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我党政代表团观看团体操专场演出
新华社平壤9月10日电 以彭真为团长、胡启立为副团长的中国党政代表团,今天下午在金日成体育场观看了大型团体操《人民歌颂领袖》的专场演出。
当彭真、胡启立以及代表团其他成员在金正日、吴振宇、朴成哲、林春秋、金永南、延亨默、徐允锡等朝鲜党政领导人的陪同下来到主席台时,全场起立,热烈鼓掌,彩色气球腾空飞起,朝鲜少年儿童向彭真、胡启立献了鲜花。
大型团体操《人民歌颂领袖》是由平壤市5万名青少年学生参加演出的,共分序幕、7个场次和尾声三大部分。
下午三时,团体操表演开始。乐队奏中朝两国国歌后,由一万名学生组成的背景台上出现“热烈欢迎中国党政代表团”等朝中两国文字,身穿朝中两国鲜艳民族服装的学生随着轻快的中国乐曲跳起欢迎舞,并组成
“欢迎”图案,彭真、胡启立高兴地向学生们拍手致意。
团体操《人民歌颂领袖》,以整齐划一的动作、优美婀娜的舞蹈,形象生动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乐曲,表现了朝鲜人民在金日成主席和朝鲜劳动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光荣历程,反映了朝鲜人民在建设强大的重工业、占领950万吨粮食高地和在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中取得的伟大成就。
团体操的第七场和尾声反映了朝中两国人民友谊团结的动人场面。表演者在中国乐曲声中演出了“红绸舞”、“狮子舞”等中国舞蹈。
能够容纳10万名观众的金日成体育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充满着朝中两国人民伟大友谊和战斗团结的热烈气氛。
彭真、胡启立和代表团其他成员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历时两小时的演出,不断对演出的精彩动作、优美造型拍手称赞。演出结束时,彭真同朴成哲、林春秋热烈拥抱,胡启立和金正日手拉手高举过头,向群众致意。
今天上午,胡启立副团长和代表团其他成员在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平壤市委责任书记徐允锡和平壤市人民委员会副委员长王景学的陪同下,参观了平壤地下铁道。
胡启立等代表团一行首先参观了金色田野站,听取了平壤市地下铁道管理局局长赵奉河的介绍。接着,胡启立从金色田野站上车,中途参观了建国站,并在光复站下车。参观结束时,胡启立向欢迎群众表示感谢。
代表团在参观地铁之前,还乘车观看了为纪念金日成主席凯旋祖国的凯旋门。
今天傍晚,彭真同志、胡启立同志和代表团团员到中国大使馆看望使馆全体同志和在平壤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留学生,并同他们合影留念。


第6版()
专栏:

驻黎巴嫩多国部队再遭炮击
里根对美军制止攻击的行动表示支持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贝鲁特消息:驻黎巴嫩的多国部队的美、法分遣队防区昨天再次遭到炮击。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在美国海军陆战队驻守的贝鲁特国际机场周围,落下了10来发81毫米的迫击炮炮弹。这是该地区不到24小时内第三次受到炮击。美国海军陆战队发言人说,没有人伤亡。
在贝鲁特市内的法国分遣队总部周围也有炮弹落下,一名法国军士受了轻伤。
美国和法国昨天出动了喷气式飞机,在黎巴嫩上空作侦察飞行,搜寻向美、法部队开炮的黎巴嫩民兵阵地的位置。
美国总统里根打电话给驻黎巴嫩的海军陆战队指挥官说:“为了制止对你们的攻击,我将给予一切支持。”目前美国已有一支两千人的两栖部队在靠近贝鲁特国际机场的海面待命。
与此同时,英国国防部昨天命令6架英国远程作战飞机开赴塞浦路斯,一旦驻在贝鲁特的英国分遣队需要,就对它提供空中支持。
自从9月4日以色列军队撤出黎巴嫩中部舒夫山区,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和德鲁兹穆斯林民兵爆发激烈的武装冲突以来,驻在贝鲁特的多国部队中的美、法防区已多次遭到来路不明的炮击。9月8日,参加多国部队的美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外交部长或代表曾利用他们在马德里参加欧安会续会的机会,举行了会晤,讨论了黎巴嫩局势的发展。美国方面认为,不管怎样,“不能让和平部队的士兵赤手空拳和没有防御”。(附图片)
图为驻贝鲁特多国部队的美军哨所。
本报电视照片


