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歌声与心声
舒展
看过电影《聂耳》,人们了解到《义勇军进行曲》是怎样产生的。那么,这支战歌,是怎样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呢?
建国前夕,征选国徽和国旗的工作已经初定了,唯有国歌在数以千计的应征稿中,却没有一篇尽如人意者。眼看第一届第一次政协会开幕在即,大家都为国歌无定稿而着急。毛泽东同志关怀着整个征选工作,亲自召集了二十多位同志商议,希望大家出主意。会上,有一位中年人提了一项震惊四座的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代国歌。这个独具远见的是谁?
提议者就是大画家徐悲鸿。他说,这支歌唱出了人民的意志,唱出了民族自信心,唱出了为着理想不怕牺牲,敢于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立即予以热情支持。以后,政协会议一致通过了徐先生的提议。
这支歌,又几经变迁,才正式定为国歌。
经过历史考验的战歌,被人民批准为国歌的:如荷兰在1568年反抗外国统治者的斗争中产生的《威廉·凡·那骚》;如法国在1792年大革命中马赛志愿军在进军时唱的《莱茵河军队战歌》(即《马赛曲》),皆不乏先例。
经久不衰的歌声,常常是人民共同的心声。它反映得越动人、真实和有激情,它的号召力、生命力就越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客观)使之然”
(《礼记》)。亿万人都感受到不奋起就亡国,在这最危急的关头,人们心中象火山岩浆积压着的用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的爱国热情——这支歌只用了十句词,伴着急越的旋律,迸发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怒吼。三十年代的爱国青年,如今已是六七十岁以上的人了,如果这些老同志回忆一下自己唱这支歌的情绪,并把当时自己的处境、当地的历史背景向今天的青年人讲一讲,一定会挖掘出一大批具有个性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材来。
徐悲鸿在解放前是第一流的教授,工资不低,但他勤俭一生,临终前计时用的还是一块旧怀表。可对于中国古画却不惜高价收藏。有位外国驻华大使看中了一位收藏家的一幅元朝王振鹏的《梅妃写真图》长卷,因标价太高,正在讨价还价。徐先生走近一看,毫不犹豫地说:“这画我买了!”以后他在题跋中写道,余因古人物佳画难得,因借债收之。徐先生去世后,他的夫人按照他生前意愿,把收藏全部价值连城的书画、文物房间的钥匙,交给了当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沈雁冰同志。
那些利用职权巧取豪夺古名画从而走私出境捞点洋货的赃官,比起徐悲鸿先生,不显得太没有中国人的人味儿了吗?更何谈共产党人的气味耶?!
在“四人帮”淫威面前宁死不屈的大翻译家傅雷说过:“越研究西方文化,越感到中国文化之美,而且更适合我的个性。”为什么呢?他说因为他作为中国人的“根”深呵。
徐悲鸿、傅雷年轻时都在欧洲求过学,他们的“洋墨水”喝得越多,对祖国爱得越深。不论远涉重洋或关山阻隔,“祖国,母亲!”这一共同心声是任何力量也无法分开的。徐悲鸿关于国歌的建议,那由来,不也是由于中国人的“根”吗?
多难兴邦,居安思危。将四化蓝图变为现实,这就是今天十亿神州要筑成的新的长城。


第8版()
专栏:

北国行吟(三首)
李士非
中国镰刀
——友谊农场观感美国康拜因向中国镰刀挑战中国镰刀不因历史悠久而骄傲不因原始落后而羞惭该干就干决不坐等明天明天镰刀进了博物馆党旗上那把镰刀和铁锤一道更加庄严
当家人
——记一个大队党支书因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坐过三年班房真是死不改悔在班房里还设计砖厂一出班房大门他就立下军令状“今年砖厂不赚五十万把我的眉毛剃光……”如今富了他花几十万盖学堂有人说这是铺张浪费他只当清风吹过耳旁“这小子真有两下子”是领导对他的赞扬至于这样评价是否恰当他根本不放在心上他心里只有一句话不搞四化算什么共产党
精选
——参观852农场精选机
厂有感人造出精选机精选种子北大荒造出困难把人精选干瘪的随风扬去饱满的才能入选入选的北大荒也不独占——它的胸怀够宽四面八方需要都支援留下来的每一粒良种都开花结果然后再精选……


