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芝麻开门
蒋元椿
科尔多瓦省是阿根廷政治和经济上都很重要的省份,盛产玉米和花生。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都适宜种这两种作物,又有政府的农业试验站和推广站不断研究和推广新的品种和耕作方法,所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出口都得到发展。当然,这里的农民不是种几亩地的小农,而是拥有几千到几万公顷土地的农场主,最小的也有一百公顷土地,合中国一千五百亩。
在首府科尔多瓦郊区一个叫做二道河的地方,应运而生地出现了一家生产糖果食品的工厂——希奥尔戈拉斯食品厂。它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有一家分厂。它生产的糖果食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到国外,成为阿根廷一家著名的民族资本的企业。
说来很有意思,这家工厂的创建是受中国的芝麻酥糖的启发开办起来的。
我们前去访问途中,看到许多运货卡车拉着长长的集装箱拖车驶往这家工厂。工厂的老板原籍希腊,名叫唐·米格尔,已经六十九岁。在他的办公室里,他打开一个圆形塑料盒子,用小刀把里面的东西切成小块,请我们尝尝——那是这家厂的名产花生酥——意兴甚高地谈起他是怎样办起这家工厂的。
原来,1939年,他在华沙吃到了中国的芝麻酥,觉得香甜可口,其味无穷,念念不忘。1940年,他为了躲避战争,来到阿根廷,为了谋生,他想做芝麻酥。可是阿根廷不产芝麻,于是他用花生来代替。他用三十美元买了一口直径大约六十厘米,高不过五十厘米的铜锅,同一位朋友一起做起花生酥来,从此开始了他的事业。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他闯出了一条主要用玉米和花生制造糖果食品的道路。除了建了两个厂外,他还买了一万公顷土地,种植工厂所需要的玉米和一种小粒花生,以保证原料的质量。我们在路上看到的运货卡车,就是从农场运玉米来的。花生除自用外,经过精选,还每年向美国、日本、南非出口一万五千吨。五年前他在阿根廷经济困难时期花了几千万美元,从美国进口了一套处理玉米的设备,将玉米的种皮、胚、种仁分离开来。胚用来制成果糖,代替蔗糖用在不需要经过高温处理的糖果里。种皮制成颗粒饲料出口。种仁制成淀粉,供做糖果点心用。我们问他这笔投资几年能收回,他笑笑说,“我是个爱国者,我不计较几年能收回投资”。他把花生先打成花生酱,然后经过干燥处理成为花生酥。他还把花生做成同中国的花生粘完全一模一样的小块,每块包上塑料薄膜,专门向哥斯达黎加出口。他用玉米淀粉烤制成象维夫饼干那样的长条薄饼,在两层薄饼之间加上一层用糖浆和碎花生粒混合而成的材料,香甜而又耐咀嚼,很受孩子欢迎。现在工厂每天处理玉米和花生三千吨。他主要用玉米和花生这两种原料,象变魔术似的生产出四十个品种的一千多种包装精美而又花色多样的糖果糕点,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雄心。
米格尔身体健壮,谈笑风生,显得很有信心。他领着我们在厂里上上下下走了一圈,毫无倦容。也许由于他的事业开始于从中国芝麻酥得到的启发,他对我们这些中国客人非常友好。我们同他说到阿拉伯故事《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那句能开山中宝库的咒语“芝麻开门”,他哈哈大笑说,“这里没有芝麻。这里有的是财富,谁都可以拿到!”的确,阿根廷非常富饶,需要的是有事业心的人把这些宝藏千方百计地拿到手。
为了不忘创业的艰难,他把当年那口铜锅放在厂门里面的一个厅堂里,加上了一个红色有机玻璃的盖子,里面装满了工厂生产的各种糖果。他领我们去看这个锅,兴致勃勃地同我们谈起他白手起家的故事。
我却颇有感慨。米格尔从中国的芝麻酥得到启发,开拓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创业之路。而在中国,芝麻酥还是芝麻酥。中国几千年停滞的封建社会,使人不敢冒任何风险,习惯于按照前人的做法,去干老一套的事情,而不敢把早已有之的东西,发展成为新的、多样化的、高级的事物。中国的历史是如此悠久,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如果我们能把先辈传下来的许多好的东西,象米格尔先生那样把它们一一发展成为成百成千新的事物,我们这个国家将会变得何等文化昌明,富庶强盛。但愿每一个有志于振兴中华的人,都能从米格尔先生那里得到启发。(附图片)
希奥尔戈拉斯食品厂


