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波恩絮笔
朱敏信
波恩,联邦德国的首都,我别离它已九个多月了。但是,它的风姿、神韵、美景,却象雨后的彩虹,色泽斑斓地浮现于我的脑际。
这个不到三十万人口的秀丽小城,却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它座落在欧洲大动脉莱茵河的中游,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常青。莱茵河象一条玉色的飘带,缠绕在城市的腰部。两岸青山翠岭,市区花木繁茂,森林和公园占全市面积三分之一,使波恩成为西欧著名的绿化区和风景区。
波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位于莱茵河西侧的波恩老城、哥德斯堡区和位于河东侧的工业区博伊尔。三地呈鼎足之势,由横跨莱茵河的三座铁桥相连。波恩老城是全市最繁华的商业区。它的周围有一条环行公路。从这条公路的外缘又向四周辐射出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大道。商业区内有两个广场:市场广场和明斯特广场。明斯特广场的西侧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尖顶教堂。它建于十一世纪,教堂上九十二米高的正方形钟塔,是波恩的象征,是饱经忧患、历尽沧桑的波恩坎坷历程的见证。广场北端屹立着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巨型铜像。他右手握笔,左手托着一叠乐谱,深邃的目光凝视着前方。每天,他沐浴着朝晖与晚霞,接受着行人尊敬的目光,倾听着他们喜怒哀乐的心声。他仿佛在继续从周围的人群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又在谱写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乐章。
从明斯特广场向东穿过市场广场不远,可到达著名的波恩胡同。这条胡同的二十号便是贝多芬故居。这座四层的楼房,坐南朝北,红墙、绿门、白窗,小巧而典雅。贝多芬诞生于1770年。四岁学习音乐,很快就显露才华。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名扬世界、声传千古的乐曲。波恩市民为了纪念他,于1845年建立了贝多芬纪念碑,并把贝多芬的故居改为陈列馆。从世界各地前来瞻仰的人终年不断。每年,在“波恩之友”音乐节期间,还在波恩市议会大楼前演奏贝多芬的乐曲。贝多芬的天才和勤奋所孕育的气势磅礴的乐曲,永远鼓舞着人们,激励他们放眼美好的未来。
从市场广场向南,可以看到一座橙黄色的气势轩昂的建筑。这就是古代选帝侯的宫殿,后来成为波恩大学的主楼。马克思青年时代曾在这里求学,诗人海涅也曾在这里攻读过法律。在这座建筑的前面,是大片柔软的草地和郁郁葱葱的树林。这里是学生们休憩的好场所。高树随风婆娑,飒飒作响;花草散发清香,沁人心脾,气氛恬静而宁谧。但是,它也有过撼动心灵的沸腾时刻。1981年和1983年的10月,联邦德国掀起了两次和平运动的高潮,先后有几十万人从全国各地浩浩荡荡地汇集波恩,在波恩大学前面的草地上举行规模巨大的和平示威和集会。啊!真是人如潮,旗如林,声如雷,情似火。各种标语和漫画都反映着人们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有一面巨幅上画着一个地球,地球两边有象征两个超级大国的巨人在争夺地球。一位教员指着这幅漫画说:大国争霸,人类遭殃。他说出了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心声。
从莱茵河畔新建的大公园中部越过阿登纳大桥南行数公里,便到了峰峦起伏、巍巍壮观的七峰山。山上有一高峰,称龙岩山。山的临河面是悬崖绝壁,地势险要。山头上有一古堡,虽有断垣,但雄姿犹在。这里流传一个神话故事:在远古时代,龙岩山下盘踞一条巨龙,性情暴戾、贪婪,常常吞食过往行人。来往船只经过山麓的河道时,要以美女相献,才准通行。后来,一位德意志民族英雄挺身而出,手持利剑,怒斩巨龙,为民除害。龙死时流的血把莱茵河染成红色,很久以后河水才恢复原状。神话表明,人民需要和平安宁,岂能让妖魔得逞。
啊,美丽的波恩,愿你永远美丽、和平、安宁!(附图片)
  龙岩山下的莱茵河渡口。 朱敏信摄


第7版()
专栏:

