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短评

用养结合地力常新
用地养地是农业生产的百年大计。崇仁县重视用地养地,生产连年增长;泰兴县豆麦间作,提高地力,效果也很显著。他们的经验值得各地重视。
地是人们生存的依据,农民以土地为本。不能只用不养。不能只管眼前,不顾长远。用地和养地,二者关系密切。近几年来,由于有些农民“怕政策变”,产生“捞现的”思想,不恰当地施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作用,造成地力下降,产量下降,成本增高。
增施有机肥料(农家肥)是养地的重要一环。有机肥料肥效长,肥源又广。除圈肥、厩肥、土杂肥外,北方还可搞豆科作物的轮作制,江南水稻产区可恢复和发展冬种绿肥等。这些,都是用地养地的好方法。
用地养地,是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很早以前,我国就有用农家肥的经验,有合理轮作等耕作措施。现在,各地的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只要我们切实贯彻“用养结合”的方针,随时注意总结和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经验,就能够保持地力常新。


第2版()
专栏:

狠抓“三肥三养” 坚持种地养地
崇仁县地力增强产量增加
本报讯 江西省崇仁县坚持种地养地,用养结合,出现地力不断增强,产量连年增加的好趋势。
崇仁县主产粮食,但由于过去对土地“重用轻养”,地力逐年下降,单产长期徘徊在600斤上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有些人为了“捞现的”,只顾施化肥,说什么“责任田,责任田,捞到一年算一年。”县领导同志认识到,这样经营土地是“吃前人的饭,砸后人的碗”,如不改变,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县里抽了一批人员,对全县耕地进行土壤调查,采取果断措施,提高土壤肥力。
过去这个县亩产500斤以下的低产田有15万亩,这些田主要表现为瘦、板、渍,耕作层浅,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下,单靠使用化肥来补充地力,不仅成本高,而且土壤板结。全县75,000亩高产田,由于年年“取多补少”,实际上产量也是高而不稳。针对以上情况,全县狠抓“三肥三养”:一是大种绿肥,以肥养田。全县种绿肥达26万亩,占早稻面积95%;二是秸秆沤肥,稻草养田。18万亩双季稻,70—80%的稻草还田;三是圈猪积肥,以畜养田。同时,打干草,挖塘泥,四季积肥,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以有机肥料为主,加速了土壤熟化。现在,56%的农田有机质含量都在3%以上,高的达到5%,耕作层提高到了5至7寸。这样一来,经济效益提高,生产投资逐年下降。


第2版()
专栏:

泰兴县豆麦间作提高地力
本报讯 江苏省泰兴县位于高沙土地区的低产社队,两年来积极推广豆麦间作,经过多点试验及大面积示范种植,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几年,泰兴县一些地方种地不养地的现象较为严重,地力下降。县委、县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领导同志带领一批干部和技术人员,到全县高沙地区的低产典型常周公社西荡片蹲点调查,走访老农,总结经验,决定将400亩低产小麦改为豆麦间作,并摸索出几种比较合理的间作规格。试种的第一年,夺得了好收成,平均单产590斤(其中蚕豆150斤),同时还为秋熟作物提供了大量豆秸等有机肥料。西荡的丰产使人们大开眼界。县委、县政府在西荡召开现场会,编发了豆麦间作的技术手册,培训技术骨干。第二年全县高沙土地区豆麦间作面积扩大到5万多亩,夏收单产比同等条件的纯作麦子增产8%左右。
豆麦间作的优越性比较多:一是充分利用了地边、埂边的空间,蚕豆中后期需肥量比小麦少,蚕豆根瘤菌固定的氮素也有部分被麦子利用。二是中后期通风透光好,抗倒伏能力强。今年三麦生长后期,不少社队因遭大风雨袭击,三麦倒伏减产,而间作田麦子一般都比单纯小麦倒伏轻。西荡片的一千多亩豆麦间作基本没有倒伏。三是有利于增肥改土,提高地力。 耿文彬 姜世德


