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对坑害农民的事件发现一件查处一件
内蒙古查处“六虎”农民满意
本报讯 《经济日报》发表《河套农民怕“六虎”》的报道,引起了内蒙古区党委的重视。第一书记周惠最近亲自深入河套地区调查,发现确有形形色色坑害农民的“虎”,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严肃对待,认真查处。
所谓“六虎”,是河套农民对水利、电力、公路管理和粮食、油料、甜菜收购方面卡农、坑农等不正之风的形象比喻。自治区和巴盟两级党委派出的联合工作组,几个月来通过明查暗访,调查研究,对已查清的坑害农民的事件进行严肃处理。如临河供电所小召农电站站长王亮和狼山农电站站长宋保国,都因利用手中电权坑农而被开除留用。五原供电所用电股副股长鲁学政、电工郭凤岐也因今年以来在乌加河公社肆意停电二十多次,给生产造成损失,分别受到撤职和记过处分。杭锦后旗南渠公社信用社营业员许尔荣、姜永功利用职权在农民售粮后,推迟付款,从中吃利,也受到了查处。
联合工作组多次召开水利、电力、交通、粮食、农机、供销、工商、信贷等部门负责人会议,解决卡农、坑农问题。巴盟粮食系统以“六虎”问题为鉴,改进夏粮征购工作,增设收购点,增加结算人员,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到8月9日止,全盟小麦入库已达2,000多万斤,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粮站职工还为售粮的农民准备了麻花、烧饼、开水,有的库点还设了食堂。广大农民高兴地说:“这些方便和好处使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内蒙古自治区对坑害农民的事件,发现一件查处一件,保护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满意,他们说:“我们的利益不受侵犯了,靠山就是共产党”。              (王温)


第2版()
专栏:

