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落实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农村政策 充分发挥群众聪明才智
47个县工农业或农业年总产值翻一番
胡耀邦同志去年指出:如果我们今后五年能掌握五十个到一百个农业翻番的县,那我们自己和全国各级做农村工作的同志都更有信心和更有办法了
据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黄正根)来自农村的喜讯:据各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已涌现出47个工农业年总产值或农业年总产值翻了一番的县。
这47个县都是统一按1980年不变价格为计算标准,以1978年作基数,从1979年到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或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的。这些县分布在山东、安徽、浙江、江西、上海、广东、湖北、河南、贵州、西藏、河北、天津、山西、内蒙古、新疆等15个省、市、自治区。翻番县数量居首位的是山东省,有19个,其次是河北省,有5个;安徽省有4个,居第三位。
这些县在总结翻番经验时认为主要是发挥了“四个力”,即:以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所激发的社员群众的动力,以科学种田为主要内容的智力,发挥自然优势的生产潜力,解放以来历年进行农业基本建设所形成的实力。这“四个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经济活力。依靠这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依靠这些县的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使工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
在这批翻番县中,穷县翻番占翻番县总数的80%以上。例如安徽省的凤阳、长丰,河南省的兰考、杞县、登封,山东省的禹城、莘县,河北省的大名、威县,西藏自治区的扎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楚,内蒙古自治区的杭锦后旗、五原,山西省的左云,贵州省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等,这些县长期以来都是本地区甚至全国有名的穷县,翻番以后,大部分县农村由每人平均年收入50元以下,上升到200元、300元以上。
约占翻番县总数百分之十几的农业年总产值基数较高的县,也出人意料地在短时间内翻了番。它们有力地破除了那种“低产地区翻番容易,高产地区翻番难上难”的迷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浙江省绍兴市(县级建制),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高达七亿六千五百零八万元,由于建立了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社队企业和多种经济为两翼的“飞鸟型”农业结构,使农业迅速展翅起飞。1982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猛增到十六亿九千零三十五万元,比1978年增长1.21倍,平均每年递增21.9%。
1982年10月8日,胡耀邦同志在《全面开创凤阳新局面》等两个材料上写道:“农业可否翻番,如何翻番,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今后五年能掌握50个—100个这样的县,那我们自己和全国各级做农村工作的同志都更有信心和更有办法了。”这47个县成功地实现工农业或农业总产值翻番,必将开阔人们的视野,起着典型示范的作用,鼓舞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本世纪末把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信心。


第1版()
专栏:

种草起步 以草养畜 促农促林
申家山发展农业走出新路
本报讯 大西北地区的一个穷山村——甘肃通渭县陇阳公社申家山生产队,从种草起步,以草养畜,促农促林,走出了一条干旱山区实现生产良性循环的路子。山村初步摆脱贫穷,农林牧各业全面发展,生产欣欣向荣,群众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
申家山是个低产、贫穷的干旱山区。全队28户,154口人。过去多年单一种粮,水土流失严重,地越种越薄,燃料、饲料和肥料缺乏,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七十年代的粮食平均亩产只有80斤上下,年年吃国家返销粮,集体没有现金分配,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79年,甘肃省草原工作队女畜牧师王素香等四个同志到申家山办点,他们经过调查研究,和群众讨论,决定从种草起步,逐步恢复农、林、牧之间的良性循环。还帮助群众引进产量高、见效快、收益大的红豆草种,利用弃耕地、荒地、荒沟大量种植。
从1979年到1981年,种草三年,申家山的农业就开始搞活了,生产迅速发展,社员收入逐步增加。1980年和1981年,通渭县遭受持续严重旱灾,申家山却牧草丰收,1981年仅草籽一项,每户就收入163元。有了草,发展畜牧业有了条件,现在,全队的大牲畜已由29头发展到52头,羊从77只发展到180只。
实行“种草起步,以草养畜,促农促林”四年来,申家山发生了深刻变化。农牧业经济结构开始合理了,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0%,种草养畜已占60%;改良了土壤结构,地力提高,农家肥增加了一倍;长期使农民苦恼的燃料问题基本解决,90%的人家再不挖草根、铲草皮了;实行了荒山种草,生物治沟,水土流失也初步得到了控制,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
草多,畜多,肥料多,加上精耕细作和选调良种等科学技术措施,现在申家山粮食单产和自产口粮标准,都比周围队多。1982年人均口粮比全社水平高38斤。人均收入达86元。


第1版()
专栏:

