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切实抓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
曾三
档案是生产斗争、政治斗争和科学研究的记录,又是它们的工具或参考材料。档案有多种多样,而农业科技档案应该说是很重要的一种档案。
我国的农业科技的历史,除《齐民要术》一书外,系统地记载保存的并不多,农民种地,几千年来到底有什么进步,究竟改进有多大,很少有人说得清。过去只听我的父辈、祖辈说:“种田嘛,要读什么书!”有时小孩不好好读书,说他没有出息,就骂他“生来就是种地的坯子!”这个意思,至少可以说农民种田不需要科学知识,更谈不上重视和运用记载生产实践的农业科技档案了。
我搞档案工作,是从党政档案工作开始(准确地说,是从党的档案工作开始的)。解放后进了城,接收了明清档案、旧政权档案,档案范围扩大了。后来,又接触到工交、科研、基建等方面的档案,才感到档案这个行业的范围挺大,其中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知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要条件。这是关系到我国80%人口的大事。
山西省临汾县刘村公社南段村的农民张元芳,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今年43岁。从1967年以来,他长期进行培育小麦优良品种的科学实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了小麦新品种“南段一号”。去年,在临汾地区种了两万多亩,平均亩产800斤左右,最高亩产1,300斤。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民小麦育种专家”,找他请教技术的人络绎不绝。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科研成果,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是他亲手将试种的数百个小麦品种,从播种到收获,都一一作了观察记录,仅观察日记就写了1,100余篇。这些观察日记同农业科技人员进行科研时的实验记录一样,都是农业科技档案,这是张元芳进行科学研究的依据。
如今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每块田种什么?怎么管理?农民都有了自主权。我们要鼓励社员,帮助社员,象张元芳那样,总结种植每一块土地的经验,留下每一年的记录。虽然就一户农民来说,这种记录只是局部的,但它是很具体的、有根据的,再加以某些比较(与“昨天”、“前天”比,与近邻、远邻比),做些研究,就会得到经验,尝到甜头,农民就会慢慢重视这些东西。
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一项新工作,农牧渔业部负责人讲,这是农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农业管理部门一项必要的业务建设。我同意他的看法。对于如何搞好农业科技档案,我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第一,大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农垦等方面,它所形成的农业科技档案种类繁多,范围广,主要有农业生产技术档案、农业科学研究档案、农业综合考察档案、农田基本建设档案、农业科技管理档案等。我们要认真做好这些档案的积累、管理、编研工作,及时地向领导机关提供有关农业生产的档案资料,有效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作用。
第二,重视各种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档案工作。这些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如何建立自己的科技档案,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的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县级档案部门和有关农业部门应当重视这项工作,帮助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把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建立起来。
第三,农业科技档案工作除有关农业主管部门和农科院、农科所、国营农场搞好以外,要以县为重点,进行组织规划。县级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工作应紧紧跟上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发展的新形势,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经常深入基层进行具体指导,并注意组织总结和交流经验。
李先念同志在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抓紧落实,尽快抓出实际成效来。”我想,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也一样,我们已经看准了,就要尽快抓出成效来,为振兴农业服务。