两眼注视着市场
——宜宾地区几个专业户勤劳致富的故事
本报记者 段心强
农民勤劳致富有啥子新鲜经验?
访问宜宾地区的一些出名的专业户以后,我深切感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关心市场,两眼注视着市场,正在市场调节的海洋里学习游泳。
不指望一块云彩下雨
宜宾县黄梅公社有个前进大队,名字叫“前进”,实则很落后,每年结算下来,一个工才值七八分钱,人们都叫它“邮票队”。这穷村里有一个最穷的人,叫彭祥海,家里拉扯着八个娃,连同他和爱人,十张口吃饭。他年头干到年尾,年年都是超支户。可是,自打他养了奶牛以后,日子一年年好起来,1982年竟然成了“万元户”。
到前进大队访问,一进山窝,只见几十户人家稀稀拉拉摆了几十里,大都还是泥巴房,唯有一家不寻常:左边是八间浑砖到顶的新瓦房,右边是新落成的二层楼,不用说,这就是老彭家,好气魄!
政策放宽后,彭祥海就琢磨着咋致富。他会做衣服,可包干到户后,不少人家买了缝纫机,谁还找他?他会木匠活,可这山沟沟里只长草,树很少,木材缺,谁请他?他在思索。结论是:不指望一块云彩下雨,再找门路。
有一次,他到宜宾市去办事。一大早走在大街上,看见几百人排大队,挨号买牛奶。有插队的,有骂娘的,年迈体弱的挤不上,在嘟嘟囔囔地发牢骚。这情景使他心里一动,嘿,喂奶牛。他盘算着:山上山下,村里村外到处有草,饲草不缺。于是,他到新华书店买了本《奶牛饲养》,边学边作笔记。光在纸上谈兵不行,他又到宜宾市奶牛场去学习。谁知没人介绍,人家不让进门。他就站在大门口,从远处隔着栅栏看喂牛,当了个“旁看生”。奶牛场张技术员问他是干啥的,他把自己的家底和想法一五一十全端了出来,技术员很同情,收他当了徒弟。彭祥海得到张技术员的热情帮助,又贷款买回两头处理的奶牛,当年得利1,000多元。1981年又得利6,000多元,除还清贷款和外债,添了两头好奶牛。
牛多了,卖奶难。他又来到市场,看到奶粉紧俏,就花500多元钱,买全了制奶粉的工具。由于操作精细,全部指标达到了国家要求。细菌和酸度两项还比国家指标低得多,因此畅销得很。
彭祥海不愁卖奶难,一下子又买了4头奶牛。8头奶牛日产鲜奶70到80斤,1982年收入一万多元。今年7月份以前,就已收入9,000多元。他体会到:“走进市场门路多。”
吃着碗里望着锅里
泸州市学堂湾生产队,清水弯弯,果树葱葱,一派生机。在一片桂元树中,有一户人家,青砖红瓦,五间连脊新房。这是勤劳致富户林善彬的家。
林善彬是1966年下乡的泸州知青,文文静静,善于思考;爱人是当村的姑娘,识字不多,过日子却是把能手。我们走进他们的小院,看到地上放着许多骨粉、玉米,却不见饲养的动物。问其何用?市委的同志告诉说:“这是准备办养鸡场的。小林就是这个特点,时时注意市场行情,不断变换自己的生产项目。用他的话说,就是吃着碗里,望着锅里。”
这里人多田少,责任田的农活不够林善彬两口子干的。余力干啥?有一次,他在市场上看到茉莉花苗紧张,回家就和爱人合计,育起了茉莉花苗,第二年出售一空,收入1,000多元。茉莉花苗的销量比往年扩大一倍多,有的人还发狠要继续大干,小林立刻在心里敲响了警钟:注意花苗滞销!他仔细观察和分析了行情,发现柑桔苗紧缺。他想,这里原是柑桔产地,在单一抓粮那些年,柑桔生产濒临绝境,现在农民有了自主权,柑桔准要大发展。他当即改为育柑桔苗,1982年8万多株柑桔苗收入了1.3万多元。今年的柑桔苗虽然勉强卖完了,却已显出滞销的苗头。现在,他准备养鸡的场地已修好,饲料已备足,雏鸡已定购。
林善彬的爱人常敲打他:“你穷捣鼓,不要想买骡子牵来驴,砸了锅。”可他总是一笑说:“这和蛮干大不同,这叫注意市场信息。搞商品生产和下棋一样,不能只看一步。”
往买主心里做事
南溪县罗龙公社中池八队有个养鸡专业户,户主叫王剑辉,只念过小学,可酷爱读书。石、木、瓦、扎、土等五行八作,都能干两下子。在“左”的思想泛滥的年月,四面八方致富的路被堵得死死的,他空有一身本事,也只得受穷。
政策放宽后,他办起孵坊,为市场提供雏鸡。孵小鸡的越来越多,为了提高竞争力,他给自己立了个规定:“往买主心里做事。”
农民手头紧,钱不多,要求雏鸡便宜点。王剑辉努力搞好管理,尽量降低成本。他自造了一个沼气池,利用鸡粪发酵产生沼气,用沼气照明、加温孵化小鸡,饲养大鸡,搞了个小小的良性循环,节省了很多煤炭。他采用新办法孵鸡,使出鸡率达到91%,比一般孵坊高出10%。他利用小型笼养,使用配合饲料,下蛋率提高了10%以上。因此,他出售的雏鸡每只低5分钱,每个种蛋低一角钱,很受群众欢迎。他尝到了薄利多销的甜头。
鸡少时,黑鸡白鸡一样卖。鸡多起来,人们就要选择。当地的农民喜要棕色鸡,爱吃棕色蛋。他和有关科技部门联系,进行品种改造,培育出棕色鸡,尽量让买主满意。
王剑辉千方百计往买主心里做事,他的养鸡业得到蓬勃发展。1981年收入1,200元,1982年收入13,000元。生产的发展给他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原来,他家徒有四壁,穷得丁当响;现在,青堂瓦舍,丰衣足食,生活挺可意。
分工协作 各显其能
泸州市南城公社鸭儿坳生产队八个养鸡专业户组成了一个联合体,今年最少的户收入1万元,最多的3万元。
这几个养鸡专业户,当初看到市场上缺鸡蛋,就养起鸡。但一干起来,有的缺饲料;有的缺好雏鸡;有的技术不精,效率不高;有的户既要搞配合饲料,又要孵化小鸡,又要运销,人手忙不过来。
细心的张图秀,看到这个问题后,冷静地分析了事情的另一面:这八户中,有的文化水平高;有的善于养小鸡;有的善于养成鸡;有的善于搞运销。如果八户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特长,大家的困难不就容易解决了吗?她同大伙商量,个个拍手赞成。
联合体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今年,孵出率97%,比一般专业户高出17%;下蛋率比一般鸡场还高15%。
我想,从这个联合体中,人们大概会隐约看到专业户的发展方向。


第2版()
专栏:

鞍山市粮菜肉奶基本自给
本报讯 记者刘欣欣报道:鞍山市已实现粮菜肉奶基本自给。
鞍山市城乡总人口是252万,平均每人占有耕地1.1亩。四年来,鞍山市拨出资金、贷款和物资,支援粮食、林、果和蔬菜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粮食连续三年自给有余,去年还调出1.1亿斤,结束了鞍山市长期以来依赖国家调进粮食的历史。生产的商品菜除供应本市外,还外调1,000多万斤。猪肉自给率已达81.4%;鲜牛奶已敞开供应;鸡蛋的供应也有改善。


第2版()
专栏:

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调查证明
沈丘化纤布案件是错案
《市场》报社论指出:省工商局已撤销原告指控,沈丘县法院仍不作改正
本报讯 《市场》报在今天第一版发表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调查报告,指出沈丘化纤布案件是个错案,并就此发表社论。
1982年,沈丘县冯营综合贸易货栈委托农民张俊田、蔡云同郑州国棉五厂签订化纤布的购销合同,并将化纤布运回销售。车到沈丘县城,被沈丘县工商局扣查,3.6万米化纤布被全部没收,冯营综合贸易货栈被取缔;张俊田、蔡云分别被沈丘法院判处八年和六年徒刑。
根据当时政策规定,冯营公社办贸易货栈,经营化纤布是允许的;郑州国棉五厂也可以自销超计划的积压化纤布;冯营综合贸易货栈托两个农民办事,在农村社队办商业的初期,是正常的;这批化纤布准备销售的价格低于国营牌价,不存在投机倒把、牟取非法利润。省工商局调查后,曾分别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作了汇报。河南省党政领导同志和国家工商局的负责人都认为,这是明显的错误,应该彻底纠正。因此,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作出决定:撤销沈丘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原来的处理决定:3.6万米化纤布的货款如数退还给郑州国棉五厂;准许冯营综合贸易货栈补办登记手续,领取执照,继续营业。
《市场》报题为《对现行政策的两种态度》的社论指出,这个案件无论从政策、还是从法律上看,都判错了。省工商局的处理决定早该落实。然而,沈丘县有些领导和有些部门坚持错误。省工商局已撤销了原告的指控,沈丘法院仍然不给彻底改正,他们仍为“左”的思想所束缚,在贯彻执行政策时,不推不动,以这种思想状态来处理经济问题,局面能打得开吗?


第2版()
专栏:

增产月饼迎中秋
本报讯 记者潘岗报道:九月八日,北京市为充足供应中秋月饼,召开经验交流会。
北京市今年在中秋节前安排月饼生产二千六百多万斤,比去年的二千二百多万斤增加百分之十九,全市平均每人两斤多。其中,每斤一元钱以上的精细月饼占百分之二十,七角八分至一元钱的中档月饼占百分之五十,低档月饼占百分之三十。
在增加产量的同时,北京市不但尽力保持原有京式月饼的风味,还从福建、广东等地引进了二十多种月饼的制作技术。


第2版()
专栏:长话短说

各条渠道配合好
杨传春
几个农民把会同山区分文不值的铁蕨棘,运到广西成了“摇钱树”,只两个月,就为全社平均每户增加收入70多元,这对农民勤劳致富有启示,对搞活流通渠道,我认为也有启示。
这几年,农村供销社工作大有改进,但总的说还跟不上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些地方不用说主动去把“铁蕨棘”变成“摇钱树”了,就是明明白白的“摇钱树”,有时也被弄成“铁蕨棘”。因为流通渠道不畅,江苏的一个农民倒了大量牛奶;四川烂过大批柑桔;广西烂了香蕉,……诸如此类的怪事,不少地方都发生过。
农村供销社是农村商业的主渠道,主渠道之外还要有支渠、毛渠,才能形成流通网。有些地方,一讲搞活,就忽视和贬低主渠道,而一讲加强管理,就想把支渠、毛渠砍掉堵死。今天这一端,明天那一端,其实都是片面的,对搞活农村经济都不利。


