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左云新风
  吴象
山西雁北地区的左云县,隔长城与内蒙古毗邻,风沙大,灾害多,无霜期短,昔称“不毛之地”。1958年曾以“左云之风”闻名遐迩,那股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刮起的歪风,对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的错误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了广泛的严重后果,更使全县人民吃了大苦头,长期摆脱不了“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困境。1978年,人均收入只有七十二元,人均负债五十八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左云沉重的历史车轮终于转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左云充分发挥地广煤多两大优势,持续五年全面大幅度增产。1983年,全县在工农业总产值、粮棉总产、财政税收等方面都比1978年翻了两番,人均收入增长到六百一十三元。今年可望进一步增长到八百元以上。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商品生产的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的突飞猛进,全县的物质生产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风正了,社会风气好了,安定团结的局面日益巩固,致富讲风格、丰收讲贡献的好人好事到处涌现,蔚然成风。这是八十年代的左云新风。
文明村的“五好社员”
8月20日上午,我们来到离县城七十多里的廖家堡村。这个村基本上实现了“五无”:无偷盗、无赌博、无打架斗殴、无违法犯罪、无封建迷信活动。
一个六十来岁的老汉,主动热情地同我们打招呼,我们就请他当向导去访问附近的农户。一连看了五六家,家家吃得好,穿得好,式样新颖的家具不少,有的还有收录机、电视机。社员们喜笑颜开,眉飞色舞。我们一面参观一面同老汉交谈,才知他叫李景如,是个有名的“大社员”。因为他1945年就参加了八路军,入党早,资格老,有战功,复员回村后很受尊敬和优待。过去他倚老卖老,好吃懒做,缺米少柴伸手要,一年四季不弯腰,白得集体四百个工,有便宜还想多占点,谁也惹不起。尽管如此,他日子过得并不宽裕。1982年开展文明村建设,党支部找他谈心,鼓励他发挥老党员应起的作用,他醒悟了,转变了。常常鸡不叫就带领孩子们下地,太阳落山还不回家,一年产了万斤粮。他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劲更足了,1983年粮油收得更多,加上育苗、养马、养羊、喂猪、喂鸡,总收入一万五千多元。他热心扶弱助贫,用拖拉机义务为二十多户社员送肥、拉料,还帮孤儿康根根盖起三间新房。他重新赢得了全村的尊敬,被评为“五好社员”,上了光荣榜。
李景如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他却说:“我这不算啥,村里变了的人多着哩!不信咱们到李成寿家看看去。”于是我们又到了李成寿家。李成寿四十七岁,出身贫寒,从小替人放羊。1979年得了场病,发高烧说胡话,家里人没去请医生,却请来了神汉为他“祛邪”。病侥幸好了,他却中了“邪”——封建迷信的“邪”。他是个聪明人,一眼看透神汉骗人的鬼把戏,心想这是个既轻松又赚钱的行当,便故意不戳穿神汉的伎俩,反而学了那套神仙“诀窍”,自称“凤禄彩”大仙附身,装神弄鬼,愚弄病人。先后有八个县八百多人到他的“神堂”求医,闹得乌烟瘴气。自从村里实行了大包干,人们忙着勤劳致富,李成寿的市场越来越小,“财神”离他越来越远,队干部上门找他讲政策,指出路,劝他改邪归正。1982年春,他砸烂了大仙牌,重新拿起了放羊鞭。羊多、粪多、粮多,责任田也种好了。1983年,他成了养羊专业户,全家收入近万元。他拒绝卖高价,坚持把菜羊平价售给国家和社员,被评选为“五好社员”、县劳动模范。
左云县这两年生产发展快,社员收入高,村容村貌一新,社会风气大变。“五好社员”越来越多,还有不少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象廖家堡这样的文明村,左云已有一百四十四个,超过总村数的一半。
“没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敬老院,并不是陌生的新东西,可惜过去在有些地方它只是个摆设,甚至成为讽刺。左云县张家场乡的敬老院才真正显示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两排新瓦房坐落在菜地与花圃之间,室内阳光充足,宽敞明亮。每间房有两套新被褥,成双的油漆床头柜,成对的电镀折叠椅,痰盂、洗刷用具齐全,还有食堂、电视室、游艺室。这里住着十六位高龄的鳏寡老人,有的已经九十四岁了,吃、穿都按当地较高的标准供给,还配备了六位热心的服务员。
张家场还有个气派不小的文化中心,有高大宽敞的露天舞台,两旁有图书室、讲座室、电视室、游艺室、广播室。每逢节假日,文化中心都举办球类、棋类、射击或歌咏比赛。业余剧团上演古装戏或现代戏,锣鼓铿锵,热火朝天。社员们说,有吃的,有穿的,有花的,劳动回来还有听的,有看的。
这个乡的敬老院和文化中心办得好,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因为乡党委、乡政府舍得花钱,也善于花钱。敬老院的修建和开办花费了七万元,文化中心先后投资九万八千元。拿这么多钱办文化事业、公共福利事业,在前些年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生产发展了,乡镇公共积累多了。乡党委书记对此体会很深。他说,“没有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左云县近几年经济发展快,很重视办电、办交通,基本已做到村村通电、通汽车。相比之下,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规模仍显得不足,水平也低。这是长期的贫困、落后造成的,决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县委已认识到这一点,正在努力迎头赶上。近两年,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每年都在一百万元以上。对于左云这样一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县,应该说是个可观的数字了。今年全县已普遍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对成年文盲实行有奖有罚的包教制度。从外地聘请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些富裕的大队,学生考上中学、大学还有奖金。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破除迷信,大胆创新,在原有彩色差转台的基础上,又花二十多万元添置了一些必要的设备,由原广播组的人员因陋就简,边学边干,办起了个“左云电视台”,配合本县实际工作,反映本县好人好事,讲授科技知识,播放乡土文艺节目,受到群众欢迎。各乡一有新事,都主动联系,要求派人采访录像。现在全县平均六户一部电视机,看电视已成为农民的一个生活内容。农民的眼界开阔,思想政治工作好做了。
奔向小康的强大动力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并不意味着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也就发展了。实践证明,如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
有两个突出的例子。水窑乡大路坡大队1981年人均收入就达到一千元了,但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党支部不关心农民富裕以后有什么新的需求,结果旧的陈规陋习复发,封建迷信、赌博斗殴等不良现象重新抬头。与此相反,井儿沟乡上张家坟大队党风正,民风好,人心齐,干劲足。一步一层楼,年年往上升。1981年人均收入达到一千二百元,1982年一千五百元,1983年两千五百元。集体经济雄厚,社员生活富裕,耕地、整地、运输、脱粒等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党支部重视农民富裕以后新的需求,大抓文化教育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新盖文化楼、教育楼,成立科研小组,农民子女考上高中奖三百元,考上大学奖五百元,实行社员退休制度和五保户营养补贴制度,还办了澡堂,购置了电影机、照相机,使社员不出山沟就能洗澡、照相、看电影。
大路坡和上张家坟的对比使左云县委认识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于是,县委决定把建设文明村和评选五好家庭、五好社员的活动,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精神文明建设,核心是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实行联产承包制后,有些地方曾出现“包干到了户,用不着党员和干部”,“实行定包奖,不用抓思想”的误解。针对这一点,左云县在建设文明村、开展“双五好”活动中,从抓党支部做起,要求党员深入开展带头致富、帮穷致富活动,做执行政策的带头人,大胆改革的先行人,科学致富的引路人,帮困扶贫的贴心人,敢管歪风的正气人。
左云县近几年的变化,为贫困落后的县走向富裕文明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相信,将有更多的贫困县,把两个文明一齐抓的左云新风发扬光大,在战胜贫困的同时,与单调、枯燥、封闭、愚昧的旧式农村生活告别,满怀信心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附图片)
  左云县农村剪影
  张家坟大队一农家新居。
  张家坟干部群众讨论远景规划。
  廖家堡大队农牧双丰收。
   《雁北地区专业户、重点户画册》摄影组摄