第6版()
专栏:

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活动升级
重要港口科林托遭轰炸
新华社马那瓜9月9日电 尼加拉瓜国防部长温贝托·奥尔特加8日说,在今后几天或几个星期内,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分子的军事行动会更加频繁。
奥尔特加谈到“零号司令”帕斯托拉领导的武装力量的两架飞机8日轰炸首都马那瓜的事件时说,这表明帕斯托拉正在加紧推行他的军事计划。他指出,这次空袭是帕斯托拉的军队在尼加拉瓜南部遭到桑地诺人民军的严重打击后进行的反扑。奥尔特加还说,这次轰炸的目标之一是外交部长米格尔·德斯科托的住宅,这说明空袭的矛头是对着尼加拉瓜同孔塔多拉集团所进行的政治活动的。
内政部副部长路易斯·卡里翁昨天在谈到尼加拉瓜南部和北部的军事态势时说,至少有1,300名反政府武装分子从不同地点潜入尼加拉瓜。他说,在北部,已有三支反政府武装部队从洪都拉斯进入尼加拉瓜。在南部,帕斯托拉的一支250多人的部队夺取布卢菲尔兹的计划已被桑地诺人民军挫败。
新华社马那瓜9月9日电 尼加拉瓜官方今天宣布:今天早晨5点30分,来自洪都拉斯的两架飞机侵入尼加拉瓜领空并轰炸了科林托港。
尼加拉瓜外交部在一项公报中指出,这两架飞机向港口设施投了4颗美国制造的高威力炸弹。在尼加拉瓜防空部队的还击下,一架飞机被击伤后向南方飞去,另一架向洪都拉斯方向飞去。到目前为止,未发现有人员的伤亡。
据新华社圣约瑟9月9日电 尼加拉瓜革命民主联盟领导人帕斯托拉今天在他签署的一项公报中承认,该组织的飞机9日轰炸了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尼加拉瓜港口科林托。


第6版()
专栏:

根舍在同葛罗米柯会谈后说
苏可能放弃把英法核力量算在中程核力量内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马德里消息:联邦德国外交部长根舍9日在马德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根据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同他的谈话看来,苏联有可能愿意放弃它所坚持的把英法核力量包括在日内瓦裁军谈判范围内的要求。
根舍说,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在8日对他说,法国和英国的核系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们是战略系统,另一方面又是中程导弹。他说,葛罗米柯已承认法国和英国的核系统“从技术上讲不同于”将部署在北约的美国导弹系统。
根舍说:“如果葛罗米柯昨天的这一讲话意味着苏联不一定坚持把英法核力量包括在中程力量之列的话,这将为谈判取得明确结果扫清道路。”
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去年底曾提出将苏联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削减到同英法所拥有的核武器数目相等的水平的建议,但遭到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拒绝,美国反对把英法核力量包括在美苏日内瓦中程核武器谈判之内。
根舍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已把葛罗米柯关于英法导弹的讲话告诉了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当记者问到葛罗米柯的讲话是否意味着日内瓦谈判已出现了突破时,根舍说,“我们必须等着瞧日内瓦的谈判结果”。


第6版()
专栏:

巴解谴责美国军事卷入黎巴嫩内部冲突
巴解高级军官会议决定恢复黎—巴联合部队
新华社大马士革9月9日电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文化和新闻部主任拉布今天代表巴解执委会发表声明,谴责美国军事卷入黎巴嫩的内部冲突。
拉布在声明中说,美国舰队8日炮击黎巴嫩爱国力量的阵地是美国干涉黎巴嫩内部事务的严重事件,巴解组织对此绝不会袖手旁观。他说,巴勒斯坦革命力量和叙利亚、黎巴嫩爱国力量的团结是抗击美以斗争的基础。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报道,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副总司令阿布·杰哈德7日晚在黎巴嫩贝卡地区主持了一次巴解组织高级军官会议。会议决定恢复黎巴嫩—巴勒斯坦联合部队。与此同时,法塔赫中央委员会决定要“尽一切努力来参加保卫舒夫山区和贝鲁特地区的人民的战斗”。


第6版()
专栏:

沙特决定恢复调解黎叙关系
黎动员预备役官兵入伍
新华社大马士革9月8日电 据叙利亚电台报道,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今天在这里接见了前来访问的沙特阿拉伯特使班达尔·本·苏丹亲王,双方就黎巴嫩和中东的形势举行会谈。
班达尔亲王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为调解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关系曾三次访问叙利亚。由于调解无效,沙特阿拉伯内阁昨天宣布暂停调解活动。班达尔今天的访问是根据两国领导人昨天晚上通了电话之后,沙特阿拉伯决定恢复其调解活动而进行的。
叙利亚电台的报道还说,黎巴嫩总统杰马耶勒的特使奥贝德也于今天抵达这里,并分别会晤了叙利亚副总理兼外长哈达姆和暂住这里的黎巴嫩社会进步党主席琼卜拉特。
新华社贝鲁特9月8日电 黎巴嫩军方今天发布了由武装部队司令坦努斯签署的一项公报,动员少校以下的后备役官兵在9月12日以后入伍。
公报说,除了由于健康或安全原因不能服现役者外,所有后备役官兵都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报到,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
最近,黎巴嫩政府军在中部山区同德鲁兹派民兵的激烈武装冲突中,伤亡近300人。现在,政府军可参加作战的部队大约有1.4万人。


第6版()
专栏:

阿根廷军政府取消对庇隆夫人的限制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9月10日专电 昨天晚上,阿根廷军政府公布了比尼奥内总统签署的法令,解除对前总统庇隆夫人政治和公民权利的限制。
这项法令是在阿根廷即将于10月30日举行总统选举、各政党正加紧其竞选活动的时候颁布的。据比尼奥内总统在法令中解释,政府“完全和绝对不介入关系到国家宪制正常化的当前选举阶段的发展”。
1976年军政府上台以后,颁布了一项责任制度法,剥夺了庇隆夫人的一切政治权利,后来法院又以“滥用职权”、“挪用公款”等罪名判处她7年11个月的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1年7月她刑满三分之二以后就到西班牙居住至今。随着大选的临近,一些政党的领导人都要求恢复庇隆夫人的权利。在上周举行的正义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庇隆夫人再次当选为党的主席。人们认为,政府这一措施对处于选举阶段的国家制度化进程是有益的。


第6版()
专栏:

拖了将近三年 通过一纸空文
欧安会马德里续会总算结束
新华社马德里9月9日电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马德里续会今天在这里正式结束。这次续会由于国际局势几度紧张,经历了重重困难,前后持续了三年。
西班牙外交大臣费尔南多·莫兰主持了今天的闭幕会议,正式宣布马德里续会闭幕。圣马力诺外长吉奥尔达诺·布律诺·雷菲在35名发言者名单中最后发言。
欧安会马德里续会1980年9月9日召开预备会议,同年11月11日召开正式会议。会议经历了9个工作阶段,与会的东西方国家就人权、召开裁军会议和欧洲采取的信任措施进行了无休止的辩论和漫天的讨价还价。
35个参加国通过的最后文件规定,1986年11月4日将在维也纳召开欧安会续会。除此之外,还将召开在欧安会范围内的另外5次会议,其中包括关于欧洲裁军和采取促进信任措施的会议,这个会议的第一阶段会议将在1984年1月17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7日开始在马德里举行的3天闭幕会议期间,西方国家谴责了苏联战斗机击落南朝鲜的一架民航机。部长们在发言中表示希望继续赫尔辛基1975年开始的缓和进程,但他们指出,目前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和复杂化了。
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在闭幕会上发言时,再次强烈谴责苏联战斗机击落南朝鲜客机。他指责苏联在1975年赫尔辛基会议之后仅仅两年便开始部署针对欧洲和亚洲的SS—20中程导弹,从而践踏了赫尔辛基协议。他重申,如果莫斯科不同意大大削减其SS—20中程导弹的数量,北约今年将在欧洲部署美国的潘兴Ⅱ式导弹和巡航导弹。但他又说:“我们愿意继续寻求同苏联达成协议”。
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在今天的闭幕式上强调,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渴望那些执政者不是用言词,而是用事实来表明在对话的过程中取得进展的愿望。


第6版()
专栏:

智利数万人集会支持政府
据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圣地亚哥消息:9日下午智利首都发生了有数万人参加的支持现政府和庆祝军政府执政十周年的集会和游行。
这次活动是由皮诺切特总统的夫人领导的社会救济基金会组织的。皮诺切特总统、执政委员会成员以及全体内阁部长检阅了游行队伍。游行持续了4个小时。
同一天,智利工人全国指挥部主席、智利铜矿工人联合会主席鲁道夫·塞格尔被捕,政府指控他诬蔑皮诺切特总统从而违反了国内安全法。
另据报道,在8日举行的第五次全国抗议日活动中,有4人死亡,91人受伤,1,200人被捕。


