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牧草——大地的“被子”、牲畜的“佳肴”
黄文惠
这是农牧渔业部畜牧局从事牧草研究工作多年的黄文惠同志在1980年春写的一篇文章,曾投寄某报被退回。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农村正肃清“左”的流毒,放宽经济政策。但是,在农业生产指导上,单一经营的思想还未完全扭转,牧草问题不被人们重视是不奇怪的。今天,农业结构正进一步调整,种草养畜开始引起普遍重视。我们读一读黄文惠同志这篇文章,将会得到一些启发。这次发表时本报略有删节。——编者
牧草学作为一门科学,至今仍未被我们的一些有关领导单位重视,主要原因是对它在农林牧业中的地位,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不了解。本文就牧草的作用作一简略介绍。
牧草与畜牧业
牲畜最大的敌人是病多与草缺。病多,可以通过兽医防治来解决;草缺,就要增加饲草,改进饲草品质,合理利用饲草来解决。
牧草的消化率高于秸秆,容易被家畜吸收利用,牧草中的维生素也远高于粗饲料。新鲜的牧草,或调制好的青干草,气味芳香,适口性好,各种草食家畜均喜食。家畜终年在质量高的牧草地上放牧,不用精料,膘情仍很好。
根据草原生态系统的理论,日光、二氧化碳、无机盐类和水分转化为牧草,这为初级产品;牧草经过草食家畜采食,转化为肉、奶、毛、皮等畜产品后,成为次级产品。提高草原的初级产品——牧草的生产能力,是草原工作的重要任务。
我国人工草地面积不多,占草原总面积比例很小,而世界上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人工草地占耕地面积一般都在一半以上。因此,今后在合理利用草原的前提下,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建立人工草地,尤其是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是发展稳定、优质、高产畜牧业的保证。
牧草与绿肥
许多牧草也是绿肥作物,作绿肥的牧草,具有茎叶丰富,生长迅速,含氮、磷、钾高的特点。在土壤瘠薄,肥源缺乏的农区,种绿肥后可以明显地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豆科牧草的根系有根瘤,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豆科牧草,每年每亩可固氮20—40公斤。我国江南一带有种红花草子(紫云英属)的习惯,西南等地有种兰花草子(野豌豆属)及蚕豆等习惯,这些豆科牧草是绿肥,也是优质饲草。先用绿肥饲养家畜,再利用家畜的粪便肥田,可使牧草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牧草是农牧结合的桥梁,我国陕西关中一带,有两千余年栽种苜蓿的历史,苜蓿与小麦倒茬,苜蓿培育了土壤,提高了小麦单产,也养育了家畜。驰名全国的秦川牛、关中驴,与产地长期栽培苜蓿有密切的关系。
牧草与水土保持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及丘陵地区,坡度较大,若植被覆盖度小,一遇雨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我国陕西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经常出现河流上游遭旱灾、下游遭水灾的情况。由于水土流失,植被稀疏,一遇大风,飞沙走石。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及风沙为害,三北地区正在加紧建设防风林带。然而,造林所需时间较长,若在造林以前或同时,播种一些生长快的牧草,作为先锋植物,可以起到固沙保水土的作用。
根据试验比较,裸露的地面,水土流失严重,每亩地每年流失土壤约7吨,流失的水分占降雨量的1/3强;种庄稼的地上,每亩地每年流失土壤约3吨,流失的雨水占降雨量的15%;若种有地下茎的牧草,土壤便不会流失,雨水也基本可以保存下来。凡有牧草覆盖之处,雨后流水清澈,地面无冲刷的现象。
我国的农业几千年来都是单一的经营粮食,毁林种粮,毁草种粮的教训很多。不少地区气候愈来愈干旱,土壤愈来愈贫瘠。风沙愈来愈频繁,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若不加速种草、种树,恢复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种现象还会继续扩大,前景是十分可怕的。
牧草与绿化环境
家庭住宅周围,机关工厂的附近,若有一块块草坪,绿茵茵如地毯,给人们一种舒适幽美的感觉。牧草是绿化环境的优良植物,国外一些城市及农村,到处都是郁郁葱葱,树木、牧草、花卉等互相衬托。在住宅的庭院里,在柏油马路的两侧,在林荫道的树干下,到处都是人工培育的草地,似地毯的草坪,使土壤不裸露,尘土不飞扬,空气清新,环境舒适。我们这里还有个怪现象,一说打扫卫生,总要拔草,宁可让住宅周围黄土裸露;宅旁路边,连一株小草也不许存在。
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今天,我们要把牧草提高到应有的地位,都来重视牧草的科研、生产、教学和利用,让牧草如同农作物、树木一样,在四个现代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5版()
专栏:

山西省沁水县示范牧场从外地购进500多只不同品种的细毛羊和半细毛羊,进行长年露天放牧试验。他们把整个牧区划为一个个小区域,定时轮流放牧,羊体个大膘肥,今年的产羔率达119.2%。图为细毛羊在固定的围栏里吃草。
杨笔文摄


第5版()
专栏:工作研究

“富”和“专”
农村有些户经济上富裕,但生产不专;也有些户有生产专业,但不够富裕。单纯以农民的富裕程度作为划分专业户的标准对吗?
本报记者 宋琤
在四川什邡县采访专业户,发现被认为是专业户的,实际上有少数经济上富裕,但生产不专,年产值和纯收入虽比一般农户要高,但没有明显的专业。此外,也还有少数有专业而不够富裕的户,未被统计在专业户之内。这是因为,在这一带是以人均年产值1,000元、纯收入600元作为专业户的标准。这个标准只反映富裕的程度。
单纯以农民的富裕程度作为划分专业户的标准对吗?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实际上,一个农户的专业化程度并不等于他的富裕程度,同样的,一个农户的富裕程度也不等同于他的专业化程度。在什邡县就可以看到,在生产上已经形成了专业的农户中,大多已经富裕起来,少数人还没有富裕起来,达不到县里规定的产值和纯收入的标准;富裕户的专业分工程度也大不相同,有的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生产,有的基本还是兼业性的多种经营。把“富”和“专”等同起来,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
一、把一部分非专业的富裕户当作专业户,模糊了专业户与非专业户的界限,很容易忽视专业户的特性,使对专业户的领导流于一般化。这一部分富裕户致富不是靠专业化生产,而是靠经营项目多,靠勤劳节俭。马井公社永义大队的杨绵聪说得很明确:“遍地都是宝,就看你勤劳不勤劳,去拣不去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这些户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多项经营、相辅相成,还不是专业化生产。自给半自给性的传统经营方式对他们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的产品大都是部分自用,部分出售,不大计算成本(特别是不大注意计算活劳动消耗多少),生产前、生产后的诸多环节力求自己完成。有些户养鸡不要良种,小鸡要靠自孵,为的是不必买配合饲料,不必搞防疫保险。
专业户则以商品生产者的面目出现,他们的生产面向市场,随着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社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提供准确及时的经济信息,要求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的渠道畅通无阻,要求各种社会化、专业化的技术服务等等。他们进一步发展生产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在发展商品生产中所积累的经验,和非专业的富裕户有许多不同之处。就富裕这一点说,他们是相同的;就是否从事专业生产这一点讲,他们又是不相同的;把他们混同起来,就会使专业户作为商品生产者的面目模糊不清。怎样促进专业户的发展,对于各有关方面都是一个新课题。模糊了专业户的特性,就容易使各方面的工作不能适应专业户发展的需要。
二、把“富”和“专”混同,少数尚未富裕起来的专业户容易受到忽视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就什邡县和附近一带情况看,这些尚未富裕起来的专业户,有的从事开发性生产,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劳力,一两年内尚无大宗收益;有的从事科技服务性生产,如植保、育秧以及专项科学实验,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收入也不可能太高。而这些专业,恰恰都是当前应当大力提倡和支持的。
三、把非专业的富裕户作为专业户统计,会夸大农村专业化的程度,这不利于领导机关正确估计经济形势,作出相应的决策。
强调两者的区别,决不是否认非专业的富裕户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的多数地方,还不具备普遍地发展专业化生产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非专业的富裕户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的条件和必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仍然是有生命力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都有好处。他们不但比一般农户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而且由于他们的带头致富,有助于打破那些想富而又怕政策多变的农民的顾虑,还可以用他们的经验帮助苦于缺少生产门路的农民广开生财之道。这些方面的作用在什邡县都表现得很明显。在农村经济从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的过程中,既需要专业户生产的发展,也需要非专业户生产的发展。在表扬和扶植专业户的同时,对勤劳致富的非专业户同样也要支持和表扬,只是不要把他们笼统地都叫做专业户。认识要全面,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专业户和非专业户不同的特性和需要,实行分类指导,那就会使他们在发展农业生产中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吃饭与吃草
方放
南方草山资源丰富,前几年有人建议“种草养畜,以畜换肉”。前贵州省一位负责人竟这样回答:“人都没吃的还种草?人能吃草?”还说什么,“草拔都拔不完哩,还要种?”这并非脱口而出的戏言,它反映了一种陈腐落后的偏见。
本来嘛,人吃粮,牛吃草,历来如此。只有大灾之年,人被迫以草根充饥,那是旧社会的事了。过去只听说干部领导群众锄草、拔草,很少听说过领导种草的。其实,在自然界,在人、牛、粮、草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关系。牛吃草,人吃牛,牛肉、牛奶都是由草转化而来;人吃粮,粮由土生,种草养畜,以畜造肥,以肥养地,肥多粮多,这叫以牧促农,这又是一种转化。
自然界有些事是很有意思的。河南有些荒山造林,树木长期长不大,人称“小老头树”,种上豆科牧草之后,不但没有“吸地”,小老头树反而很快长大,枝叶繁茂,原来是草根向树根提供了氮肥。申家山长期向干旱土地要粮,挖草根、铲草皮,越挖地越薄,越铲粮越少。前几年来了个“反弹琵琶”,从草起步,种草养畜,以畜促农,保持了水土,改良了生态环境,畜多肥多粮多,反弹琵琶却弹出了一派兴旺景象。
在这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能量转化之中,大自然自有其本身的规律。我们要认识并善于组织这种转化,就要把眼光放宽,从十几亿亩耕地看到几十亿亩可利用的荒山草原,从平面的单一的粮田,看到纵深的多样的资源。把荒原变成草原,把草变成肉、奶、油、蛋,广辟食品的来源,把我们的食品构成逐步从植物向动物扩展。让绿茵遍野,牛羊满山,我们的生活将会愈来愈丰美。