第2版()
专栏:评论

不要靠“好汉股”发财
田音
为专业户和重点户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农民富裕起来,繁荣农村经济,这是当前农村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许多县、社、队干部在这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深为“两户”欢迎,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夸赞。
然而也有少数农村干部,为农民服务热诚不足,个人发财心切,趁“两户”创业之机,利用职权,强行入股。群众称他们入的是“权力股”、“好汉股”。这种“入股”,既不出资金,又不出劳力,也不参加管理,纯粹是找个借口达到分钱的目的。
入“好汉股”者,有的是先压低承包指标,给承包者以甜头,然后要求承包者同意他入股;有的是凭借手中的权力和工作之便,或替“两户”买原材料,推销产品,或替“两户”贷款、买柴油、汽油、化肥之类的紧缺物资,或替“两户”找干活的门路等等,都成了“入股”分钱的条件。群众说这些干部是靠拉拉关系,动动嘴,跑跑腿,就成百成千元分钱到手。
农村干部有的领工资,有的领补贴,为“两户”做些产前产后的服务工作是份内事,不应强入“好汉股”,更不应“见一面分一半”。农村基层干部要凭勤劳致富,不可凭权力发财,凭权力发财,是不正之风,我们是要反对的!
另一种情况是,在承包中,有些干部“近水楼台先得月”,哪个事出力小得利大包哪个,也有的干部到处伸手,见钱就抓,什么砖瓦窑,果树园,运输队,农办商业,队办工业,只要有利可图,他就样样入股。这种人即使先富起来,也不是凭勤劳致富,群众是很反感的。
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当然应当包括农村干部,但干部要和农民都应勤劳致富,不能凭借职权撇浮油,捞外快。这样富法,就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2版()
专栏:

广州铁路局开展全路整顿提高企业素质
十二万职工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本报讯 记者梁兆明报道:广州铁路局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局12万职工的共同目标。今年1月至8月,该局各项经济指标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实现利润和上缴税利,分别完成年计划的92.4%和84.5%,比去年同期增收4,780万元和3,871万元;运输成本却比去年同期降低4.5%。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去年同期增长13.8%;人均实现利润和上交利润,分别增长45.9%和34.2%。
经济效益如此显著,是这个局加紧全路整顿、提高企业素质的结果。他们首先抓了各级领导班子素质和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带动了经营管理、技术的提高。全局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476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165个主要站段的领导班子平均年龄降到45.4岁,具有大、中专文化程度和有职称的占82.5%。
领导班子的素质提高了,经营决策合理,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才结出了硕果。京广线衡阳至广州区段,现为单线行车,设备陈旧,运输能力全面紧张。一年多来,他们挖掘潜力,把改造局部技术设备和改进运输组织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运输能力,增创利润219万元。这个经验推广以后,今年可为全局增加利润540万元。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英山县小水电蓬勃发展
湖北英山县位于大别山南麓,境内河流湍急,水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这个县先后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36座,蓄水量2.23亿立方米;建成小水电站87座,总装机容量为15,695千瓦,设计年发电量4,841万度。
英山县小水电站是近十几年间发展起来的,到去年,全县办小水电总投资1,860.8万元,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地方财政和社队自筹,农民投资;二是国家长期低息贷款的扶持;三是其它方式的补助。现在,英山县小电网已与湖北省黄冈地区的电网挂网运行。去年,这个县实际发电量2,278.6万度,不仅解决了城镇工业生产用电,而且全县84.6%的生产大队和71.4%的家庭都用上了电。(附图片)
上图为该县张家咀水库;右下角为红花咀电站。
肖 翔摄影、撰文


第2版()
专栏:

军用技术向民品转移
福州第三化工厂生产“三剂”
本报讯 记者张铭清、王炜中报道:9月24日,福州第三化工厂的新产品水基清洗剂、水基切削剂和脱水防锈剂,顺利地通过了产品鉴定。这是航空工业部组织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的又一成果。
福州第三化工厂原来“吃不饱”,航空工业部某研究所研制的节能材料——“三剂”新技术在福建却没有应用。今年3月双方达成技术转让协议,航空部某研究所即派专家到三化考察、指导,经过双方半年多的努力,生产出合格的“三剂”。福建省约8万辆汽车,如果都改用水基清洗剂清洗机件,一年可节省8,000吨汽油,价值440万元。


第2版()
专栏:

阳山县利用平原地区资金开发山区
本报讯 通讯员白善华、记者蔡东士报道:广东省阳山县采取多种经济联营形式,利用平原地区的资金2,300多万元,开发山区,加速山区建设步伐。
阳山县属石灰岩山区,矿产、水力资源丰富,仅煤的储量就在一亿吨以上。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使资源长期未能利用。近几年,这个县同平原地区采取多种形式的联营,办水电,进行水泥生产和开发其它矿产。三年多来,他们利用平原地区700多万元资金,建了7座水电站,装机容量1万多千瓦,接近前25年装机容量的总和。
阳山县重视提高联营项目的经济效益,保证投资者的利润分红和补偿产品的兑现,把更多的资金吸引到山区来。省化肥公司投资给县扩大磷肥厂,县里认真对该厂进行技术改造和配套挖潜,使生产能力超过合同规定。他们信守合同,按规定逐月分红。去年下半年投资单位按期获得利润1.5万元,今年又向该厂增加投资20万元。


