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把天真活泼还给孩子
  ——记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教育改革
  本报记者 蒋涵箴 肖关根
下午三点多钟,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背着书包回家。他们中间的大部分已经在学校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小部分没完成的同学,回去后也只要做半小时就足够了。这所小学按照“三个面向”的方向,从低年级着手,以“少、精、活”的原则改革课堂教学,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改革的由来
这是小学校里的一种普遍现象:新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常常跑到幼儿园向老师诉苦,说上学是件苦差使,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许多小朋友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不适应小学的紧张生活,身体明显消瘦,病假率上升。有的学生害怕上小学,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看到这一切,老师们内疚,深感片面追求升学率对青少年一代的摧残。他们提出,把天真活泼还给孩子,让儿童从单一的注入式的课堂教学和作业堆里解放出来。从1978年起,他们在不触动现行教学体系的前提下,从事单科改革,控制作业量,限制测验次数,但始终没找到改变现状的根本出路。
小学教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是一个整体,只有从整体出发进行改革,才能冲破旧的体系。今天,科学技术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可是,由于受现行教学体系的局限,青少年一代很难及早了解和接触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要在课堂上增加新知识、新信息,就要大胆地“减”,减少知识课的时间、减少学生的课内外作业、减少考试测验。一天的课时是有限的,有了“减”,才能有“增”。在社会上追求“升学率”的浪潮中,老师们下决心“减”,这需要勇气和办法。
从1981年秋季起,该校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全面教学改革,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开展课外活动。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起步是为一年级的小学生设计新的学习生活。老师们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大班用于教学的时间仅占儿童一日在园时间的24%,大部分时间是用于活动和休息。而一年级教学时间占学生在校时间的69%,回家还有成堆的作业。孩子们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好比登高遇上了陡坡,为了减小陡坡的坡度,他们砍去了一部分文化课的时间,例如语文由每周十二节课减为六节,把这部分时间用来上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
语文课时砍掉了一半,这会影响教学质量吗?该校实践经验证明,在课时减少后,通过教材教法的改革,并不影响教学质量。老师们精心安排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创造学生喜欢的教学气氛,设计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把分散、孤立的知识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成为既有联系又有兴味的新教材。如在教一年级看图学词学句《秋》这一课时,老师就增加了春、夏、冬三幅画。让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仿照课文“秋,秋天到,天气凉,菊花开,树叶黄”的句式,说出了“春,春天到,天气暖,桃花开,树叶绿;夏,夏天到,……”等。学生开动了脑筋,积累了词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教得多并不一定就是教得好。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十五至二十分钟,抓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把基本概念讲透讲清,余下时间不打疲劳战,不作简单的重复,而是变换教学形式和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该校在教汉语拼音时,尽可能把枯燥的声母韵母与学生的游戏和唱歌结合起来。语文老师把拼音字母填入《阿童木》的歌曲中,小学生非常爱唱,原来小学生对学习辅音字母非常厌烦,唱了这支歌,他们再也不头痛了。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样能较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按大纲规定,一年级汉语拼音的教学需要四到五周(每周十二节),而他们只用三周(每周六节),经过验收,合格率达到99.1%。
经过改革,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但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学生放学后在马路上玩,相互追逐,致使不少双职工家长十分忧愁。
新矛盾的产生使老师意识到减轻学生负担之后,应该把教学改革的内容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1983年春季起,该校进一步改革课时表,以“教学时间少,教学内容精,教学方法活”的原则改革课堂教学。一、二、三年级学生上午上课,下午上一节自修课,然后全部参加课外活动,内容由课外兴趣活动、学科兴趣活动和少先队活动三大类组成。
学科兴趣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趣味数学课上,老师通过火柴棒游戏、拼图形、列算式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既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运算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科兴趣活动为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修养。在书法课上,学生与文房四宝交上了朋友;由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木琴等组成的小乐队,能协调地演奏新乐曲。两个课堂以多样化的内容,充实了儿童的学习生活,促进了儿童才能的发展。
改革的检验
1981年进校的一年级新生是改革的试验班,这些学生是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招收的,所在地区文化水平属于中等,现在这批小学生已进入四年级。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师对其中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科学测试。结果表明,虽然该校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但是与课堂教学质量密切有关的语言智商和操作智商,超过了上海市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
该班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指标的平均值,也全部超过了上海市区和全国同龄学生的平均水平。卫生部门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周的大脑疲劳程度的测试表明,学生大脑工作能力的波线基本不变,而有些学校学生大脑工作能力的波线急剧下降。这说明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使学生大脑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
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老师们找到了从小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路子,他们的探索精神是可贵的,成绩也是显著的。他们的经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5版()
专栏:

  大学少年班是个成功尝试
  中国科技大学 辛厚文
中国科技大学于1978年创办了少年班,至今已招收了七届少年大学生,有了两届毕业生。办少年班的目的:一是培养人才,二是摸索快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的中国式的教育道路。通过七年的实践,在如何快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推动了我校教育改革的发展。
实践表明,在我们十亿人口的国家里,确实有相当数量智力发育比较早的青少年。他们有的是由老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发现其天资,注意提供各种条件加强教育。有的是因为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就开始进行早期教育,有些孩子四岁就完成了七岁时的教育。这些孩子进入少年班以后,大部分成绩优秀,求知欲高,思想敏捷,善于提问题,学习水平不低于普通班大学生。例如,1981年少年班有九名学生提前二年报考研究生,结果有七人被录取,其中五名为出国研究生。1982年,有四十七名学生提前一二年报考研究生,有三十八名被录取为国内外研究生,录取率达81%,其中六名赴美研究生中有两名是在校三年级学生。到目前为止,少年班头两届学生中已有五十八名十六至二十岁的学生在国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事实说明,我们有可能为国家培养一批最年轻的博士,而且是在国内外第一流学者的指导下,进入科学的前沿。这是我们早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的一种尝试。
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招生工作,除了第一届是根据群众的推荐以外,从第二届起,就改变了招生办法,即由各地推荐后,用全国理工科高考试题,与高考同时进行,由科技大学根据教育部评分标准阅卷评分,择优初选,再经复试决定录取。录取标准不低于我校本科生的录取分数线。少年班的招生对象是年龄在十五周岁以下,初中或高一的在校学生,但必须具备优秀高中毕业生的文化水平。这种招生办法保证了少年班学生的质量。
在培养方法上,我们根据少年班的学生感性知识少但求知欲强的特点,在课外组织丰富多彩的知识讲座和活动,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这对他们今后选择专业方向也是很有好处的。例如,第一期少年班有三位同学本来就喜欢生物学,听了“当代生物学”讲座后,更喜欢这一专业。前年,他们提前二年考取了赴美生物化学研究生。
为了不断加强少年班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始终鼓励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进行自学,并加以指导帮助。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大一样,我们尽可能组织小班上课,对尖子学生则单独拟定培养计划。我们允许学生不去听已懂的课程,为选修高年级课程的同学提供参考书,联系合适的辅导老师。少年班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按大学本科普通班安排的教学进度,多数同学反映“吃不饱”。任课老师就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大难度。比如少年班的外语教学使用的是国外的课本,并直接用英语讲课,有些同学能直接用英语同外宾交谈。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全校任意选择。
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四化建设对高级软件人才的需要,我们在少年班开设了计算机软件专业。我们准备在少年软件班做如下的尝试:
1、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一边学习,一边进行计算机操作的实际训练。用李政道教授的话来讲,孩子年龄小,要让他们首先多接触实际,可以让他们天天玩计算机,使他们对计算机产生浓厚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加了许多感性知识,而且脑袋里也会出现许多问题,产生许多有益的想法。然后,再进行系统的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训练。
2、要开放式的办学,要面向世界。准备请一定数量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信息科学方面的国内外一流学者来校为学生讲学,给他们出题目,尽力使他们更多了解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正在研究的课题。最近李政道教授再次来科大,他感到非常高兴,第一次来时,少年班学生很拘谨,不大敢提问题。这一次学生们不仅提问题,而且在有些问题上与李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所谓开放式的办学,就是要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并得到其指教。
3、要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在学习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做些研究的训练。比如,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文献报告,设计实验等等。
4、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


第5版()
专栏:教改动态

  哈尔滨建工学院实行导师制度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今年实行了导师制度,将教书育人的任务落实到人。导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树立热爱本专业的思想;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发现尖子,培养尖子;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外自学和活动,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协助政治辅导员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原载《黑龙江日报》)


第5版()
专栏:教改动态

  抚顺市改革大专毕业生分配办法
今年,辽宁省抚顺市人事局改革大专毕业生分配制度,允许毕业生到计划分配范围内的单位去洽谈,了解专业使用情况,自行选择工作单位。用人单位也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选择。双方一经谈妥,用人单位在由毕业生本人带去的“调配指标”卡片上签字盖章,人事局就一次将毕业生分配介绍信和粮食、户口介绍信及档案转递手续办完,加快了分配工作进度。个人找不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人事局再统一分配。
(原载《辽宁日报》)


第5版()
专栏:教改动态

  复旦大学制定优秀生培养条例
为了培养和造就优秀学生,复旦大学制定了《优秀学生培养工作条例》。条例规定,优秀学生可以跳级、提前毕业、免修某些课程、参加科学研究等,从而使他们得到更有效的培养。
为造就优秀学生,学校提供优越条件,包括:学校每学年发给优秀学生书报费三十元;校图书馆、系资料室为优秀生提供方便,按研究生待遇发给阅览证和借书卡;对优秀生开放有关的实验室,并提供一定的实验材料费;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学生者,毕业时颁发优秀毕业生荣誉奖章。 (原载《文汇报》)


第5版()
专栏:

  高等学校要着力培养杰出人才
  凡夫
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高低和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高级技术人才在劳动力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据1977年统计,美国的万分比是六十,而苏联则是八十一点九。因此,美国有的教育学家认为,美国和苏联的竞争,不一定失败于导弹和钢铁,而可能失败于教育和实验室。因为要改变比例,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高等教育,靠学校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我国由于“十年内乱”的影响,培养拔尖学生的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好。据天津大学和东北工学院对历届毕业生进行的追踪调查,毕业生一般都能胜任本职工作,有的成为技术、业务骨干,但杰出人才很少。我国有些著名大学,师资、设备都是第一流的,招收的学生也是全国中学生中的精英,但培养出的杰出人才却寥寥无几。而这些大学以前却培养出不少杰出人才。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提到培养人才,有的同志就想到办研究生院。办研究生院当然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由于师资等条件的限制,短期内还不可能大量招生。所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教学质量,在大学生中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方面科技大学已经做出了榜样,关键是要进行认真的、全面的改革。
首先,要破除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例如,解放以来,我们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多而粗。讲课满堂灌,学生虽然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差;转移工作领域或进行跨学科研究,继续深造都遇到很大困难。目前,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对高等学校来说,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大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面向中等,着重补差”这种教学指导思想也是妨碍杰出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教学要求偏低,讲课内容过细,用小学的方法教大学生。对学生要求不严,考查、考试(包括补考)都通过,没有淘汰率。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教师只能讲中等水平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帮助学习差的学生“过关”,无力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这样,好的学生“吃不饱”,又得不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聪明、才智、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
其次,要修改教学计划,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我国高等学校许多专业的教学计划,虽修订多次,但仍未能跳出五十年代的模式。这种计划以培养“现成专家”为目标,过分专业化。课内学时太多,自学时间偏少,理工分家,基础薄弱。所以,高等学校各专业,必须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切实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文、理、工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再次,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把科学研究纳入教学计划。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大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参加科学研究。苏联的许多高等学校,也把学生参加科研纳入了教学计划。1979年,苏联约有二百万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占全日制大学生总数80%以上。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学科齐全、人才荟萃、设备先进,有条件、有能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心,为国家培养大批杰出的人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名师才能出高徒。“小学毕业教小学,中学毕业教中学”,是中小学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学毕业教大学的状况及其产生的影响,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解放后我们自己培养的中年教师,是当前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但是,他们大多数未受过研究生教育,存在着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老化等弱点。学术造诣高的学者、专家、教授,人数很少,且年事已高,虽然仍是一些学科的带头人,但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多数人已不能担当较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有的已退出了教学第一线。近几年毕业的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现在主要担负着教学辅导工作,多数人正在进修提高。由此可见,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着年龄老化、知识陈旧、青黄不接等严重问题。所以,目前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件大事,必须立即动手,切实抓好。


第5版()
专栏: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一生下来除有哭、吃奶等本能外,别的本领和知识都是成人教的,父母教他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说话、行动,孩子最初的道德概念、是非标准也是从家长那里学的。一般说,儿童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向家长学习:
首先是家长对儿童的直接教育,也就是孩子从家长对他的行为要求、评价和态度中学到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例如,妈妈告诉他“不要打人。打人,妈妈不喜欢你。”他就开始知道打人不好了。
第二个途径,是从家长对周围事物的评价和态度中学习。孩子会从家长那里学到如何观察和评价周围事物。当妈妈出去看病回来,感慨地述说了在公共汽车上年轻人怎样对她关心照顾,这些人怎么好,孩子就很自然地领会到,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是好事。
第三个途径,是家长本人的思想品德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小儿童没有与社会接触交往的经验,总认为父母的言行都是对的,父母怎样对待工作、生活、处世待人,孩子都看在眼里,下意识地模仿,作为行动的准则。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自己要受教育,家长为教育好孩子,应十分检点自己的言行。


第5版()
专栏:家庭教育

  怎样对待儿童的过错
儿童做点错事是难免的。父母应怎样对待?
一、孩子做错了事应及时进行教育,事过境迁再进行教育,会使孩子失去真实感。
二、孩子做错了事,在进行教育时,必须“晓之以理”,使孩子明白所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对。
三、孩子做错了事,应当避免多次重复地教育。如父亲说过了,母亲又接着说,今天说过了,明天又接着说,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感受性比较敏感的孩子应当特别注意。
四、教育必须保持一贯性,切忌在自己心情好的时候,见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进行教育,心情不好时则进行责备、训斥。另外,教育的一致性也是必要的,如果对一种行为表现,母亲说对,父亲说错;今天说错,明天又说对,以致使孩子无所适从,看父母的脸色行事。
五、孩子做错了事,能在家里进行教育的,不必拿到外面去。有的父母常说:“明天我到学校去告诉你的班主任。”这样使孩子产生恐惧或不信任感。这并不是说有关孩子的情况不可以同老师交流。
六、教育的方式应根据孩子的性格而有所不同。对性格开朗、乐观、幽默、活泼的孩子可稍加严厉,但要注意分寸。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孩子应慎重。
七、适当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手段,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行为产生愉快、向往的内心体验;对错误则产生厌烦、悔恨的内心体验。 (保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