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谈非洲经济形势
非洲经济稍有增长正加强合作克服困难
坦桑尼亚和科摩罗决定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电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阿德巴约·阿德德吉1983年12月31日在这里宣布,非洲1983年经济只增长0.2%。
阿德德吉是在总结非洲1983年经济形势和展望1984年前景时说这番话的。
阿德德吉说,1983年,非洲遇到了1973—1974年以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1983年比1982年下降了2%。由于许多国家缺少外汇,不能根据需要量进口粮食。他说,由于天灾人祸,1983年有22个国家发生饥荒。他估计,1984年将有约1.5亿非洲人挨饿和营养不良。
阿德德吉谈到了非洲国家间在1983年里进行经济合作的重大进展。他说,十个中非地区国家签字成立了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优惠贸易区也有了明显进展。
阿德德吉还强调迫切需要进行非洲经济的非殖民化。他说,非洲经济实质上完全依赖于工业化国家,这大大限制了非洲独立行动的能力。
据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电 据此间报纸1983年12月30日报道,坦桑尼亚和科摩罗决定在贸易、邮电、文化和新闻方面加强双边关系。
在坦桑尼亚外长萨利姆昨天结束对科摩罗的访问时,两国发表的一项联合公报说,双方同意,坦桑尼亚航空公司和科摩罗航空公司应该尽快开始两国间的航空业务。双方还同意在两国间开始海运业务,并在海洋运输、气象和民航方面交换专家和交流经验等。
公报说,两国间将建立直接的邮电、电报、电话和电传联系。公报说,双方希望进行文化和音乐团体互访,开展学生、教师和运动员之间的交流。


第7版()
专栏:

非统和一些非洲国家谴责南非入侵安哥拉
南非飞机野蛮轰炸安哥拉南部城市
新华社北京电 据本社驻亚的斯亚贝巴、拉各斯和哈博罗内记者报道:非洲统一组织以及非洲一些国家近日来纷纷谴责南非种族主义政权最近对安哥拉的大规模入侵罪行。
非洲统一组织1983年12月29日发表新闻公报,强烈谴责南非对安哥拉妇女、儿童和其他无辜人民的疯狂杀害以及对他们财产的令人发指的破坏。公报说,南非所谓入侵是针对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战士,这种说法是不能接受的。
公报说:“国际社会应当帮助安哥拉加强其安全保卫并且援助西南非洲人民组织的武装斗争直到纳米比亚获得自由为止。”
埃塞俄比亚外交部在1983年12月29日发表的新闻公报中,再次要求国际社会开展全球性运动来孤立比勒陀利亚政权,并呼吁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和政府增加对南部非洲解放运动的物资和财经援助。
新华社北京电 据安哥拉国家通讯社报道,安哥拉军方人士透露,15架南非战斗机1983年12月28日猛烈轰炸了安哥拉宽多库邦戈省的卡荣多,炸死炸伤了许多当地居民。
同一天,南非的八架飞机还轰炸了库内内省的喀哈马市,一些居民被炸死或炸伤。
1983年12月26日,南非的12架飞机轰炸了库内内省的库维莱,炸死炸伤了一些居民。安哥拉防空部队击落了三架敌机。


第7版()
专栏:

哈布雷总统同法国防部长会谈
法国防部长宣布法不急于从乍得撤军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据外电报道,法国国防部长夏尔·埃尔尼于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1月1日访问乍得期间宣布,法国派驻乍得的部队并不“急于”回国。
埃尔尼访问乍得期间,曾到乍得东部的比尔廷市视察了驻在那里的一支法国部队。1月1日上午,乍得总统哈布雷接见了埃尔尼,并就两国关系问题会谈了2个小时。
据法新社报道,埃尔尼在接见后说,法国和乍得的关系非常好。他说,法国在乍得的军事存在,将有助于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乍得冲突。埃尔尼还说,他不知道法国部队撤出乍得的日期。
在谈到1月9日将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乍得和解会议时,埃尔尼认为,乍得总统哈布雷及其政府是希望实现乍得和平与和解的。
另据报道,哈布雷总统在1日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说,利比亚目前正在准备对乍得发动新的入侵,其直接目标将是乍得东部比尔廷省的伊里巴。


第7版()
专栏:

民主德国调整农产品价格放宽农业政策
波兰国民收入去年出现回升
据新华社柏林1月2日电 经过一年的充分准备和酝酿之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新年开始进行农产品价格的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放宽农业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单位大力采用科技新成果和先进经验,增加农副产品的产量,改善市场的供应。这次改革是民主德国对农业采取的最深刻的一项政治和经济措施。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国家取消对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劳务和购买生产资料所给予的补贴。
二、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对农畜产品的收购价格。
三、国家提高所有小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包括农业社社员的家庭副业产品的收购价格。
四、食品的零售价格将不受这次改革的影响。在1984年的预算中,国家拿出331亿马克对人民所需的基本产品实行优惠税率和价格补贴。
据新华社华沙12月29日电 波兰议会今天宣布:1983年波兰经济取得了进展,国民收入近四年来第一次回升,增长3.8%。但由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财政收支中仍有赤字。
今天举行的波兰议会第四十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1984年国家预算法令。议员扬·卡明斯基代表议会计划、预算和财政委员会就这一法令草案作说明时指出,1983年波兰经济中“出现了顺利发展的趋势”,工业产值增长约6.5%,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收成良好,对外贸易中保持了顺差,财政状况获得某些改善。与此同时,“某些工业部门生产进程不符合国民经济计划规定的比例”,畜牧业生产受到破坏,市场供货量没有达到预定的计划指标,通货膨胀大大超过计划规定的规模。