第2版()
专栏:长话短说

  乡党委书记的感慨
  陈华
读罢《左云新风》一文,一股新风扑面而来。那里的农民发展了商品生产,告别了贫困落后的过去,开始了文明富裕的新生活。难怪左云县的一位乡党委书记发出感慨:“没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这话是耐人寻味的。
回想“文革”那些年,时兴的是“穷革命,富则修”,“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象左云那样的地方,农民生活贫困,不少人连温饱都成问题。物质匮乏,农民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这是造成有些人偷盗、赌博、打架斗殴的重要原因。食不果腹,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精神文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政策对头,方法对头,使左云县的物质生产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五无”文明村出现了,敬老院名副其实了,文化中心办起来了……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这个道理愈来愈清楚了。
当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没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一句空话。但是,认为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也就会自然而然好起来的想法也是片面的,农民富裕起来后,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满足农民的要求,也要花气力。左云县这几年两个文明一起抓,成效显著,就是很好的启示。


第2版()
专栏:

  商业部在鹿邑县召开全国农村储粮会议
  总结推广民代国储新鲜经验
据新华社郑州10月13日电 商业部最近在河南省鹿邑县召开全国农村储粮技术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农民代国家储粮的新鲜经验。
这两年,我国的粮食生产每年都以五百亿斤以上的幅度递增。1983年度全国有十八个省要求调出粮食三百多亿斤,出现卖粮难、储粮难。尽管各地商业、粮食部门采取超库容储存,搭建露天垛、抓紧调运等办法,仍难解决问题。
商业部发现河南省鹿邑县粮食部门组织农民修建格子仓,代国储粮的经验很好,及时组织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商业、粮食部门干部、科研人员和储粮专业户代表现场参观学习。交流会期间,还介绍了吉林农村建玉米楼子、四川农村建钢筋水泥组合仓等储粮方法。