第5版()
专栏:农村调查

山乡明珠放光华
——湖南省慈利县发展农村小水电的经验
王维泗 王福临
在湘西武陵山脉北端的丛山峻岭中,有一个誉为“山乡明珠”的发展农村小水电事业的先进单位——湖南省慈利县。
这个县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全县积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93条,经溇、澧二水汇于洞庭,注入长江,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溪流落差较大,便于梯级开发,初步勘测,可建小水电站300多处,年发电量可达10亿度左右。全县已建小水电站131处,装机容量21,422千瓦,年发电量8,000万度。全县36个公社,社社有电站,60%的大队和52%的生产队通了电,55%的农户用上了电。按全县62万人口计算,人均占有装机容量35瓦。比全国人均10瓦多2.5倍,居于全国先进水平。
农村小水电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工业、商业、文教卫生、科学技术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由于电力充足,能源问题相对缓和,再加上枝柳线横贯县境,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全县经济面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变化。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有2,800多户农民和城镇居民开始用电做饭、炒菜、烧水、取暖。以电代柴,既方便了群众生活,又节省了柴禾,为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按当地农民烧柴习惯,四口之家一年至少要烧硬柴四五千斤,约1立方米;2,800户一年可节省木材2,800立方米,相当于保护了280亩成林。其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当可观的。这样以电代柴、节柴护林,以林养水,以水增电,就可以促进生态平衡,使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
在办电过程中,县委领导首先解决了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他们从南山坪公社田垭大队利用小水电开发山区经济,由穷变富的事例中,看到了办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田垭大队开始利用溪流落差,安了两台小木制水轮机发电,再利用发电收入“滚雪球”,建了一个55千瓦的电站,解决了全大队的照明、脱粒、加工、灌溉问题,改变了生产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和工副业生产发展,粮食亩产由三四百斤提高到1,400斤,社员收入增加了两倍多,家家喇叭响,户户电灯明,穷山沟成了电气化新农村。对照田垭,纵观全县,使大家增强了办电的主动性和迫切性。
在具体措施上,他们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注意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同步协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一是多种渠道集资。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前提下,对所需投资,采取国家投资一点,县财政拿一点,银行贷一点,社队企业支持一点,社员自筹一点,发电收入“滚”一点的办法解决。到1982年底,全县小水电累计投资总额4,9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占30%,县、社、队和社员自筹占70%。据不完全统计,社员投工1,300多万个,烧石灰12万担,备木料2,000多立方米。
二是多种形式办电。县、社、队、户四级办电,单独办,也联合办。大、中、小电站结合,大电成网、中电成线,小电一村一户,星罗棋布。群众称赞这种办电形式是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比“两条腿走路”跑得快。
三是以电养电。坚持“自建、自管、自用”和“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方针,明确规定小水电利润不纳入财政预算,社、队、户小水电站免征工商税和所得税,电站收入除去生产费、折旧费、劳动报酬、劳保福利外,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抽走或挪用。南山坪公社以电养电,“母鸡下蛋”,一个古洞垭电站养出6个小电站,现在全社已建成11个小电站,装机632千瓦。
四是抓技术培训。他们先后选送16人到高等院校学习,派出25人参加中央和省、地水电部门举办的技术骨干训练班,同时,集中有限的师资,狠抓在职职工轮训。去年,全县举办8期训练班,为社、队培训了450多人。现在,全县已经拥有850多人的电业技术队伍。
五是注重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县、区、社都有小水电管理领导小组,大队专设一名农电员;县人民政府制订颁发了《小水电管理条例》;县委领导亲自抓典型示范。城关电站经营管理搞得好,七年多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在城关电站的示范带动下,全县131个大小电站,基本上杜绝了大、中事故,原材料消耗下降,设备完好率达95%以上。


第5版()
专栏:通讯

他在戈壁挖到“绿宝石”
——访开垦荒滩的维吾尔族农民艾克木卡生木
王惠民
在新疆麦盖提县英阿瓦提公社,荒凉的戈壁在路边延伸,沙包连着碱坑。艾力克坎土曼大队维吾尔族农民艾克木卡生木的家园,就在路的尽头,那是一颗镶在这戈壁上的“绿宝石”呀!
看见了,看见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确实象一块翡翠。六间房子周围,4,500棵白杨树组成六排林带,齐刷刷的;大片茁壮的庄稼地伸向远方,碧绿绿的……艾克木卡生木欣喜地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他耕耘过的荒地。
艾力克坎土曼是个新建的大队,耕地面积少,树木更少,却有大量的宜林荒滩。1979年,艾克木卡生木带着妻子、孩子和仅有的5只鸡、1只羊,来到这远离村庄的荒滩上,开垦荒地。他的妻子放羊,照料孩子,管理家务。他一个人几乎天天在抡坎土曼,加上花钱请公社机耕队的推土机平地,现在已经开出30亩地了。开出的土地种什么?种树。除4,500棵杨树外,他还种了800多棵沙枣树,50棵桑树,3排葡萄,还育了2亩苗。他高兴地告诉我们:队里已同他签订了合同,开出的土地用来种树,林权归他所有;种农作物的,五年内收入全部归他自己,不收公粮,不定承包任务;生产用水由队里统筹安排,他按标准给队里交纳水费。
艾克木卡生木养了94只山羊,每年积肥近10万斤。他种的树,每年要上两万斤农家肥和几袋化肥。陪同我访问的公社林业技术员量了一下,三年龄的杨树,直径已有6厘米,树高已近8米。技术员说:这样的树,每棵每年收入两块钱没问题。艾克木卡生木听了,欣慰地笑了笑。
我们请艾克木卡生木谈谈今后的打算。他说:首先要种好树。在戈壁滩上,树是宝。其次,准备再喂一些牛,养一些鸡,把房前的一个大坑灌上水养鱼,然后再买一台手扶拖拉机。这需要一大笔投资。钱从哪里来?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年,他余近万斤麦子,把这些麦子和复播玉米一起卖了,可收入3,000多元。种瓜可收入近3,000元,另外还有卖山羊绒、山羊羔的收入。他十分自信地说:“这些钱加起来,用不完。”
“你不怕挨批斗吗?”我们同他开玩笑。“不怕,我有收音机呢。”他的收音机,坏了就换新的,已经换过三台了。现在这一台,还带着一个音箱。他说:“听了中央一号文件,心里更踏实了。国家鼓励开发性生产,我又和队里订下了合同,县里、公社、大队都支持我,事情都是顺顺当当的。”看得出,这确实是他的真心话。
告别艾克木卡生木往回走,我们感到,辽阔的戈壁不再那么荒凉了,终有一天,无数双勤劳的手会使它变成象艾克木卡生木的家园一样。


