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市场信息
烟台大批苹果急需外调
本报讯 记者邱原、潘岗报道:连日来,烟台火车站车水马龙,忙个不息。有个公社的司机告诉记者:他们已等了五天五夜,还未运出苹果。
山东烟台地区,今年苹果大丰收,产量可达10亿多斤。
截至9月15日,全地区已收购中熟苹果1.28亿斤,比去年同期增长48%。红青香蕉、金帅、新苹苹果集中产地福山县,有300万斤包装好的苹果堆在火车站,660万斤尚堆在树下,一些待运的苹果已开始变质,留在树上的中熟果也纷纷落地,果农呼吁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不要让苹果烂掉。


第2版()
专栏:

扩大小氮肥工业扭亏增盈的成果
化学工业部部长 秦仲达
我国小氮肥年产合成氨838万吨,占全国氮肥总产量的56%,在化肥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个行业长期以来消耗高、亏损大,成为国家财政上的一个“包袱”。
近几年来,化工部协同各省、市、自治区,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方针,狠抓企业整顿,实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和合理的经济政策,消耗大幅度下降,全行业扭亏增盈。1982年,全行业净盈利1.37亿元,结束了17年连年亏损的局面。今年以来,小氮肥工业生产继续向好的方面发展,截至6月底,全行业盈利1.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倍。
近几年来,我们围绕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抓了几项工作:
认真贯彻调整方针,抓好企业整顿。小氮肥工业全部是小企业,基础较差,对其中消耗高、亏损大、长期改变不了面貌的,我们分期分批实行关停并转。到去年底,全行业已由原来的1,533个减少到1,253个,关停了280个,占小氮肥企业总数的18.3%。在企业整顿中,我们着重抓了领导班子的整顿。这对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了很大作用。河北省承德地区小氮肥企业,过去管理混乱,厂厂亏损,1979年以来,提拔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领导职务。目前,厂、车间、科室领导干部中,工程技术人员占70%以上;现任的厂长、书记,有一半是大专毕业生。这批干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加强科学管理,改变了企业的面貌。1981年,这个地区7个厂,厂厂扭亏为盈。
全国小氮肥企业量大面广,许多厂长期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特别是边远地区的企业条件更差些,这给小氮肥全行业实现扭亏为盈增加了不少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通过抓典型、树样板,总结推广了浙江省大面积降低煤电消耗、扭亏为盈经验和内蒙古自治区抓调整、整顿,改变落后面貌的经验。另一方面,采取技术协作的办法,组织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先进企业对口帮助边远地区后进企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云南泸西氮肥厂地处海拔1,700多米的偏僻山区,从1974年投产后几乎年年亏损,去年他们对照内蒙古土左旗化肥厂找差距,在加强经营管理,完善经济责任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全年实现利润124万元,平均吨氨盈利夺得了全国小氮肥企业的第二名。这说明,消耗高、亏损大不是不能改变的,只要正视困难,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小氮肥工业长期亏损的落后面貌是能够改变的。
提高小氮肥工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扭亏增盈,必须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小氮肥企业职工队伍文化技术水平低,企业管理薄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一手抓了职工队伍的培训,举办了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短训班,培训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厂长、技术员和技术骨干;一手抓了企业管理工作,在全行业总结和推广了浙江省桐乡化肥厂等先进企业的经验,加强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原料管理,搞好经济核算,把小氮肥企业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了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近几年,各地小氮肥企业在充分利用粉煤,积极推广碳化煤球造气技术,进行原料改造的基础上,结合设备大检修,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设备更新和小改小革,使小氮肥企业的煤电消耗有了大幅度下降。目前,上海、浙江、江苏、北京、山东等5个省、市的小氮肥企业,平均吨氨两煤耗和电耗已分别降到了1,900公斤和1,400度以下。全国小氮肥企业1982年与1976年相比,吨氨两煤耗降低50%,电耗降低38%。
近年来,各地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一些扶持小氮肥的经济政策,这也是小氮肥扭亏为盈的一个重要原因。河南省人民政府去年作出决定,要求财政部门在资金上对小氮肥企业给予支持,继续向小氮肥厂提供淡季储备贷款。云南省人民政府对盈利企业和能耗低的企业,实行“四个优先”,即优先分配节能降耗和技术改造的资金;优先安排利用省库存设备搞更新;优先安排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先安排产品的销售。同时,改进了节煤节电奖励办法。1982年,该省小氮肥企业平均吨氨总能耗比上年降低11.5%,而且从第四季度起实现了盈亏相抵后有盈利。
小氮肥行业虽然已经扭亏为盈,但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至今全国仍有10个省、自治区和375个企业亏损,扭亏增盈的任务还很繁重。为了进一步提高小氮肥工业的经济效益,我们要求在今年内,小氮肥企业必须消灭经营性亏损,达不到要求的企业,要限期整顿,改变面貌。对于经过整顿,到今年年底仍然改变不了面貌的,要坚决关停并转。在各省、市、自治区的领导下,广大职工艰苦努力,小氮肥的扭亏增盈必将取得更大成果。