第2版()
专栏:经济短波

经济短波
“低产作物”获高产
黑龙江垦区今年出现了一大批春小麦大面积高产单位。据统计,到9月中旬,已有十五个农场种植的256万亩春小麦,平均亩产超过400斤。
春小麦是黑龙江垦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过去,一般年景平均亩产只有200斤左右,一直被认为是“低产作物”。今年,黑龙江垦区认真落实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实行科学种田,推行了农机标准化作业,加上雨水充足,使春小麦获得好收成。“冬瓜大王”喜相会
江西省金溪县的“冬瓜大王”黄富民,8月下旬刚刚送走四川省新津县的“冬瓜大王”吕璞修,9月中旬又迎来了广州市郊区的“冬瓜大王”张家富。这件事在赣东农村被传为佳话。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今年初,吕璞修宣布设立冬瓜奖,鼓励别人超过自己。这件事在报纸上登出后,江西冬瓜种植能手黄富民,写信给吕璞修应战。半年多过去了,吕璞修种的2分6厘地,折合亩产2.7万斤,最大的一个有40多斤。黄富民今年种的8分2厘地,全是自己杂交培育的良种,亩产超过3.1万斤,最大的一个重230斤。吕璞修闻讯后,8月下旬远道来访,冬瓜棚下,两位“冬瓜大王”互相交流增产经验。
他们相会的消息,又引起张家富的浓厚兴趣,也千里迢迢赶来江西。莆田、仙游农民自筹资金养奶牛
福建省莆田、仙游两县农民自筹资金饲养奶牛7,000多头,占全省奶牛总头数的40%左右。这两个县不仅一年可出售鲜奶800万斤,还向省内外提供四五百头种畜。宜春采取措施解决农民“卖粮难”宜春地区是江西省重点产粮区,但由于仓贮能力低,今年秋粮预计缺仓容二亿斤。为解决农民“卖粮难”,今年粮食部门采取抓紧调运空仓、实行多渠道贮粮等十条措施,满足群众售粮要求。
陈 健 戴林生
▲为扩大太西煤出口能力,宁夏正在兴建一座太西洗煤厂。太西煤是一种国际上罕有的优质无烟煤。
▲江苏省第一家生产针织用混纺兔毛纱的毛纺厂——吴江振华毛纺厂,二十二日建成投产。
▲一种新型节能设备——真空式相变传热余热回收热水器,最近在佳木斯研制成功。
▲湖南省汉寿县特种水产科研所通过几年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杨树林套养蚯蚓和牛蛙的方法,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旧东北林学院等四个单位,最近研制成功一种防治森林大敌舞毒蛾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剂。防治效果达到百分之八十一。
(据新华社)
(附图片)
丰富多彩的轻工展销产品   郭松摄


第2版()
专栏:

劈山开路的壮举
——基建工程兵某部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的英雄事迹
新华社记者 赵昌春 秦卫东
横亘新疆中部的天山,冰峰林立,行路相当艰难。如今,一条全长531公里的交通大动脉,从这重峦叠嶂中越过,它就是经过十年奋斗筑成的天山独(山子)库(车)公路。
突破“飞线”
从北疆独山子到南疆库车的独库公路,约有100多公里是在悬崖绝壁上开出来的。这悬崖绝壁上接云天,下临深涧,黄羊都难插脚,只有苍鹰飞上飞下。当初测量人员因为无法实地测量,只好在图纸上标了一段公路“虚线”,叫作“飞线”。今天,当我们驱车行驶到这里时,只见二三百米高的大断崖上,还插着当年施工用的钢钎,那拴在钢钎上的安全绳仍在随风飘荡。望着这些难以回收的物资,基建工程兵某团七连奋战“飞线”的情景,刹时间重现在眼前。
七连负责开凿的“飞线”长达650米。面对这道天险,连长杨晓海和几名战士,腰系小包炸药,沿着一片坡度较小的斜面向上爬,从侧面接近坡度在九十度左右的绝壁,然后抠着石缝,象壁虎一样朝绝壁中间移动,终于在距离地面150多米的地方,找到了立足点。他们打进钢钎,拴上保险绳,人便象打秋千似的在绝壁上打眼、放炮,半个月时间,凿出了三条尺把宽的羊肠小道。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又在新开的便道边缘,用钢钎作栏杆,拉上保险绳,挡上红柳枝,沿着这羊肠小道开导洞,打药室……
1976年7月15日,七连新开的路基上方,1,500多立方米的岩石忽然象瀑布一样从几十米高处倾泻下来,顿时烟雾腾空,刚修好的路基被推进奎屯河里。正在路上清理石碴的一台推土机,瞬间被砸成一堆废铁。连长杨晓海、指导员李善国和三名战士,一下子被推出几十米远,埋在一二人高的碎石中,当场牺牲了。
塌方后的“飞线”,作业难度更大,大家跪着掌风钻、打炮眼,爬着出碴,搞“回填”。110天工夫,完成小导洞72道,全长1,150米。还人背肩扛,把沙子、石头、水泥运上“飞线”,砌成3,500米挡墙,胜利完成了在“飞线”筑路的艰巨任务。
凿通“达坂”
突破“飞线”不易,凿通“达坂”更难。
“达坂”,蒙古语的意思是“冰雪簇拥的高山”。独库公路穿过三个海拔3,500米以上的冰峰雪山,最北面的叫哈希勒根,意思是“此路不通”。1977年,开凿哈希勒根隧道的任务,交给了某团三连和十一连。连长杨志桐带领全连,来到隧道南口安营扎寨。那时,山上积雪深达四五米,夜间最低气温在零下三十度。
三连的干部战士全都来自内地,乍到冰峰雪山,半数以上的人高山反应厉害。强烈的雪山紫外线照射得大家脸上起水泡、蜕皮,不少人患了雪盲症。山高气压低,水烧到摄氏七十五度就开了,面条煮不熟,吃了闹肚子。上山半个月,平均每人体重下降5公斤。然而,全连干部战士没有一个退缩,人人干得很欢。清理洞口积雪,机械不够用,大家就把雪铲成方块,抱着一块块雪朝外扔。
掘进中遇到了“冰夹石”。这冰夹石是冰、风化石和泥土的混和物,一用机械打眼、放炮,冰就消融,泥水横流,石头塌落。怎么办?杨志桐跟大伙一商议,把机械作业改为人工掘进,多打眼,打浅眼,放小炮。干部战士三人编成一个小组,一个提马灯,一个掌钎,一个抡锤,昼夜三班倒,干了七昼夜才掘进6米,谁知一下子全塌了。困难磨练着人的意志。大家动脑筋,想办法,随掘进随支撑,即使如此,塌方还是时有发生,有一个班次八小时塌了106次。全连160多人,施工中只有7人没挨过砸,但大家迎着危险,顽强拚搏,提前完成了任务,荣立了集体二等功。
战胜“雪害”
1980年初,某团接受了赴拉尔墩达坂以南筑路的任务。那时,三十多年未见的暴风雪席卷天山,有些地段积雪7米深,相当于两层楼那么高。春节刚过,副团长王恩玉带着45辆汽车组成的先遣部队进山了。途经拉尔墩达坂时,突然遇到9级暴风雪,狂风卷着大雪铺天盖地袭来,雪原上滚动着“呜——呜”的风吼声,天地一片浑沌,仅仅两个钟头,除了及时后撤的七辆汽车外,另外38辆车全被埋在雪堆里。
这一带渺无人迹。撤下来的人在雪地里熬了一夜。次日,他们啃了几个冷馍馍,上山挖雪扒车去了。同志们的大头鞋冻在脚上脱不下来,大衣和棉衣冻成了“铠甲”。在兄弟连队帮助下,一连挖了三天,才找到了所有被埋的车辆,疏通了道路,胜利到达施工区。
筑路施工部队每年都要遇到上百次乃至几百次雪崩。几千立方至几万立方的积雪突然从山上呼啸而下,袭击着山下的一切。部队先后有9名同志被雪崩夺去了生命。然而,雪崩吓不倒顶天立地的英雄汉!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防雪走廊,就在这支部队的战士的手中诞生了。它傲然屹立在哈希勒根达坂北坡上。
为了开发新疆,开发大西北,基建工程兵某部的干部战士连续十年蹲山沟,住帐篷,牺牲个人的幸福,奋战在天山,全副身心扑在修筑独库公路施工中。这支部队和其他参加筑路施工的部队,先后有100多名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不少人负伤身残。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感动地说,独库公路是子弟兵用热汗和鲜血铺就的。我们的干部和战士却说:为国家而舍弃小家,为人民而牺牲自我,是人民战士的本色。
(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