第5版()
专栏:来信

停办赔钱企业 开发水利资源
——来自乐山地区科技部门的意见
秀丽富饶的四川乐山地区,拥有三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和34条中小河流,积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这些河流水系落差大,流速快,蕴藏极其丰富的能源,大约等于浙江全省的总蕴藏量。据水电部门勘测,全区可开发装机容量,小水电就占78万千瓦。可惜,三十年来,这里的水利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到1982年,水电站的发电量仅有7.1万千瓦,只占全区可开发量的9%。全区供电十分紧张,每年总共需要16亿度电,实际只能供应2亿多度,人们眼睁睁地看着“银水”白白地流入长江。
为什么乐山的水利资源开发项目上不去呢?有关部门曾多次建议停办赔钱企业,开发水利资源。但一些领导只强调生产需要,不讲究经济效益,照样大搞那些赔钱的买卖。乐山的煤矿藏量少,煤层薄,煤质差,产量低,成本高,至今却还在一个劲地发展。六十年代有8,000职工,现在达到1.8万人,去年亏本922万元。钢铁厂也长期亏损,矿石要到外地购买,每年还要从贵州等地买焦炭。类似的亏损企业,全区还有40多个,一年要拨出1,600万元去弥补。财政收入吃紧,日子不好过,一直拿不出钱来搞水电,结果造成恶性循环,穷日子年复一年。
乐山地区的龚嘴大水电站投资5亿元,投产五年后就收回来了,现在每年获纯利1亿多元。事实证明,开发乐山的水利资源是大有可为的,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呢?  潘大安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优质高产的聚合草
筱流
辽宁省昌图县平安公社小泉大队有户农家,夫妇俩在自留地上搞竞赛,一人三分地,丈夫种草,妻子种粮,看谁收入多。上秋,丈夫那三分地里已出了15,000斤草,满足了6头猪、5只鹅、40只鸡的全部青饲料。入冬前又收了2,000多斤叶子,足够3头猪、5只鹅吃一冬。妻子那三分地里的收入就实在可怜,连粮带秸秆,一共40多元。丈夫光是卖草根就得400多元,何况还有肥猪、鹅蛋、鸡蛋等收入呢。
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您一定想知道那丈夫种的是什么宝草吧?告诉您,那草的名字叫“聚合”。这种草在我国定居才近十年时间,不少人对它还很陌生。它全身密布白色短毛,鲜嫩肥大的叶片散发着一股黄瓜的清香,粗粗一看,真有一点象丛生的烟叶。人们又叫它“友谊草”,因为它真有点四海为家的气质,耐肥、耐旱、耐寒;喜水、喜温暖、喜湿润。有人做过试验,-40℃,它冻不死,50℃,也没把它热坏,真是冷热都不怕。
栽种聚合草的技术不复杂,在春天象种土豆那样,把根切成块栽到土里就行了;它的叶柄、花茎扦插在地里也能生根发芽;有人把它的根茎来个五马分尸,切得很短,劈得很碎,埋进土里,它照样成活。难怪聚合草多子多孙,它繁衍后代的本领太出奇了。种植聚合草可以一劳长逸,人们象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一二十年不断。它的后代既多且壮,一棵赛一棵,一茬赛一茬。一般地块亩产一二万斤不成问题,水肥条件好的地块,还能高到四五万斤。
人们已经把聚合草由单纯用于喂猪、喂牛发展到喂马、喂鸡、喂兔、喂鱼,还听说有人拿它喂蚕哩。显然,这种草的营养价值是极其丰富的。它饱含粗蛋白,比“牧草之王”紫苜蓿含蛋白量还高17%左右,还有胡萝卜素和别种维生素。黑龙江省畜牧所试验证明:聚合草青草的营养价值比甜菜叶高一倍。从养猪的育肥效果看,10斤鲜聚合草相当于一斤玉米。对这样优质高产的宝草,建议大家不妨先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种一点试试看。


