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指出
军队要大力支援国家建设
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把这个工作搞好了,就肯定可以实现或超过翻两番的目标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刘回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今天在军委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时强调,军队工作要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要紧密配合这个大局,大力支援国家发展国民经济。
邓小平首先概述了当前国内的大好形势。他指出,现在我们国家生气勃勃,一派兴旺景象。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出现的大好局面。这就为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六五”计划提前完成,各项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肯定可以实现。他说,实现翻两番这个目标,是个了不起的事情。它不仅使我国人民的生活能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将大大增强国家的经济力量。邓小平还指出,现在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把这个工作搞好了,就肯定可以实现或超过翻两番的目标。
邓小平说,改革比预想的要搞得好,搞得快,很有希望。现在需要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他强调指出,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军队要顾全这个大局,要在这个大局下行动。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他说,无论空军也好,海军也好,国防科工委也好,都应该考虑腾出力量来支援国民经济的发展。如空军,可腾出一些装备和技术力量,一是搞军民合用,一是搞民用,支援国家发展民航事业。海军的港口,有的可搞合用,有的可腾出来搞民用,以增大国家港口的吞吐能力。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把这个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邓小平说,军队大力支援国家建设,争取全国早日实现翻两番这个大目标,使国民经济充分发展起来。国力大大增强了,搞国防建设就容易了。
邓小平指出,培养军队和地方适用的两用人才,也是个顾全大局的问题。他说,近两年来军队培养两用人才的工作做得不错,很有成绩。从整个国家建设这个大局来考虑,军队培养两用人才,地方是欢迎的。这个方向注意了,工作做好了,部队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就比较好办。我们军队培养了不少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把其中一些人才转到地方各行业去,对地方也是个支援。邓小平还讲了军队进一步“消肿”、干部年轻化和体制改革等重要问题。


第1版()
专栏:

传帮带要有利于新干部尽快成长
本报评论员
在机构改革中,许多老同志满腔热情地搞好传帮带,在培养年轻干部方面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也有些同志费力不小,收效不大,个别的甚至帮了倒忙。这就有必要研究一下其中的经验教训,认真思考一下传帮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传什么、帮什么、带什么?怎样才能传得好,帮得好,带得好?
老同志对年轻干部进行传帮带,目的在于顺利实现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加速各级领导班子的“四化”建设,进而从组织上保证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检验传帮带搞得如何,应该主要看优秀的年轻干部是否被大批选拔到了领导岗位,上了台的是否能够独立负责地进行工作,新班子的工作局面是否很快打开。
对新干部传帮带有了明确的目标,还要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内容。在培养新干部方面,老同志大有作为的是把党的优良传统传给他们。这主要包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开创具有我国特色的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二、在各项工作中,发扬我们党特有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三、正确认识我们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建国以后,历经曲折所取得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并且把它运用于执行新的历史任务的实践中,引导和支持新班子学创结合,勇敢地开拓前进。
最有效的传帮带,是靠榜样的力量。受党多年教育的老同志,应以党的干部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新干部从中受到生动的正确的教育和熏陶,同时以更多的精力,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工作中锐意革新。在他们遇到不公正的对待,或者遭到打击时,要挺身而出,伸张正义,提供有力的支持。不要因为有些新干部的革新之举不合自己的旧习惯旧经验,就随意指责。老一代革命家在传帮带方面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带领全党同志认真研究我国农村和城市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在领导班子建设中,能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为年轻人上台开路,退出一线后不干预新班子的正常工作;在整党中自觉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讲自己的正面的经验,也讲反面的教训,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仿效。
传帮带的过程,是新老干部合作奋斗、共同提高的过程。党的事业要求新同志切实尊重、关心老同志,虚心学习他们一切有益的经验,也要求老同志充分信任新同志,既热情传帮带,又善于吸取他们的长处和新鲜经验。我们要在党内党外造成一种风气,无论哪一位老同志,只要发现、举荐和带出了领导水平超过自己的新干部,就是为人民立了功,应当受到称赞。


第1版()
专栏:

胡耀邦在徐州会见吴山友
他说,我们正在解决干部老化问题,把一批年轻人提到各级领导岗位上,目的是使四化建设顺利进行
新华社徐州11月1日电 (记者顾文福、朱敏之)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今天上午在江苏省徐州会见了正在我国访问的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吴山友和他的主要随行人员。
徐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胡耀邦正在这里视察工作。吴山友在北京时说过,他这次访华是为了寻求友谊,会见老朋友,结交新朋友。
胡耀邦把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兆国介绍给吴山友总统和其他缅甸贵宾。他说:“王兆国同志是在中央工作的年轻人之一。我们正在解决干部的老化问题。从前年起,我们把一批年轻人提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我国的四化建设顺利进行,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继续下去。”
胡耀邦说:“中缅建交以来,我们的友谊已有三十多年了,是一代人的友谊。我们要使两国的友谊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一代人、二代人、三代人,一代一代发展下去。”
他说,吴奈温主席十一次来中国访问,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我们是不会忘记的。我祝吴奈温主席健康、长寿,祝缅甸兴旺、发达、繁荣、富强。
会见以后,胡耀邦设午宴招待吴山友总统一行。
陪同吴山友总统访问的轻工业部部长杨波、外交部副部长刘述卿参加了会见和宴会。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省长顾秀莲,徐州市委书记孙家正、市长何赋硕出席宴会作陪。(附图片)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江苏徐州会见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吴山友(前左一)。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赵总理到印驻华使馆吊唁英·甘地逝世
姚依林今日赴新德里参加英·甘地夫人葬礼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一日电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今天下午前往印度驻中国大使馆沉痛吊唁印度总理英·甘地不幸逝世。
吊唁大厅里安放着英·甘地总理的遗像。
赵紫阳总理在英·甘地总理遗像前默哀,然后在留言簿上题词:“深切哀悼印度杰出的政治家英迪拉·甘地总理不幸逝世”。
赵紫阳总理对印度驻华大使文卡特斯瓦兰说,英·甘地总理的逝世是印度人民和世界不结盟运动以及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代表中国政府对她的不幸逝世表示哀悼。
赵紫阳说,英·甘地总理生前为改善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我们希望今后双方共同努力使这种改善关系的势头保持和发展下去,使中印两大邻国的友好关系恢复到五十年代的水平。
赵紫阳告诉文卡特斯瓦兰说,中国政府已决定派出以姚依林副总理为首的代表团明天乘专机前往新德里,参加英·甘地总理的葬礼。
文卡特斯瓦兰对赵总理前来吊唁表示感谢。他说,以拉吉夫·甘地为领导的印度新政府将继续奉行英·甘地总理生前制定的政策,使印中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比五十年代更好。在过去几年里,两国的关系已经大大改善。只要双方本着真诚的愿望,一定能克服存在的障碍。
前往印度驻华使馆吊唁的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以及经贸部、文化部、对外友协和北京市的负责人。
赵紫阳总理以及外交部、经贸部、文化部、对外友协和北京市人民政府送了花圈。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一日电 记者从外交部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将于十一月二日乘专机赴印度首都新德里,参加英迪拉·甘地夫人的葬礼。主要随行人员有外交部副部长姚广等。


第1版()
专栏:

赵紫阳总理致电祝贺拉吉夫·甘地就任印度总理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赵紫阳今天致电印度共和国总理拉吉夫·甘地,祝贺他就任印度总理。电报说,“在阁下就任印度共和国总理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阁下致以衷心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电报祝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不断发展。


第1版()
专栏:

李先念赵紫阳打电报给印度总统
深切哀悼英·甘地不幸遇刺逝世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和国务院总理赵紫阳,10月31日联名打电报给印度共和国总统吉亚尼·宰尔·辛格,对英·甘地总理不幸遇刺逝世表示深切哀悼。电报说:
“英·甘地总理不幸遇刺逝世,我们深感震惊。英·甘地夫人是印度杰出的政治家,为发展民族经济和建设自己的国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改善和发展中印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印度政府和印度人民表示深切的哀悼,并对英·甘地总理的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第1版()
专栏:

桑卡拉主席将来我国访问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应李先念主席的邀请,布基纳法索全国革命委员会主席托马·桑卡拉将于11月5日来我国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中、布建交以来第一位布基纳法索国家元首访华。桑卡拉主席访华期间将同我国家领导人就进一步发展中、布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问题进行会谈,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第1版()
专栏:

抓紧教育立法 多出快出出好人才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教育立法座谈会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邹爱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持召开的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教育立法座谈会,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与会同志一致提出,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有关部门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争取在三五年时间内,把我国几个主要的教育法规制定出来。
来自各地的四十多名教育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周谷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承先、胡克实、胡绩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达,国务院副秘书长艾知生,教育部长何东昌、副部长张文松,政协全国委员会教育组组长董纯才等,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
大家认为,邓小平同志最近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意见。发展教育是造就人才的百年大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保证。大家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多出、快出、出好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指导思想,也是教育立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指导思想。
在座谈中,大家列举大量事实说明教育立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他们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制定了不少有关教育的条例、规定,但是严格说来并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至今,教育无法可依的状况基本没有改变。教育事业没有法律保证很难健康发展。抓紧教育立法,可以促使大家认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教育应有的地位。
出席座谈会的同志提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把教育立法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前我国教育迫切需要制定的法规有:教育基本法、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法、教育经费法、教师法、学校保护法等。


第1版()
专栏:

李先念会见日本客人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国家主席李先念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全日本劳动总同盟访华团领导成员。
李先念同访华团团长、全日本劳动总同盟副会长土井一清,访华团副团长、总同盟副书记长河野德三,访华团秘书长、总同盟组织局长杂贺静也进行了友好的交谈。
李先念说,我们中日两国、两国政府、工商界、文化教育界和青年之间都很友好,中日工人阶级之间更应该友好。中日两国人民要千秋万代友好下去。
土井一清说,我们相信日中友好定会不断发展。他说,我们来华后看到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在顺利进行,我们衷心祝愿中国的四化建设获得成功。
李先念说,中国从人口和幅员来看是个大国,但从经济水平来看,还不能算大国。我们要花大力气搞经济建设。我们搞建设主要靠自力更生,但也要搞经济合作,希望日本工会界为中日经济合作多作贡献。
土井一清说,为使日中两国真正友好下去,也要加强各行业工人之间的交流,这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中日友协名誉会长王震,国务委员姬鹏飞,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罗干、蒋毅,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中日友协副会长张香山等会见时在座。
会见后,李先念、王震、姬鹏飞等同访华团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第1版()
专栏:

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一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就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发表联合公报。
公报说:“从加强和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共同愿望出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政府决定自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一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第1版()
专栏:社论

热烈祝贺我国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建交
我国政府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政府经过友好协商,决定自1984年1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阿两国建交,完全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标志着中国人民和海湾地区人民的友谊在深入发展。中国人民对此表示热烈祝贺。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的海湾南岸,历史上曾长期遭受殖民主义的统治。1971年宣告独立以来,随着石油收入不断增加,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很大发展。在国际事务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政府奉行中立、不结盟的方针,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反对以色列侵略扩张行径,主张海湾地区国家加强团结、消弭分歧,通过和平途径协商解决相互间的纠纷,反对外来势力插手海湾地区的事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正义立场,赢得了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赞扬。
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为两国今后增加往来、互相支持、发展友好合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我们相信,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的友谊与合作将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第1版()
专栏:

河南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
据新华社郑州十一月一日电 (通讯员卢观潮、记者陈朝中)河南省积极改革用工制度,全面推行合同制,两年来,共招收合同制工人五万多名。
今年河南省在新招工人中普遍推行这个用工制度。
这一新的用工制度采取招工政策公开,指标公开,报名公开,考试成绩公开,录取公开的办法招收新工人。凡年满十七周岁,符合招工条件的人员,经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群众称赞这种招工办法好,治住了“走后门”的人。
这个用工制度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劳动合同制工人没有“铁饭碗”,有紧迫感。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同企业的经营好坏挂钩,学习技术的积极性高,不少工人很快成为生产中的骨干。
推行劳动合同制搞活了用工制度,既保证了企业的用工质量,又使工人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企业和职工都满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