韵律上,也力求表演出中国的风格。这些动人的表演,激起了观众感情的共鸣。
这次朝鲜社会安全部协奏团来我国访问演出,是我们两国战友间一次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极好机会。我们不仅会在艺术上大有裨益,而且能以友谊的共勉,在未来的战斗实践中,各自不断锤炼着对于祖国的无限忠诚。(附图片)
  舞蹈《十字路口哨兵的荣誉》
陈志 摄


第8版()
专栏:

  赞百花园里“小百花”
  凤子
好戏人人爱看,好演员人人争赞。看了浙江省越剧“小百花”演出团演出的《五女拜寿》,如同置身百花园里,每一个人物、每一场戏,都有她独特的风姿和色彩。几位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岁的青年演员,那样恰如其分地掌握了剧中的角色——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与不同的性格。幕一开,观众就被绚丽多彩的“小百花园”迷住了。
越剧在江浙一带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经过十年动乱,能得到恢复、发展,并且培养出一代新人,看出这个剧种有她独有的生命力。艺术生命除植根于群众的土壤外,还得博采众长,勇于革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越剧小百花的艺术成就,为姊妹艺术开拓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要扶植发展一个剧种,关键在领导。浙江省领导戏剧创作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每年举办一次读书会,以文会友,交流、探讨创作问题。领导拨专款支持读书会,这对提高创作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计的。
越剧创作力量雄厚,培养青年演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作家。而老作家宝刀不老,顾锡东同志五十年代的《五姑娘》曾获得1957年戏曲会演一等奖,《三打白骨精》和现代戏《沈梦珍》上了银幕(《沈梦珍》由黄宗英改编为电影,名《你追我赶》)。这次“小百花”来京演出,除演他的《五女拜寿》外,还有《汉宫怨》。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又是一位多才的作家。
“寓教于乐”是戏剧的职责,没有一部文艺作品不是有感而发的。问题在于所感所发是否反映了人民的所想所感。《五女拜寿》是一出新编的历史故事,笑声中却引人深思。写的是过去,但从中不是可以看出十年动乱时代人事沉浮的影子吗?它对今天年轻的一代将起到启发教育的作用。
演员人人都发挥了她们的艺术特长。她们有好嗓子,好扮相,同时也可以见出导演的功力。如头尾两场拜寿的鲜明对照;邹士龙救翠云于雪地那场戏和两人的身段,真实地表现出人物关系与复杂的心情。(附图片)
  严济慈同志为“小百花”题词


第8版()
专栏:

  “君有远鸿志 踏车万里行”
  ——访第一个登上黄河源头的画家张秉尧
  本报记者 丁浪
“黄河之水天上来”!从古至今,多少画家对于哺育我们民族的生命之河、母亲之河表现了仰慕之情,可惜还没有画家有幸登上黄河源头。现在,黄河源头已留下一位艺术家的足迹,他就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张秉尧同志。他从1982年8月24日离开北京,只身骑自行车、背着画夹,经天津、河北来到渤海湾黄河入海口,然后溯河而上,越过八省八十四县、市,行程万余里,于1983年7月5日登上海拔四千多米的源头。他沿河采风,画了一千多幅速写,写了近二十万字的日记、游记,还拍了几千张珍贵的照片。最近,他的旅行写生汇报展将在京举行。
张秉尧告诉记者:“这次黄河之行,对人生的探索更重于对艺术的探索”。他年近五十,有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十年动乱剥夺了他的大好时光,在“铁窗”里,他偷着画马、画鹰,渴望有朝一日能象飞马驰骋原野、鹰隼翱翔长空那样,在人生的跑道上作最后的冲刺。黄河之行实现了他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追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领略了上下五千年民族的兴衰和忧乐、中华民族的过去和现在。观赏秦兵马俑、汉唐古墓、洛阳石窟、永乐宫壁画……使他具体地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曾经象一个巨人站立在当时世界文化的峰巅,也增添了他对艺术探求的勇气。
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黄河?他说:
“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摇篮,我要在黄河流域的土地上寻找艺术的根。”小时候,母亲教他的启蒙诗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他向往那人间仙境的“白云间”。十五岁那年,他告别母亲,从山西过河,参加了解放兰州的战役。这次重走当年的路,亲眼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巨大的变化,使他唤醒了青春年少时的赤诚,寻找到第二次青春。他感到精神饱满了,脚下也有了根,更清楚地认识到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他念念不忘黄河沿线纯朴善良的人民。他告诉记者:“没有他们,我是走不到黄河源头的。”他骑车带着六七十斤重的行李翻山越岭,一路上困难重重,曲折颇多,曾被人误为投机倒把、耍把戏的,他曾住“鸡毛小店”,同毛驴作伴,也露宿过荒郊。但是沿途各族人民更多的是给他以温暖和激励,虽素昧平生,却殷殷相待。他曾困于山路,饿得走不动了,是纯朴的村民送饭充饥;他曾险些从黄河峭壁掉进黄河,是两个农村孩子冒死相救。到了兰州,肖华同志亲自接见他,并命令所属各部大力协助。临别还赠诗一首,以壮行色:“君有远鸿志,踏车万里行。挥手辞燕山,黄河入画中。莫道尺幅小,却揽山河春。金城一杯酒,送君向昆仑。”
源头一带是一片沼泽地,空气稀薄,雪飞雷响,瞬息万变,但黄的紫的小花在风雪中探出头来,显得很倔强。7月5日,他终于登上了人迹罕至的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脉雅合拉达合泽山下的玛曲曲果(藏语孔雀头之意)。河尽天低,天色蓝得透明,云彩好象在山后边飘起,泉水如同珍珠一样,从河底涌出。波涛汹涌的大河就从这里开始,数千年灿烂的文明就从这里起步,那是母亲无私的乳汁和温暖的胸怀!欢乐和痛苦,在这一刹那全部涌上心头。他突然跪在地上,好象孩子扑进母亲的怀里,失声痛哭起来。张秉尧同志到达一个可贵的终点,同时找到一个可贵的起点。他愿象黄河的一滴水,汇入巨流,奔腾万里。(附图片)
  过雪山(水彩速写) 张秉尧


