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在改革中克服官僚主义
——学习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的体会
王大可
不久前,某刊物摘登了一封尖锐批评官僚主义的来信。写信人是一位在基层做纪律检查工作的干部。他在信中说,这些年,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痛切地感到:党内不正之风所以刹不住,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所以不能及时制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僚主义严重。‘大锅饭’、‘终身制’养出一批昏庸无为的寄生官僚。有些人靠党几十年在群众中建立起来的崇高威望混日子。”来信认为,如不下决心实行改革,势必渠道不通,再好的政策,也会变成一纸空文。
这封措词尖锐的信中所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问题,我们党讲了几十年,建国后也曾多次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这在当时起过一定作用,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官僚主义在某一方面收敛了,在另外的问题上又冒出来,今天收敛了,明天又冒出来。人浮于事,不负责任,公文旅行,推诿扯皮,脱离群众,滥用权力,官气十足,专横跋扈,诸如此类的现象,至今几乎到处可见。官僚主义给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给政治生活带来严重后果的典型事例,也不时有所闻。官僚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存在的祸害,达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严重障碍着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我们过去进行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常常偏重于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很少从现行的各项制度中去寻找产生官僚主义的原因和克服它的办法。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对我们这个社会仍然产生官僚主义的原因做了中肯的分析。他指出:“我们现在的官僚主义现象,除了同历史上的官僚主义有共同点以外,还有自己的特点,既不同于旧中国的官僚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官僚主义。它同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这段论述非常深刻,切中要害。官僚主义确实同我们党和国家的现行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是说,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必然会产生官僚主义,而是说,如果管理不善,特别是如果管得过宽、过死,就会造成滋生官僚主义的条件,妨碍我们事业的正常发展。比如,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但是统统拿到党政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就很难办。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在上面,过分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一些人手里,下面和多数办事的人却无权决定问题,只好把矛盾和问题上交;少数有权的人或领导机关负担过重,又无法了解那么多具体的情况,不可能正确、及时地解决矛盾和处理问题。这种情况下,出现官僚主义是很难避免的。邓小平同志指出:“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要清除这个总病根,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必须对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进行有步骤的彻底的改革。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官僚主义的另一病根是,我们的党政机构以及各种企业、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于每个机关乃至每个人的职责权限的严格明确的规定,以至事无大小,往往无章可循,绝大多数人往往不能独立负责地处理他所应当处理的问题,只好成天忙于请示报告,批转文件。”现实情况正是这样。在许多部门和单位,一项工作布置之后,究竟落实得怎么样,往往无人过问,结果怎样,谁也不管。许多事,甚至是十分急迫的事,也是张三推李四,李四推王五,“研究研究”,“考虑考虑”,时间荒废了,事情还是办不成。《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用过一个办法,叫做“如今有了定规,哪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这一招果然灵验,只一天工夫,宁国府里井然有序,一扫忙乱、偷懒、推拖的现象。只有一人晚到,被打了二十大板,革去一月银米。理家如此,治国亦然。职责不清,无章可循,没有明确而又行之有效的岗位责任制,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必然会养一批“推事官”、“轻松官”、“糊涂官”,还谈什么提高效率、开创工作新局面呢?要改变这种状况,必然又会触及到制度上的问题,比如,要根据每个人的工作好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建立健全干部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等等办法,都必须从制度上加以解决。
当然,并不是说官僚主义没有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的问题。比如,有些干部养尊处优,不问下情,摆官架子,搞特殊化,严重脱离群众;有些干部把自己所管辖的范围视为“领地”,独断专行,飞扬跋扈,谁要稍有异议,就打击报复谁;有些干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当官混日子,如此等等,都有思想作风上的问题。这些思想作风上的问题,往往又同现行制度有直接联系。有些官僚主义者在这里混不下去了,为什么换个地方照样当“官”?问题在于我们任用干部时实际上是搞“终身制”。事实表明,不改革体制和制度,反不掉官僚主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
要克服官僚主义,尤其是从制度上加以改革,首先要靠党内外群众的力量。群众直接受官僚主义之害,对它深恶痛绝,希望彻底克服的心情极为急切。我们要爱护群众的这种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政治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监督作用。对那些违法乱纪的党员干部,党内外群众有权依照党纪国法进行检举、控告。同时,也只有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对自己的部下实行了真正的而不是表面的督促检查,群众的监督作用才会更有效。
克服官僚主义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我们当前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之一。要完成这一改革,困难不会少。但是,只要我们有领导、有步骤地搞好体制改革,清除官僚主义的病根,包括进行经常的思想教育和必要的斗争,就一定能逐步克服官僚主义。