第7版()
专栏:

反对部署美国巡航导弹
意群众在西西里导弹基地前静坐示威
新华社罗马电 来自意大利全国各大区的500多人1983年12月30日上午在部署导弹的西西里岛科米索军事基地前举行静坐示威,反对部署美国的巡航导弹。
30日一早,示威群众分别在科米索基地的5个出入口前静坐,阻止基地人员和车辆出入。在一个出入口前,警察强行将部分示威者拉走。静坐示威于当天下午结束。
意大利将从1984年3月开始部署第一批16枚美国巡航导弹。这将是北约计划在西欧部署的572枚新式中程导弹的一部分。


第7版()
专栏:专论

日本“科技立国”试析
周斌
目前,日本正在全力筹备明年在东京附近的科学城筑波举行的“世界科学博览会”。日本政府一再表示希望有关国家将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今后发展科技事业的最新设想送去展出,并计划组织1亿人次参观,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
日本举办这样一次规模巨大的博览会,是它在八十年代推行“科技立国”、发展经济总战略的一个具体措施。
日本非常善于采用别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并从中得到很大的好处。由于采取先进科技,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得以大约比欧美快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战后又只用10年时间就重建经济。日本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方面的一些做法,很有参考的价值。
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日本所处的特殊环境,使日本在吸收、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拥有不少有利条件,例如:美国出于自身的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对日本在科学技术方面不保密;日本教育普及,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文化、技术素养比较高;日本战前的陈旧设备大都毁于战火,战后可直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日本国内外企业间竞争空前激烈,对技术革新投资的积极性很高;廉价石油为日本提供了丰富的能源等等。
日本在吸收、引进科学技术方面的经验,首先是抓得及时,舍得投资。日本在五十年代引进先进技术共2,300余项,到六十年代末,每年就接近2,000项。日本对外贸易长期出多于进,唯独在技术贸易中,至今仍是进多于出。
其次,及时掌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新苗头。既把引进的着眼点放在赶超世界最高水平上,又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令,严格控制轻重缓急和优先次序,一些重大项目实际上都由政府统一掌管。
三是一般只引进技术而不引进设备,尤其不花巨资引进成套设备。万不得已需要引进时,也不是为了直接用于生产,而是为了解剖、仿造。
四是把引进和独创密切结合起来,想方设法使引进的技术尽快消化在日本自己的技术体系中,尽快体现在日本自己的生产成品上。日本每年用于独创开发新技术的投资,都大于引进支出,而引进支出中数额最大的,往往是那些急需独创开发的关键性项目。
五是对技术革新的理解比较全面。日本把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销路、新的经营管理方法视作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特别强调建立适应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新的经营管理体制。
六是始终把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放在引进工作的首位。日本政府和工厂企业把引进作为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特殊途径”。
由于颇有成效地进行吸收和引进,到了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末期,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1968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个“经济大国”。但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于“滞胀”局面,并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经过连续十几年“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面临了“新的严重挑战”。
日本政府认为,为了在八十年代以后求得继续发展,克服许多经济部门在重大技术革新方面的停滞趋势,解决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的现实危机,生产更加价廉物美的产品,从而在国际市场上继续保持强劲的竞争能力,正在及时调整国家的发展战略,把以往那种以引进和改革外国现成科技成果为主的“吸收型”做法,转到以独创开发“自主技术”为主的“播种型”轨道上来。同时,日本政界、经济界一部分人也主张,为了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发展,必须建立一支更加强大的科技力量。因此,研究开发新的科学技术,不但仍是日本“整个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而且越来越被视作处理内外政治难题和提高国家政治地位的基本手段。
为了贯彻这个新的指导思想,日本政府这几年动员各方力量,酝酿和制订全面规划,并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增加与合理分配对新兴领域的投资,加速改变技术模式,充实有关研究机构,扩充新技术的鉴定制度与评价组织,加强官民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的分工合作,着手改革教育制度,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开展国际合作等,有的已经初见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日本从事独创性“自主开发”的时间并不长,基础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同时,日本的社会制度决定它的科技开发研究只能依靠民间企业分散进行,而这些民间企业往往容易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并对竞争对手严密封锁消息。这显然不利于整个国家水平的迅速提高。此外,日本和美国、西欧在开发研究尖端科技方面的较量,也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这样,日本“科技立国”的战略,虽在逐步贯彻落实,并已取得若干进展,但今后的道路仍将是不平坦的。