第8版()
专栏:

  优美·清新·刚健
  ——看昆明市歌舞团演出的民族舞蹈
  胡大德
云南省昆明市歌舞团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来首都献演的一台民族歌舞,使观众感受到了新与美。
傣族舞蹈《澜沧江船歌》,巧妙地运用具有傣族特色的“三道弯”的舞蹈动作和流畅的队形变换,展现出傣家姑娘江上行舟的新图画。特别是姑娘们一大斜排坐地撩脚的动作,是编导把傣家特有的赤脚划水的生活动作,与传统的傣族舞蹈韵律有机糅合,而创造出来的新和美的动态。彝族撒尼舞蹈《石林回声》,表现的不是美丽、善良的阿诗玛的哀怨情怀,而是在祖国大地洒满春光的日子里,曾遭受悲惨命运的阿诗玛回来的欢乐情景。她和春天在一起,和千万个新的阿诗玛一起,沐浴着阳光,饱含着幸福,欢舞歌唱。舞蹈的构思新颖,富有诗意美!
景颇族舞蹈《出征》的编导,在传统古舞“目瑙纵戈”(聚集跳舞之意)中“闪戈”(长刀舞)及“龙东戈”(盾牌舞)等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发展,创造出刚健有力的新舞姿,组成了一幅幅出征的壮丽画面,表现了景颇人民勇敢斗争、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给人们留下了雄壮之美的深刻印象。此外,白族舞蹈《渔家乐》、哈尼族“飞车歌舞”《欢乐的亚阿拉》等,演员表演得风趣、自然,表现了劳动与生活的新风情。
这台舞蹈又新又美,新在诗情画意地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新的生活风貌,美在舞蹈对民族风格的发展创新上。它们犹如一朵朵花蕾初绽的山茶,散发着清香,为首都的舞台增添了异彩。


第8版()
专栏:

  寻求自然美
  阿老
作画必先立意,意奇则奇,意深则深。
张涤尘的画立意新颖,用笔简洁,自成一格。他的山水风景,有水彩画之清新明快,有中国画之力厚气深,笔健墨活,自然成趣。
近年来,他经常跋涉于名山大川,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以其炽热的情怀,描绘着祖国山河风貌。大自然的美不仅为他提供了创作题材,更重要的是充实了他的艺术素养。为丰富绘画的表现手法,他还尝试在纺织品上和在瓷盘上作画,以寄情趣。通过那些篇幅不大的作品,写危峰障日,画村野秋林,山光水色相映成趣,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第8版()
专栏:雨丝集

  多做扶植文艺评论的实事
  秦力
翻阅近期的报刊,看到一些省市正在筹办文艺评论期刊和选刊;某些文艺杂志为文艺评论举办评奖活动;中国作协组织文艺评论家访问大西北……许多人都在关注和浇灌文艺评论这朵花,这是文艺评论界的幸事。
毋庸讳言,与生气勃勃、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相比较,我们的文艺评论还比较薄弱。如何使文艺评论活跃起来、兴旺起来,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其对它抱怨、指责,不如给予它更多的支持和关怀;与其在纸上空谈,不如做几件扶植文艺评论的实事。某些部门、某些地区正是这样想、这样做的。他们办刊物,给文艺评论以更多的园地;组织评论家到生活中去,以开阔眼界;举办评奖活动,以发现和奖掖文艺评论人才……在扶植文艺评论的实事上下功夫,我相信,这棵幼树是会很快茁壮起来的!


第8版()
专栏:

  《杂文报》创刊
《杂文报》已于十月二日与读者见面。创刊号头版刊有创刊词《鼎新革故,激浊扬清》,发表了夏衍的短文《杂文三忌》和廖沫沙祝贺《杂文报》创刊的题词手书。 (明)


第8版()
专栏:

  《女子文学》将问世
《女子文学》将于明年一月在石家庄市问世。它是反映女子生活,团结女作家,培养女作者的文学月刊。女作家冰心题了刊名。
(燕子)


第8版()
专栏:

  漓江晴雨(瓷盘画)
        张涤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