第5版()
专栏:

“有党,我啥也不怕”
吉林省怀德县三门李村 戴洪元口述
报告文学《三门李轶闻》中那个老病号,本村的头等穷户,小身板象麻秆似的人,就是我戴洪元。今年四十七岁了。
去年划分作业组时,有两个组嫌我干不了重活,我跑到党小组长王财家,眼泪汪汪地说:“我要参加你们党员这组,别人不要我,我跟共产党,共产党不能把我扔了吧?”王财说:“要是你不嫌乎,就来吧。我们吃干的,不会叫你喝稀的。”经过一年苦干,我们比那两个组打粮还多。
今年,实行了包干到户。我心想:“这回可没有人管我了。”正在发愁,王财来了。他说:“我来联系你这个头等穷户。”他帮我安排种植计划,又帮我串换良种,购买化肥,扶犁点种。今春旱情严重,刚下透雨后,他宁可自己家的晚种几天,先帮我家种上地,我说:“有党,我啥也不怕。”(盖丙春 代笔)


第5版()
专栏:山区建设花絮

云雾山中飞铁桥
湖北省秭归县九湾溪电站指挥部、芝兰公社和芝兰公社纸坊河水电站等单位集资3,500元,在纸坊河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架起了一座跨度87米、宽2米的铁索桥,解决了10个大队、近万名农民行路难的问题。群众赞扬说:“云雾山中飞铁桥,千载恶水变通途。” 韩启发


第5版()
专栏:山区建设花絮

民办公助办电站
前不久,四川省开县又一座由社员自筹资金联办的水电站,在长沙公社汪家16队竣工发电了。这个队17户社员,自去年丰收以后,决心利用本队丰富的水利资源办一座小水电站。他们的要求,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电站从破土动工到安装发电,只用了半个多月时间。 袁明志


第5版()
专栏:山区建设花絮

深山粮食加工厂
广东省信宜县怀乡公社勒竹生产队有二十多户人家,地处云开山脉的西侧。过去,这里农民加工粮食要跋山涉水,到十多公里远的怀乡粮管所加工。最近,赖孙杰、赖师伴、赖孙威三户农民自筹资金合办了一个粮食加工厂,解决了山区碾米磨面难的问题。
刘建新 赖金全