第5版()
专栏:党的生活

“引滦”工地上的共产党员
老骥出山传佳话
前年冬天,离休已经三年的原副师长吴再山,听说部队要挥师引滦,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一拍大腿说:“好,我去当个顾问!”
几天以后,他就随先遣队来到工地。幽燕腹地的冬天,朔风呼号,雪花纷飞,吴再山拄着拐杖,爬山越岭勘察地形,和其他领导同志一道研究制订了施工计划。
在冰天雪地的山坡上开挖地基,一镐下去,地上只见一个白点。吴再山不顾自己年逾花甲,也狠劲地抡起镐来。大伙儿见了纷纷劝阻。老吴笑着说:“一个老党员哪能光耍嘴皮子呢!”
那阵,战士们天不亮就上山,晚上摸黑才下工,常常在雪地里吃冷馍馍,有的战士噘起了嘴。吴再山一边吃着馍馍,一边讲起当年爬冰卧雪,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情形,战士们听了,心里象生起了一团火。
这支部队从训练转入施工后,缺乏技术骨干。吴再山又根据党委的分工,较快地培训了一批技术力量。有个支洞向前伸展一段后,发生了大塌方,掘进受阻,有的同志提出放弃这个洞,重开作业口。吴再山再三斟酌后说:“在风化岩层打洞,塌方有什么稀罕?另开新口,也难担保不会塌,弄不好还要贻误工期呀!”他根据多年施工经验,提出了密集支撑、控制塌方的方案。党委采纳了他的意见,结果使这个支洞提前23天凿通。
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吴再山在有生之年不忘共产党的宗旨,热心为天津人民造福。
在滦河水滔滔流入天津之际,北京部队领导机关给他记了三等功。
他又添一枚军功章
在引滦入津施工部队的庆功会上,军务参谋唐良杰的胸前又佩上一枚闪光的军功章,这是他第十六次为人民立功了。
这位功臣是个“老铁兵”。入伍十七年来,他先后参加修建成昆、襄渝、京通、通霍等五条铁路,十五次荣立三等功,负过重伤。
部队要参加引滦隧洞施工的消息一传开,因体质虚弱调到机关工作的唐良杰争着要到引滦工地。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来到某连工地时,已经天黑了。唐良杰顾不得休息,背包一放,找来安全帽,雨衣、水靴一穿,就一头钻进斜井里干开了。他在掌子面上仔细地观察各种岩石的结构和走向。一会儿操起风枪体验实感,一会儿又指挥战士们从不同角度钻不同深度的炮眼,和大伙儿共同研究如何合理布眼,严格控制炮眼的角度和深度,一夜之间使日进尺由零点六米提高到二点四米。他浑身泥水,满身粉尘,疲惫不堪,第二天早上八点钟出得洞来,还不知自己住宿的位置,随便找个地方便睡着了。
在这座斜井里施工是极其艰苦的。作业面狭窄,顶壁滴水象雨点一般。可是,唐参谋却不顾这些,打风枪、扒渣、装车,样样抢着干。累了就在洞内用冷水擦把脸,常常紧抱一台风枪和战士们摽着干。在唐良杰的带动下,这个连队的日进尺猛增到三点三米,七十五天干完了近八个月的活,但唐良杰的体重却下降了九斤。
制服塌方的闯将
轰隆一声巨响,九号支洞离掌子面不远处,发生了“通天”塌方,战士们一时急得束手无策。
危难之时,工程师王国均来了!他从铁道工程学校毕业后,在隧道里与断层危岩打交道已有28个春秋,参加开凿过十多条隧道,什么样的世面没见过呢!他一来,大伙儿就有了主心骨。
王国均根据“智囊”组的决定,采用“插板法”抢险。他边说边挽起衣袖,和战士们合力飞荡着60多公斤的游锤,把一根根钢轨、钢钎砸向隧洞深处。不料,正在作业的时候,“哗”的一声,洞顶又塌下一堆石块,战士们“刷”的往后退去,而王国均却站在那里纹丝未动。大伙儿见他判断准确,胆子也壮了。“敢死队员”奋勇而上,把一排排钢轨、钢钎砸进岩层,紧紧地封住了通向天空的那个大喇叭口。
1982年10月,引水隧洞工程进入决战阶段,偏偏又遇上“拦路虎”:掌子面上方突然冒出了好几股喷泉,水流冲刷着沙石,造成山体松动。
“党和人民用知识哺育了自己,是派用场的时候了!”王国均这样勉励自己,并当机立断,对战士们说了声“你们快撤!”然后猛地抱起一根枕木冲上去,死死地顶住正在下沉的钢拱架。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几位共产党员也及时地冲了上去,飞快地立起了一根根支撑木,顶住了沉重的山体。
这段隧洞终于提前凿通了。天津市市长、引滦工程指挥李瑞环视察隧洞时,称赞王国均是“制服塌方的闯将”。
战斗在引滦工地上的广大共产党员,以顽强拚搏的精神,做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样的共产党员在各条战线何止千万,他们正用亲身的实践,说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优良传统正在历史新时期发扬光大。
现在,党中央号召我们努力开创各条战线工作的新局面。应当以怎样的精神风貌对待这一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革命者,都可以而且应该从大批优秀共产党员身上得到启迪。 ——编 者
本专栏由 本报通讯员  董书民 马运生
本报记者  罗同松 易俭如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影撰稿(附图片)