第2版()
专栏:

  学习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
  上海火车站提高服务质量
本报讯 记者王黎江报道:有近百年历史的上海车站,在客运量成倍增长,站场设备条件基本依旧的情况下,不断改革,破除陈规陋习,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客票预售率达60%以上,广大旅客“买票难”的问题得到缓和。
现在,上海车站建立了信息反馈系统,采取定期召开旅客座谈会,设立旅客评议台和监督电话,走访旅客、货主,站长值班接待旅客等形式,广泛听取旅客、货主意见,改进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10月13日,在全国铁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铁道部授予该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第2版()
专栏:

  加强领导 疏通渠道 形式多样
  苏州城乡经济联合出现新局面
本报讯 苏州市积极发展城乡经济联合,今年上半年工业系统实现联合的已有一百二十项,非工业系统一百二十七项。
苏州市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以后,城乡经济联合出现了新局面。去年全市已实现联合的有一百一十个,取得明显经济效益。今年初,又着重抓了几件事:一是切实加强对城乡经济联合的领导,制定发展规划、研究有关政策。二是疏通渠道,进一步放宽政策,为城乡联结开绿灯。三是把扶持乡镇工业作为城乡联合的重点,采取局、社挂钩、大厂带小厂的形式,帮助工业薄弱的乡加快工业发展。
在城乡联结中,苏州市注意围绕优质名牌产品,组织专业化配套生产,扩大生产能力。苏州电扇厂生产的长城牌电扇,被轻工部评为1983年优质产品,但该厂场地狭窄,劳力有限,影响生产发展。通过和吴县、常熟、吴江一批乡镇企业联合,组成了专业化配套协作生产,在基本上不花投资,不搞基建,不增人员的情况下,今年的产量由原来的十四万台增至三十万台。同时,还推动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新品种的开发。市起重机厂是一机部定点生产铲车的单位,与吴县、常熟等十五家县、乡工厂联合以后,不仅使铲车年产量由一百四十台增至三百台,还使巷道堆垛机等新产品陆续上马。
组织城市资金下乡,帮助农村开发自然资源,是苏州市推动城乡联合的又一个特色。今年以来,市供销社和水产、食品、牛奶等公司,分别与郊县农村挂钩,建立起水产、禽蛋、牛奶基地二十多处。市食品公司投资一百多万元,与十五个乡、八百多户专业户签订了禽蛋生产供销合同。
(张功璞 郑太白)


第2版()
专栏:

  龙头在城里 龙尾在乡下
  宁波洗衣机厂城乡结合产量翻番
本报讯 宁波洗衣机厂自1981年投产以来,产量连年翻番,1983年生产了13万台,比上年翻了一番;今年预计生产35万台,又将翻一番多。该厂生产的新乐牌洗衣机,性能优,外观美,畅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
一个小厂,能连年翻番,一跃成为全国的大型厂之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联合,特别是城乡的联合。
一台洗衣机大小零部件一二百种,如果走大而全、小而全、建新厂的老路,建一个年产35万台的厂,至少需要二千多万元的投资和四五年的时间。他们毅然摒弃了老路,在同铝制品、塑料等厂搞专业化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同附近五个县的乡镇企业搞联合,按他们的说法,这叫做“龙头在城里,龙尾在乡下”。这样,膀子就甩开了,协作厂很快就发展到七十多家,90%的零部件都扩散出去了,场地、厂房、劳力、资金等问题,都迎刃而解。只二三年的时间,花了不到三百万元的投资,就成为年产35万台的大厂,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刘峰昌)


第2版()
专栏:

  北京人民机器厂扩散产品提高生产能力
本报讯 北京人民机器厂将印刷机辊类零部件产品扩散到平谷县马昌营乡,支援了乡镇工副业生产,也扩大了自己的生产能力。
这个厂生产的胶印机,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由于该厂地处北京市区,厂房紧张,增加职工和设备都有困难。平谷县马昌营乡人多地少,办工副业积极性很高,但是缺乏技术。人民机器厂今年把印刷机辊类零部件产品扩散到马昌营,帮助他们建起了一座印刷机附件厂,支援设备六十多台,代培技术工人八十多名,还派出技术骨干二十多人直接参加生产,传授技术。人民机器厂利用腾出的一千五百平方米厂房更新了先进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这个厂今年已比去年同期增产印刷机五十多台。
(论茂勋)


第2版()
专栏:

  山区初变——宁夏南部山区见闻
  本报记者 黄翊明
深秋时节,宁夏南部山区八县的辽阔土地上,到处一片葱绿,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喜人景象。记得几年前,记者路过这些地方时,满目荒山,沙洲遍野;没想到几年时间,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在离毛乌素大沙漠边缘不到一公里的一片绿洲上,我们来到了农民杨忠的家。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学智坐在炕沿上,兴致勃勃地听杨忠讲述他由穷变富的故事。
1981年,杨忠一家搬到沙边子开辟了一块新绿洲。他在政府的帮助下,打了两口带子井,种了十四亩水浇地,今年就收小麦五千六百多斤,人均口粮达到一千一百多斤。还盖了七间新房,养了驴、骡和二十八只羊,圈里还有一头猪。
在同心县,我们听到几句顺口溜:“白天不见村,晚上不见灯,行车不见车,行人不见人”。它形象地描绘了当今同心县灌区绿化的现状。穿过树林,我们来到回族农民马占发的家,院子里停着一台大拖拉机。1980年2月,马占发一家搬来时,一辆小架子车就把全部“家当”搬来了。现在不同了,去年全家人均收入一千六百多元,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裕户。
“你是怎样富起来的呢?”李学智问。
“主要是靠多种经营。”马占发说。
这一家十二口人,有六个劳动力,承包三十亩土地。解决温饱以后,马占发大搞多种经营,以副养农。去年买了一台大型拖拉机搞运输,当年收入七千元,今年上半年运输收入已过三千元。现在,他们弟兄三家共有十三间房。年底还准备一家做一套新式家具。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家家都有了,还想买大彩电和名牌摩托车呢!
在当年红军长征路过的六盘山下,有一个高寒阴湿地区——泾源县。这里由于雨水太多,而且气温偏低,长期是个缺粮县。就在这样一个县里,也出现了新鲜事。泾光五队的二十三户农民,现在烧水、做饭、取暖已经用上了电。
走进农民马桂兰的家,女主人高兴地把电饭锅、电炒锅、电水壶和电热褥子等电器用具,一件件拿给我们看。她说,过去我们这里做饭烧柴草,烟熏火燎,老人们说“做饭不用柴,除非神仙下凡来”,现在,“神仙”真的“下凡”来了。


第2版()
专栏:数字与事实

  有色金属产量居世界第六位
1949年我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在世界各国产量中还处于十五名之后,1983年,已跃居为世界第六位。1983年与1949年相比,铜、铝、铅、锌、锡、镍、锑等十种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增长近一百倍。有色金属矿产品,1949年仅生产四种,1983年增加到七种,产量增长二百一十三点二倍。有色金属加工材料,1949年仅生产铜、铅两种,1983年增加到十八种,产量增长二百三十五倍。六十四种有色金属,1949年仅能生产铜、铅、锌、锡、锑、钨、黄金、白银八种,到1983年已全部能够生产和回收。这些金属材料的质量和品种已基本上能满足原子能、航天、造船、化工、电子等工业部门的需要,有不少品种自给有余,已投放国际市场。
我国有色金属出口逐年扩大。1983年,有色金属和半制品及其合金制品出口达一百种以上,数量增加一点八倍。三十三年累计出口创汇是1950年的三十九点一倍。有色金属进出口一年好似一年。仅今年上半年统计,已同五大洲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家厂商签订了一百六十多项进出口业务合同,出口量和成交额均比往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近几年来,通过低息贷款、合资经营、补偿贸易引进大型成套设备,先后建成投产了贵州铝厂、贵溪冶炼厂、涿县铝加工厂等。这不仅改善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布局,而且缓和了有色金属的供需矛盾。
(据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资料编)


第2版()
专栏:

  《旅行家》办旅游公司
本报讯 由《旅行家》杂志社筹办的旅游服务公司最近在北京正式成立。《旅行家》杂志是综合性旅行刊物,刊办旅游服务公司目前在国内还是首创。


第2版()
专栏:

  庆阳地区推广早胜牛
甘肃庆阳地区改良当地黄牛,推广“早胜牛”优良品种,使商品牛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地区的十七万五千多头牛中,已有三分之一是早胜牛。


第2版()
专栏:

  江苏省工业生产势头好
江苏省1至9月工业总产值达四百八十四亿九千万元,已完成全年计划的80%,比去年同期增长17.4%,财政收入增长12.8%。


第2版()
专栏:

  甘泉矿泉水饮料投产
可与崂山矿泉水媲美的甘泉矿泉水饮料,最近开始在陕北甘泉县批量生产。每小时可产矿泉水二千多瓶。


第2版()
专栏:

  陕西探明重晶石矿床
陕西省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队在陕南安康县境内探明了一个大型重晶石矿床,储量达一千万吨。(据新华社10月13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