第2版()
专栏:全国重点建设项目介绍

华东未来的能源基地
——介绍建设中的兖州矿区
新华社记者 路云
从北京乘火车沿京沪铁路南行,过了东岳泰山就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辽阔平原。我国的一个大型煤炭基地——兖州矿区正在这里兴建。
兖州矿区是国家的重点建设工程,它跨越山东省西南部12个县、市,煤田总面积3,400多平方公里。贮藏量丰富,仅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就有91亿吨。煤炭品种是优良的炼焦配煤和动力煤,含硫量和灰分都很低。煤层倾斜平缓,适宜于大型机械开采。这里交通运输方便,京沪铁路和兖(州)菏(泽)铁路纵横穿越煤田,正在建设的兖(州)石(臼)铁路修通后,可与黄海之滨的煤炭专用港口——石臼港连接。内河水路京杭大运河就流经煤田中部,疏浚后煤炭可由矿区直接装船运出。兖州矿区生产的优质煤炭,将源源供应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特别对缓和上海的能源紧张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兖州煤田的开发,早在1965年就被列为华东的重点建设项目。“文化大革命”中,矿区建设受到干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快了建设步伐。到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南屯、北宿、唐村、兴隆庄四个大中型煤矿,形成年产525万吨的生产能力。
年产300万吨的兴隆庄煤矿,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矿井,从开工到建成只用了6年半时间,于1981年12月正式投产。这个矿全部实行机械化采煤。
兴隆庄煤矿洗煤厂是目前我国正在兴建的两大洗煤厂之一。主要生产设备由美国进口。其中有世界上先进的洗煤旋流器、真空过滤机和离心脱水机等,全部采用电子可编程序控制,每天能处理原煤一万吨。目前主体建筑已经基本完成,现正进行设备安装。建成投产后,兴隆庄煤矿生产的原煤将全部入洗,精煤供应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或出口。
兖州矿区目前正在建设的有东滩、鲍店、杨村三座大、中型煤矿,年产能力共760万吨。1977年开工的年产300万吨的鲍店煤矿,是利用日本贷款建设的,现正在井下加紧安装现代化掘进、采煤设备,预计明年底建成投产。1979年底动工的东滩煤矿,年产能力400万吨。目前,地面建筑已初具规模,井下正在加紧施工。
兖州矿区还包括济宁煤田。目前,这个煤田建设前期的工作已逐步展开。预计到本世纪末,整个兖州矿区将年产2,000多万吨煤炭,相当于目前山东省统配煤矿产量的80%。(附图片)
兖州矿区示意图(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铁蕨棘变成摇钱树
本报通讯员 杨志银
湖南省会同县王家坪公社陈善厚、于先良、陈洪思等农民搞长途贩销,疏通了产销渠道。两个月时间,他们向广西荔浦、浦北等县推销“铁蕨棘”20多万斤,为全社农民增加收入15万元,每户平均增加70多元。
“铁蕨棘”,广西人称“芒芯藤”、“铁筒芯”,属蕨类植物,生长在山野树林中。它的茎秆去皮后,芯子可编织篮子、椅子、箱子等工艺品。但因山区交通闭塞,“身在宝山不识宝”,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它分文不值。今年春节后,陈善厚到广西探测市场行情时,一个采购员问他:“‘铁蕨棘’是广西的‘急缺’货,你们那里有没有?”陈善厚听到这个消息,回答说:“我们那里是大山区,‘铁蕨棘’多的是。”接着,他把“铁蕨棘”的用途、加工方法以及收购价打听清楚后,就返回了家。陈善厚把这个信息告诉于先良、陈洪思等社员,他们分别到大队、生产队搞宣传,并且在街头张贴收购广告,大量收购“铁蕨棘”。马上,群众纷纷上山采集“铁蕨棘”。3月上旬,第一场就收购了7万斤。为了方便社员,做活生意,陈善厚等又动员了50来个农民个体商搞收购,热情待客,早起晚睡,随到随收随付款,并且经常骑着自行车,拿着秤杆上门收购。社员的劲头更足了,全社70%的农户上山采集,每人每天多的采到100多斤。陈善厚等人把个体商收购的“铁蕨棘”集中起来,联系车辆及时长途销售到广西桂林、玉林地区。返回时,他们又拉运广西特产。
陈善厚等长途贩销,把本地废物变成宝,搞活了山区经济,并且对林业有益无害,得到了王家坪公社党委的表扬。现在,他们又多方与外省挂钩,打算把更多的山区土特产品销售出去,为山区人民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勤劳致富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第2版()
专栏:

河南省扶沟县科委主任、农艺师刘凤理(中),深入棉区,向社员传授棉花管理技术。他走到哪里,就把种棉技术传到哪里。这几年,经他指导过的一些社队的棉花产量成倍增长,社员们很快富了起来。
新华社记者 朱广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