第6版()
专栏:

舒尔茨同葛罗米柯会晤后发表声明
完全不能接受葛罗米柯关于客机事件答复
新华社马德里9月8日电 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今天在同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举行两个多小时会晤后发表声明说,葛罗米柯就苏联战斗机击落南朝鲜客机事件给他的答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舒尔茨说,苏联击落南朝鲜的非武装飞机严重地违背了欧安会马德里会议的精神。他说:“苏联的这次野蛮行动清楚地表明了苏联不考虑人的生命安全,苏联所做的荒谬解释只能使问题复杂化。”
据美国官员透露,美苏两国外长的这次会晤气氛紧张,双方态度强硬。会晤比原计划延长了1小时。他们说,葛罗米柯不想讨论击落南朝鲜飞机问题,而坚持继续讨论武器控制问题。


第6版()
专栏:

意共领导人会见中共干部参观团
据新华社罗马9月9日电 意共领导机构成员、书记处书记巴叶塔和领导机构成员布法利尼,今天下午在意共总部会见了以马国瑞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干部参观团,同参观团全体成员进行了热情友好的谈话。巴叶塔请马国瑞向邓小平、胡耀邦和彭真同志转达意共中央和他本人的亲切问候。
中国共产党干部参观团9月2日到达意大利后,访问了罗马、波洛尼亚、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同这些城市的意共领导人进行了会晤。


第6版()
专栏:

“中国秦代兵马俑展览”在澳开幕
新华社堪培拉9月9日电 “中国秦代兵马俑展览”今天晚上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国家艺术博物馆开幕。罗伯特·霍克总理为这个展览剪彩。
霍克在开幕仪式上感谢中国政府为庆祝澳中建交十周年而举办的这次展览。他在讲话中强调,对于巩固和发展澳中两国友谊的重要性,所有澳大利亚人看法都是一致的。他说,赵紫阳总理今年早些时候对澳大利亚的访问是发展澳中两国关系的“一个重大步骤”。他表示,他已应赵总理邀请在最近的将来访问中国,希望不久就能成行。
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国展览团团长于坚和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临时代办林松。


第6版()
专栏:

爱尔兰驱逐苏联外交人员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都柏林消息:爱尔兰政府9日发表一项声明,宣布驱逐两名苏联高级外交官和其中一名外交官的夫人,因为他们从事了“令人不可接受的行动”。
爱尔兰政府一名高级官员说,苏联驻爱尔兰大使馆一秘萨利涅、二秘利帕索夫和利帕索夫夫人被限令在5天之内离开爱尔兰。
爱尔兰政府在这项简短声明中说,爱尔兰政府根据获得的情报,发现这3名苏联人的“行动令人不能接受,不符合使馆外交人员行动的国际准则”,“因此,爱尔兰政府决定要求这3位苏联人离开爱尔 兰”。
爱尔兰政府官员说,这是爱尔兰第一次驱逐外国外交人员。


第6版()
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马拉维总统说要加强同坦桑合作
据坦桑尼亚通讯社九月九日报道,马拉维终身总统海斯廷斯·班达表示要加强同坦桑尼亚的合作。班达是最近在马拉维首都利隆圭会见坦桑尼亚革命党中央委员会全国执行委员会委员约瑟夫·鲁韦加西拉时作这一表示的。
第十六届国际制冷会议在巴黎举行
第十六届国际制冷会议于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七日在巴黎举行。参加的有来自五十七个国家近两千名研究人员、工程师和医生。宣读的报告大约有六百五十份。十六位中国专家提交了十二份报告,其中有癌症冷疗法和液态氦涡轮机。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正式宣布新的免疫学——低温免疫学的诞生。
法国将继续进行核试验
据法新社报道,法国国防部长夏尔·埃尔尼在回答一个议员的问题时强调,法国将继续在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群岛进行核试验。埃尔尼说:“为了确保我们威慑力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用新的核武器系统代替目前的核武器系统是必需的。”因此,他认为促进核武器性能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
意大利巴里东方博览会开幕
第四十七届巴里东方博览会九月九日在意大利巴里开幕,意大利总理克拉克西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巴里东方博览会是意大利最大的博览会之一,每年九月举行。中国工艺品股份公司代表中国工艺品总公司参加了本届博览会,展出了上千种工艺美术品。
苏纪念托尔斯泰诞辰一百五十五周年
为了纪念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诞生一百五十五周年,不久前在莫斯科市郊的救主寺——波罗的诺修道院举办了题为《列·托尔斯泰和波罗的诺战役》展览。
(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随笔