第7版()
专栏:域外散记

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九兰
寒气袭人。我随着人流,沿莫斯科一座朱红色院墙移动脚步,徐徐向前。进入大门,院内古木参天,松柏挺拔,万籁俱寂,更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这时,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千姿百态的墓地雕刻。在莫斯科,我看过很多雕塑展览,都比不上这里的令人激动。因为这不仅是雕塑家匠心的结晶,更凝结着他和千百万群众对逝者的崇敬心情。这里——莫斯科新圣母墓地,长眠着许多既平凡又伟大的人物。不少墓前,人们献的鲜花累累。这表明,在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他们永远活着。
人群悄无声息,默默前移。我挤到围观者最多的那边。啊,原来是卓娅之墓。墓地上伫立着她的半身塑像。她穿着夹克式上衣,短短的头发,昂首注视着远方。她那炯炯不屈的目光,把我的思路带到当年德国法西斯审讯和折磨她时的情景。在刺刀下,卓娅被迫在冰天雪地中不停跑步……但,要想从她口中吐露出敌人需要的片言只语,是决不可能的。
“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
“我——丹娘……”
“其他人呢?”
“在为你们准备坟墓……”
十八岁的卓娅大义凛然,慷慨就义,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保卫祖国、消灭法西斯侵略者的壮烈斗争!
卓娅墓对面,是她那与德寇作战而英勇牺牲的弟弟舒拉之墓。紧依着舒拉之墓的,是不久前逝世的这两位英雄的母亲之墓。就是这位伟大的母亲,把仅有的两个子女送上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战场。也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在子女牺牲后写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这本书在苏联国内外大量出版,激励着千千万万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的青年人。
在一片去世不久的人的墓地上,我看到通过电波宣告希特勒末日来临的著名广播员列维旦的大幅照片。他,一位广播员,可希特勒对他恨之入骨,把他列为要杀死的第二号人物。是的,列维旦不久前离开人间,但他的声音每天仍在苏联的大地上回响着。就在伏尔加格勒反法西斯战役纪念群雕中,每天,不断播送着当年在反法西斯战场上,以压倒飞机大炮轰鸣之势高昂地回荡的列维旦之声:“莫斯科在讲话,莫斯科在讲话……斯大林格勒的战士们……”当时,莫斯科已兵临城下,希特勒正准备入城庆功呢。但列维旦向全苏各地宣告:莫斯科岿然屹立,她在指挥着全国作战。他那充满必胜信心的声音,极大地鼓舞苏军的士气。斯大林格勒的保卫者们一举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消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扭转了整个战局。
我随着人流缓缓前行,一座座引人注目的墓碑映入眼帘。这里有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伊柳辛墓地,还有著名的音乐家《莫斯科—北京》歌曲的作者以及杰出的雕塑家的墓。
走进另一个院落,那里不少墓碑较古老,但别具风格,并不显得陈旧。这里有大文豪契诃夫之墓。墓后有一株大樱桃树,树枝覆盖着墓碑。噢,作者最后创作的一个剧本就叫《樱桃园》。它揭露了贵族阶级的腐朽没落。待到开花结果之日,那缀满枝头的鲜红的樱桃,将使每个前来的人,想起作者无情地鞭挞腐败的旧社会的火热的心。
怀着崇敬之情,我在墓地徘徊。猛抬头,看见一张熟悉的面孔——果戈理。他的墓上立着他的半身雕像:身披长衫,头发下垂,那张微笑着藐视人间一切邪恶势力的面孔的表情,立即使我想起在他笔下《死魂灵》中众多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
人流向前,时间已到。在这座给人以启迪的“课堂”里不可能再久留了……刹那间,一座雕像象磁铁般把我吸引过去。啊,正是他——不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之墓。他的雕像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面孔消瘦、双目失明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半卧在病榻上。书,就在他的手边。在他的病榻下,放着他在战场上戴过的缀有红星的帽子和破旧的军大衣。正是他,从炮火战场走上工地“战场”、病床“战场”。这是一位永不休战的坚强战士,他的形象鼓舞着人们为共产主义而献身!
我,被人流涌出院墙。踏上归途,保尔·柯察金的一段独白却在我的心中激荡: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附图片)
奥斯特洛夫斯基墓照