第8版()
专栏:书林漫步

我国话剧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记《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一书出版
英若诚
由德国朋友乌苇·克劳特编辑的《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茶馆〉在西欧》终于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
那是三年前的事了。翻阅着这本书,当初《茶馆》剧组访问欧洲时那些动人的场面又一一涌现在眼前:观众的热烈鼓掌(同时用力地跺着地板,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同行们发自内心的赞扬,普通欧洲老百姓对新中国的真挚的友好感情,经过这三年的时间,仿佛更真切了。
出版这样一本书当然是有意义的。它记载下来的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其中有不少值得玩味的经验。从建国以后,我们派出去过很多表演团体,为祖国争得了很大的荣誉。但不可讳言的是,其中绝大多数是我们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我们的京剧、杂技、民族歌舞。这样作是有道理的,这些节目不但使国外观众扩大了眼界,对我们民族的悠久文化产生敬意,而且使那些虽然不见得赞成共产主义,但对中国文化传统有深厚感情的外国朋友理解,新中国是珍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而且在这新的土壤上,一切优秀的、古老的艺术花朵不但没有受到摧残,反而得到灌溉、扶植,使它们得到在旧时代不能想象的发展。
话剧呢?长期以来这好象是另一个范围的问题。虽然陈毅同志从六十年代就曾经提出过我们的话剧可以出国,但是似乎没有得到认真严肃的考虑。谈起来,反对的理由首先是语言问题,话剧是靠说的,人家听不懂,谁还要看?还有一种意见则是我们的话剧太“革命”,外国人接受不了。这两种意见并不全错,但也有似是而非的地方。语言是障碍是要认真对待的,但并不是不能解决的。从五十年代起日本话剧来我国演出就使用了同声传译的方法,取得了成功。在欧洲,十九世纪时著名的法国女演员萨拉·伯纳特与著名的意大利女演员杜丝就曾同时在伦敦演出,各自用本国的语言,至今传为戏剧史上的佳话。至于说,“话剧是靠说的”,这话也未免武断了些,因为的确存在着主要不是靠“说”的话剧。后一种意见比较复杂。一方面我们不了解外国人到底能够接受什么,另一方面我们当时有些戏也未免“左”了一些,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见得都能“接受”。经过这几年的拨乱反正,再加上开放政策的逐步实现,我们对自己,对外国了解得都越来越多,这种担心也就慢慢地消失了。只要我们的作品(包括演出)真的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是第一流的,深刻的,那么,全世界人民是能接受的,并不存在什么“太革命”的问题。事实上,这些年来,在世界剧坛上影响深远的作家不正是公开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布莱希特,或至少是具有明确的进步倾向的阿瑟·密勒么?
其实,对我们话剧出国真正的担心恐怕还是因为对我们自己的艺术水平信心不足。这一点就是在我们这些干了一辈子话剧的人当中也是如此。首先,论资排辈一下吧。去年我们北京人艺庆祝了建院三十周年,但是接待我们出访演出的主人,德国的曼海姆民族剧院却正在庆祝他们的建院二百周年,法国的法兰西喜剧院则正在纪念他们的建院三百周年。相比之下,我们实在是后生晚辈。我们是带着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离开北京的。欧洲是话剧的发源地,二十世纪这种艺术形式才传到我国,我们去欧洲演出能打响吗?会不会是到“圣人门前卖三字经”去呢?
乌苇·克劳特先生编辑的这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茶馆》征服了欧洲的观众,也征服了欧洲的评论界。原来在绝大多数国外出版的世界戏剧史上是空白的中国现代戏剧现在出现了,而且是以成熟的姿态,完整的,高水平的艺术形式出现的,引起了国际剧坛的重视与敬意。造成这一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老舍先生的剧本,以焦菊隐先生为首的这一剧组全体成员的努力都是决定性的因素;重要的是,《茶馆》的欧洲之行向全世界证明了,1949年中国人民建立起来的人民共和国不但善于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样也有本领在现代艺术形式的领域中创造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来。
当然,这绝不是说今后我们就可以不再向世界上优秀的艺术成果学习了。正相反,《茶馆》的经验恰恰说明了这种学习的必要性。《茶馆》的成功也为我们进一步打开文化交流的窗户创造了条件,我相信,今后我们中国的戏剧艺术家会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使我们的现代戏剧艺术进一步走向世界。在这方面,《茶馆》只是走了第一步,虽然是重要的一步。


第8版()
专栏:

温馨的夜
郑红
每当夜幕缓缓垂落,神秘、温馨的气氛飘流在古城的角角落落,我总感到幽兰的清香、生活的甜蜜混合到了一起,溢出一股股甜香……
尤其是将近午夜,走在下中班或上夜班的路上,那一种为社会尽职的责任感和为祖国做了贡献的自豪感、幸福感,象陈年的美酒一下子泼洒出来,把这迷人的夜色醉得又增添了几分堂皇壮丽的色彩……每当这时候,我不由得挺起胸膛,放慢脚步,总愿在这温馨的夜色中多享受一会儿……
但是,有很多年没有这种自由自在的享受了。十年动乱以来,一些毒虫蛇蝎钻进了温馨的夜幕,扰乱了这静谧幸福的安宁,我们这些年轻的女工再也不敢贪图迷人的夜色了。但,现在又不一样了……
今天是中班,我推着自行车缓缓离开灯火辉煌的工厂。我的饭盒挂在车把上叮叮当当地响着,我的漂亮的小提包里鼓鼓囊囊地塞满了这个月的工资、加班费、奖金,嗯,整整110元呢!
沿着公路,我有意地放慢了脚步。今天不想骑车,想在这修长、平坦的公路上慢慢计算这个月的开支:“该给他买双新式的皮凉鞋,那种紫红色的……给婆婆买件双绉汗衫,……对了,还答应给毛毛买个红双肩背呢,眼看快开学了……”这不过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夜晚,是属于我们全体参加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的温馨的夜。
我发现路灯竟会如此明亮、繁多,和天宇闪闪发亮的群星连成了一片,纵横交织的光轻盈羞涩地洒落在宁静的街道上,啊,这简直是诗的意境!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辛亥风云录》
最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辛亥风云录》,是任光椿同志继《戊戌喋血记》后又一部历史长篇小说。作品在忠实于史料的基础上,艺术地再现了辛亥革命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壮举。塑造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为推翻满清皇朝、建立民国而奔走呼号、浴血奋斗的感人形象。也鞭挞了袁世凯这一类卖国求荣、妄图恢复帝制的历史小丑。为人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形象化的教材。 (白井)


第8版()
专栏:

双马〔中国画〕  徐悲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