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深沉怀念一代大师
——纪念徐悲鸿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吴作人
1953年9月26日,中国人民的杰出的画家、卓越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迄今已有三十周年了。
徐悲鸿先生在世仅五十八年,他从事社会艺术活动不到四十年。他的艺术生命不算长,但他所开创的业绩是永存的。他毕生为中国美术的振兴和发展而奋斗,是位少有的高尚的美术家。他真正吸收并掌握了西方美术中的优秀技法而为中国的油画奠定了基础,又是改革国画的先驱者,是融合中西,使中国绘画走向一个创新局面的主要开创人之一。他坚持以现实主义的原则指导教学,怀着对美术人材的无比热爱和关心,培养了中国新一代的美术家,是我国现实主义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为我国现代美术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朽的,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留下的丰富的美术遗产,是我们继承、借鉴以发展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宝库,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研究的。
早在1920年他就明确提出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的主张,提倡“造型美术之道,贵明不尚晦”,反对西方形式主义的侵蚀和中国保守主义的禁锢,恪守现实主义,是徐悲鸿半个世纪生活中的一贯思想。他曾针对某些人热衷于搞现代派的错误思想,进行过尖锐的批评。同时,也对脱离现实,空谈神韵一类的守旧倾向,予以有力驳斥。
他一生,始终言行如一,他的艺术主张与他的创作实践是翕然一致的。
徐悲鸿擅长中国画和油画、素描等,他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人物、走兽、禽鸟、花卉、风景都有独到建树,尤以画马著称。但是,他始终坚持把人物画放在首位,即使是表现自然美的走兽、禽鸟等题材的作品,也往往赋予深刻的社会寓意和注重人格化的表现。
他痛感于封建社会末期人物画的衰颓,以振兴人物画为己任,在实践中首先对人物画下了持久的功夫。1919年至1927年,他经英国转往巴黎,在法国、德国留学历八年之久。在旅欧期间,他深入考察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致力于写实手法的学习,打下了深厚扎实的造型基础。他融会中西,将西画中的一些科学的造型方法与传统的中国画造型特点相结合,首先在历史题材的巨幅人物画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创作活动。
1928年到1930年间,他创作了大型多人物油画《田横五百士》,随后创作了《徯我后》,巨幅中国画《九方皋》,以及许多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创作。他的这些作品,大都从危难深重的现实中有感而发,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同时在艺术上则别开生面,代表了当时人物画创作的最高水平,具有振兴人物画创作的开创意义。
1937年他开始构思创作巨幅中国画《愚公移山》,终于在1940年完成。这幅画的主题思想是十分鲜明的,表明他在举国抗战的艰苦时期,已经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相信全民族坚韧不拔,坚持抗战,敌人是一定会被打败的。他在作品中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在艺术语言中凝聚着力的表现,是十分感人的。
同年,他还创作了油画《放下你的鞭子》,是取材于风靡一时的同名街头话剧,画的是野外演出的场面,直接歌颂了人民的抗日热情。同时,他还创作了中国画《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及取材于屈原、杜甫等爱国诗篇中艺术形象的大量作品,反映了他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他创作的大批花鸟和山水题材的中国画,不仅在造型、笔墨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大都状物喻情,寓意深远,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奔马、雄鸡、猛狮等作品的精神寄托是人所共知的,它们歌颂了人民振奋自强的精神;而他早在1936年就开始创作的《逆风》,以迎风奋飞的雀群,同样体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毛泽东同志曾称赞这幅作品“很有思想,有时代感”。
解放以后,他虽然抱病工作,却在短短的四年里,画了大量英雄模范人物的肖像,为志愿军战士作画,着手创作毛主席在欢庆解放的群众中,以及鲁迅与瞿秋白等作品,并深入火热的建设生活,计划创作巨幅油画,直到病发逝世。
徐悲鸿的艺术成就是杰出的,他是赢得了世界声誉的艺术大师,并为宣扬祖国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徐悲鸿又是一位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曾多次讲过,美术教育是他第一位的工作,创作活动只居第二位。他之所以要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是因为他痛感当时中国美术的颓败,深知复兴美术事业是整个民族的事业,需要有一代接一代的人去努力,不是靠一个人画几张画就能发扬光大起来的。加之,他少年时期历尽颠沛流离,深知求学之苦的遭遇,使他推己及人,对不能入学的贫苦青年美术爱好者,内心寄予深切的同情。可以说,在他开始学画的同时,早已立下志愿,要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与其说他对美术教育工作比美术创作有更大兴趣,不如说他对培育美术人材有更大的责任感。
1917年,他二十二岁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28年,他留学归国后,热情支持了田汉同志筹划的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并任美术系主任,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学生。同时他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在这个学校任教十几年,积极支持进步学生,严格要求,诲人不倦,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美术力量,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美术家和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1929年,经蔡元培先生推荐,徐悲鸿受聘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他矢志改革美术教育,与守旧思想和反动势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任职期间,聘请当时受人冷落的杰出画家齐白石为教授,并亲自接送陪同他给学生上课。1940年,曾应印度诗哲泰戈尔邀请,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1942年,他创办中国美术学院,这是创作研究机构,聘请了一批著名美术家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画家任研究员、副研究员。1946年,他受聘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广泛团结和聘请了在社会上有影响有能力的美术家到校任教。这所艺专成为新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和基础。解放前夕,党组织多次秘密与徐悲鸿先生联系,他欣然接受了毛主席、周副主席希望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开北平,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为党做些工作”的嘱托,坚定地团结了一大批教员和北平美术界画家,迎来了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艺专改组为中央美术学院,他担任院长,勤恳工作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为人民的美术教育事业作了宝贵的奠基工作。
徐悲鸿先生开创的美术事业是不朽的,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徐悲鸿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1983年9月