第5版()
专栏:

鼓励知识分子为开发大西北出力
兰州军区军马总场积极从知识分子中吸收党员、提拔干部
本报讯 记者李敏杰、通讯员李振辉报道:近几年来,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军马总场党委积极从知识分子中吸收党员,提拔干部。目前,该场2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132名加入了党组织,32名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总场党委7名常委中,5人有大专学历。
军马总场所在的马营滩草原,坐落在祁连山北麓,水草丰盛,是理想的天然牧场。早在西汉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这里屯兵养马。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努力,马营滩已发展成我国最大的军马场。
这个军马场的知识分子,大都是五十、六十年代从大专院校毕业分配去的。他们不怕艰苦,扎根草原,为发展马场的牧业、农业生产贡献了青春和智慧。被誉为“牧草之王”的“老芒麦”牧草,就是脱敬德等几个大学毕业生和草牧队的职工一起培育出来的。这项成果荣获1980年总后勤部科技成果一等奖,脱敬德现任四场场长。这个军马场繁育的“山丹马”,能驮善跑,耐粗饲,适应性和抗病力强,受到部队和地方的好评。这也是几个畜牧专业的知识分子和牧马职工一块通过科学方法培养出来的。现在这个军马场的军马繁殖成活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军马总场党委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建设军马总场中所作出的贡献,把符合入党条件的同志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大胆地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到领导岗位上,为技术人员评定了技术职称。这些措施对鼓励知识分子为开发大西北出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5版()
专栏:

李金富奔波七昼夜捉子归案
本报讯 6月22日傍晚,河南省登封县君召公社周洼两道河路上发生了一起拦路抢劫案件。次日凌晨,县公安局20名干警奔赴现场,当即抓获一人,5人畏罪逃跑。
当君召公社党委委员李金富得知次子李黑旦是此案逃犯之一后,便主动随同公安人员追至洛阳,没有发现逃犯的踪迹。尔后,李金富一人赶往西安,又到铜川亲戚家,才发觉其子刚离开此地。李金富不顾疲困,奔波7昼夜,花费100多元,终于在密县平陌亲戚家揪住了黑旦,当场严加训教,然后带着他连同赃物一并送交县公安机关。
牛金库


第5版()
专栏:

上海市车站路菜场党支部端正党风有成效
党员带头走正道 率先树立服务新风
本报讯 记者邬鸣飞报道:上海市南市区车站路菜场党支部成员端正党风从自身做起,率先树立服务新风,使菜场服务好、风气好,受到商业部的嘉奖和群众的好评。
菜场进鱼、虾和猪肉排骨等热门商品,党支部成员不仅自己斤两不买,还叮嘱家属不要来买。支部委员徐立贵的小儿子被汽车碰得左脚骨折,场里职工劝徐立贵:“买几斤猪肉骨头回去给孩子熬点汤吧!”他照例婉言谢绝:“我家有人买!”原来,他已跟老伴讲好,让她每天清晨去另一个菜场排队购买。今年年初,支部副书记沈冠正的一位好友托老沈买些平价的豆制品。“这是凭券供应的商品”,沈冠正向好友耐心解释,给他买了几斤议价豆制品。在党支部“一班人”的带动下,全场12名党员坚持“不在本场开后门,不去兄弟单位敲后门”。
一次,蔬菜组从远郊运来一批茄子,其中200多斤已有烂点,个别营业员主张把它们混在好的茄子里一道卖掉。党员任惠英据理力争:“我们要讲职业道德,宁愿自己少拿奖金,也不能让顾客吃亏!”
好党风终于带出好场风,菜场里出现了一个良好的服务风气。这个菜场先后荣获“上海市五讲四美优胜单位”、“上海市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和“上海市六好企业”等光荣称号。


第5版()
专栏:

坚持原则不当老好人
武警某部党委对不正之风敢抓敢管
本报讯 通讯员晓波、原野报道: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某支队党委遇事讲原则,不当老好人,促进了党风的好转。
今年5月,该支部一大队的大队长被提升为支队参谋长,上任之前,这个大队的干部们为他置酒送行。支队政委郭春升同志知道后,严肃批评了他们的作法。大队干部虚心接受了批评。
党委委员段学俭是今年6月上任的后勤处长。上任后,他发现处里有个别志愿兵有时给主管干部出难题,段学俭同志决心扭转这种局面。有人劝他:有些志愿兵上面有人,我们不敢管,你才到任,不要树立这样的对立面。段学俭同志坚持召开全处志愿兵会,尖锐地指出了个别志愿兵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干部抛弃杂念,大胆管理。会后,他又多次进行个别谈话,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原来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同志看到了差距,工作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第5版()
专栏:

张本立勇拦惊马壮烈献身
本报讯 8月10日傍晚,新金县太平公社柳家大队第四生产队共产党员张本立骑着自行车从县城回来。刚到村口时,发现一辆马车上的三匹马突然受惊,大街上十几名儿童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张本立骑着自行车飞也似的朝马车追去,追上了马车后,他纵身跳下自行车,双手抓住辕马的笼头。经过一番搏斗,使马车渐渐在公路上停了下来。可张本立自己却不幸被车轮轧过,英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孙键)


第5版()
专栏:

合肥干休所离休干部晚年继续为党尽力
教育子女不当“八旗子弟”
本报讯 安徽省军区合肥第三干休所的离休干部继续为党尽力,教育子女不当“八旗子弟”。由于对子女教育抓得紧,目前全所124名干部子女中有75名入了党,34名入了团,103人立功或受奖,还有一部分被评为优秀党员、团员、劳模和先进工作者。
三所的离休干部大都是老红军、老八路和军队高级干部。针对子女身上存在的优越感,离休干部首先从自己做好样子,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保持普通一兵本色。郑重是位军级离休干部,现年80多岁,他平时不用车,更不允许子女用车。
离休干部葛海洲的长子在西藏高原工作,儿媳在长沙工作,夫妻分居两地,生活上有困难,他们想通过父亲的关系调回内地工作。葛海洲想,通过关系调动子女的工作,这是不正之风,又会助长孩子们的优越感。经过教育,孩子以后再没提过调动的事。
三所离休干部在帮助子女克服优越感的同时,还教育子女带头遵纪守法,不做害群之马。他们经常组织子女学习法律知识,结合社会上个别干部子女从法盲变成罪犯的教训,让子女知道用法纪约束自己,坚持走正道。
三所离休干部还着力教育子女走成才的路。他们除为子女提供学习辅导材料外,还主动与学校联系,配合做好工作,促进了子女的文化学习。近几年来,全所干部子女中出了31名大学生。
林国良、符春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