第2版()
专栏:

伏兴乡农民机械运输协会为专业户办好事
本报讯 通讯员蒋艾荃报道:安徽省全椒县伏兴乡农民已先后购买汽车17辆、各种拖拉机27台,开展专业运输活动。今年5月这个乡成立了农民机械运输协会。协会成立后为运输专业户办了四件好事。
一、举办驾驶技术培训班。这个乡运输专业户有45名驾驶员,其中30名是新学不久的新手,协会成立后,到7月底止,已经举办了三次技术培训班。
二、组织货源。过去这个乡运输专业户运输货物完全是靠个人找货主。现在乡管委会农机公司已确定专人为协会车辆联系货源,合理安排。今年6月,乡粮站急需调30万斤油菜籽到外地,限期三天完成任务。协会同粮站联系,统一安排车辆,按期完成。
三、帮助解决油料。原来农民个人买的车辆,有70%供油无计划,全靠找米下锅,经常停车待油,挫伤了运输专业户的积极性。协会想方设法为运输专业户解决油料。通过乡政府从外地购进汽油、柴油、机油1.6万多斤,供运输专业户使用。
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协会注意维护会员的正当利益,做好思想工作,防止运输专业户违章违法。


第2版()
专栏:

共和公社采取三条措施
推广科技 振兴经济
本报讯 通讯员张兴千报道:黑龙江省穆棱县共和公社党委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积极向农民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促进了多种经营,1982年,全公社多种经营收入1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41%,比1978年增长1.1倍。
他们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做法有三条:
一、充分发挥现有技术人员的作用,深入农户进行重点帮助。公社组织基层供销、药材等部门的技术人员,按各个生产队的资源条件,分头到村或户讲授园田种参、木耳授菌、党参栽培等技术。
二、举办各种技术训练班,积极培训农民技术员。三年来,公社举办培植人参、党参、木耳、养鸡等训练班12期,共训练农民500多人次。
三、组织现场技术交流会,学习推广先进技术。矸场三队一户社员,1980年在园田地试栽人参,两年后产鲜参234.5斤,总产值达3,300元。公社抓住这个典型,召开技术交流会。


第2版()
专栏:

大城子公社聘请科技人员当顾问
科学进深山 果产翻两番
本报讯 通讯员李满庆、王国良报道:“科学进深山,果产翻两番”,这是发生在北京市密云县大城子公社的事。
大城子公社地处深山区,土质碱性,适合生长红肖梨树。但是,过去由于不懂科学管理,全社的果品年产量只有250万斤。从1976年开始,县、社领导请来科技人员,协同社员、干部对果树和果品进行科学管理,使果品产量近几年持续丰收,每年总产1,000万斤,在北京郊区名列前茅。
他们主要采取了三条科技措施:一是推广修剪技术,加强科学管理;二是摸索防治虫害规律,在每年6至8月的上旬和8月下旬打药,次数从原来的10至11次,减少到4至5次,有效地治住了害虫,使好果率从50%提高到95%以上;三是改变贮藏条件,提高经济价值。去年,仅果品收入一项就占全公社人均分配的将近50%,有的大队占到70%。


第2版()
专栏:短评

让科技进山
山区是一座座宝库。科学技术是打开这些宝库的钥匙。今天本报刊登的共和公社和大城子公社把科技送进山,打开山区人民勤劳致富大门,就是很好的例证。
我国山区面积很大,资源丰富,但文化落后,科技人才很少。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山区,缺少农技员、林技员、畜牧技术员,这样,就不能实行科学种田、科学养畜,甚至有了畜疫也不能进行防治。当前山区建设,确实迫切需要科学技术。
为了改变山区的落后状况,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对在山区工作的知识分子实行优厚待遇;鼓励大专毕业生到山区工作;招聘科技人员,或请专家当顾问;增加智力投资,大力发展山区教育事业,提高山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积极办好职业中学和科技训练班等,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让科技快进山。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委托社队经营国有次生林
林场同周围群众的关系得到改善 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发展
本报讯 据《中国农民报》报道:国营林场次生林怎样管理好?内蒙古自治区采取委托经营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实行这个办法后,改善了国营林场同周围社队群众的关系,乱砍滥伐林木现象已基本制止,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国有次生林面积11万多亩。多年来,由于“左”的影响,国营林场同周围社队的关系不够融洽,乱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从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促进农牧业全面发展出发,逐步将国营林场的次生林委托社队经营。到目前为止,仅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和牙克石林管局国有次生林委托社队经营的面积已达2,210亩。同时,国营林场经营范围内的宜林荒山荒地,近期无力造林的,划给社队和社员造林;地上的散生林木随地走。
为了帮助林区周围生产队社员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内蒙古旗(县)、市管的国营林场,将育伐林卖给社队和社员。对鄂温克和鄂伦春等少数民族,每年特批3,000立方米木材,照顾他们的生活需要,帮他们规划了驯鹿饲养场和猎场。
内蒙古旗(县)、市管的国营林场(站)还根据生产需要,吸收林区边缘的社员参加整地、修路、植树、护林和森林抚育生产。林区各旗组织社队施工队伍,承包林业基建任务和发展建材生产。
实行这些办法以后,不仅现有森林得到保护,而且发展了森林后备资源,增加了社队和群众的收入,加强了国营林场同社队及少数民族的团结,为解决国有次生林的经营,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第2版()
专栏:

农民运输队
在湖北省蒲圻县黄沙畈公社,出现了一个由农民拖拉机手组成的收购运输队伍,常年活跃在崇山峻岭间。这支队伍拥有52台中、小型拖拉机,在全社8个大队,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专门从事三类农副产品的收购运输。
这是一支农商结合的队伍。黄沙畈公社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一些农户的剩余劳力利用闲置的运输机械搞运输。公社供销社把他们组织起来,走村串户,登门收购三类农副产品,交售给县土产公司。双方凭土产公司的调拨单结帐,由供销社按运输里程付给对方运杂费。农民为供销社扩大了货源,供销社平价供应给他们机油、柴油。这样一来,商方减少了因收购中转环节多造成的浪费、损耗,三类农副产品收购量大大增加,农民运输户也从中得到实惠,每台拖拉机月平均收入可达五六百元。这种自愿挂钩的松散结合,真正体现了农商双方互助互利的原则,收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因此,自愿同供销社挂钩的农民,由开始的几十人很快发展到104人,收购量占全社三类农副产品收购总数的比例也逐渐由小头变成了大头,既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方便了群众,供销社和农民也都增加了收入。
黄沙畈公社是个山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大量的野生资源却烂在山上。自从有了这样一支农商结合的运输队伍,农民再也不需翻山越岭到供销社交货了。“坐在家门口,东西可出手”。农民生产和出售农副产品的积极性高了,供销社的收购额也不断上升。
各地都有一些农副土特产品和废旧物资,因为运输困难,不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今后在这些地方大力发展农民运输队,是十分必要的。
袁东方 刘金福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马尾拴起了豆腐
人们常说“马尾拴不起豆腐”,然而曲立文却提起了马尾拴的一块半斤多重的豆腐(上图)。
曲立文是山东牟平县龙泉公社马家都大队农民,有一手做豆腐的“绝招”,过去连亲生女儿都不传授,如今献出了秘方。
曲立文54岁,在20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巧用水、巧撒一把面、巧使一捧盐、巧点卤水、巧压”的五巧经验,一斤大豆能做3.1斤豆腐,比别人多一斤,而且耐煮耐炒。
1981年,曲立文成了豆腐专业户,在公社和大队帮助下当年纯收入1,000元,第二年纯收3,000元。他抚今忆昔,感到有了党的好政策,才过上宽裕的日子,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好生活,就献出了秘方。
周 远摄 王福怀文


第2版()
专栏:资料

五巧豆腐秘方
巧用水。粉碎机磨豆腐粕时,一道豆腐(18斤大豆,下同)60斤水;石磨磨粕时,用30斤;薄浆,不管是机磨还是石磨磨粕,一律加到140多斤。不要用凉水薄浆,凉水不离汤,豆汁挤不净。
巧撒一把面。烧浆前一道豆腐撒半两面。
巧使一捧盐。闷浆前,在缸底一道豆腐放八两食盐。
巧点卤水。用波美24°至25°的食盐卤水为宜,一道豆腐用卤水五两,分五次使完。闷浆时,等温度下降到八十五度时点卤水,以后每下降十度点一次。每施一次,用水瓢顺缸边慢慢搅动几下。
巧压。压豆腐时做到快压、狠压。豆腐脑温度要保持在二十五度左右,压力不能低于100斤。


第2版()
专栏:全国重点建设项目介绍

有色金属的“百宝囊”
——介绍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扩建工程
本报记者 曹永安
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龙首山下,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扩建工程的36个单项工程,已有33个进入施工高潮和设备安装的关键阶段。上半年的基建投资总额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9.5%。
金川公司开发的金川矿床,是一个特大型多金属共生矿床,有20多种有价元素。其中硫化镍的储量居世界第二,钴和铂族元素铂、钯、铑、铱、锇、钌的储量为全国之首。另外铜、硫的储量也相当丰富。人称金川矿床为我国有色金属的“百宝囊”。
金川公司扩建工程,包括矿山、选矿、冶炼、综合利用等,分两期进行。现在进行的是第一期扩建工程。冶炼大型贫化电炉主体工程和回转窑电收尘工程都已竣工;镍电解车间的扩建工程已近尾声;新开工的第一硫酸厂和三号电炉正进入施工高潮。到1984年底,金川公司一期扩建工程完成后,1985年将使这个公司主产品电解镍的年产量,由现在的1万吨提高到2万吨。其它有色金属钴、铂、钯、铑、铱、锇、钌、铜等产量也将大幅度增长。(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是1981年10月完工的全国重点工程。全厂2,400多名职工,80%经过严格训练。左图为一位女工正在精心操作,上图为捻织车间。
陆 轲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