第5版()
专栏:农村通讯

一个农民的眼光
——傅元磊组织全家学技术
本报记者 毛致存 本报通讯员 李元
山东省枣庄市周营公社单庙大队农民傅元磊,近几年由困难户变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去年,他家人均收入1,500多元;今年头七个月的收入又比去年同期增加50%。
傅元磊一家是怎样富裕起来的?有人说是傅元磊点子多,门路广。另一些人却不完全同意,他们说,关键是傅元磊有远见,舍得把钱用在智力投资上。
傅元磊全家7口人,5个劳力。1979年以前,他家生活十分拮据,外债达1,000多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傅元磊开拓了勤劳致富之路,全家除承包14亩耕地外,他又重操旧业,办起了洪炉,生产锛、凿、斧、刨等铁木工具。但是以上两种生产项目仅需三个劳力
(他和妻子、大女儿)就够了,还有两个儿子闲着没活干。当时,傅元磊看到,附近几个公社没有一处修电机的,农民修理电机都要拉到50里以外的薛城去。于是,他准备让二儿子傅永腾自费学习电器修理技术。他妻子开始不同意,说:“家里欠着人家的账,哪里有钱送儿子学习?等家里富裕了,再去学习也不迟。”傅元磊道:“不能等富了,你要看得远一点,让儿子学会技术,才是长远大计。”妻子被说服了。他打听到韩庄发电厂电气分厂愿接收自费学习的,就把傅永腾送去了。两年以后,傅永腾出师了,他回家正式办起了家庭电器修理门市部,当年纯收入达2,200多元。去年,傅永腾到济南市学会了修理收音机、录音机、电唱机、电视机,回家后,增添了广播器材修理业务,当年收入增加到3,000多元。
傅元磊还经常组织家庭成员进行自学。去年,他家光订各种报刊就花了90多元。另外,还买了许多有关电器、广播器材修理方面的专业书籍。二儿子是他家的“技术权威”,他就让二儿子当师傅,辅导他和三儿子学习。他还帮助妻子和大女儿学习农业知识。这样,傅元磊家几个主要劳力的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牧草之王”——紫苜蓿
薛农
要说牡丹是由于鲜艳多姿,人们特别爱看,被人称为“花中之王”;那末,紫苜蓿被人称为“牧草之王”,则是由于它营养丰富,牲畜特别爱吃。
紫苜蓿中以粗蛋白、维生素等成分最高,一斤优质的苜蓿干草的营养价值,等于一斤麸皮或半斤高粱的养分。遐迩闻名的陕西关中驴、秦川牛和甘肃早胜牛,之所以成为牛、驴中的“强将”,与当地长期种植紫苜蓿,供应它“美味佳肴”是分不开的。
紫苜蓿是经“丝绸之路”来到我国的。此后,它便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繁衍后代。脾气随和,广结土友,喜温耐寒,不畏盐碱,是紫苜蓿的秉性。春夏秋冬,皆可种植,单种、套种、复种,随人心愿。在西北干旱地区,春、夏种植为好。它入土四五天就问世,两三个月即长成80厘米至100厘米高、茎叶发达的肥草。了不起的是,它具有象孙悟空那样砍掉一个脑袋又冒出一个脑袋的本领,割了长,长了割,一年可收三四茬。生长的当年每亩可产鲜草三四千斤,三四岁时,年产草量达5,000斤到8,000斤,甚至超万斤。
改土肥田,紫苜蓿是把能手。它的根系入土10米以上,纵横交错,伸向四面八方,吸吮着养分。与小麦相比,它吸收的氮、磷多1倍,钾多3倍,钙多9至11倍。它的根生长着许许多多的根瘤,每一个根瘤里面包含有几亿个根瘤菌,每个根瘤就是一个微型的“化肥厂车间”。难能可贵的是紫苜蓿的根系富于自我牺牲精神,能给土壤遗留下大量的有机质,分解后可变成高营养的腐殖质。据测定,一亩紫苜蓿每年可以固定的氮素,相当于几十斤尿素化肥。三年生的紫苜蓿地,每亩能遗留根系3,000斤左右,使土壤的含氮量增长2.5倍以上。
就保持水土这一点而言,紫苜蓿也敢于同沙打旺、红豆草比试一番。因为它对土壤一往深情,深广茂密的根系,象无数个船锚抓护着土壤,雨刷洪冲,牢牢不放。紫苜蓿还是蜜蜂最亲密的朋友,它花期长、蜜源丰富,最受蜜蜂欢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