第5版()
专栏:

“不见面的技术员”
江苏省丹阳县农业局为适应家家都有责任田,户户需要技术员的新情况,依据六年来水稻种植技术资料,近三年来的苗情档案和二十八年来的气象档案,结合杂交水稻的生育规律,研究和绘制了“杂交水稻汕优三号高产模式示意图”,把水稻的光温条件、生育规律、栽培策略、技术措施、主要病虫害防治和应注意的问题等,用文字、数据、图表加以详细说明。
由于“示意图”文字简练,图象明晰,通俗易懂,易于掌握,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被誉为“不见面的技术员”。
沮流


第5版()
专栏:

高产的“苦丁茶”
广西浦北县福旺公社关塘大队农民吴永禄有一棵四十五年的茶树,高约10米,直径约30厘米。这棵茶树四季常青,常年可以采摘,每年可产干茶叶30—40斤,每片干茶叶重一至二克,一片茶叶即可泡一杯浓茶。茶色橙黄,味苦甘凉,当地农民称它“苦丁茶”。 苏琨 基智


第5版()
专栏:

丰收的紫胶树
广东丰顺县径门公社洋田大队彭锡强,在屋后种了一棵紫胶树,树高15米,胸径0.91米,枝多叶茂,去冬收原胶47.3斤。如此高产的紫胶,实不多见。他的主要经验是:种好寄生树;掌握紫胶虫的生活习性及其放养技术;做好病虫害的防治。 位进 柳平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不三不四”辩
杨仪
农村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广大社员感到振奋鼓舞,觉得大有希望。但也有人摇头,说现在富的都是“不三不四”的人。说这种话的是少数,也无碍大局,但对“不三不四”之说,却有一辩的必要。
事实是胜于雄辩的。最近,有机会对江苏省东台县八里公社48个勤劳致富户——1982年全家人均纯收入达800元以上者——作了一次调查,其结果不妨照录于此,以供摇头者一阅。
这48户中,以种植业为主的10户,承包多种经营项目为主的37户,搞运输的一户。户主担任大小队干部的12户,在县、社属单位工作的5户,当地任教师或医生的3户,其余28户为普通农民。户主的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的占大半,没有文盲。依此可见,富裕得快一些的是有文化,有技术,见多识广的人家。
说到政治表现,即使按“不三不四”论者头脑里的框框,在十年动乱的年代,48户中,也有40户一贯“奉公守法”;有5户曾受过“大批判”、“小评论”一类的“割尾巴”教育,这或者可作“不三不四”的证据,但是,过去那种“尾巴”不是完全割错了吗?倒是有3户过去或者“靠大嗓门挣工分”,或者“一屁股坐在集体的粮囤上”。然而,他们自从实行联产承包之后,已发奋致富,现在还能用老眼光看待么?
这仅就一个公社而言。那末,就整个农村来说,富裕户中存不存在一些称得上“不三不四”的人或行为呢?不敢断言。富裕户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当中,投机取巧,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等损人利己的人不会没有,但不能代表勤劳致富户的主流,就如同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绝不代表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一样。主观主义是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之一,建议“摇头论”者多到实际中走走,吸点新鲜空气是治病的最好良方。


第5版()
专栏:

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前锋公社四大队,大力发展国内外市场紧俏的彩色羊毛地毯生产,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走出了一条新路。图为羌族女社员在织新毯。  李宪虎 曾品禄摄


第5版()
专栏:

广东省国营东方红农场八队陈孟儒种植的一棵菠萝蜜,一年结果一百三十六个,重一千零二十四斤,被当地群众誉为“菠萝蜜之王”。
袁增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