第7版()
专栏:

电子耳
远在1973年,美国的“听觉研究所”就试验将电子耳配置在三百多名聋人耳中。然而病人的听觉恢复得并不理想。
1977年,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的耳科医师与电子学家合作,终于试制成功了一种功效明显的新型电子耳。他们将八根极细的导线置入内耳,另一端与装在聋人左耳后头盖骨上的一个微型插头相连,而此插头与一个大型计算机联结在一起。一位来自密歇根市的全聋病人哥伦布在电子耳的帮助下听力得到了大部恢复。不过当他离开实验室时却不得不将插头拔掉,原因是他不可能随身携带笨重的计算机。于是,他便重新陷入令人苦恼的“寂静的苦海”中!
前不久诞生的“音波处理器”使五十万美国聋人欣喜若狂。这种音波处理器体积和袖珍收音机相仿,可以方便地挂在腰带上或放进口袋中。它和助听器结合后即可恢复听觉70%左右。不过,这种电子耳在许多人“异口同声”时却只能听见其中一人的声音。眼下,科学家们正在继续努力,以使电子耳日趋完善。
唐若水 编译(附图片)
汪二可 插图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文化古城马德里
许昌财
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马德里称得上是一颗璀璨明珠。她虽没有巴黎那样大的名气,但在许多方面却能与巴黎相媲美。这块肥沃的土地孕育出的艺术家灿若繁星。现在全市共有三十六个古代艺术博物馆,一百多个艺术展览馆和上百座大大小小的雕塑群,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人。
如同游客到了北京一定要参观故宫一样,人们来到马德里也总要游览一下位于城西部的历代国王的宫阙——东方宫。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新古典式建筑,始建于十八世纪中叶。宫殿的正前方是东方广场,呈正方形。广场两旁是历代国王的铜像。广场中间是白色大理石砌成的石基,两边是精美的浮雕,石基上是一座腓力普四世的铜像。他骑着一匹骏马,英俊威武。东方宫呈凹字形,全部由大理石砌成。门窗、栏杆都是精雕细镂、玲珑别致,顶部四周雕檐,古色古香。整个建筑气魄雄伟,古朴典雅。从殿堂拾级而上,宽阔的大厅丹墙金柱,灿烂辉煌。无数别致的小阁、居室、客厅灯烛辉煌,陈设富丽豪华。五光十色的玻璃吊灯、壁灯、金银玉器以及镶金刻边的各种家具,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金銮殿更是华丽壮观。中间是国王登基宝座。两边是一对金灿灿的狮子。天棚是一幅以神话故事为题材、为卡洛斯三世歌功颂德的巨大油画。它象征着王权的至高无上。整个画面色彩鲜艳,气势宏大,人物栩栩如生。宫后的摩尔公园,是御花园。园内树色葱茏,小径纵横,湖水清澈见底,波平如镜,林中鸟鸣不已,悦耳动听。从公园正门抬头仰望,顿时会发现这座白色殿宇原来是依山丘而建。黄昏,整个宫殿被抹上了一层红色,窗户扇扇玻璃反射出道道斑驳陆离的光束,这座饱经沧桑的宫阙熠熠生辉,更显得雄伟壮丽!
东方宫迤东数百步,便是西班牙广场。广场中央屹立着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的纪念碑。他的铜像座落在由白色大理石砌成的石基上,仪态端庄,气宇轩昂,右手拿着他的巨著《唐·吉诃德》,炯炯有神的双眼闪烁着这位文学大师才华横溢的光芒。
来到向往已久的普拉多画宫,似乎进入了绘画艺术的天堂。的确,这座画宫从规模之巨大、画科之繁多到作品的技艺水平,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画宫是由卡洛斯三世下令于十八世纪末兴建的,是一座典型的爱奥尼亚式建筑。周围二十八根粗大的圆石柱支撑着这座庞大的花岗石建筑物,外貌坚固雄伟。宫内有三十多个展厅,珍藏着世界上各大画派的三千多幅绘画珍品。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和葡萄牙等国家在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来的许多绘画大师的精彩作品荟萃一堂。其中油画占大部分。也有一些版画、壁画、壁毯和雕塑。委拉斯开兹、戈雅、格列柯等西班牙著名画家的杰作大都是宫廷画。画的题材十分丰富,人们从中既可以了解到西班牙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内幕,也可以看到一幅幅社会生活画面。譬如,戈雅的名画《1808年5月3日》描写的是,1808年拿破仑侵占马德里时,马德里人民宁死不屈和奋起反抗的壮丽场面。西班牙著名现代画家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于1981年从纽约运回马德里后,也珍藏在普拉多画宫。这部作品创作于1937年,描绘的是西班牙北方的一个名叫格尔尼卡的小镇被德国纳粹分子轰炸后的恐怖悲惨情景,揭露了法西斯的暴行。这幅作品多年来被视为世界画坛上的瑰宝。
马德里是西班牙灿烂文化的象征。在千年悠悠岁月中,她曾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异国异族的艺术营养,成为世界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今天,她又伸展着自己多彩多姿的臂膀,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使他们留连忘返。(附图片)
(题图:马德里一瞥)