第8版()
专栏:

码头情思
寇丹
她回来了,象回到了久别的家。站在水泥花栏后边,深情地望着逐渐燃烧起来的朝霞,望着被朝霞染红了的滔滔大江以及江雾中的帆影,眼里闪出一颗滚烫的泪珠,那象梦一样飘逝了的年代又历历呈现在眼前。
一个圆脸蛋的姑娘,杏仁似的大眼睛闪烁着聪颖智慧的光,摇着两个小刷把辫子,蹦蹦跳跳来到码头。她,刚刚大学毕业,将在这儿迈出生活的第一步。码头上的一切对她都是新奇的:波涛汹涌的大江,各式各样的船只,忙忙碌碌的搬运工人,堆着各种物品的货场……她掩饰不住兴奋的心情,轻轻哼起了《码头之歌》。但是,她忽然皱起了眉头。
不远处,在一列煤车上,有几十个中年妇女,正在挥动着臂膀,一锹锹地朝下边卸煤,扬起的煤炭象一股股翻滚的乌云染得她们成了黑人。这些勇敢的女人,她们那大无畏的精神使人感动,但是,她们那又脏又累而且落后愚笨的工作方式,又使这个大学机械系毕业的姑娘感到羞愧。
她找到码头领导,那个被人叫作“老码头”的主任,慷慨陈词:愿用业余时间来为码头制作一些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老码头”竟然被这个毛丫头的热情感动了,当场拍板,表示支持。
她参考国内一些有关装卸机的图纸,经过反复摸索、实验,终于制出了一套卸煤器。这玩艺儿,象一座铁塔似的耸立在码头,只要一按电钮,轰隆隆一声响,火车上的煤便被吸进管道,然后,从另一头落到传送带上,由传送带再送进轮船、汽车或者其他地方。既干净又快速,一个人相当于几十个人的工作量。她很兴奋,很激动,也为自己能给那些大婶大嫂们解除劳苦而骄傲。机器轰隆隆地转动着,象唱着一支动听的歌。她也唱着歌,愉快地在人群中寻找那些大婶大嫂们,她要和她们一起度过这幸福的时刻。但是,她万万没有料到,她看到的竟是一双双冰冷的、甚至憎视的目光。她愕然,她迷惘,那稚气的脸上滚出了一颗委屈的泪珠。
没多久,有人拆毁了那台卸煤器;
没多久,批判她走白专道路的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
没多久,“老码头”含着热泪悄悄送她离开了码头。
如今,她回来了。走时,是个秀气的姑娘,回来已经变成了粗犷健壮的大嫂子;走时,是被愚昧和落后赶走的,回来,是党的政策将她召唤回来的。
“改革”的春风吹到了码头,也吹融了那些曾经一度麻木的心。“老码头”要离休了,要大家推举人才,码头工人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个被他们赶走的小姑娘。于是,“老码头”带着一队人马敲锣打鼓将她接了回来。
“老码头”向她交班时,对她说:“过去了的事,不要计较了,那些大婶大嫂都是工人家属,为生活所迫才去卸煤,你那卸煤器砸了她们的饭碗,怎么不恨你呢?”
“啊!——”压在心头十年的谜,这时才恍然大悟。
“可是,今天搞机械化,仍然会要砸掉一些人的饭碗的呀!”
老码头摸着光光的下颌,“嘿嘿”地笑起来:“今天你就放心大胆地干吧!党的政策放宽了,码头上成立了服务队、饮食店、小卖部……还搞了旅游船,家属都有事干了。再说,咱这码头上的正式工人,再让他们象以前那样肩扛、背驮、手推、臂拉地卖死力气,他们也不干了。如今,这机械化、电器化是迫在眉睫啦!”
她舒心地笑了,象当年初到码头一样,高兴得想放声歌唱。但是,她没有唱,眼里滚出了一颗泪,那是幸福的泪。


