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谈读书
——芸斋琐谈
孙 犁
读书,主要靠自学。记得上中学时,精力旺盛,读书最多,也最专心。我们的国文老师,除去选些课文,在课堂给我们讲解外,就是介绍一些参考书,叫我们自己在课外去选择、去阅览。
文学非同科学,有时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只要个人努力。读书也没有准则,只有摸索着前进。读书和自己的志趣有关,一个人的志趣,常常因为时代、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所以,就是师长给你介绍的书,也不一定就正中你的心意,正合你当时的爱好。
例如鲁迅先生给许世瑛开的十部书,是很有名的。但仔细一想,许世瑛那时年纪还小,他能读“全上古……文”或“四库全书总目”那类的古书吗?会有兴趣吗?但开这样一个书目,对他还是有好处的。使他知道:人世间有这样几部书,鲁迅先生是推重这些作品的。
现在,也常常有人叫我给他开个书目之类的单子,我是从来不开的。迫不得已,我就给他开些唐诗古文之类的书,这是书林中的菽粟,对谁也不会有害处的。我想:我读过的,你不一定去读,也不一定爱好。我没有读过的好书多得很。而我读书,是从来没有计划,是遇到什么就读什么的。其中,有些书读了,确实有好处,有些书却读不懂,有些书虽然读过了,却毫无所得。
根据以上这个经验,我后来读书,就知道有所选择了。先看前人的读书提要,了解一下书的作者及其内容。而古人的读书笔记,多是藏书记,只记他这本书,如何得来,如何珍贵,对内容含义,缺少正确的评价,这就只好又去碰了。
“开卷有益”,我常常这样安慰自己。
我的习惯,选择了一本书,我就要认真把它读完。半途而废的情况很少。其中我认为好的地方,就把它摘录在本子上。我爱惜书,不忍在书上涂写,或作什么记号,其实这是因小失大。读书,应该把随时的感想记在书眉上,读完一本,或读完一章,都应该把内容要点以及你的读后意见,记在章尾书后,供日后查考。读古书,这样做方便一些,因为所留天地很大,前后并有闲纸,现在印书,为了节省纸张,空白很少,只好写在纸条上,夹在书里面。不然年深日久,你读过的书就会遗忘,等于没有读。古人读书,都作提要,对作者身世,著作内容,作简要的叙述和评价,这个办法,很值得我们读书时取法。
青年人读书,常常和政治要求、文坛现状、时代思潮有关;也常常和个人遭遇,思想情绪有关。然而,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年人的爱好,常常和青年人的爱好不大一样,这是很自然的,也不要相互勉强。
比如,我现在喜欢读一些字大行稀,赏心悦目的历史古书,不喜欢看文字密密麻麻,情节复杂奇幻的爱情小说,但这却是不能强求于青年人的。反过来说,青年人喜欢看乐意写的这样的小说,我也是宁可闲坐一会儿,不大喜欢去读的。
 1983年9月8日晨雨


第8版()
专栏:

海祭
奚学瑶
秦皇岛,原来只是一个方圆二三里的小半岛。现在,则被人们分别称之为东山和南山。
这个小岛上,有一条浅黄色的小路,坡坡坎坎,悠悠长长,通向热气腾腾的港口,通向金沙平铺的海滩;象金链似的,串连着一座座绿顶白墙的院落……
小路,大概已进入了暮年。随着宿舍楼的增加,职工医院的扩大,海员之家的矗立,海滨公园的修建,它必将被平坦的水泥路和草坪的绿茵所替代。
它将逝去,它的历史,却在人们的记忆中,刻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传说中,它是皇帝和官僚们耀武扬威的步履踩踏出来的。这个皇帝,便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他带着文武百官,曾来这里北游巡边,求仙取药。但是,燕人卢生并未能取来长生不老之药,却给他编造了一个不祥的谶语:“亡秦必故也”。于是,这条小路,便引来了一条长长的路,一条似乎通向天宇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伟大的,但它是奴隶们的尸骨支撑起来的,是奴隶们的血肉筑成的。
传说毕竟是传说,有据可考的是,两千多年后,即二十世纪初年,在这条小路上,确确实实走过了长长的奴隶的队伍。4万多名奴隶,在寂寥荒芜的秦皇岛上,压出来这一条浅黄色的,和中国人皮肤一样颜色的小路。他们忐忑不安地沿着这条路,怀着渺茫的希望,走进了劳工站,画了字,签了押,把自己卖身于英国南非矿主。他们又愁肠百结,茫然地沿着这条路,走向码头,登上太古轮船公司的海轮,从此跳入苦海,开始了苦难的历程。
苦海无边。到了南非,他们便身不由己,被矿主们分隔到几十个金矿所在地,那几十个集中营似的场院中。高墙如山,将他们严严地围困在狭小的天地里。回望家国,关山千重,海路万里,看不见家乡的炊烟,听不到父母妻儿的呼唤。纵然妻子心似石坚,也不能象孟姜女那样,为他们送来御寒的冬衣!在阴冷潮湿的矿坑中,死神时刻在窥视着他们,病魔亦不断向他们袭击。他们曾大批逃亡,但难逃矿主们的魔掌;他们曾奋起反抗,但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了血腥的镇压。成堆的金子,使矿主们发了狂。可是,黄灿灿的金子,是用华工们的身躯换来的;光闪闪的金子,是华工们用血泪洗净的。
终于,他们回来了,精疲力尽地回来了,满腔愤怒地回来了,断了胳膊掉了腿回来了!……
但是,却有多少人,已葬身于异国他乡,永远也不能回来了!父母妻儿们,奔走在这条黄土裸露的小路上,翘首盼望着亲人的身影,望尽茫茫大海,望断天涯归路……
在中国近代史上,大海往往与中华民族的苦难相联系。“闭关锁国”的政策,止不住无数的白银外流,使更多的“猪仔”在海外漂泊。在香港、在厦门、在上海、在烟台……多少黄皮肤的华工,走过多少这样裸露着黄土的小路,开始踏上苦难的路途?他们在劳工船中死去;在甘蔗林、橡胶园里丧失了青春和生命;在荆棘的丛莽中,筚路蓝缕,为白人资本家们开辟了一条条黄金铺就的道路。但是,在白人主子的心目中,他们只是一群“做工机器人”,来自中国的“黄奴”。
贫穷的民族,常常出现卖儿鬻女的惨剧。我想起了我们隔海东邻的过去,想起了那个出产了电影《望乡》、曾经出卖过自己女儿的民族。而我们中华民族,出卖过为数更多的身强力壮的儿子。我们有多少《望乡》般的故事,需要我们的文艺家们去讲述,去控诉?!
春草泛绿,清明已经降临。中国人为奴隶的时代已经过去,漂泊在海外的游魂,归来吧!随着迢递的波浪归来,坐着羲和的太阳之车归来,站在郑和龙船的船首归来,乘着浩荡的春风归来!归来吧,回到你启程的口岸,回到生你育你的父母之邦!
我走在小路上,环顾四周,心绪为之一振:五星红旗昂扬地飘在码头上,飘在大楼上,飘在碧水波光中的轮船上……
天风浪浪,山海苍苍。浪涛簇拥着,向岸边扑奔而来,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哗呀——”“哗呀——”。一群银色的海鸥自天外飞来,低低地在涛头掠过,欢快地喧嚷着:“啊——啊”。难道,这是海外游魂发出的回响吗?这是纯洁的飞鸟心灵上发出的感应吗?
蓦然,一股热血从我心头涌起,国歌的呼吼在我的脑海中震响了: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
我走在浅黄色的小路上,咀嚼着其中的含意。似乎,我领会到了,这是中华民族的呐喊。


第8版()
专栏:

草原珍珠〔摄影〕
吕相友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招贤榜”下的随想
陈允豪
某地区为了发展地方工业,在本地和外地车站、码头贴出了皇皇“招贤榜”,招聘工程师和大专院校毕业的科技人才。“招贤榜”上写明,对合乎条件的应聘者,给以十分优厚的待遇,包括宽敞的住房、家属户口的转入,爱人、子女的工作安排等,都可以“负责解决”,其它条件还可“面洽商谈”。
读了这张“招贤榜”,对这地区的有关领导部门确有肃然起敬之感。觉得他们真有求贤若渴,求才若饥之意。
可是,这个地区却存在着另外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情况。例如,地区所属各县的中小学校有数量相当大的“危房”多年未得修理。中小学老师中夫妻分居两地,过“牛郎织女”式生活十载以上的也还不少。有些县里农村小学校的学生,已上了几年学,还是自带坐凳、自备小桌,还没见过学校的桌凳。地区领导机关所在的城市里有所中学的操场,八年多来被地区办的一家工厂占了三分之二场地作堆放工厂材料之用,使得学校无法上体育课及进行球类活动。如此等等情况,地区的有关领导部门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成堆的问题,成百的上告信都搁置一边,至今不予切实解决。
贴“招贤榜”,聘请高级的科学技术人才为办好地方工业服务,当然是件好事。但给本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如此冷遇,却又和“求贤若渴”、“求才若饥”的“招贤榜”发生了矛盾。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就说:“高等院校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教育。”(见《邓小平文选》第51页)而某地区的领导部门却至今还在“只求大而舍中小”,实在使人觉得有点怅然。
印度的《百喻经》中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富翁看到另一富翁盖了三层新楼,他也找了工匠来,要他盖楼,并对工匠说:“第三层好,我不要第一、二层,你替我盖吧!”工匠说:“没有一、二层,怎能盖第三层呢?”
这故事对我们不无启发。但愿那些只要高级人才、不注意办好中小学教育的地方领导人目光远大,两者兼顾,这就不会拣了一头又丢一头了。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孙宝瑄的《忘山庐日记》
顾 熙
“慷慨悲歌气若虹,志扶赤县有陈同。可怜变法须流血,莫让先生血独红。”……这是录之孙宝瑄在《忘山庐日记》中挽谭嗣同的七绝。宝瑄,浙江钱塘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卒于民国十三年,终年五十岁。民国初,任宁波海关监督。他的日记始于癸巳年(光绪十九年,1893),每年一册,未曾间断。但现仅存癸巳、甲午合一册,丁酉、戊戌、辛丑、壬寅、癸卯、丙午、丁未、戊申各一册。他的日记原名《梧竹山房日记》。
他一生笃志向学,好读书,在癸巳以前,好读宋儒书,研义理之学。以后泛览史鉴,对历代兴亡得失及典章制度的沿革迁变等等都有研究。又习日文。由于他生活在封建制度面临最后崩溃、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新事物如春潮涌入中国的时期,因此,他在日记中多次论述封建专制之害,主张开民智、兴民学、扶民权,其具体设想即是设报馆、立学校、开议院。对维新变法运动抱同情赞助态度。他所交往的也都是当时豪俊,如章炳麟、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严复、夏曾佑、张元济等,或讨论时事,或切磋学问,在日记中均有较详细的记载,日记中对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如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戊戌变法、辛丑和约、日俄战争等以及不少社会新闻、地方风情,都是作者耳闻目见,因此,本书的出版,可为你学习近代史提供第一手资料。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忘山庐日记》系根据上海图书馆藏原合众图书馆过录本标点,分上下二册出版,书末并附有人名索引,以资诠查。


第8版()
专栏:

一样清波
阵容
啊,中秋节,佳节中秋,
思念展开翅膀的时候。
我要隔海大声地呼唤——
骨肉同胞,为啥分离这般长久!
我要倾述心中的热盼——
炎黄子孙,几时才能早日握手!
月光下,千顷波呀万重浪,
银闪闪接连着两岸的沙丘;
清辉里,帆影翩翩渔火旺,
怎能够分清彼此的海鸥?
统一的愿望象滚滚巨浪,
能冲破藩篱、填平怨沟,
振兴中华的重任落在民族的肩头。
天上的月亮有缺还有圆,
国未圆,家未圆,谁不心忧?
扬子江与日月潭,
一样清波,几时携手?
今宵天上,都是人间的相思,
更何况亲骨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