第7版()
专栏:

英伦两重天
在英国社会底层,贫困者长年失业,靠救济金过活,甚至连个固定住处都没有。有个估计,仅伦敦一地就有近五万无家可归者,有的流落街头,有的栖身在简陋得令人吃惊的小客栈里。
威斯敏斯特区是伦敦最富有的权贵们的集中住地之一。但是就在这里,也有不计其数的无家可归者聚集在各式各样的小客栈里,过着贫病交迫的生活。有个叫布鲁斯的小客栈,当地报纸说它“简直象个监狱”。那里有四百二十个住客,却只有一个洗脸盆。冰冷的小木屋中不时传出咳嗽声,因为“结核病的扩散从未停止过”,十分之一的借住者患有肺病。
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威斯敏斯特的现实可以说是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据英国政府最近发表的统计以及《经济趋向》杂志的调查,近年来英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在继续扩大。以一九八一年与一九七八年相比,社会上少数富人的收入,无论是按增长率还是按在各阶层中所占的百分比来计算,都增加了很多;相反,贫穷阶层众多人家的收入,几乎没有增长,有的还减少了。英国最有钱的富人大概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一,他们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一年间的收入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六(课税前)和百分之七十五(课税后)。这些人在全民收入中原来占百分之五点三,现在增至百分之六。由于修改后的税收办法对富人更有利,他们所负担的税额降低了百分之三。与此同时,占全部人口十分之一的最贫困者的收入,却由原来占全民收入的百分之二点四降到了百分之二。 ·何边·


第7版()
专栏:世界艺苑

用色彩绘成的诗
劳崇聘
《苏联现代绘画展览》最近在北京举行。这次展出的五十位画家六十二幅油画作品,有风俗画、肖像画、历史画、风景画,风格多样,画面优美,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苏联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以及自然风光,从中可以看到苏联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概貌。
油画《春天》,作者用饱满的构图,细腻的笔触,轻倩明快的色彩描绘了早春的大自然景色。画中山峦起伏,积雪晶莹;小溪解冻,流水潺潺;山林静寂,枝头吐绿,传递了春天到来的讯息。画面以蓝色为主调,深绿、赭色的山树和柔和的阳光和谐地统一起来,光色的变化,形成了微妙的色调层次,丰富了山野中单调的色彩。作者注意画面的完整、轻重结构的均衡、冷暖色调的对比,在明亮的外光色调里蕴藏着优美的抒情诗,是一首用色彩绘成的富有魅力的诗。
画家利季娅·伊萨科夫娜·布罗茨卡娅善于在平凡的景色中表现出大自然的迷人魅力,油画《春天》洋溢着清新而浓郁的诗的情调,给人以美的享受。(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