第8版()
专栏:

吃蛋与喂鸡
景富
旧社会有句俗语:“吃官饭,打官鼓,官鼓打破不用补。”这话的来源失考,不过用之形容我们一些吃官饭的人倒还是满形象的。如今经过一番改革,单位的生产情况、经济效益和职工的个人利益关系密切起来了,打惯官鼓的人也不得不动点脑子,而且英雄所见略同,普遍地把眼睛盯在人才上面。一时间,识才、选才、用才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你争我夺被誉为“爱才如命”,是一种美德。有些热心的领导,可以为调进一个有专长的人磨破嘴皮跑断腿。对方不肯吗?那就是囿千里马于马厩的“马倌”(说这话的自己当然是“伯乐”了),又是指责对方,又是叹息人事制度有问题。可是,如果说到培养,你要他在培养人才上花点钱,那自己的口袋实在紧得很。什么办个业务骨干培训班呀,出去开个学术讨论会呀,都被列为“浪费”或“不必要”之列。这样的事光是如此这般地说说也许难以使人相信,不过,若要证据,手头就有一个:前段时间,某单位五个青年考上了电大,负责职工教育的同志找到厂长,请厂长批准他们脱产去学习。厂长又是翻文件,又是看报纸,迟迟不予作答。这位同志苦口婆心解释的结果,厂长终于开口了:“没有这多闲散钱供他们读书”。这事是经办此事的同志亲口告诉我的。听着这么一个不是故事的故事,我的脑子里跳出一个比喻:哎呀,这多么象吝啬的老婆婆要鸡下蛋,而又不肯掏米喂鸡么!
我以为,既然人才所能带来的好处是鸡所远远不可比拟的,既然培养人才那么不容易,那么,我们至少应该象晓事的老婆婆喂鸡那样把目光看得远一些:识才、用才固然是一种美德,培养人才尤其是值得重视和讴歌的行动,正象干部制度已经提出要建立第一、二、三梯队一样,人才问题同样需要考虑到今天、明天和后天。只靠换人家的鸡蛋吃,那是填不饱肚皮的,更何况长久地吃下去。


第8版()
专栏:

晨泳
韩笑
黎明游泳,
别有风情。
推开夜蒙蒙,
敢向碧波冲!
每一个细胞
都感到兴奋,
每一根神经
都感到轻松!
水中有天空,
任我飞腾,
伸手捉奔月,
抬脚戏倦星!
水中有意境,
助我诗兴。
仰面寻佳句,
俯首追新声!
人生不会水,
不知生活美!
革命的一生,
欢乐在风浪中!


第8版()
专栏:

雨中小路〔摄影〕 邸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