  悲壮的回声
  ——马马耶夫高地反法西斯群雕巡礼
  九兰
源远流长的伏尔加河日夜奔流,伏尔加格勒宛如一条长带,与大河依偎在一起。我从市区乘船北行,一路凉风拂面,两岸森林茂密,海鸥翱翔,风光迷人。不久,空中出现一个高大的身影,友人告诉我,这便是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们而建造的“母亲——祖国”塑像。英雄的母亲右手执剑,左手伸开,仿佛正顶着劲风。她的长发与衣裙被风吹向后扬,面孔严峻,张着口,似乎正在呐喊!
遥望塑像,不由思绪万千,当年声震全球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我脑中一幕幕掠过。
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是苏联重要城市,也是水陆交通要塞。希特勒入侵苏联后,即把他最精锐的部队投入争夺该城的战斗,并用两千多架飞机与一千五百多门大炮轮番轰击。希特勒曾下达命令,要法西斯军队不惜任何损失,在1942年8月25日前攻下这座城市。守卫斯大林格勒的苏军英勇战斗,同法西斯部队展开了殊死的巷战,固守阵地。1942年底,苏军在城西北及南面展开反攻,把敌军逐出城外,进而加以包围。到1943年2月2日,拥有三十三万多人的两支希特勒精锐部队全部被歼,其中九万多人被俘。英雄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扭转了整个战局。这就是当年撼人心弦的历史。
离船上岸,我来到座落在伏尔加格勒北部的马马耶夫高地。当年,这块高地是战斗最激烈的制高点。为了纪念参加高地争夺战的苏军勇士们,战后已建起一组气势雄伟的雕塑群体。登上十几米高的洁白台阶,第一组群雕便展现眼前。在平地中间,是象征伏尔加河的清水池,两边有八个刻画当时战斗情景的高地战士形象的浮雕,背后是两堵深褐色焦土状的墙壁,形象地展示了当年战场情景。从墙壁中还不断播放出当年战场上的录音:枪炮声、炸弹声……不绝于耳。
在神圣的马马耶夫高地上布满了炮弹、炸弹、手榴弹、枪弹的碎片。弹片每平方米多达一千多块。今天在我眼前伫立的两面褐色山壁上,刻着一个个头戴钢盔、巍然屹立的士兵,他们身后刻着一行字:“他们都是普通死者!”
继续前行,登上洁白色阶梯,步入圆形的“光荣厅”。庄严肃穆的大厅中央,一只巨手举着熊熊燃烧的火炬。两个士兵肃立火炬两旁。大厅内四壁刻着下垂形状的三十四面长旗,旗上刻着七千多名高地阵亡者的姓名。厅内还刻着一首诗,这是烈士誓言的悲壮回声:
“……
在神圣的母亲——祖国面前,
我们所有的人都尽了自己爱国主义的职责,
直到最后一刻。”
火炬前,放着许多鲜花,这是前来瞻仰的人献给勇士们的,以示对他们的怀念。
走出大厅,抬头仰望,高达五十多米的“母亲——祖国”巨型雕像巍然屹立在土丘之上。这土丘,是当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的长眠之地。
伏尔加啊,伏尔加!你是历史的见证。你目睹两岸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你与两岸人民同悲伤,共欢庆。你那滔滔不息的涛声,似乎在述说英雄志士们那可歌可泣的事迹,又象是他们对和平的呼唤!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而反映当年英勇战斗的雕塑群,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附图片)
  “巨人”与“母亲——祖国”雕像


第7版()
专栏:

  英国汉学家年会
  文洁若
外国学术团体,每年必举行一次年会,会上学者宣读论文,交流情况。今年9月21日至23日,英国汉学家协会在英国中西部工业重镇布里斯托尔举行年会。萧乾和我应邀从挪京奥斯陆前往参加。
英国现在有七家大学开中文课程,有的称东亚语文系,有的称远东系,也有的径称中文系。无论怎么称法,中文总是最主要的,学中文的学生也总是多于其他亚洲语文。其中,仅里兹大学就有一百名学生专修中文。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有七位教授和讲师,学生六十名。此外便是牛津、剑桥、爱丁堡、达勒姆和中伦敦科技大学。这七家大学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以及英国其他以中国为对象的研究人员(如致力于中国艺术的研究者)于1976年组成这个协会。会长每年轮换,今年的会长是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授大卫·卜立德。
9月21日下午,我们是搭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乔治·魏思先生的车去的。布里斯托尔在伦敦西北,相距一百一十六英里。出城不久,一座巍峨的巨堡遥遥在望。魏思告诉我们,那就是英国王室度假的温莎古堡。高速公路两侧展现出无垠的田野,时而有成群的牛羊低头悠闲地吃着草。黛色远山和碧空之间,飘浮着朵朵白云。英国乡间野景,确是秀丽可人。
汽车行驶了近三个小时,进入市区,左拐右拐,才驶到一所古老的红砖楼房。它是座落在深林小丘上的一幢乡间别墅,原属于英国烟草大王威尔斯——即曾畅销我国的“粉包烟”的制造商。如今它成为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招待所了。
报到后,我们特别受优待,住进三楼的套房。站在窗口,阿冯河和跨在河上的大桥尽收眼底。晚餐后,放映了一场印有英文字幕的中国影片《舞台姐妹》,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结尾,当影片演到解放后两姐妹严肃地谈论要好好接受思想改造时,观众中间发出一阵笑声。他们兴许认为是画蛇添足吧。
在一般人心目中,汉学总是同我国古典文学或考据训诂相联系的。从英国这次年会看,西方汉学界的注意力早已从古代移到了今天的中国。年会上共宣读了《论戴望舒的诗歌》(东方学院研究生格雷格·李)、《中国小说的面面观》(荷兰莱顿大学艾德玛教授)等六篇论文。萧乾在会上也做了关于中国报告文学的讲演,并在讨论中,介绍了我国创作界及翻译界的一些情况。
离开奥斯陆那天,我们的女主人伊丽莎伯·艾笛(挪威年轻的汉学家)也动身赴联邦德国参加那里的汉学家年会去了。看来西欧各国的汉学家每年都开这种年会,并且往往互相邀请参加,宣读论文。每隔两年,还开一次欧洲汉学家年会,每三年开一次国际汉学家年会。
蓬勃发展的中国文学受到世界学者这样的注视,是很自然的事,他们是从我们的每一个行动、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席讲话,来认识今日中国的。


第7版()
专栏:人物专访

  访内维斯夫人
  苗在芳
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国家博物馆里,一位妇人的半身像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她就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杰出教育家、英雄的母亲内维斯。
象很多圣普妇女一样,她有一头美丽的大波浪型自然卷发。所不同的,是岁月已将她的头发染成了银白色。也许正是这头银发,使她那多皱的古铜色的面庞充满色泽和光彩。1981年,她不顾七十九岁的高龄,率领圣普一个友好代表团作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客人访问过中国。接待过她或接触过她的人都对她渊博的学识、富有哲理的谈吐、献身教育的崇高思想、还有她对中国纯真的热爱,有着深刻的印象。访华后,她逢人便谈中国,孜孜不倦地推动圣普和中国人民的友好进程。1982年年底,圣普对外团结友好协会诞生了,很快与我友协建立了正式关系。该协会的会长就是内维斯的小女儿、圣普现总统夫人玛丽亚·阿梅利亚·达科斯塔女士。
讲解员在内维斯夫人像前伫立了一会,指着墙上挂着的血迹斑斑的照片说,这个展室是专门纪念1953年2月内维斯夫人领导的、由教育界、知识界广泛参加的圣普人民反对葡萄牙殖民主义《劳工法》的群众斗争。斗争的参加者惨遭葡萄牙当局的镇压和屠杀,内维斯夫人也被捕囚禁在这一房间里整整一百天,但斗争终于以圣普人民的胜利而结束。这是圣普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的不朽篇章。
参观接近尾声时,我们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代表团被告知,将去拜会议长桑托女士。她是内维斯夫人相依为命的大女儿。会见时,桑托议长说:“母亲访华后简直象着了迷,开口闭口都是中国。你们来了,她是一定要见的。”
内维斯夫人和她的大女儿一直住在独立前就居住的房子里,从未搬过家。据说,那是内维斯夫人和她丈夫——一位邮电小职员生活过的地方。他丈夫因病不满四十岁就离开了人世,留给她二男二女。她含辛茹苦,依靠微薄的工资,将孩子们抚养成人,继而资助他们去葡萄牙接受高等教育、支持他们参加民族解放的斗争。
我们应邀去拜访这位令人尊敬的母亲。车子停在马路边一个极不显眼的小小木栅栏面前。见到栅栏里一个小得不能称庭院的空间和一幢破旧的小木房,大家不禁为之感叹:共和国总统的岳母、议长的母亲和议长本人竟身居如此简陋的斗室!圣多美环岛公路边有多少宽敞、阔气的住宅,那一湾湾碧海绿丘之间又有多少玲珑别致的小楼,她完全可以拥有,然而她为什么又不呢?!
台阶上站着一位清瘦的老太太,她就是内维斯夫人,她那深凹的双眼闪着快乐的光,她的背虽有些弯,但给人的印象是仍富有朝气。不用搀扶,她稳步迎上来和我们热烈拥抱,领大家进一间超不过九平方米的客室。代表团团长林林同志说,代表团来拜访她老人家是为了表达中国朋友对圣普一位老革命家、老教育家的崇敬之情和良好祝愿的。她道了谢说:“称我为革命家,那是过奖了。确切地说,我是个教师。记得1921年我开始任教时,圣普只有十二名小学教师、二百多名小学生。我们这个淹没在文盲大海里的民族,是多么需要文化、多么需要教师的劳动啊!就在这个兼课的小学校长岗位上我渡过了四十五个春秋。退休快二十年了。我整天记挂的倒还是孩子们,特别是那些无父无母的孩子们。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邀了几位老朋友,每周定期聚集在一起,缝制些手工活,卖些钱,资助他们读书。”
在中国大使馆为代表团举行的晚宴上,内维斯夫人也应邀光临。整整三小时,她兴致勃勃、侃侃而谈。不是回忆三年前访问中国时那“美丽的梦”,就是向她的学生们——那些身份显要的部长们、中央委员们询问:山后面农村中学孩子们学习可好?山坳中的幼儿园玩具可全?明年教育经费打算增加多少?“学生们”簇拥着她,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她听得那样专注、入神。我在一边听着,对这老人肃然起敬:辛勤的园丁啊,你已“桃李满园”,还在新土上耕耘!(附图片)
  刘国庆画像