利用本地优势 大力种植牧草
阿勒泰地区畜牧业连年增产
本报讯 记者李济国、韩国华报道:著名的新疆阿勒泰牧区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大力种植牧草,全区苜蓿种植面积已达五十四万多亩,人工草场和灌溉草场面积逐年增加。同时由于牧业责任制的推行和优良品种大尾羊的推广,畜牧业生产出现了连年稳定增产的喜人形势,牲畜总头数已发展到二百三十二万多头,比解放初期增长六倍半。提供的商品畜,高达全自治区的半数。
阿勒泰草原资源十分丰富,全区草牧场总计约一万五千一百万亩,可供垦殖的土地(多数不宜耕作)约一千五百万亩,水利资源也很丰富。为了加快种草和草料基地的建设速度,全区积极兴修牧区草原水利设施。现已建成独立引水干渠一百六十八条,总长一千九百六十四公里;建成水库三十四座,其中蓄水近两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两座;配套井一千零四十一眼,牧业供水线七条,扬水站二百六十一处,基本上解决了约一千五百万亩缺水草场的人畜饮水问题;有效灌溉面积达二百万亩,为大规模种草和人工灌溉草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阿勒泰地区还在天然草场和弃耕地上补播补种牧草。去年富蕴、阿勒泰两县在弃耕地大面积试验补种牧草,都取得较好效果,今年将在山区弃耕旱地,用飞机补播牧草两万亩。
大力种植牧草,增加人工草场和灌溉草场面积,给阿勒泰畜牧业生产带来很大好处,主要是缓和了季节草场不平衡的矛盾,对弥补天然冬场的不足起了积极作用。建立的人工草场和灌溉草场,都在春秋季牧场和冬季牧场地区,充足了饲草和草料贮存。目前全区种植的五十四万多亩苜蓿,亩产干草按二百公斤计算,可产一亿公斤干草饲料,供牲畜安全过冬使用,对减少牲畜冬季大量掉膘和死亡,逐步改变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保证畜牧业稳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1版()
专栏:

第三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开幕
巴拿马副总统伊留埃卡当选为本届主席
中国等九国组成本届联大全权证书委员会
据新华社联合国9月20日电 第三十八届联合国大会今天在这里的联合国总部开幕,除多米尼加以外的156个联合国成员国的代表出席了大会。
本届联大是在世界局势更趋动乱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即将讨论的140多项议题中,最紧迫的问题仍然是过去几届联大讨论过的中东问题、南部非洲问题、柬埔寨问题、阿富汗问题、裁军和世界经济形势问题。中美洲局势问题可能也将是大会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
大会选举巴拿马副总统豪尔赫·伊留埃卡为本届联大主席。
伊留埃卡在讲话中要求举行全球谈判,妥善解决中美洲问题,从南部非洲及世界其它地区铲除种族隔离制度、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他说,必须加紧努力使纳米比亚实现独立,必须给中东地区带来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经大会批准,任命由中国、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牙买加、马里、葡萄牙、乌干达、苏联和美国九国组成本届联大全权证书委员会。(详见第六版)


第1版()
专栏:

青海省隆重举行民族团结表彰大会
据新华社西宁9月21日电 (记者刘金桐)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今天在西宁隆重举行大会,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39.5%。参加大会的代表共有251名,包括汉、藏、回、土、蒙古、撒拉、哈萨克、彝、维吾尔、东乡、苗11个民族。他们中间有工人、农牧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民族宗教界的爱国人士。
中共青海省委书记赵海峰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大会是青海解放以来首次召开的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它标志着青海省的民族团结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专程从北京前来参加大会的中共中央委员、国家民委第一副主任伍精华代表国家民委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并在大会上讲了话。他希望青海省不断加强汉族和人口较多的藏族之间的亲密团结,不断加强汉族、藏族同其他所有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特别要加强对各民族青少年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各民族要亲密团结的观念。
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省长黄静波在大会上作报告,提出了今后开创青海民族工作新局面,发展青海建设事业的任务和措施。


第1版()
专栏:

陈丕显率人大代表团访欧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由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率领的全国人大代表团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意大利、法国、比利时、欧洲议会和卢森堡进行友好访问。
代表团副团长是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汉斌,团员有人大常委会委员宦乡(已在国外)、符浩、刘东生,人大代表刀国栋、黄晓廉。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副秘书长王厚德,外交部副部长宫达非和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瑞士驻中国的外交使节,到机场送行。


第1版()
专栏:

出席联合国38届大会
吴学谦离开北京前往纽约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吴学谦率领代表团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第三十八届大会。
吴学谦在登上飞机之前回答了外国记者提出的问题。他说,我出席联大后还将访问美国,就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同美国官员交换意见。我希望这次访问有助于促进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
吴学谦说,中英双方明天将举行关于香港问题的新的一轮会谈。这次会谈能否取得进展关键在于英国。我希望英国不再采取僵硬态度。
代表团特别顾问、部长助理周南同机前往。代表团副团长凌青已在国外。
吴学谦出席联大后,还将应加拿大、美国、土耳其、阿曼政府的邀请前往四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今天四国的驻华使节到机场送行。


第1版()
专栏:

政协调查组分赴各地
检查落实政协委员政策情况
据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政协全国委员会组成六个调查组,今天开始启程分赴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区,检查对政协委员政策落实情况。


第1版()
专栏:

反映“五四”以来新文艺成就的大型丛书
《中国新文艺大系》在编选中
本报讯 记者毕胜报道:一部反映“五四”以来我国新文艺成就的大型丛书——《中国新文艺大系》,在中国文联的领导下,由新成立的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广泛组织文艺界力量,正加紧进行编选工作。
《中国新文艺大系》将汇集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艺术的精品,集中反映我国新文艺发展的历程和概貌,是对六十多年来我国新文艺运动的一次大检阅。目前,先编选粉碎“四人帮”以后至党的“十二大”(1976—1982)一套共二十三卷;并着手编选新中国建立后到十年动乱时期的二十卷。
9月21日,《中国新文艺大系》总编委会在京召开了编辑工作会议。中国文联主席、《中国新文艺大系》总顾问周扬对编好这套丛书作了讲话。他表示十分赞成和热心支持《大系》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国新文艺大系》总主编陈荒煤、副总主编冯牧、李庚以及总编委会成员、各分集主编、编辑等100多人出席了会议。


第1版()
专栏:社论

走申家山的路
党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要把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作为改造大西北干旱地区的一项根本大计。这条路走得通吗?它果真是大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山区治穷致富的必由之路吗?今天本报发表的关于申家山的报道,以及本报8月25日发表的冯纪新同志的文章《申家山是怎样战胜干旱的?》,比较有说服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大西北的劳动人民,多年来与干旱、沙荒、贫穷作斗争,涌现出了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他们在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中,总结,实践,再总结,逐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克敌制胜的办法。申家山生产队就是其中的一个。
申家山是甘肃通渭县一个有代表性的穷山村,这里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因长期铲草开荒,单一抓粮,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处于恶性循环之中。挫折教育了人们,从1979年起,他们下决心从种草开始改造穷山区,抓了四年就初见成效,农牧业都大得其利,生产上初步摆脱了被动,开始迈上良性循环的道路,生活上初步摆脱了贫困。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归结为十二个字:“种草起步,以草养畜,促农促林。”这十二字经,科学地阐明了草、牧、农、林之间的辩证关系,概括了象申家山这样的山区治穷致富的基本经验。
改造西北干旱地区的面貌,从根本上说,就是把长期形成的生态恶性循环,逐步改变为良性循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合理的高效益的大农业。从哪里入手来实行这个改造呢?开展植树造林是治本办法。但西北不少山区,土地干旱贫瘠,林木生产周期长,收效慢,投资多,不能比较迅速地解决大面积的生态失调问题。申家山的经验证明,种草是扭转农业生态恶性循环的最好突破口。牧草有保持水土、用地养地、产草养畜等多种作用,而且投资少,周转快,收益大,容易大面积迅速推广。申家山从1979年开始种草,第二年就明显受益。1981年,仅草籽一项,每户就收入163元,有的户达到了300元,并且还解决了燃料问题,基本消除了铲草皮、挖草根作燃料的现象。牧草发展起来了,畜牧业,农林业随之兴旺起来。种草的第三年,全队大牲畜和羊都增长了近一倍。这就是“种草起步,以草养畜,促农促林”十二字经的威力。
有些人担心,提倡种草种树是不是不要抓粮食了?当然不是。粮食生产仍然是山区的一件大事,问题是如何去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你向大地要粮食,就先得给大地“粮食”吃,给它草、树、水、肥料。干旱山区人穷是由于地穷,植被破坏,土地有机质很少。土地这样穷,你还要向它要粮食,它就报复你,一亩地打上几十斤,甚至连种子也拿不回来。申家山过去就是这样,土地多,人均近10亩,亩产仅几十斤。后来下决心拿出一部分荒地、荒沟和弃耕地种红豆草,做到人均五亩粮,四亩草,实行旱作农业。搞了四年,种粮食的地少了,打的粮食反而多了。这就是这类地区粮食生产的辩证法。在一些土地多劳力缺的干旱贫瘠地区,腾出一些地种牧草,把有限的人、财、物力集中使用到粮田上,实行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变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当然,也不能一般地提倡在种粮食的耕地上种草,凡是适宜于种粮食的地,仍然要保证种粮食。
申家山的变化,也是科学技术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结果。西北地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科学技术知识贫乏,许多地区长期沿袭着破坏生态的落后生产方式,这是致穷的根本原因。甘肃草原工作队女畜牧师王素香怀着深厚的感情来到申家山办点,把科技知识带进闭塞的山区,对申家山摆脱贫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王素香的这种精神值得大大提倡,所有为开发西北埋头苦干、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都应当受到表彰。改造大西北,必须改造这里文化科学落后的状况,重视智力开发,目前要特别重视智力引进、科学技术引进。要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向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制定一些具体政策,吸收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具有各种专长的知识分子,投入改造大西北的行列里来,逐步建立起一支开发大西北的科技大军。
改造大西北固然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要准备付出几代人的努力,但并非遥遥无期不可指望。申家山的实践证明,振作革命精神,采取切合实际的科学方法,脚踏实地的去干,十年八年,甚至三年五年,就可以作出显著的成绩。我们要毫不迟疑地行动起来,扎扎实实地从眼前做起。


第1版()
专栏:

青海格尔木市一边建设,一边绿化,现在全市已植树65万多棵。
新华社记者 王精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