第7版()
专栏:

阿根廷开始审讯前军政府成员
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电 阿根廷1983年12月29日正式开始审讯1976年至1982年统治阿根廷的三届军人执政委员会9名成员,以确定他们在“反颠覆行动”中采取“明显非法斗争方式和手段”的责任。
前总统、陆军总司令豪尔赫·魏地拉和巴伯托·比奥拉以及前海军总司令阿曼多·兰布鲁奇尼和空军总司令奥马尔·格拉菲尼亚12月29日上午相继前往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听取了受审的通知。包括前总统、陆军总司令莱奥波尔多·加尔铁里在内的另外5名前军政府领导人30日也前往这一最高军法机构听候受审通知。
对前军政府所有领导人开始审讯,是根据现总统劳尔·阿方辛12月13日颁布的一项法令进行的。
另外,最后一任军政府总统雷纳多尔·比尼奥内由于同一名阿根廷技术人员被绑架后失踪一案有关,29日被法庭传讯,但他以妻子有病为理由没有到庭。


第7版()
专栏:卢森堡通讯

别具一格的水电站
——卢森堡维昂顿电站参观记
本报记者 林军 新华社记者 张荣典
卢森堡东北部与联邦德国接壤的游览区奥尔河谷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峦,四周听不到隆隆的水声,但就在这一片绿色世界里却“掩藏”着一座发电能力达110万千瓦的水泵积水式水力电站——维昂顿水电站。
奥尔河水力资源并不丰富。由于季节关系,河水流量很不稳定,年平均流量为每秒9立方米,天然落差也小。设计者们通过科学而巧妙的设计建成了上、下两个水库,解决了流量不稳、天然落差小的问题。
维昂顿电站的设计和建设凝聚着卢森堡和联邦德国、比利时等国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智慧。电站建造者们在谷底打一个长330米、宽17米、高30米的纵向水平坑道。九个发电机组(每个机组主要包括一个水轮机、一个发电机、一个水泵)并连地安装在坑道里。在河谷300米高的山顶上还挖一个面积50公顷,蓄水量720万立方米的人工水库,这就是电站的上水库。上水库中间有一道堤把水库分成左右两部分,在堤中间建一个取水装置,它可以分别取水库左右两部分的水。这种建造方法的好处在于:维修水库时可以先放掉一部分水库的水,而水库的另一部分水仍可保证部分发电机组的运转。另一个取水装置建在水库的右边部分。这两个取水装置使水通过两个倾斜的钢筋混凝土水道输向九个发电机组的水轮机,由水轮带动并连在一起的发电机发电。从水轮机出来的水再由另两个钢筋混凝土水道通往下水库。下水库是在谷底两端打坝建成的,面积90公顷,蓄水量1千万立方米。下水库的水坝能使河水形成23米的落差,在此又建了一个小水电站以供应维昂顿电站附属设施的日常用电。
上水库与水平坑道里的发电机组之间的落差有290米,经过每个水轮机的流量为每秒39.5立方米。这样大的落差和流量,使9个发电机组的发电能力高达90万千瓦。
第十个发电机组是1976年建成的,它的发电能力达20万千瓦,这样电站的发电能力增加到110万千瓦。
维昂顿电站的修建是为了满足高峰用电的需要,发电机组每天平均只开动4个多小时。这是电站的又一特点。
维昂顿电站处于欧洲西北部工业区的心脏地带,它发的电进入联邦德国的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电力公司的电网和由12个国家组成的欧洲电网。就联邦德国的那个电网而言,其他各种电站的总发电能力约为2,500万千瓦,在高峰用电时,这些电站发的电不能满足需要。此刻,维昂顿电站立即发电。维昂顿电站在关键时刻发电,减轻了整个电网其他电站的压力,保证向用户供电,这给整个电网和维昂顿电站本身都带来了经济上的好处(因为高峰用电收费较高)。在用户用电少的情况下,维昂顿就抓紧时机用这“多余”的电来开动水泵把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去,这是一项巨大的节约,因为电是储存不了的。
另外,奥尔河谷上下都是一片不透水的板岩和石英质砂岩。这样的地质条件对修水库和坑道非常有利。挖水库和坑道而得的岩石可就地用来建堤坝。这也都大大节省了建设投资。
电站只有180名职工,其中包括40名工程技术人员、120名熟练工人、20名服务人员。在洁静的中央控制室里,只有两名技术人员通过彩色荧光屏、各种仪表和电子计算机系统来监视和操纵各发电机组或水泵的运转。
参观结束了,但维昂顿电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图片新闻

萨尔瓦多游击队今年元旦开始的攻势中,炸毁了连接这个国家东部地区唯一的桥梁——库斯卡特兰大桥。驻守在那里的约400名政府军大部分被消灭。图为大桥被炸塌情况。
本报电视照片


第7版()
专栏:

卢旺达鲁奔迪水稻区农民增加收入后盖起了新房。
新华社记者 解聘如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