第7版()
专栏:

  野生动物的厄运
由于世界范围的野生生物交易有增无已,成千上万种野生动物,特别是稀有鸟类以及数百种植物面临灭绝的厄运。
目前,包括大约二千四百种鸟类和其他动物,以及三万种植物,被列入合法的野生生物交易。据估计,每年的成交额至少达三十亿美元。非法的交易难以统计。犀牛角、象牙、热带鸟等稀有动物黑市价格昂贵。
在印度尼西亚和南美洲,一只鹦鹉叫价高达五千美元。商人们和走私贩子为了获取暴利,勾结一些人大肆捕猎野生动物。
单是一九八三年,就有八万多头非洲象“一命呜呼”,约占非洲象总数的百分之八。大量的象牙流入日本市场。由于狂捕滥杀,非洲的犀牛已从一九七○年的六万五千头下降到目前的一万三千五百头。
虽然许多国家正在进行各种努力来制止野生生物的非法交易,但是,由于市场对象牙、裘皮大衣、手提包和其它野生生物制品的需求愈来愈大,一些唯利是图的人们仍然千方百计地干着违法勾当。
关心自然资源保护的学者认为,如果不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已被列为面临绝迹危险的野生生物中,到本世纪末,将有百分之二十要遭受“满门抄斩”之祸。这不是耸人听闻之谈,而是野生生物非法交易愈演愈烈的必然结果。
·曹聪·


第7版()
专栏:他山片石

  受到欢迎的职业学校
  张曦明
恐怕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家这样的餐馆了:在一年中的五个月里,它每星期只开业两天,而且仅仅在上午十点半至下午一点这段时间里。顾客一顿饭吃到中途,整个饭馆的工作人员就要大换班,甚至连正在炒菜的厨师手中的锅铲也要立即被人接走。这是美国佛蒙特州布拉特尔博罗地区的利·科登·布勒餐馆,它是这个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开办的。
布拉特尔博罗地区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包罗万象,社会上每一种工作,包括家庭生活知识在内,都可以作为学生选修的课程。选修治安防卫课程的学生由当地警察授课。学防火的则由消防队教练。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办了一些社会福利事业,如老年人、残废人服务中心,托儿所、幼儿园和初级小学等,全部由职校学生任职。布拉特尔博罗地区有十座漂亮的住宅是职校学生的作品:建筑专业的学生负责设计建筑,园艺专业的学生负责庭园美化,电工班学生安装电器设备,管子工安装各种管子,木工安装门窗,内部装饰则由装饰班负责。
布拉特尔博罗的职业教育起源于1965年,但当时的职校学生是被人瞧不起的等外品。后来,一位名叫爱德华·珀金斯的农业教师发起了一场改革职业教育的运动。他的主张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新的职业教育中心于1972年应运而生,由珀金斯担任董事。
职业教育的对象向来都是没有条件升大学的中学生,珀金斯则主张职校向全体高、初中学生敞开大门。如今,布拉特尔博罗地区百分之百的中学生都到职校选修一至几门课,他们当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打算继续升大学。
布拉特尔博罗职业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社会的广泛支持。有些社会团体为成绩优良的职校学生提供奖学金,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组成一个二十二人的咨询委员会,负责指导和鉴定职校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毕业以后,受雇率比别的学校毕业生高得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