令人伤脑筋的“新浪潮”
谈锋
“……输入一个新‘指令’,
搞乱之后试试看,
这种把戏真好玩,
我们捣乱、捣乱、再捣乱……”
这是时下美国一些青少年中颇为流行的“捣乱者之歌”。歌词中的“捣乱”,并非寻常的淘气或无关痛痒的恶作剧,而是这些青少年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故意破坏政府机关、银行、学校、医院等机构中计算机的原有程序,使它们的正常业务陷于一片混乱,从而达到取乐的目的。更有甚者,一些“文明盗贼”还利用这种手法进行犯罪活动。他们通过计算机伪造或搅乱银行账目,非法提取大笔款项。这种“计算机捣乱者”和“计算机盗贼”的出现,给本来已经很不安定的美国社会增加了新的不安因素。一些专家惊呼:“计算机捣乱活动将在全国到处盛行”,“计算机犯罪将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将越发惊人”。
今年七月的一个早晨,美国纽约一家癌症防治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来到医院计算机室,发现负责监视五台放射治疗机以及与全国八十家医院共同使用的计算机中储存的信息已经被人搞乱,一些病人的病历和账目被抹去,而另一些毫不相干的新病历和账目被储存进来。医院的一名负责人说:“这太可气了,这样会把对病人的治疗办法都搞错。”经过联邦调查局侦破,原来这是密尔沃基一名青年所为。这个捣乱者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为了好玩”。
令人吃惊的是,这些青少年已经组成了团伙。这名青年就是密尔沃基一个叫做“414集团”的电子计算机捣乱集团中的一员。这伙青少年凭着学校里学到的计算机知识,打入遍布全国的计算机网络,专门在夜深人静之时,通过更换计算机“指令”来破坏别家计算机上的程序。“414集团”的计算机,竟然同美国著名的洛斯阿拉莫斯国立实验室、太平洋保安银行、达拉斯咨询公司以及加拿大的一家水泥公司的计算机相联。美国有关当局已经看到了这伙“捣乱者”中孕育着犯罪的可能。一家杂志警告说:“恶作剧将会发展到坐监牢”,而治安当局则对层出不穷的计算机盗窃活动已穷于应付。据估计,美国银行每年被“计算机盗贼”窃取的钱数以亿计,还有许多被窃的银行为了保全面子和声誉而根本不向警方报案。一家杂志最近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计算机犯罪新浪潮》,倒很有点“切中时弊”的味道。
这个“新浪潮”在美国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近年来西方热衷于谈论所谓工业革命中的“第三次浪潮”即“信息革命”和“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美国,计算机网络已四通八达,遍及全国。家用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大行其道,最便宜的只有一百多美元一台;中小学也纷纷开设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已日益深入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美国生活方式”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至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都无不高度依赖电子计算机。从总统竞选到航天飞机上天,从指挥军事演习到学校教师出考题,计算机都是须臾不可或离的。
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重大成果的计算机在美国如此普及,的确从一个角度反映出美国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发达的程度。但是在美国,物质文明却带来了人们的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和惊人的犯罪率。一位反计算机犯罪专家得出结论说:“明火执仗地抢银行,平均一次所得为九千美元,而通过计算机盗窃银行,平均一次可获六十三万美元。”这当然不是计算机本身的过错。但是在美国,一些人却把它归咎于“计算机系统过于脆弱”,“保密设备不够完备”、“程序指令过于简单”……。于是一些
“保密公司”和“计算机安全公司”就应运而生,企图从技术上设法预防犯罪活动。然而,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保密妙法,他有解密绝招。不久前一名十岁男孩仅用四十分钟就解开了一家公司设置的安全密码。美国一些报刊开始惊呼“计算机时代中机密的脆弱性”。如何遏止这股随着
“第三次浪潮”而来的“计算机犯罪浪潮”,这已成为使美国治安当局伤透脑筋的问题。(附图片)
(原载美国《新闻周刊》)


返回顶部